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针灸学的概念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临床的特点(优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2、针刺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最早的针刺工具。灸法源于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灸法产生的前提。针和灸,都属外治法,互相补充。3、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晋代的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确定了349个穴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宋金元时期即公元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年,铸造了两具铜人经穴模型。开创了医学教育教学模型的先河明代,有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其中,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经验,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记载有经穴361个。4、经络的概念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5、 十二经脉的命名组成包括了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的内容。6、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v 有固定的流注次序v 循行走向有规律v 交接传递有规律v 体表分布有规律v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7、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v 1、举手直立,阴升阳降。v 2、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v 概况起来,就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至胸8、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的分布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在躯干部的排列是: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在四肢部的分布是: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需要提醒的是: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部位,足三阴经循行排列次序自前向后是足厥阴、足太阴和足少阴。9、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10、奇经八脉的概念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11、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1)、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2)、络属。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与奇恒之腑联系。3)、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12、经络在生理上有四个方面的作用v 1内属脏腑,外络肢节v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v 3抗御外邪,反应病候v 4平衡阴阳,调整虚实13、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循经取穴”。其理论依据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14、腧穴分三类v 十四经穴v 经外奇穴v 阿是穴15、腧穴的主治作用有三种:v 近治作用:v 远治作用:v 特殊作用:16、腧穴的主治规律可以概况为: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17、腧穴的三种定位方法v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法)v 2、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法)v 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量法)18、骨度分寸定位法中各种骨度的分寸:参照表19、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中如何规定尺寸?v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v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v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20、十四经的经穴和经外奇穴少商穴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旁约0.1寸内关仰掌,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合谷在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太冲穴与发怒可消除怨气: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合谷配合太冲合称“四关穴”,临床上常常联合应用。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太溪常常用来治疗腰酸,是肾经的主要穴位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前 足厥阴肝经中 足太阴脾经后 足少阴肾经内踝上8寸以上前 足太阴脾经中 足厥阴肝经后 足少阴肾经天枢与脐平,在脐旁2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屈膝,髌骨下缘,膑韧带外侧凹陷中。是常用的保健穴位。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古人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常常用来治疗胆囊炎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和半腱肌腱之间。委中常常用来治疗腰痛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至阴穴常常用来治疗胎位不正。关元脐下3寸中脘脐上4寸起于胞宫从会阴部沿着后背正中,上行头部,止于上唇系带的经脉是督脉督脉的作用主要有二: 1、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 2、与人的精神、神志活动有关。督脉的主干行于背部正中,入属于脑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前发际直上5寸。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接处。水沟(人中)经常用于急救腰痛穴常常用来治疗急性腰扭伤,位置在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背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手背掌骨中线,第二指伸肌腱的桡侧和第四指伸肌腱的尺侧21、刺灸法的要点如下:22毫针结构分为五部分:23、针刺前准备是选择合适的体位,体位的选择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其中,仰卧位 适合于身体前部的腧穴,侧卧位 适合于身体侧部的腧穴,俯卧位 适合于身体后部的腧穴,仰靠坐位 适合于取前头部、颈及胸部的腧穴。俯伏坐位 适合于取后头、项及肩背的腧穴,侧伏坐位 适合于取身体的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的腧穴。24毫针刺法中,持针法分为四种,分别是:1)、二指持针法2)、三指持针法3)、多指持针法4)、持针身法25、刺手用来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押手用于固定腧穴,协助进针。26、进针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针管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有包括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27、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三种28、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29、针感的概念以及针感的表现?亦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是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为针刺感应针感的表现 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如鱼吞饵”。 患者会在针下的穴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30、留针方法中讲述了留针时间,临床治疗中一般针刺的留针时间为30分钟。留针包括动留针和静留针。 1、静留针: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留置一些时间,期间不施行其他针刺手法,到时出针。 2、动留针:当针刺入穴位之后,将针留置一些时间,期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以增强针刺感应。31、出针方法,分别是左手持消毒棉球(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作-小幅度捻转,慢慢退针至皮下,然后快速拔出。32、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位不适、或手法过重。 症状:患者出现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四肢发凉等。重者可神昏倒地,四肢逆冷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33、灸法的概念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于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熏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度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34、艾的艾制品有艾炷和艾条,什么是艾炷?什么叫壮? 艾炷: 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的艾团,称为艾炷,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之为一壮35、艾条:又称艾卷,即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可分为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类。36、药艾条的种类很多,并有许多特定的名称,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它们都是艾条,不是针具37、灸法的作用一、温经通络 祛湿散寒二、升阳举陷 回阳固脱三、消瘀散结 拔毒泄热四、防病保健 强身延年38、灸法的分类一、艾炷灸二、艾条灸三、温针灸四、其它灸法:灯火灸 、天灸39、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艾炷灸艾炷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化脓灸(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条灸包括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40、耳廓正面表面解剖名称 1耳轮耳廓外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 3耳轮尾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4耳轮脚耳轮深入到耳甲腔的横行突起。 5对耳轮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处。 6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的分支。 7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下的分支。 8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9耳舟对耳轮与耳轮之间的凹沟。 10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又称耳珠。 11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的隆起。 12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3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4轮屏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凹陷。 15耳甲是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凹窝。 16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17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18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41、什么是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的穴位,即在耳廓上可用于诊疗病症的区点4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它在耳廓正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腹部及主躯干在中间。具体来说,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盆腔相应的耳穴分布在三角窝;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43、 常用的耳穴耳中 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耳尖 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神门 在三角窝后1/3处,即三角窝4区。对屏尖 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l、2、4区交点处。胃 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心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眼 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44、耳针治疗选穴思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招聘18人(第三次)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温岭市公开选调公务员3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聘医师、医技、护理、行政、其他岗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江西九江市武宁县医疗卫生单位招聘劳务派遣人员3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投资集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社招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商洛丹源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9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泉州安溪县部分公办学校专项招聘编制内新任教师(三)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广西钦州市北部湾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5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脲的合成方法总结
- 机械设备月租赁结算单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
- 第二版《高中物理题型笔记》下册
- JJF 1959-2021 通用角度尺校准规范 高清晰版
- 诊断学心脏血管检查
- Q-SY 08805-2021 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导则
- 气瓶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含记录)+气瓶安全总监职责+气瓶安全员守则
- 高边坡变形类型原因及防治对策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课件
- 新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