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1.ppt_第1页
美术考古1.ppt_第2页
美术考古1.ppt_第3页
美术考古1.ppt_第4页
美术考古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术考古第三讲 标型学的出现器物的分类整理以及标准器器物的型与式工艺 材质与造型 装饰 标型学的意义 标型学是将遗物按型式排比 把用途 制法相同的遗物归成一类 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 标型 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 排出一个系列 这个系列实际上代表了该类遗物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 体现了遗物间的相对年代 中国青铜器的标型学研究 标型学的分区与分期中国青铜器的分区与分期分区 华夏 楚 吴越 百越 巴蜀 滇 山戎 西戎 鄂尔多斯 分期 华夏 发展期 鼎盛期 更新期 创新期 中国青铜器的基础知识 青铜的成分古代青铜器的铸造 图 失蜡法与范铸古代青铜冶炼的出现红铜 青铜与铁器的冶金铸造 中国青铜器的分期研究 中原青铜器的出现发展期 范铸 造型仿同时代陶器 器壁单薄 纹样简单等 图片 鼎盛期 范铸 造型厚重 酒器为主 方形器大量出现 纹样流行满花 一重 三重纹饰 图片 衰落期 范铸 食器 礼器 为主 纹样趋于简单 图片 创新期 范铸 失蜡法 失铅法 的出现 器物造型多样化 金银错工艺的流行 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背景 殷商文化与西周礼乐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礼乐崩坏青铜工艺的发展到冶铁工艺的出现青铜手工业和其他手工业的同步发展 古蜀青铜文化 四川地区远古历史研究三星堆青铜祭祀坑发现的意义三星堆文化 金沙遗址对华夏文明圈外的地域文明的再认识 最后的青铜工艺辉煌 汉代的青铜工艺漆器和陶瓷器制造业的发达文献关于汉代手工工业的记载 关于青铜器的仿造 宋仿器元仿器明仿器清代早期仿器清代晚期 民国仿器 青铜器的真伪鉴定 铸造鉴定铜锈鉴定造型鉴定铭文鉴定纹样鉴定 标型学在古代艺术品研究中的应用 古代文明中的珠玉工艺品的分类研究 瓷器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 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瓷器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 高嶺土等組成 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 約1280 1400 燒制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 不到的鐵元素 且不透水 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瓷器 原料純淨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 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 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 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瓷器 製作瓷器的完整流程 一般要經過如下幾道工序 練泥 將瓷胎的原料 高嶺土 瓷石經過磨洗 除雜揉勻後調和成為用於製作瓷器的瓷泥制坯 將調質的瓷泥經過模具等製成所須要的瓷器的外形 將坯胎涼至半干後至於車盤 用刀旋削表面 保證瓷器外表的光潔 最後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質不同 鐵 骨 木等材料 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紋 通過對瓷胎上釉順序的不同 瓷器分為 釉下彩 和 釉上彩 兩種不同的種類 瓷器 上釉 依照瓷器的幾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 圓口瓷器 指通過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徑較圓的器皿種類 將瓷胎浸泡在釉漿中 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狀不規則的瓷器 採用吹釉的方式上釉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 保證釉漿的均勻分散是重要的一點 瓷器 釉下彩 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國元代青花瓷器均屬此類 將顏料直接塗在未上釉的瓷胎上 再進行上釉 由於顏料被包裹在釉之下 使得色彩能夠長期保存 並不易被磨損 但由於施加釉下彩將使顏料經過約1天的高溫灼燒 會導致部分瓷器顏色變化 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顏色變化較多 瓷器 釉上彩 將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後放入窯內燒結為素瓷 待冷卻後再進行上色 並放入相對低溫 約700 900 的窯爐中進行二次燒結 這樣的做法能夠保證釉彩的花紋和顏色豐富多彩 但長期暴曬或使用會導致表面磨損 導致顏色脫落 瓷器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 當部分摻有高嶺土 或長石 石英 石灰等天然釉料 以及他含有氧化銅 氧化鐵 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 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 日本信樂燒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 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 沒有裝飾花紋 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 為主 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 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核發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瓷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 有青瓷 黑瓷 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 唐三彩不是瓷 是低溫鉛陶 信樂燒 青花瓷等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 秘色瓷 江西昌南 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 近江 甲賀的信樂燒 shigarakiyaki 長崎有田燒 aritayaki 岡山縣備前燒 bizenyaki 等 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 今天英國 法國 俄羅斯 德國等地 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瓷器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 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 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 約前15世紀 前9世紀 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 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概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350年 华北和华南的陶瓷生产出现很大的不同 东汉时代 浙江的北部出现了青瓷作品 青瓷技术源于殷代中期的灰釉陶技术 青瓷的鼎盛时代是宋代 这是后来不断重视釉色之美的结果 华北地区在北朝之前出于战乱困扰中 北朝后期 社会的安定导致了陶瓷生产的发展 三国 西晋的瓷器 文献记载 唐代以前后 浙江绍兴 余姚地区的越州窑十分著名 我们现在习惯上把唐以前的南方青瓷称为古越窑作品 三国两晋的瓷器烧成技术并未完全成熟 釉易剥落胎 釉色偏黄 装饰以动物为题材的装饰较多 装饰技法有贴花 透雕与印花等 和唐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差异 图 虎子 铁绘贴花纹壶 熊形灯 神兽尊 狮子形器 东晋的瓷器 东晋时代的古越窑作品 造型向圆润方面变化 釉色为带黄的青绿色 装饰手法上看 贴花逐渐减少 印花逐渐增加 代表性器形为 天鸡壶 羊形器 新的工艺作品开始出现 这就是铁斑青瓷和黑釉瓷 最早的铁斑青瓷出现在西晋末年 东晋作品较多 黑釉东汉出现 黑釉瓷器在东晋时代 以余杭市为中心发现较多 图 盖碗 黑釉天鸡壶 黑釉香炉 南朝瓷器 南朝时代 南方青瓷生产地域和以前相比 扩展很多 浙江以外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等都出现了窑址 从釉色上看 从淡青绿色到淡黄绿色作品都有 胎色既有偏灰色 也有偏白色 器面装饰上看 铁斑纹消失 开始出现了刻花的技法 特别市5世纪后半期阳刻和阴刻的莲瓣纹成为当时的时尚 装饰意匠来说 动物题材明显减少 有从印花和贴花向无纹样变化的趋势 莲瓣和唐草成为后期的装饰时尚 从器形来看 实用器形增加 图 刻花莲瓣纹盘碗 刻花莲瓣六耳壶 莲瓣纹尊 香炉 北朝陶瓷 华北地区 在493年北魏灭北凉后结束了130年的小国纷争的战乱局面 5世纪的北魏大量使用的是灰陶器 虽然有少数青瓷出现 可能都是南方作品或仿南方的作品 6世纪中叶以后 华北开始出现造型和南方相似的作品 黑色和褐色瓷器也开始出现 一种新的青瓷作品也出现了 其特点是 胎土为细密白色或粗褐色等几类 釉色为青绿灰色 玻璃质显著 釉流明显等 图 天鸡壶 莲瓣纹尊 贴花莲瓣纹尊 刻花六耳壶 褐釉乐舞纹扁壶 黄釉绿彩长颈瓶 黄釉绿彩莲瓣纹四耳壶 隋唐时代的陶瓷 隋唐时代形成了青白瓷为主的陶瓷生产格局 虽然文献记载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主 北方以邢州窑白瓷为主 实际上北方也有青瓷生产 隋唐北方的白瓷 图 隋唐的青瓷 图 唐三彩 唐三彩属低温釉彩 隋唐时代三彩器十分流行 关于唐三彩的认识的争议 1 三彩器是否是生活用器 2 三彩的唐钴蓝与青花器的关系 秘色青瓷 陆羽记载唐时青瓷上品是秘色青瓷 1981年法门寺地宫出土十七件越州窑青瓷作品 作品釉厚 流畅造型 完美釉色证实了陆羽关于秘色青瓷如玉如冰的记载 图 相关推测 目前已经发现的作品受秘色青瓷技术及工艺美术影响的有 临安五代墓所出土的青瓷作品 注 临安五代墓是吴越国钱氏一族的王墓群 江苏苏州云岩寺塔第三层所发现作品 图 埃及开罗南郊所发现的青瓷作品 图 东南亚 西亚 中亚港湾和古代都市所发现作品 唐 五代陶瓷器 晚唐越州窑青瓷基本特征 晚唐瓷器生产工艺的变迁 唐代越州窑采用重叠放置法烧成 也就是在器内做圆圈型胎土作为垫土 重叠放置器物烧成 晚唐以后采用匣钵烧成法完成 也就是把器物放置在匣钵中烧成 这样 完成的瓷器便没有重叠放置的痕迹 装饰手法 这时一般被称为 毛雕 也就是说用极细的线条刻出纹样 常见的纹样有 花鸟和唐草 这些装饰直接影响到五代 北宋初年的南方瓷器装饰 另一方面 越州窑的贡品基本上为无纹样作品 这对后来耀州窑作品风格影响很大 邢窑的白瓷 邢州窑是北中国代表性的窑厂 窑址判定是80年初 在河北内邱县 窑址时代是从北朝 386 581 到五代 作品以白瓷为主 还有青瓷 黄釉瓷 黑釉瓷 酱釉瓷 三彩等多种陶瓷器 邢窑的分期 目前研究邢窑作品的学者把邢窑作品分为五期 北朝 隋 初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其特点 北朝作品主要是青瓷 中唐 晚唐 五代才是白瓷作品 细白瓷 象雪一样白的作品 是中唐以后 五代作品是器壁薄 口沿多为轮花形作品较多 定窑的白瓷 定窑是北宋到金代北方有名的白瓷窑 20 40年代被认定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 60 62年河北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调查试掘认定以前的判断 定窑的时代 定窑从晚唐开始烧制瓷器 北宋时代作品最多 晚唐作品较厚 器形有 盘 钵 水注 盒子 小壶等 胎以灰色粗质地为主流 但这时已经有了五代流行的的 五轮花形钵 和 菱花形盘 五代定窑的白瓷作品器种丰富 质地好 生产量也增加很多 器形以轮花为特点 还有文字 官 或 新官 等字 五代的耀州窑 北中国在五代有了青瓷窑厂 这就是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 唐 五代叫 黄堡窑 这种叫法区别宋代耀州窑 近年调查结果 唐代黄堡窑烧制白釉器和黑釉器 还有三彩器 有学者认为唐初已经有青瓷 其实很少很少 而且整个唐代的青瓷的胎和釉都比较粗 真正的青瓷是五代才开始的 五代时期的青瓷胎分黑胎和白胎 五代青瓷黑胎为主 白胎较少 五代黄堡窑址发现的瓷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五代黄堡窑址 统计发现五代青瓷片6万2千多片 复原1641件 占复原品的84 5 黑釉瓷92件 占5 6 白瓷15件 占复原品不足1 由此所见 当时生产的陶瓷器基本上是青瓷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五代黄堡窑址 统计发现五代的作品青瓷为主 器形有 碗 盆 唾壶 盘 水注 钵 瓶 净瓶 盒子 香炉等 器面装饰有 刻花 划花 印花 褐彩 贴花 透雕等 黄堡窑引人注目的是有刻 官 字的作品存在 它与北宋汝官窑的关系很值得研究 北宋前期的定窑白瓷 从五代到北宋 也就是10世纪后半期到11世纪初 中国南北方瓷器生产窑地大增 新窑和生产基地的出现 导致唐代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的衰退 北宋初期代表性的作品有 河北定州市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地宫和净众院舍利塔塔基地宫出土的白瓷 青瓷 三彩陶器 静志寺发现的115件陶瓷器全部为定窑白瓷作品 有 净瓶 瓶 香炉 盒子 莲瓣纹钵 轮花盘 法螺贝 图 等 静挚寺塔基还出土有晚唐 五代作品 风格与北宋不同 无纹白瓷较多 莲瓣和莲花纹样与北宋初期越州窑线雕手法 北宋前期的定窑白瓷 净众院作品有55件定窑作品 器形有 净瓶 瓶 壶 罐 盒子等 见图 其中 刻花的牡丹唐草纹净瓶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 这种浮雕花瓣 和柔和雕花风格是这一时期的装饰手法 另外 定窑的白瓷在内蒙哲里木盟的陈国公主墓中也有发现 如 白瓷刻花莲瓣纹带盖壶 图 另外青瓷的双蝶碗是否定窑作品还有争议 北宋前期的青瓷 10世纪后半期 是南方越州窑和北方的耀州窑有着紧密关系的时期 很多学者认为 正是因为越州窑青瓷技术向北方传播 才有了耀州窑的青瓷生产 因此 要判定区分耀州窑和越州窑的作品是十分困难的 另一方面 北宋前期 南中国越州窑青瓷生产已经到达了一个顶点 浙江余姚上林湖窑为中心 杭州到宁波一带大量生产青瓷 器面装饰也开始有多彩风格了 北宋前期的青瓷 北宋前期越窑典型作品 北京市韩佚墓出土的越州窑青瓷作品 见图 装饰风格仍以毛雕和线雕为主纹样 这也是五代 北宋初期越州窑青瓷的特征 另外 这时有了和浮雕的莲瓣组合的器面装饰手法 如国外美术馆所藏的雕花莲瓣唐草纹作品 刻花龙涛纹作品 见图 关于陈国公主墓发现的青瓷盘的问题 是定窑还是越州窑作品的争议 表明我们现在还有很多认识的不足 北宋前期的青瓷 可是 10世纪后半期到11世纪前半期越州窑的装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线刻细致的花鸟和虫草纹样开始向刻画 浮雕莲瓣变化 代表作品有 浙江台州市灵石寺塔发现的 青瓷透雕香炉 图 11世纪越州窑典型作品是 青瓷多嘴壶 纹样构成也是以莲瓣 牡丹和唐草纹为主 见图 越州窑的继承者一般被认为是龙泉窑 这种继承不是突发的 其中的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越州窑在北宋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龙泉窑继承了它全部的传统与风格 北宋前期的青瓷 10世纪后半期到11世纪前半期越州窑的装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线刻细致的花鸟和虫草纹样开始向刻画 浮雕莲瓣变化 代表作品有 浙江台州市灵石寺塔发现的 青瓷透雕香炉 图 11世纪越州窑典型作品是 青瓷多嘴壶 纹样构成也是以莲瓣 牡丹和唐草纹为主 见图 北宋前期的青瓷 越州窑的继承者一般被认为是龙泉窑 这种继承不是突发的 其中的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越州窑在北宋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龙泉窑继承了它全部的传统与风格 北宋前期的磁州窑 五代 北宋 白瓷生产是以邢窑和定窑为主 这时 北中国以及南中国逐渐有了模仿其风格的民窑出现 最有名的是北方的磁州窑 磁州窑作品狭义的定义是指河北省磁县观台镇窑 广义的磁州窑系作品是指河北 河南 山西 陕西民窑所制作的磁州窑风格的作品 白釉陶器唐代是从巩县窑开始 在北方发展起来的 和磁州窑有关的陶瓷器生产窑有 河南密县西关窑 禹县的扒村窑 鹤壁集窑等 北宋前期的磁州窑 磁县观台窑自五代始 一直到元代衰落 北京大学秦大树先生把观台窑作品分为四期 第一期前期为五代末 北宋初太祖 太宗时期 10世纪后半期 后期为北宋真宗 仁宗时代 11世纪前半 第二期前半为北宋神宗 哲宗 1068 1100 后半为北宋徽宗 金熙宗 1101 1149 第三期是金代 第四期是金代末期到元前期 北宋前期的磁州窑 北宋前期的磁州窑几乎都是白釉陶器 装饰手法是白釉绿彩 白釉褐彩 白釉鱼子纹白釉刻花等 白釉绿彩和白釉褐彩和晚唐的低温铅釉陶装饰技术有关联 代表性作品有 沈阳石法库县叶茂台辽墓发现的白釉搔落牡丹唐草纹盘口瓶 内蒙赤峰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的白釉盘口瓶等 还有国外美术馆藏品 见图 北宋前期的磁州窑 一点说明 磁州窑早期的作品在造型和装饰方面 可能是学习了耀州窑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特别是牡丹唐草纹样的意匠 二者有很多共同之处 除耀州窑影响之外 可能还受定窑影响 模仿定窑 制造白瓷作品 见图 另外 磁州窑还有一个重要的源流是晚唐和五代长沙窑的釉下彩青瓷 白釉绿彩 晚唐三彩的影响 白釉下点绿彩和褐彩是晚唐民窑所流行的装饰手法 这影响到辽早期的绿釉和黄釉陶器 北宋后期的白瓷 定窑的作品北宋后期定窑白瓷的典型器面装饰是画花 刻花和印花 因为纪年墓葬资料很少 很多问题还有待研究 但耀州窑和磁州窑在10世纪后半期有了线刻和搔落器面的装饰方法 所以 一般认为 这时的定窑作品也用上述两种装饰方法 北宋后期的白瓷 定窑的作品11世纪典型的定窑作品是是用一种新的刻花装饰而完成的作品 从源流上讲 有学者认为定窑的刻花装饰来源于取材定州的缂丝 把缂丝纹样的局部移植在瓷器的装饰上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 见图 定窑以白瓷为主流 还有 紫定 黑定 绿定等 见图 北宋后期的白瓷 定窑的作品北宋后期 定窑白瓷作品在装饰方面 前期刻花较多 印花较少 发现的印花瓷器范一般是刻有 大定二十四年 大定二十九年 1189 和 泰和三年 1203 金代年号 关于定窑的烧成法和燃料的问题 有学者把定窑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初创期 7 8世纪 发展期 晚唐到五代 独特风格形成期 北宋 金 衰退期 金末 元 定窑作品烧制过程中匣钵的使用及其变化 见图 北宋后期的白瓷 景德镇窑的作品北宋后期 中国南方的白瓷作品应当以景德镇窑的白瓷 青白瓷 为代表 在五代和北宋前期 景德镇主要烧制越州窑风格的青瓷 少量烧制白瓷和青白瓷 11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初景德镇便开始了青白瓷生产的昌盛时期 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飞跃发展和越州窑的情况一样 海外输出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在日本 东南亚和西亚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景德镇青白瓷的作品 北宋后期的白瓷 景德镇窑的作品11世纪后半 12世纪 景德镇作品有 杯 钵 水注 盒子 瓶 香炉等 见图 纹样有 刻花牡丹唐草纹 刻花莲花纹等 景德镇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 青中有白 白中有青 所以 习惯上又称 影青 江南地区青白瓷盛行是宋代 由宋至元 青白瓷盛烧不衰 形成了一个大的瓷窑体系 属于青白窑系的还有南丰的白舍窑 吉安永和镇窑 广东的潮安窑 福建的德化窑 泉州的碗窑乡窑 同安窑 南安窑等 北宋后期的青瓷 北宋后期的青瓷总体情况是北方以耀州窑为首的青瓷生产非常兴盛 而南方则是以越州窑的衰退和龙泉窑的兴起为特征 耀州窑在这一时期以刻花装饰和印花装饰为主流 刻花富丽流畅 其代表作品基本上集中在这一时期 如 青瓷刻花牡丹唐草纹瓶等 见图 北宋后期的青瓷 北宋后期耀州窑的装饰特点 装饰戏迷细密 纹样复杂富丽 纹样有 花卉纹 瑞兽珍禽纹 草虫纹 鱼纹 人物纹等200种类以上 器物种类也有很多 如 碗 钵 壶 香炉 水注 盒子 瓶 烛台 俑等 从釉色来看 与五代耀州窑作品不同的是北宋后期耀州窑作品釉色向青黄色变化 很多学者认为 这是和燃料的变化有关系 和定窑 磁州窑一样 北宋后期开始使用石炭 这也许是作品偏黄的原因 北宋时代的官窑青瓷 北宋官窑作品的确认目前为止 只有汝官窑的青瓷 官窑是指专门为宫中使用瓷器而设置的窑厂 典型的例子是明代的景德镇珠山官窑 越州窑和定窑以及耀州窑有记录证明它们生产的青瓷和白瓷都作为 贡瓷 向宫中进贡 但还不能说明它们是官窑 北宋时代的官窑青瓷 北宋官窑作品的确认目前为止 只有汝官窑的青瓷 官窑是指专门为宫中使用瓷器而设置的窑厂 典型的例子是明代的景德镇珠山官窑 越州窑和定窑以及耀州窑有记录证明它们生产的青瓷和白瓷都作为 贡瓷 向宫中进贡 但还不能说明它们是官窑 北宋时代的官窑青瓷 南宋周辉 清波杂志 记载 汝窑专为宫中烧制瓷器 制品釉有玛瑙末 现在我们发现的作品其釉面的烧制有无玛瑙粉末 还不很清楚 传世作品特点是 粉青釉 色彩偏天蓝 和后来的钧窑的灰青釉作品相似 比南宋官窑作品多一点光泽 器形有 盘 圆形洗 奁 水仙盆 瓶等 小器物较多 北宋时代的官窑青瓷 1987年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发掘出和传世汝官窑相似的青瓷片 清凉寺村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 堆积了将近3厚的瓷片和窑具遗物 其中大部分是民窑遗物 酷似汝官窑的瓷片仅仅只发现了20余片 学者们认为 清凉寺烧制汝官窑作品仅仅是在北宋后半期 目前 汝官窑的形成 我们还不十分清楚 大家只是推测 汝官窑在清凉寺设窑的时间很短 以后可能转到京师 开封 但这里一直是民窑陶瓷生产地 它们是磁州窑系 耀州窑系和钧窑系的作品 或者有学者称之为 民用汝瓷 北宋时代的官窑青瓷 另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中国北方另一个重要的青瓷窑 钧窑的开窑时代问题 目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 学者们的推测意见并不统一 有北宋开窑说 北宋末 金开窑说 有金 元开窑说 我们认为 有汝官窑装饰风格的钧窑作品在北宋末 有铜红釉的作品应当是金 元 值得说明的是 传世作品一般都是金以后 元明时代一直烧制青瓷作品 北宋后期的磁州窑 北宋后期的磁州窑系作品集中在河南省 河北省 陕西省 还有北京市 山西省和山东省 更远扩展到辽宁 内蒙 和宁夏 实际上成为中国北方民窑瓷器的总称 代表性窑址是以磁县观台镇窑为主的9省41个窑址 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有58种之多 按大类别来说有 A 白釉系 B 黑釉系 C 绿釉 三彩系 D 黄釉系 E 仿定窑 F 青瓷和其他 多彩装饰特别多 北宋后期到金 器种特别多 其中 陶瓷枕为其代表作品 见图 北宋后期的磁州窑 北宋后期 磁州窑装饰的主流是白釉黑搔落 代表性作品是 白釉黑搔落龙纹瓶 见图 这种技法应当是11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前半期所出现的 装饰风格取黑白对照的创意 意匠鲜明 从磁县观台镇窑遗迹的情况来看 窑的构造和耀州窑和定窑类似 用石炭为燃料 匣钵的放置法 以及烧成品有定窑系作品都说明它和定窑有很大的联系 辽和西夏陶瓷 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是10世纪初建国 12世纪前半期被女真人金灭亡 在这两个世纪中 统治区域中心是中国东北 内蒙一部分 河北 山西北部还有北京地区 这个区域在北宋时代和定窑及耀州窑系接近 因此 辽陶瓷的发展和定窑 耀州窑 磁州窑都有一定的关系 但这种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 至今还有很多不明点 但明显的是辽代前期受北宋定窑等诸多窑系影响很大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概述 宋瓷 在中国陶瓷史上被评价为古典工艺美术典范作品 其独具匠心的造型和流丽的装饰纹样受到后世的推崇 南宋时代的作品和北宋时代相比 略有差异 如果说北宋作品是追求理想造型 完美纹样的话 那南宋时代则向其深度和广度纵深延展 另一种评介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 时时会出现一种 停滞 阶段 南宋正是北宋样式到元样式的过渡时期 所谓的 停滞 实际上是把一种样式发挥到极限 为一种新的样式的出现提供技术准备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历史背景 A 北方女真人的入侵 金的建立 金和北宋的对峙到 绍兴议和 B 南宋国土的缩小和海外贸易的飞跃发展 科举制度造成的 文人阶层 的社会 这给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C 南宋官窑的出现 金人的入侵导致北宋的灭亡 高宗建炎元年 1127年 南京继位 以后 为躲避金人入侵 逃至越州 明州 温州和海上 绍兴2年回临安 以后 在平江府和建康和临安往返 绍兴8年定都临安 由此可见 南迁后的不稳定生活 导致以前祭祖的祭器的流失 重新制作新的祭器成为十分重要的工作 官窑的产生或许有着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南宋的官窑 贡瓷与官窑 从秘色青瓷到北宋的定窑贡瓷到北宋官窑的出现 文献 叶寘的 坦齋笔衡 缀耕録 引 记载 北宋政和年间 1111 1118 在京师设置官窑 这时 各地仍然有 贡瓷 出现 南宋时代依照北宋例 设置烧制青瓷的官窑 设置在修内司 称为 内窑 内窑作品为青瓷 造型精致 釉色明丽 世间罕有 内窑的具体情况没有太多记载 另外 南宋后来又设置 郊坛下官窑 称为 郊坛官窑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南宋的官窑 郊坛下官窑 乌龟山官窑 郊坛是在郊外设置天坛 皇帝祭祀天地神灵的祭坛 根据记载 郊坛下官窑是在杭州南郊乌龟山 50 80年代学者们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学术调查 发现了3万多件陶瓷片和匣钵 窑具及工具 以及窑址 乌龟山产称为 紫金土 的含铁分良好的粘土和磁石 这些都是官窑的原料 官窑作品的特点 黑薄胎 玉一般的厚釉 釉色为粉青到灰绿色 还有酸化烧成的原因呈现 灰褐色 米色 等 早期作品为厚胎薄釉 这是北宋官窑作品的风格 晚期为薄胎厚釉 地层情况来看 早期有越州窑作品 晚起到元代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南宋的官窑 修内司官窑 明代高濂 遵生八簽 记载 窑在杭州凤凰山下 1995年 1999年调查确认 遗址下层为宋代官窑 上层为元代窑址 目前资料研究正在进行中 其作品与郊坛下官窑相似 传世作品目前还无法区分二者差异 学者们认为 修内司青瓷比郊坛下官窑作品更加精美 但就目前资料来说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资料区分两者的差别 修内司窑址上层有类似哥窑的作品发现 这对哥窑作品的源流提出了新的问题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哥窑 哥窑在明代文献中记载 宋代有 章生一和生二兄弟 他们是龙泉窑有名的窑工 哥哥的窑叫 哥窑 这样的记载说明了哥窑和龙泉窑的紧密关系 哥窑作品大都为米青色青瓷青瓷偏白 虽然是南宋作品 但名称却是明代出现 这是最大的疑问 还有 传世的哥窑作品中 有很多类似官窑的作品 另外很多是明代以后的仿制作品 所以 关于哥窑的源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有学者作这样的推想 龙泉窑有黑胎类似南宋官窑的青瓷片出现 这是龙泉方言中 官 和 哥 发音相同的原因 哥窑是否是龙泉窑的官窑呢 这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 传世哥窑作品的多样性和文献记载的不明确 是哥窑研究的最大问题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龙泉窑 龙泉窑中心位于今天浙江省龙泉市 这里大约在北宋时代早期开窑 开窑时的作品基本上为越州窑作品的风格 这时 由于越州窑的衰退 龙泉窑靠近海岸 有着贸易优势和原料优势 水资源也很丰富 南宋 元代成为了最大的青瓷生产基地 龙泉窑最大成果是被称为 砧青瓷 的优质青瓷的烧制成功 作品特点 薄胎厚釉 釉色为失透性青色 和以前越州窑风格不同的是 纹样装饰很少 因此 目前在论及龙泉窑作品源流时有认为它的造型和装饰与南宋官窑作品影响的认识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景德镇窑 北宋时代南方兴起的景德镇窑在南宋时代开始大规模生产陶瓷器 和北宋时代不同的是 南宋时代的陶瓷纹样比较粗 釉色也有强调青色的倾向 器形上造型向日常用器发展 南宋时代景德镇窑技术上最大的改进是伏烧手法的导入 以前都是以仰烧为主 伏烧是定窑在北宋晚期出现的烧制手法 这时的景德镇窑大概是开始学习定窑的工艺技术 为完成大规模生产而做的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建窑 黑釉和褐色釉是与青釉同时在东汉时代出现在陶器上 北宋时代开始 黑釉陶瓷作品逐渐增加 北宋 南宋 华南开始成为黑釉窑基地 建窑的兴起很明显和斗茶习俗有关 宋代的茶为半发酵 福建 北苑 产贡茶 宋代文献对福建省的黑釉茶碗给予很高的评价 宋代做茶为茶餅 碾成茶粉后饮用 茶粉注入开水后 表面有白泡沫 需要黑色茶碗作茶具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建窑 建窑遗址1935年被确定在福建省建阳市 以后被多次调查认证 建窑开窑时间为唐代 初期生产比较粗放的青瓷 北宋时代开始生产黑瓷 其全盛时期是北宋末年到南宋 建窑作品以 建盏 最为有名 胎土因为铁分含量较多 大多呈黑灰色 釉也是因含铁分的变化 呈现很多纹样 有 油滴 禾目 兔毫 曜变 等 建窑系统的作品并不局限在建阳 福建全省都有其相关作品出现 相关研究有待进行 南宋时代的陶瓷器 天目窑 日本把黑釉茶碗都称为 天目 由来是浙江北部 现在得临安市有天目山的禅寺 可能当时日本留学僧人从天目禅寺带走很多茶碗 从天目禅寺流出去黑色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