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精读篇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念天地之悠悠 (2)独怆然而涕下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的感情基调。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跳,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二、阅读望岳,回答问题。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 (3)阴阳割昏晓 (4)决眦入归鸟 (5)会当凌绝顶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首联是远望之景,颔联是: 之景,颈联是 之景,尾联是极望之景3、 “齐鲁青未了”一句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4这首诗的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炼词精妙,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句中“钟”“割”二字好在何处。 5。“决毗入归鸟”一句中的“人”字非常传神,请你作简要分析。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诗人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志。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9、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一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B。“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D诗人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飞来山上千寻塔 (2)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3、这首诗中第一、二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反对者或一切阳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子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莫笑农家腊酒浑 (2)丰年留客足鸡豚 (3)从今若许闲乘月 (4)拄杖无时夜叩门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领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4、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五、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吟鞭东指即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 2、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3、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4、请描述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5、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于的无限感慨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更有才华的人更多升迁的机会。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外古诗词诵读篇一、阅读竹里馆,回答问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量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诗中的“幽算”“长啸”分别指的是什么? 2、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苏轼认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本诗第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曲后 的思想感情。2、诗中“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们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3、 这首诗第二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三、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遇回京使者, 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念亲之情。2、诗人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的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以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所在的方向。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龙钟”在这里是“老态龙钟”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C.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D.本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加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四、阅读晚春,回答问题。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请你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所展现的情景。 4有人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五、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 2、“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 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你试作品析。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贾生,回答问题。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 诗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七、阅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3、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阅读约客,回答问题。约客南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2。请你赏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的表达有效果。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悠闲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富有韵味。课内古诗词精读篇(参考答案比较凌乱请理解)1。(1)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悲伤的样子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3。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情感:内心满怀悲愤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4。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了一种苍茫的孤独感。5我登上幽州台跳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6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二、1。(1)不尽(2)指天地、大自然/聚集(3)分(4)眼眶(5)终当,终要登上2。近望细望3。衬托出泰山的高峻、连绵。4。“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如此神奇秀丽。“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5。“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入”字,写出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的情态,表明山的深远。6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7.D8 C(上句是虚写,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下句是实写,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9。D(“夫”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并不是指“大丈夫”。)三、1。(1)古代长度单位(2)因为2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在内容上,勾画出一幅高山之巅、雄鸡高唱、红日喷薄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奠定开阔、生机的氛围;在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虽然困难重重,但为了富国强兵,早已作好了了思想准备,体现了诗人坚韧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5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6D(诗人借景抒怀明理,表达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四、1。(1)浑浊(2)小猪,这里指猪肉(3)趁着月明来闲游(4)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2.“足”字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3。须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步而行,道路难牌,疑若无路,忽又开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4。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5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的天地,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明的美丽景色。这是一首纪游诗,围绕展开,记录了诗人罢官归故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表达了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7。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五、1。(1)指吟诗(2)落花2浩荡离愁(离愁3政治个人志向4。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 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步5。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已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课外古诗词诵读篇一、1。“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啸”指的是吟咏、歌叫2独坐、弹琴、长啸,从中可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3示例:竹林里解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中描述了诗人在南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人意,偏来相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二、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烘托了夜的幽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飞“字写出了笛声出人意料,使无形染了夜的静谧和笛声的悠扬动明。4。“折柳”是全诗的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的“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三、1,托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2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思念之情人又思念起家乡和好多天了,回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这两句诗是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了浓厚的边塞生活相逢”的情节,很有车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5。B(“龙钟”形容泪流纵横的样子。)四、1.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被此还有高下之分,使而有奇示侧同业需是公江秀个是输英的白首无成。示例二: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输美“尽管无才思,但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妙地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月下河边迷蒙、冷寂的画面,又与诗的后两句描写麻木的人心相照应。2承上启下的作用,“夜泊秦淮”表明上句景物的时间、地点,且照应题日,“近酒家”引出下文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4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六、1。“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在结构上,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