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 九年级文言文.doc_第1页
新编 九年级文言文.doc_第2页
新编 九年级文言文.doc_第3页
新编 九年级文言文.doc_第4页
新编 九年级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文言文(上册) 陈涉世家 - 西汉司马迁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辍(chu)耕之垄上 怅(chng)恨久之 当行(hng) 陈胜王(wng)借第令毋(w)斩 度(du)已失期 以数(shu)谏(jin)上使外将(jing)兵 号(ho)令 召三老陈胜佐(zo)之为坛而盟(mng) 复立楚国之社稷(j) 王侯将相宁(nng)有种乎阳夏(ji)人也,字叔 嗟(ji)乎,燕雀安知鸿鹄(h)之志哉 发闾(l)左適(zh)戍(sh)渔阳九百人 以应(yng)陈涉罾(zng)鱼腹中 又间(ji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c)中,篝(gu)火 忿恚(hu)尉 尉果笞(ch)广 收而攻蕲(q)攻铚(zh)、酂(cu)、苦(h)、柘(zh)、谯(qio),皆下之。会(hu)计事 陈涉(sh)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课文中字词:死国可乎?(为而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发动)固以怪之矣(以为怪) 大楚兴,陈胜王!(称王)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吴广以为然(对的)(2)课文外字词:屯大泽乡 (停驻) 会天大雨 (适逢); 或以为亡 (“逃亡”) 举大计亦死(发动起义) 等死:(同样) 扶苏以数谏故 (屡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辍耕之垄上 (去,往) 怅恨久之(失望)(音节助词,无意义) 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3)课文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无”同“毋”,不要)2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同“披”,可译为“穿上”)3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意思,意图)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同“倡”,带头,倡导)5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6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同“谪”,发配)三、一词多义: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按顺序排列,动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和住宿,动词)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副词)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集会,动词)道道不通(道路,名词)伐无道(道义,名词)等等死,死国可乎(相同、一样,副词)公等遇雨(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代词)佣者笑而应曰(回答、答应,动词)应宜多应者(响应,动词)杀之以应陈涉(响应,动词)天下苦秦久矣(苦于,动词)苦诸郡县苦秦吏者(苦于,动词)攻铚、掷、苦、柘、谯皆下之(地名,名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派遣,动词)令辱之(使、让,动词)藉弟今毋斩(使、让,动词)令召令徒属(命令,动词)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劓甸蕲以东(命令,动词)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命令,动词)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名词)欲广故言欲亡(想、想要,助动词)从民欲也(欲望、愿望,名词)故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名词)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副词)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命令,动词)号为张楚(称号、国号,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率领,动词)将项燕为楚将(带兵的人、将领,名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将领,名词)陈胜自立为将军(将领、带兵的人,双音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将领、带兵的人,双音名词)扶苏以数谏故(shu,屡次、多次,副词)数数有功(shu,屡次、多次,副词)广故数言欲亡(shu,屡次、多次,副词)数日(sh,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然吴广以为然(表示代词,这样)然足下卜之鬼乎(转折连词,然而)若为佣耕(wi,是,动词)为屯长(wi,是,动词)为项燕为楚将(wi,是,动词)为坛而盟(wi,是,动词)陈胜自立为将军(wi,是,动词)吴广为都尉(wi,是,动词)指卜者知其指意(同“旨”意思,名词)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着,动词)陈涉乃立为王(wi,是,动词)或以为死,或以为亡(wi,认为,动词)为吴广以为然(wi,认为,动词)号为张楚(wi,认为,动词)为天下唱(wi,向,介词)士卒多为用者(wi,向,介词)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动词)得鱼腹中书(书信,名词)所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名词)与尝与人佣耕(和、跟,连词)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全、都,副词)上辍耕之垄上(上面,方位名词)上使外将兵(皇上,名词)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应当”“应该”,介词)当不当立(应当,助动词)当此时(正在的时候,介词)辍耕之垄上(“去”“到”,动词)之怅恨久之(无实义,结构助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结构助词)二世杀之(他,指扶苏。代词)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名词)行乃行卜(“往”“去”,动词)行收兵(行军,动词)扶苏以数谏故(因为,介词)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认为,组成动词)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用”“拿”“把”,介词)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副词)以激怒其众(“来”“以便”,连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用“者,也”的格式表判断)此教我先威众耳(将主语“此”与谓语“教我先威众”放在一起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副词“乃”字表判断)号为张楚(为:动词,表判断)吴广者,阳夏人也(用“者,也”的格式表判断)2倒装句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郡县苦秦吏者”即“苦秦吏(之)郡县”,定语后置, “者”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祭以尉首(“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3省略句守丞死,乃入据陈(“乃”前面省略了主语“其”,可译为“起义军”)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与战谯门中”即“与之战于谯门中”,“与”字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 “之”,指陈胜起义军; “战”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在”) 上使外将兵(动词“使”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扶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或“其”,可译为“他”)攻铚、酆、苦、柘、谯,皆下之(“攻”字之前省略了主语“葛婴所将之兵”或“陈胜主力部队”,翻译时应补出)4被动句士卒多为用者(用“为”表示被动)五、翻译下列句子:(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zh)戍渔阳九百人译: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穷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现在如果我们这些人假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百姓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士兵们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用眼睛看着陈胜。(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译:(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六、课文常识:(1)本文节选自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体例)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司马迁 ,西汉(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2)人物语言体现着人物的性格。下面的话表现了陈胜怎样的性格:苟富贵,无相忘答:这句话是在陈胜与别人一起耕地时说的,表现了陈胜不满现状,渴望改变处境的心理,也表现了他重交情、讲义气的性格特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答:这句话是在陈胜受到众人嘲笑时说的,表现了陈胜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性格特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这句话是在陈胜号召众人起义时说的,表现了陈胜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3)熟读课文,并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样做的效果是: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为了起义,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人认为,这些是对人民的欺骗,是不可取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答:帛书“陈胜王”三字,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腹中;晚上在驻所旁边的丛祠中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是取得民心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可不赞同“欺骗人民”这一观点,理由是:当人民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失去民心。)七、语文大练习册:【自学天空】(1)本文节选自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体例)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司马迁 ,西汉(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2)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那个时代的人?试作适当了解。作者是司马迁 ,西汉(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3)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答:记诸侯世系。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推崇陈涉的历史地位和功绩。(4)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助读点拨】(1)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文中的主要形象是陈胜,陈胜年轻时的身份是“佣耕”, “从苟富贵,无相忘”可以看出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文中关涉全篇,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陈胜抓住了当时两个最敏感的问题,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两处):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作者着重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3)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广故数言欲亡”的最终目的是“以激怒其众”,这样关键既可以杀死两尉,又得到民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号召大家起义,最能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4)陈胜起义的导火线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会不会有陈胜起义呢?答: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会。但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即使没有这根导火线,即使陈胜不起义,在秦残暴的统治之下也会有其他人因某事而起义,秦朝一定会走向灭亡的。(5)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陈胜是一位深谋远虑,有很强洞察力及很强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领袖。(6)你対陈胜、吴广的“行卜”是怎样看的?答: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因为时代愚昧落后儿又要微服众人。这种做法不对,“行卜”属于迷信做法。 桃花源记 - 东晋陶渊明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hu)然 俨(yn)然 阡(qin)陌(m) 问津(jn)邑(y)人 诣(y)太守 发髻(j) 两鬓(bn) 垂髫(tio) 人间(jin)便要(yo)还家 怡然(y)问津(jn)者 刘子骥(j) 及郡(jn)下 遂(su)与外人间隔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课文中字词缘溪行(沿着) 欲穷其林(穷尽)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诣太守(拜见) 落英缤纷(落花)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指小孩)寻病终(不久) 便要还家(邀请) 鸡犬相闻(相互可以听见)土地平旷(空阔、宽阔) 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叹惋(感叹惊讶)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未果(没有实现)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寻向所志(标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皆叹惋(全,都)欣然规往(打算)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因而) 芳草鲜美(色彩鲜艳美丽)(2)课文外字词夹岸数百步(两岸,夹,在两旁)(几) 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旧的)芳草鲜美(香花) 悉如外人(全,都) 才通人(仅)落英缤纷(繁多样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具答之(详细地)土地平旷(平坦开阔) 此中人语云(嘱咐、告诉) 及郡下(到)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乃大惊(非常、竟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咸来问讯(打听消息) 复前行(再)怡然自乐(形容喜悦)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派) 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3)课文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三、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动词,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为武陵人捕渔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扶便扶向路(介词,沿、顺着)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动词,同、跟着)复前行,欲穷其林(介词,再、继续)复复行数十步(介词,重复)不复得路(动词,恢复)中中无杂树(介词,中间)晋太元中(名词,年间)志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作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做)闻村中闻有此人(名词,听说)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的”之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义)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 1)省主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2)省宾语: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五、翻译下列句子:(1)复前行,欲穷其林。译: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这个村子的尽头。(2)便舍船,从口入。译:渔人于是下船,从洞口进去。(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知道了。(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并处处都做了记号。(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路了。六、课文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生活在战乱频繁的东晋朝。文章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文章并没有正面说,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答:桃花源中人避秦乱来此绝境,几百年来,生活得安定幸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两汉魏晋,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所以得知世上的事后,“皆叹惋” 在得知外面的情况后,担心再次遭战乱,所以叮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作者写事外桃源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的担心,还是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原文回答;: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来说明它不易被人知道。(4)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5)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美好社会,目的是什么?答: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污浊黑暗,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什么?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推测渔人说了些什么,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答: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界的乱。黑暗而叹惋,为桃园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8)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源人想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被斩乱侵扰。(9)试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答: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活动,表现了桃花源人安定幸福的生活。(10)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1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4)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1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1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19)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20)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22)“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23)“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2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25)“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26)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2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2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29)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30)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3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3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3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35)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答:(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36)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3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8)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答: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39)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答: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40)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答: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41)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答: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4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答: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43)桃花源记所涉及到的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与世隔绝】【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七、语文大练习册:【自习天空】(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答: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2)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记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答:忘路之远近、晋太元中、渔人。【助读点拨】(1)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描绘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3)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他们饱受战乱之苦而不愿出去。(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暗示桃源是虚幻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5)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用意)答:它代表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自我检测、用原文回答】(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诗:“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桃花源记:的“自云先世。绝境 (5)桃花源诗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答: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与朱元思书 - 南朝吴均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水皆缥(pio)碧 急湍(tun)甚箭 互相轩(xun)邈(mio)泠泠(lng)作响 横柯(k)上蔽 鸢(yun)飞戾(l)天者嘤嘤(yng)成韵 有时见(xn)日 窥(ku)谷忘反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课文中字词水皆缥碧(青绿色)急湍甚箭(急流的水)互相轩邈(高远)疏条交映(掩映)横柯上蔽(树枝) 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 在昼犹昏(白天)鸢飞戾天者(老鹰)(至) 风烟俱净(全,都)(消散,散尽)一百许里(表示大约的数量) 直视无碍(阻碍) 望峰息心(平息)皆生寒树(耐寒碧绿的树) 千转不穷(同啭)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2)课文外字词从流飘荡(顺,随) 负势竞上(凭借) 经纶世务者(筹划)争高直指(向)急湍甚箭(胜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好象) 猛浪若奔(好象)(奔跑的马) 水皆缥碧(全,都) 泉水激石(冲击)(3)课文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的意思。)三、一词多义: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猿则百叫无绝(动词,停止)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横柯上蔽(名词,在上边)无直视无碍(动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否定副词,不)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前省略主语“吾”即作自己。句意: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着,有时偏东,有时偏西。) 急湍甚箭(“甚”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比” 句意: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句意:好象要比一比。)五、翻译下列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是相同的颜色。(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山峦凭借山势,争相向上,直插云天,好象比一比,看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蹄着。(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看到这些雄奇地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中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树枝纵横交错,遮蔽着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六、:课文常识:(1)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称为“吴均体”。 本文描写的是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之景。(2)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受,他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描写了富春江的景色以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此以后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就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作者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原文回答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江水清澈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作者随着沿江见闻,产生了联想,以舒心志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那几句话?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异水” 湍急奔腾的气势。(6)体会“竞”“争”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答: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7)结尾再次写景,有何作用?答:结尾悄然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写峰上树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8)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答:总起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9)“直视无碍”“千百成峰”各写的是什么物?什么景?答:水之清澈 山之高峻。(10)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视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听觉: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清”和“急”的特点。(13)写山奇,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1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先总后分(16)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个字;第二段写“异水”二字,抓“清”和“急”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奇山”,多层次展开描绘。(1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18)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笔记。答: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七、语文大练习册:【自学天空】(1)你了解吴均吗?将你知道(或查到)的知识写在下面。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称为“吴均体”(2)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山水小品,介绍“千丈见底”“直视无碍”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争高直指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千百成峰的特征。【助读点拨】(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6)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自我检测】(1)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个字;第二段写“异水”二字,抓“清”和“急”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奇山”,多层次展示 富春江两岸群山 之美(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答: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的意思你能理解吗?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答: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4)同样写水流“急”的特点。三峡中是这么描写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者在写法上有何不同?.答: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视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听觉: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6)与朱元思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捕蛇者说 - 唐朝柳宗元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啮(ni)人 无御(y)之者 然得而腊(x)之以为饵 挛踠(lun wn)、瘘(lu )、疠(l) 当(dng)其租入今吾嗣(s)为之十二年 几(j)死者数矣 貌若甚戚(q)者余将告于莅(l)事者 而乡邻之生日蹙(c) 殚(dn)其地之出号呼而转徙(x) 饥渴而顿踣(b) 呼嘘(x)毒疠 往往而死者相藉(ji)也 曩(nng)与吾祖居者 悍(hn)吏之来吾乡叫嚣(xio)乎东西 隳(hu)突乎南北 吾恂恂(xn)而起 视其缶(fu) 谨食(s)之 苛(k)政猛于虎也孰(sh)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以俟(s)夫(f)观人风者得焉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课文中字词: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特,与众不同的) 去死肌,杀三虫(死肉、腐肉)黑质而白章(质地,指蛇的身体)(花纹) 貌若甚戚者(忧伤)岁赋其二(征收,敛收) 饥渴而顿踣(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若毒之乎(你)当其租入(抵)(税收)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 竭其庐之入(用完) 向吾不为斯役(此、这) 触风雨,犯寒暑(冒着) 隳突乎南北(骚扰)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呼嘘毒疠(有毒的疫气) 以尽吾齿(年龄)以啮人(咬)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获得)(干肉)(变为,成为)(药饵)(2)课文外字词: 谨食之(同“饲”,供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非死而徙尔(迁移)以尽吾齿(完,没有了)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相信) 无御之者(抵挡)其余,则熙熙而乐(以外,其他) 故为之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去死肌,杀三虫(除掉,去掉) 专其利三世矣(独有,独占) 太医以王命聚之(命令)(征集) 更若役,复若赋(交换)(赋税) 永之人争奔走焉(奔向,趋向)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此,这)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生计)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竭其庐之入(用完)(收入,收纳)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较,相比)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观察,考察) 号呼而转徒(大声哭) 哗然而骇者(惊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虽鸡狗不得宁焉 (即使)(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助词) (3)课文通假字:非死则徙尔 (“尔”同“耳”,罢了。表感叹语气。)三、一词多义:已可以已大风(动词,治愈)则久已病矣(副词,已经)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制成为)为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动词,做,干)故为之说(动词,写)以啮人(假设连词,“如果”)太医以王命聚之。可以已大风(介词,“用”)以尽吾齿(连词,“来”)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介词,“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连词,“用来”)而吾以捕蛇独存(副词,“靠”)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赋岁赋其二(动词,“征收”“敛收”)复若赋(名词,赋税)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得” “捉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动词,“了解”“知道”)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关系)而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连词,表承接关系)吾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关系)当其租入(代词,他们的)其专其利三世矣(代词,这种)视其缶(代词,哪个)疠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