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特拉舞曲》综合分析.doc_第1页
《阿尼特拉舞曲》综合分析.doc_第2页
《阿尼特拉舞曲》综合分析.doc_第3页
《阿尼特拉舞曲》综合分析.doc_第4页
《阿尼特拉舞曲》综合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首作品从主要调性为a小调出发,先后经历e:小调、d:小调、D:大调、F大调等不同的调性,并在最后回归主调a小调。在第1-6小节中,第1-2小节主要采用a小调的属功能,第3-6小节采用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进行,以确立主调的地位,最后结束于a小调的属功能和弦,为后面音乐进入作出属准备。在第7-14小节中,第7-11小节继续采用a小调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进行并结束于主和弦。第12-14小节,从a小调主和弦出发,进行到属和弦,再由重属导三四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转入属调e小调,之后进行到下属和弦至属七和弦结束。在第9-14小节中,主和弦持续二小节,之后出现K46至属七和弦的终止式,而随后却出现了向下属方向进行离调的两个和弦:第13小节出现了四级上的属七和弦,之后在第14小节第一拍处被四级和弦解决,随后在第二拍与第三拍处再次出现K46至属七的终止式,在第14小节解决到主和弦。第12小节处的下属调(a小调)离调和弦与解决具有阻碍第11小节处终止式的作用,使终止式在两小节后即第13小节再次出现并在第14小节处得以解决。在第15-22小节中,音乐在e小调上进行。第15-18小节,采用e小调属七和弦的各音分解进行,中间融入半音化的和弦外音,使音乐的陈述变得不稳定。第19-22小节,出现e小调的主和弦、终止四六和弦至属音再回到主音的进行。第21-22小节的属音至主音的进行又可看作返回主调后的二级音到属音的进行。音乐的第23-38小节,调与和声的进行与7-22小节相同。在第39-46小节中,采用主调的属功能圈和弦。其中第39-42小节采用属九和弦,第43-46小节采用二级和弦至导七和弦的进行。在第47-54小节中,从下属调d小调上开始,其和声进行方式与第39-46小节相一致。在第55-61小节中,音乐从d小调的同主音大调开始,以主和弦开始,在58-61小节出现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的进行。在第62-68小节中,音乐回到下属调d小调,其和声进行方式与55-61小节一致。在第69-72小节中,音乐采用d小调的平行大调F大调,其和声功能建立在F大调主和弦上,但低音叠加了小七度音。织体中开始采用复调模仿式的写法。在第73-76小节中,音乐回到主调a小调。其和声进行与织体写作方式与69-72小节相同。在第77-80小节中,音乐采用属调e小调,采用属七和弦写成。在第81-84小节中,音乐再次回到主调a小调,采用属七和弦写成,为后面的再现部分作出属准备。在第85-96小节中,音乐回归主调a 小调。第85-88小节中,音乐从主和弦开始,进行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进行,结束于主和弦。第89-96小节中,伴随着下属功能和弦的出现及音乐的模进,和声功能变得不稳定。第89-90小节,从六级六和弦至三级至重属导三四和弦。第91-92小节与第89-90小节功能相似,只是结束到重属三和弦,这与呈示段中使用属调e小调有关。第93-96小节,采用拿波里降二级六和弦至六级六和弦至导三四和弦回至拿波里降二级六和弦后解决到了属和弦结束。在第97-104小节中,回归主调a小调,这与呈示段时采用属调e小调相对比。在第97-100小节中,采用属七和弦写作,其中融入半音化的和弦外音。第101-104和弦则为主和弦到终止四六和弦至属音后回到主音的终止式。在第105-106小节中,音乐以八度双音的主音进行到属音后又回到主音。在第107-108小节中,音乐停在了主和弦上。音乐的调性布局:a:e:a:d:D:d:F:a:e:a:从主调a小调出发,先至属调e小调,回归主调后,进行到下属d小调,之后采用下属调的同主音大调D大调,再回下属d小调进行到其平行大调F大调(为主调的下属方向调),之后回主调,再次去属调后,最终回到主调。音乐前14小节采用主调、和声功能稳定,15-22小节进入属调后,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39-84小节,主要采用下属方向调,加剧音乐的不稳定性,85下节后,音乐回归主调,渐渐回复稳定性。和声主要的技术点:突出了属功能至主功能进行对音乐的推动性;采用减七和作为转调中介和弦;采用属九和弦、在主和弦下方叠入小七度低音等高叠和弦写法;采用拿波里降二级和弦作为终止式的引入和弦。从这些技术手法上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古典主义和声写作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出对于使用多调性的追求,和声功能性与色彩性更加丰富。 引子 A B A1 结尾 I II a b c d a1 a2 a3 a4 a5 a6 a7 b1 8 8 8 8 3 4 3 4 4 4 4 4 12 8 3 a: e: a: d: D: d: F: a: e: a: 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由基本部分的呈示部、中部、再现部以及从属部分的引子及结尾构成。基本部分:呈示部: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材料构成,第一乐句8小节,第二乐句8小节,为方整乐段。建立在a小调上,第一乐句结束时转入属调e小调,第二乐句在e小调进行,在结束在e小调主音上(也可看作结束于a小调的属音上),此乐段为转调乐段,并且从其结束的和声来看,此乐段为开放结构。呈示段的虽在第二乐句中融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从总体看,其陈述具有明显的呈示型特征。中部:由两种不同材料写成,与两端形成先对比再引申的材料关系。因此,该中部为混合型写法。第一阶段并置阶段:由新材料写成,共两个乐段,是同一材料分别在a小调和d小调上的发展。第二阶段引申阶段:材料来源于呈示段第一乐句材料。将第一乐句前4小节片断材料引申发展六次,分别采用D大调、d小调、F大调、a小调、e小调、a小调。其中前两次引申核心材料出现之前各有3小节的引子。后面四次引申中,织体写作带有复调的模仿性特征。中段虽然开始与结束均在主调上,但结束于主调的属功能和弦上,因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中段的多乐句、多调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的体现出了陈述功能的中间型特征。再现部:变化再现呈示段材料。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第一乐句材料存在4小节扩充,这种扩充是由于音型模进所造成的;第二,第二乐句材料回归主调,区别于呈示段中第二乐句材料使用属调。综上,这种变化再现就属于动力性扩充再现范畴。另外,由于扩充导致呈示段的方整结构在再现段中变为非方整结构;而呈示段的和声的开放性写法,在再现段中也变为收拢性写法。因此,再现段的陈述具有结束型陈述特征。从属部分:呈示段前的引子:1-6小节,共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2小节以a小调属和弦写成,起到和声衬托性作用;第二阶段,3-6小节,为呈示段第一乐句材料织体的先现,并起到了揭示舞曲体裁的作用。中段第二阶段第一乐句前的引子:55-57小节,材料与引子第二阶段材料相同,采用D大调主和弦写成。中段第二阶段第二乐句前的引子:62-64小节,材料与引子第二阶段材料相同,采用d小调主和弦写成。 尾声:106-108小节,材料与和声与引子写法相同,形成首尾呼应。 总结: 综上,这首乐曲单三部曲式,其中段为综合型中段写法,即第一阶段材料与两端形成并置关系,第二阶段材料引申于呈示段第一乐句材料。其再现段采用动力性扩充的再现方式,并且第二乐句回归主调。作品虽然短小,但对于调的运用以及通过调与和声对于结构力的控制却使这一小型结构乐曲的复杂性丝毫不弱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