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12 第九 @ 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42.doc_第1页
A0012 第九 @ 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42.doc_第2页
A0012 第九 @ 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42.doc_第3页
A0012 第九 @ 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42.doc_第4页
A0012 第九 @ 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4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电电 力力 行行 业业 标标 准准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范范 围围 1 0 1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送电线路杆塔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设计方法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 35kV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的基础设计 其他电压等级和 通信杆塔基础的设计可参照本标准 1 0 3 临时架空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可参照本标准设计 但标准可适当降低 1 0 4 原有架空送电线路改造和改建杆塔基础 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已有线路运行经验 参 照本标准进行验算或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 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07 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19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12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DL T 5092 1999 110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JGJ 94 19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106 2003 J 256 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18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L 204 19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3 总总 则则 3 0 1 本标准遵照 DL T 5092 1999 基础设计原则编制 3 0 2 基础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用可靠度指标度量基础与地 基的可靠度 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各种变形的限值条件下 满足线路安全运行 的要求 3 0 3 基础设计必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根据线路的地形 施工条件 岩土 DL T 5219 2005 架架 空空 送送 电电 线线 路路 基基 础础 设设 计计 技技 术术 规规 定定 1 9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 工程勘察资料 综合考虑基础型式和设计方案 使基础设计达到安全 经济合理的目的 3 0 4 基础设计采用新理论 新材料或新结构型式 当缺乏实践经验时 应经过试验验证 3 0 5 本标准未作出规定的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4 术术 语语 和和 符符 号号 4 4 1 1 术语术语 4 1 1 原状土基础 undisturbedundisturbed soilsoil foundationfoundation 利用机械 或人工 在天然土 岩 中直接钻 挖 成所需要的基坑 将钢筋骨架和混凝 土直接浇注于基坑内而成的基础 通常指岩石基础 掏挖基础 钻 挖 孔 灌注 桩基础 4 1 2 混凝土台阶式基础 rigidrigid concreteconcrete foundationfoundation 基础底板的台阶高宽比不小于 1 0 基础底板内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基础 简称台阶 基础 4 1 3 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 flexibleflexible concreteconcrete foundationfoundation 基础立柱和底板内均配置受力钢筋 其底板的台阶宽高比不小于 1 0 不宜大于 2 5 的 钢筋混凝土基础 简称板式基础 4 1 4 岩石基础 rockrock anchoranchor foundationfoundation 通过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在岩孔内的胶结 使锚筋与岩体结成整体的岩石锚杆 岩石锚 桩基础 利用机械 或人工 在岩石地基中直接钻 挖 成所需要的基坑 将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直 接浇注于岩石基坑内而成的岩石嵌固基础 4 1 5 装配式基础 assemblyassembly foundationfoundation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预制构件拼装组合而成的基础 4 1 6 斜柱式基础 padpad andand chimneychimney foundationfoundation 基础的立柱与基础底板不垂直的一种基础型式 分为角钢插入式和地脚螺栓式斜柱式基础 该基础是台阶或板式基础的特殊型式 4 1 7 联合式基础 raftraft foundationfoundation 铁塔四个基础墩用一个底板连成整体且基础墩间用横梁连接而成的基础 4 1 8 重力式基础 weightingweighting foundationfoundation 基础抗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 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的基础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3 4 1 9 原状抗拔土体 undisturbedundisturbed soilsoil withwith upliftuplift resistanceresistance 处于天然结构状态的粘性土和经夯实后达到天然密实状态的砂类回填土 4 1 10 不等高基础 unequalunequal foundationfoundation 在一基塔的基础中某一个腿的基础 其立柱露出设计基面线的高度H0与其他腿基础不同 时 见图 4 1 10 就称该铁塔的基础为不等高基础 4 1 11 复合式沉井基础 combinedcombined sinksink wellwell foundationfoundation 上部为混凝土承台 下部是薄壁钢筋混凝土沉井联合组成的基础 4 1 12 预制基础 prefabricatedprefabricated foundationfoundation 采用工厂化一次性预制而成的 如电杆的底盘 拉盘 卡盘等 基础 4 1 13 半掏挖基础 half diggedhalf digged foundationfoundation 基础底板在原状土内掏挖 掏挖部分以上按普通基础开挖回填而成的基础 4 1 14 桩基础 pilepile foundationfoundation 由基桩或连接于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 桩基础分为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 承台底面位于设计地面以下与土体接触 则称为低承台桩基 承台底位于设计地面以上则 称为高承台桩基 4 4 2 2 符号符号 A 基础底面面积 构件截面面积 A1 A2 无因次系数 Ab 局部受压时的计算底面积 Ac 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 i c A E c A 承台内区 外区的净面积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4 Acor 配置方格网式间接钢筋范围以内的混凝土核芯面积 Af 单根钢筋截面面积 Ah 计算截面的混凝土面积 Ak 卡盘的侧面面积 A0 计算截面折算面积 桩群外缘矩形面积的长边长 桩端面积 As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Asvl 单枝箍筋截面面积 Asx 正截面平行于X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sy 正截面平行于Y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Al 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 冲切荷载多边形面积 Aln 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 Ai 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An 混凝土净截面面积 单根锚筋截面面积 B 方型底板宽度 B0 桩群外缘矩形面积的短边长 De 桩端等代直径 D D0 圆形底板直径 计算截面直径 E 被动土压力 Ea 主动土压力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EI 抗弯刚度 E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s E 钢筋弹性模量 压缩模量当量值 1s E 上层土压缩模量 2s E 下层土压缩模量 F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 1 F 地基土净反力 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 Fax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G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挡土墙每延米自重 G0 基础自重 GK1 与沉井和承台同体积的浮力 Ggp 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设计值除以总桩数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5 Gp 单桩 土 或基桩 土 自重 HE 作用于基础上的水平力 Ho 作用点至设计地面处的距离 Hg 杆塔高度 I 截面的惯性矩 IP 塑性指数 Kh 基础滑动稳定的设计附加分项系数 Ko 计算宽度空间增大系数 Kv 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 L 长度或距离 L1 L2 上 下卡盘计算长度 L上 L下 上 下卡盘的全长 M 计算截面处弯距 Mh 作用于基底截面上的弯距 Mb Md Mc 承载力系数 M1 1 M2 2 计算截面 1 1 2 2 的弯矩 Mj 极限倾覆力矩 Mx My 作用于基础底面或承台顶面上的X Y方向的力矩 Ms 计算截面上作用的弯矩 M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力矩 Mg 可变荷载按长期荷载标准值计算的力矩和轴向力 N 插入角钢承受的拉力或压力 基桩的竖向力 Na 作用于基础上的下压荷载 No 扣除底板上土重的作用于底板上的轴向压力 Ng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轴向力 Nk 可变荷载按长期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轴向力 Ni i桩桩顶承受的轴向压力 Nvb Ncb 每个螺栓的承剪 承压承载力 P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Pk 上卡盘横向压力 Pmin Pmax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 最大压力 P0 基础底面计算截面上的压力 底板平均压力设计值 基础底面处的附 加压力标准值 P1 P2 底板 平均压力 Ps 基础底面单位面积上的土反力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6 Px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Pj 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0 基底展开角 Qf 基础自重力 Qsk Qpk 单桩总极限侧阻力 总极限端阻力 Qck 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限阻力 QK 下卡盘作用力 Quk 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 R 基桩下压承载力 RB 作用于底板上的水平力 R 石材的极限抗弯强度 S0 上部结构水平作用力 Sj 极限倾覆力 T 拉线盘垂直平分面内的拉线拉力 Ti 单根锚筋或地脚螺栓的上拔力 桩顶拔力 TE 基础上拔力 T0 作用于计算截面上的纵向拉力 Ugk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 Uk 单桩或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 V 计算截面剪力 V0 基础体积 Vcs 构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载力 Vp 单个构件抗剪力 Vs 垂直于插入角钢的剪力 Vt ht埋深内的土和基础体积 W 截面抵抗矩 Wx Wy 基础底面绕X和Y轴的抵抗矩 W0 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 Wp 桩底截面抵抗矩 X 土压力 Xi Yi 通过群锚重心X Y轴的距离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Zx Zy 平行于Y轴和X轴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重心间距 a0 b0 基础的计算宽度 a1 基础宽度 hox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 ab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7 ag 截面边缘至纵向钢筋截面中心的距离 at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上边长 am 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 a0 挡土墙基底的倾角 at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2 a 12 a 基础底面计算点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b1 1 l 底板处柱截面的长度和宽度 c 按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方法确定的凝聚力 Cw 计算凝聚力 d1 上卡盘厚度 锚筋或地脚螺栓直径 d2 上卡盘宽度 d3 下卡盘厚度 d4 下卡盘宽度 d0 柱的计算直径或宽度 d 圆形截面的直径 钢筋或地脚螺栓直径 e e0 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天然孔隙比 ea 附加偏心距 e0 x TE沿X轴方向的偏心距 e0y TE沿Y轴方向的偏心距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ck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g 地脚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t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y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 钢材的抗剪强度设计值 yo f 钢材的抗拉或抗压强度设计值 yk f 钢材最低抗拉强度标准值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8 b v f b c f 螺栓的抗剪和构件的承压强度设计值 h 自设计地面算起的锚固深度 截面高度 挡土墙高度 hb 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hc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 h0 截面的有效高度 有效锚固深度 ht 基础的埋置深度 h1 设计地面至卡盘中心的距离 hi 承台底面以下各层土的厚度 qsik 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w uk q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ck 承台底 1 2 承台宽度深度范围 5m 内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 qsi 桩第i层土的极限摩阻力设计值 l 矩形基础的长度 al 锚筋 地脚螺栓的锚固长度 il 与第i层土对应的桩长 0l 悬臂 有效锚固长度 m 土压力参数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h 承载应力修正系数 md 清底系数 n 数目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计算截面纵向钢筋 总根数 nx 平行于X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 ny 平行于Y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 n1 As1 方格网沿l1方向的钢筋根数 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 n2 As2 方格网沿l2方向的钢筋根数 单根钢筋的截面面积 rs 纵向钢筋所在圆周的半径 r 角钢内圆角的半径 圆形截面的半径 rg 截面中心至纵向钢筋截面中心的距离 s 地基最终沉降量 钢筋的间距 s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 t 角钢厚度 u 设计周长 ui 破坏表面周长 uL 桩群外围周长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9 x 土压力 反力分布长度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x0 挡土墙重心距墙趾的水平距离 xi yi 通过重心轴Y X的距离 y 自设计地面起算的深度 y1 设计地面至上卡盘的距离 y2 设计地面至下卡盘的距离 z 地面至软弱层顶面的深度 土压力作用点离墙踵的距离 zn 沉降计算深度 zi zi 1 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 第i 1 层土底面的距离 上拔角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 rad 与 2 的比 值 钢筋的外形系数 井壁与土之间极限摩阻力的上拔折减系数 max z 桩侧最大土压力 基础底面以下土 桩侧土的有效重度 Af 地脚螺栓净截面面积修正系数 c 混凝土的重度 ag bg 钢筋配筋调整系数 c1 凝聚力修正系数 cs 石材强度设计附加系数 E1 基础底板展开角影响系数 E2 相邻基础影响系数 E 水平力影响系数 f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 rf 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10 l 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 钢筋长度修正系数 s 桩侧阻抗力分项系数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p 桩端阻抗力分项系数 sp 桩侧阻端阻综合抗力分项系数 c 承台底土阻抗力分项系数 I 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重度设计值 q 地基承载力分项系数 sc 石材强度设计附加系数 基底展开角影响系数 剪切法 1 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 土重法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 f 桩入土深度影响系数 I 抗拔系数 s 地基最终沉降量 s 地基变形量 si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 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 sn 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 z的土层计算变形值 V ht hc 范围内的基础体积 Vt 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 b 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土的侧压力系数 s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si p 大直径桩侧阻 端阻尺寸效应系数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11 斜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u 土与基础接触面间的摩阻系数 土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 s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 p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 sp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 c 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i c e c 承台内 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k 卡盘埋深与主柱埋深有关的比例系数 a 钢筋与砂浆或细石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 b 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与岩石间的粘结强度 s 岩石等代极限剪切强度 土的内摩阻角 sk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应力 cp 可变荷载取长期荷载标准值 抗裂验算边缘法向应力 ck 可变荷载取短期荷载标准值 抗裂验算边缘法向应力 max 最大土压力值 y 桩侧土压应力 z 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g 配筋率 v 间接钢筋的体积配筋率 等代内摩阻角 cor 局部受压承载力提高系数 l 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 hp 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拉线拉力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1 拉线盘上平面与垂面的夹角 max 裂缝最大宽度 min 裂缝最小宽度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12 t 在同一受力方向的承压构件较小总厚度 5 基基 本本 规规 定定 5 0 1 基础稳定 基础承载力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基础位移等 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算 5 0 2 基础设计方案 应根据塔位具体条件推荐 不等高基础 与铁塔长短腿配合使用 并应考虑自然地貌恢复方案 见附录 B 5 0 3 基础型式选择 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 不含桩基础 基础 铁塔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或混凝土台阶式基础 运输或浇制混凝土有困难的地区 可采用装配式基础 当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采用桩基础 电杆及拉线盘宜采用预制装配式基础 5 0 4 基础设计必须保证地基的稳定和结构的强度 对处于软弱地基的转角 终端杆塔的基 础应进行地基的变形计算 并使地基变形控制在使用的容许范围内 当地基土为砂类土时 计 算荷载可取短期荷载标准值 当地基土为粘性土时 计算荷载可取长期荷载标准值 5 0 5 基础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重度和土体重 度应按浮重度考虑 一般混凝土基础的浮重度取 12kN m3 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浮重度取 14kN m3 土的浮重度应根据土的密实度取 8kN m3 11kN m3 5 0 6 基础设计应考虑受地下水 环境水 基础周围土壤对其腐蚀的可能性 必要时应采取 有效的防护措施 5 0 7 土体上拔和倾覆稳定计算 分原状土和回填土两种 回填土按已夯实考虑 即基坑回 填土夯实程度已达到现行施工验收规范中要求的标准 5 0 8 原状土基础在计算上拔稳定时 其抗拔深度应扣除表层非原状土的厚度 5 0 9 基础的埋深应大于 0 5m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 当地基土具有冻胀性时应大于土壤的标 准冻结深度 在多年冻土地区应遵照相应规范 5 0 10 当基础置于地下水位以下或软弱地基时 应铺设垫层或采取其他措施 5 0 11 在河滩上或内涝积水地区设置塔位时 除有特殊要求外 基础主柱露出地面高度不 应低于 5 年一遇洪水位高程 5 0 12 若需在水中设置塔位 其基础设计时 应考虑洪水冲刷 流水动压力 漂浮物等影 响 必要时可采取防护措施 尚应考虑冻融期的拥冰堆积作用 可参见附录 K 5 0 13 基础设计 包括地脚螺栓 插入角钢设计 时 其基础作用力计算应计入杆塔风荷 载调整系数 当杆塔全高超过 50m 时 取风荷载调整系数为 1 3 当杆塔全高不大于 50m 时 取风荷载调整系数为 1 0 5 0 14 对大跨越杆塔及特殊重要的杆塔基础 当位于地震烈度为 7 度及以上的地区且场地 为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 或对220kV 及以上的耐张型转角塔基础 当位于地震烈度为 8 度以 上时 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 并采取必要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 5 0 15 转角 终端塔的基础应采取预偏措施 预偏后的基础顶面应在同一坡面上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13 5 0 16 在环境对基础有腐蚀作用 如海水侵蚀 大气污染 地下水腐蚀 盐碱地等 时基 础混凝土不允许出现裂缝 当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用于非直线塔时 不允许出现裂缝 允许出 现裂缝的构件 裂缝宽度限值取 0 2mm 5 0 17 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按表 5 0 17 确定 表表 5 5 0 0 1717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基础附加分项系数 f f 设计条件上拔稳定倾覆稳定 基础型式 杆塔类型 重力式基础基他各类型基础各类型基础 直线杆塔0 901 101 10 耐张 0 转角及悬垂 转角杆塔 0 951 301 30 转角 终角 大跨越塔1 101 601 60 5 0 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按表 5 0 18 确定 表表 5 5 0 0 18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混凝土强度标准值 N mmN mm2 2 混凝土强度等级 强度种类符号 C20C25C30C35C40 轴心抗压 fck13 416 720 123 426 8 轴心抗拉 ftk1 541 782 012 202 39 5 0 19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按表 5 0 19 确定 表表 5 5 0 0 1919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混凝土强度设计值 N mmN mm2 2 混凝土强度等级 强度种类符号 C20C25C30C35C40 轴心抗压 fc9 611 914 316 719 1 轴心抗拉 ft1 101 271 431 571 71 5 0 20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表 5 0 20 确定 表表 5 5 0 0 2020 混凝土弹性模量混凝土弹性模量E Ec c N mmN mm2 2 混凝土强度等 级 C20C25C30C35C40 弹性模量 2 55 1042 80 1043 00 1043 15 1043 25 104 5 0 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按表 5 0 21 确定 表表 5 5 0 0 21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 N mmN mm2 2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14 种类符号 抗拉强度 fy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Es 抗剪强度 f HPB235 Q235 2102102 1 105115 HRB335 20MnSi 3003002 0 105155 HRB400 20MnSiV 20M nSiNb 20MnTi 3603602 0 105180 热轧 钢筋 RRB400 20MnSi R 3603602 0 105195 注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 300N mm2时 仍应按 300N mm2取用 5 0 22 基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级 5 0 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按表 5 0 23 确定 表表 5 5 0 0 23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 N mmN mm2 2 种类抗拉强度设计值fg Q235160 35 号优质碳素钢 190 45 号优质碳素钢 215 注 45 号优质碳素钢因易断 焊接困难等原因 应慎用 当采用时 要采取预热等措施 5 0 24 第 10 13 章中未作规定的 仍按第 5 9 章的规定 6 上拔稳定计算上拔稳定计算 6 1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 6 1 1 基础上拔稳定计算 应根据抗拔土体的状态分别采用剪切法或土重法 剪切法适用于原状抗拔土体 土重法适用于回填抗拔土体 6 1 2 剪切法 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 ht D 不大于 4 的非松散砂类土 2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 ht D 不大于 3 5 的粘性土 6 1 3 土重法 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 ht D 小于 4 与方形底板边长之比 ht B 不大于 5 的非松散砂类土 2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 ht D 不大于 3 5 与方形底板边长之比 ht B 不大 于 4 5 的粘性土 6 1 4 拉线盘换算成圆形底板计算 即 D 0 6 b l 式中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15 b 宽度 长度 l 6 1 5 原状抗拔土体的基型见附录 A 图 A 1 回填抗拔土体的基型见附录 A 图 A 2 6 2 剪切法剪切法 6 2 1 剪切法计算上拔稳定 按下述条件确定 相邻基础影响按 6 2 3 条确定 1 当ht hc时 见图 6 2 1 1 2 当ht hc时 见图 6 2 1 2 6 2 1 2 式中 f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 按表 5 0 17 确定 基础上拔力设计值 kN E T 水平力影响系数 根据水平力HE与上拔力TE的比值按表 6 2 1 2 确定 E A1 无因次系数 按图 6 2 1 3 确定 当 大于 20 时 按条文说明原型公式计算 ht 基础的埋置深度 m A2 无因次系数 按图 6 2 1 4 和图 6 2 1 5 确定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见表 6 3 1 2 kN m3 2 D 圆形底板直径 m V ht hc 范围内的基础体积 m3 hc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 按表 6 2 1 1 确定 m Qf 基础自重力 kN 基底展开角 如图 6 2 1 1 所示 0 影响系数 当 0 45 时取 1 2 当 45 时取 1 0 计算凝聚力 kPa W C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16 按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方法确定的凝聚力 kPa C 地基土的实际饱和度 r S 图图6 6 2 2 1 1 1 1 剪剪切切法法计计算算上上拔拔稳稳定定 1 1 图图6 6 2 2 1 1 2 2 剪剪切切法法计计算算上上拔拔稳稳定定 2 2 表表 6 6 2 2 1 11 1 剪切法临界深度剪切法临界深度h hc c 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基础上拔临界深度 hc 碎石 粗砂 中砂密实 稍密4 0D 3 0D 细砂 粉砂 粉土密实 稍密3 0D 2 5D 坚硬 可塑3 5D 2 5D 粘性土 可塑 软塑2 5D 1 5D 注 计算上拔时的临界深度 hc 即为土体整体破坏的计算深度 表表 6 6 2 2 1 21 2 水平荷载影响系数水平荷载影响系数 E E 水平力HE与上拔力TE的比值水平力影响系数 E 0 15 0 401 0 0 9 0 40 0 700 9 0 8 0 70 1 000 8 0 75 6 2 2 当基础埋入软塑粘性原状土中且上拔深度 ht 大于临界深度 hc 时 上拔稳定尚 应符合式 6 2 2 的要求 6 2 3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 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 当采用图 6 2 3 计算简图 并按式 6 2 1 1 或式 6 2 1 2 计算上拔稳定时 公式右侧各项计算的总和应乘以相邻基础影响 系数 按表 6 2 3 1 确定 21E r 2E r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17 图图 6 2 1 36 2 1 3 A A1 1 f f h ht t D D 曲线图 曲线图 图图 6 2 1 46 2 1 4 A A2 2 f f h ht t D D 曲线图 曲线图 1 1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18 图图 6 2 1 56 2 1 5 A A2 2 f f h ht t D D 曲线图 曲线图 2 2 图图 6 2 36 2 3 相邻上拔基础剪切法计算简图相邻上拔基础剪切法计算简图 表表 6 6 2 2 3 13 1 相邻基础影响系数相邻基础影响系数 E2 E2 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L m 影响系数 E2 L D 2 ht或L D 2 hc 1 0 L D和ht或hc 2 5D 0 7 L D和 2 5D ht或hc 3 0D 0 65 L D和 3 0D ht或hc 4 0D 0 55 D 2 ht或D 2 hc L D按插入法确定 注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 当ht 1 0D时 可按表 6 2 3 2 查取 L 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 m 表表 6 6 2 2 3 23 2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19 土体内摩阻角 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 45 0 65 40 0 60 30 0 55 20 0 50 10 0 45 0 0 40 注 当ht hc时 取ht hc 6 2 4 土的内摩阻角 和凝聚力c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砂类土 可根据土工实验室或其他野外鉴定方法确定 也可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砂土 密实度按附录 J 表 J 1 确定 2 一般粘性土 可根据土工实验室的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的其他方法确 定 也可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一般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p和天然孔隙比e按附录 J 表 J 2 确定 当用于初步设计估算土体抗拔力时 可按附录 J 表 J 3 确定 6 3 土重法土重法 6 3 1 自立式铁塔基础上拔稳定 按式 6 3 1 1 计算 式中 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 当坡角 45 时 取 0 8 当坡角 45 时 1 0 1 0 取 1 0 1 Vt ht深度内土和基础的体积 m3 Vt 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 按 6 3 2 条确定 V0 ht深度内的基础体积 m3 1 当ht hc时 图 6 3 1 1 1 方形底板 6 3 1 2 2 圆形底板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0 6 3 1 3 2 当ht hc时 图 6 3 1 2 1 方形底板 6 3 1 4 2 圆形底板 6 3 1 5 式中 hc 按表 6 3 1 1 确定 上拔角 按表 6 3 1 2 取用 a 图图6 6 3 3 1 1 1 1 土土重重法法计计算算上上拔拔稳稳定定 1 1 图图6 6 3 3 1 1 2 2 土土重重法法计计算算上上拔拔稳稳定定 2 2 表表 6 6 3 3 1 11 1 土重法临界深度土重法临界深度h hc c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hc 土的名称土的天然状态 圆形底方形底 砂类土 粉土密实 稍密 2 5D3 0B 坚硬 硬塑 2 0D2 5B 可塑 1 5D2 0B 粘性土 软塑 1 2D1 5B 注 1 长方形底板当长边l与短边b之比不大于 3 时 取D 0 6 b l 注 2 土的状态按天然状态确定 表表 6 6 3 3 1 21 2 土重度和上拔角土重度和上拔角 粘土及粉质粘土粉土砂土土名 坚硬 可塑软塑密实中密稍密砾砂粗 中砂细砂粉砂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21 参数硬塑 重度 s kN m3 17161517161519171615 上拔角 25201025201030282622 注 位于地下水以下的土重度按 5 0 5 条取用 上拔角仍按本表值 6 3 2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 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时 当采用了图 6 3 2 计算简图 并按式 6 3 1 1 计算上拔稳定时 Vt应按下述条件确定 1 正方形底板 当L B 2httan 时 2 长方形底板 当L b 2httan 或L l 2httan 时 或 式中 l 长度 b 宽度 3 圆形底板 当L D 2httan 时 式中 Kv 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 按表 6 3 2 查取 表表 6 6 3 3 2 2 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土重法圆形底板相邻上拔基础影响系数K Kv v L D 2httan 1 00 90 80 7 0 60 50 40 30 2 00 02 0 050 100 330 350 550 851 0 注 如ht hc时 取ht hc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2 图图 6 3 26 3 2 相邻上拔基础土重法计算简图相邻上拔基础土重法计算简图 6 3 3 拉线盘的上拔稳定 按式 6 3 3 1 计算 式中 T 拉线拉力设计值 拉线拉力T与水平地面的夹角 应大于 45 1 当ht hc时 抗拔土体积Vt按式 6 3 3 2 确定 见图 6 3 3 1 6 3 3 2 2 当ht hc时抗拔土体积Vt按式 6 3 3 3 确定 见图 6 3 3 2 6 3 3 3 式中 拉线盘上平面与垂面的夹角 1 图图 6 3 3 16 3 3 1 拉线盘上拔稳定拉线盘上拔稳定 图图 6 3 3 26 3 3 2 拉线盘上拔稳定拉线盘上拔稳定 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 1 1 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 2 2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23 7 基础下压和地基计算基础下压和地基计算 7 1 基础下压计算基础下压计算 7 1 1 基础底面的压力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应符合式 7 1 1 1 要求 式中 P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 可按 7 1 2 条确定 kPa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按 7 2 条确定 rf 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取 0 75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应满足式 7 1 1 1 和式 7 1 1 2 的要求 式中 Pmax 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 按 7 1 2 条确定 kPa 7 1 2 基础底面的压力 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式中 F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设计值 kN G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kN A 基础底面面积 m2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对基础有利时 宜取 1 0 不利时 应取 1 2 G G G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式中 Mx My 作用于基础底面的X和Y方向的力矩设计值 kN m Wx Wy 基础底面绕X和Y轴的抵抗矩 m3 Pmin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设计值 kPa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4 3 当Pmin 0 时 Pmax可按式 7 1 2 4 计算 见图 7 1 2 图图 7 1 27 1 2 双向偏心荷载作用示意图双向偏心荷载作用示意图 7 2 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 7 2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荷载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 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 合确定 在无资料时 未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可参考附录 E 7 2 2 当基础宽度大于 3m 或埋置深度大于 0 5m 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式中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按本标准第 7 2 1 条的原则确定 kPa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7 2 2 确定 b d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kN m3 b 基础底面宽度 当基宽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 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 对长方形 底面取短边 圆形底面取 A为底面面积 m 表表 7 7 2 2 2 2 承载力修正系数承载力修正系数 土的类别宽度修正系数深度修正系数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25 b d 淤泥和淤泥质土 01 0 人工填土 e或IL不小于 0 85 的粘性土 01 0 红粘土 含水比 w 0 8 含水比 w 0 8 0 0 15 1 2 1 4 大面积 压实填土 压实系数大于 0 95 粘粒含量 c 10 的粉土 最大干密度大于 2 1t m3的级配砂石 0 0 1 5 2 0 粉土 粘粒含量 c 10 的粉土 粘粒含量 c 10 的粉土 0 3 0 5 1 5 2 0 e及IL均小于 0 85 的粘性土 粉砂 细砂 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中砂 粗砂 砾砂和碎石土 0 3 2 0 3 0 1 6 3 0 4 4 注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 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 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7 2 3 直线塔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按式 7 2 3 1 计算 并应满 足变形要求 式中 Mb Md Mc 承载力系数 按表 7 2 3 确定 b 基础底面宽度 大于 6m 时按 6m 取值 对于砂土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 m c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粘聚力 kPa 表表 7 7 2 2 3 3 承载力系数承载力系数M Mb b M Md d M Mc c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内摩阻角 MbMdMc 001 003 14 20 031 123 32 40 061 253 51 60 101 393 71 80 141 553 93 100 181 734 17 120 231 944 42 140 292 174 69 160 362 435 00 180 432 725 31 200 513 065 66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6 220 613 446 04 240 803 876 45 261 104 376 90 281 404 937 40 301 905 597 95 322 606 358 55 343 407 219 22 364 208 259 97 385 009 4410 80 405 8010 8411 73 7 2 4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 应按下式计算 1 矩形底面 2 方形底面 3 圆形底面 式中 p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kPa p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kPa p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 m 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地基压力扩散角 可按表 7 2 4 采用 表表 7 7 2 2 4 4 地基压力扩散角地基压力扩散角 Z b Es1 Es2 0 250 50 36 23 510 25 1020 30 注 1 Es1为上层土压缩模量 Es2为下层土压缩模量 注 2 当Z b Z B Z D 0 25 时取 0 必要时 宜由试验确定 注 3 Z b Z B Z D 0 5 时 值不变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27 7 2 5 两相邻受压基础的中心距离L b 2Ztan 或L l 2Ztan 时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 附加应力pz尚应加上相邻基础对该层的附加压应力 7 3 地基的变形计算地基的变形计算 7 3 1 对某些有特殊变形要求的杆塔基础 基础的最大倾斜率 不含基础预偏值 当无资 料时 应满足表 7 3 1 的要求 表表 7 7 3 3 1 1 地基变形允许值地基变形允许值 杆塔总高度Hg m Hg 50 50 Hg 10 0 100 Hg 1 50 150 Hg 2 00 200 Hg 2 50 250 Hg 3 00 0 0060 0050 0040 0030 0020 0015 7 3 2 计算地基变形时 地基内的应力分布 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的线性变形体理论 其最 终变形 沉降 量可按式 7 3 2 计算 式中 s 地基最终变形量 mm s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也可采用表 7 3 2 数值 s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见图 7 3 2 n P0 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标准值 kPa Esi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 之和的压力段计算 MPa 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 第i 1 层土底面的距离 m i Z 1 i Z 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 第i 1 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可按本标准附录 J 采用 表表 7 7 3 3 2 2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s s MPaEs 基底附 加压力 kpa 2 54 07 015 020 0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28 fp 0 1 41 31 00 40 2 fp75 0 0 1 41 00 70 40 2 注 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 应按下式计算 s E si i i s E A A E 式中 第 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沉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i A 图图 7 3 27 3 2 基础沉降计算分层示意图基础沉降计算分层示意图 7 3 3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 见图 7 3 2 应符合式 7 3 3 的要求 式中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 第i层土的计算变形值 m 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 z的土层计算变形值 z见图 7 3 2 并按表 7 3 3 确定 如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 应继续计算 m 表表 7 7 3 3 3 3 z z b m b 2 2 b 44 b 88 b DL 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1 9 29 z m 0 30 60 81 0 7 3 4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 基础宽度在 1m 30m 范围内时 基础中点的地基沉降计算深度也 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式中 zn 沉降计算深度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 zn可取至基岩表面 当存在较厚的坚硬粘性土层 其空隙 比小于 0 5 压缩模量大于 50MPa 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 其压缩模量大于 80MPa 可 取至该层土表面 7 3 5 计算地基变形时 应考虑相邻荷载的影响 其值可按应力叠加原理 采用角点法计算 8 倾覆稳定计算倾覆稳定计算 8 1 电杆基础倾覆稳定计算电杆基础倾覆稳定计算 8 1 1 适用条件 基础埋深与基础实际宽度之比不小于 3 的电杆基础 8 1 2 电杆基础极限倾覆力Sj或极限倾覆力矩Mj的计算 是假定土壤达到极限平衡状态 见图 8 1 2 土压力X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 X 土压力 kPa m 土压力参数 按表 8 1 2 确定 kN m3 等代内摩阻角 按表 8 1 2 确定 y 自设计地面起算的深度 m 图图 8 1 28 1 2 电杆基础计算简图电杆基础计算简图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 9 30 表表 8 8 1 1 2 2 等代内摩阻角 土压力参数等代内摩阻角 土压力参数 土名 参数 粘土 粉质粘 土坚硬 硬塑 密实的粉土 粘土 粉质粘 土可塑 中密 的粉土 粘土 粉质粘 土软塑 稍密 的粉土 粗砂 中砂细砂 粉砂 等化内摩阻角 35 30 15 35 30 土压力参数 m kN m2 6348266348 注 本表不包括松散状态的砂土和粉土 8 1 3 电杆的计算宽度应按 8 1 3 的第 1 款和第 2 款的内容确定 1 基础为单杆组成时应按式 8 1 3 1 确定 式中 b0 电杆的计算宽度 m b 电杆的实际宽度 m K0 空间增大系数 可按式 8 1 3 2 或按表 8 1 3 1 确定 土的侧压力系数 可按表 8 1 3 2 确定 表表 8 8 1 1 3 13 1 K K0 0值值 15 30 30 35 土名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粉砂 细砂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粗砂 中砂 111 722 281 812 712 411 90 101 652 161 732 562 281 82 91 592 051 662 402 151 74 81 521 931 582 232 021 66 71 461 811 512 081 901 57 61 391 701 441 931 771 49 51 331 581 371 781 631 41 41 261 461 291 621 511 33 31 201 351 221 461 381 25 ht b 21 131 231 151 311 2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