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x_第1页
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x_第2页
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x_第3页
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x_第4页
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进才中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美国一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谈到古代巴比伦对外贸易时这样写道:“远到印度和中国的商人都到巴比伦来经商”。如果这一论点成立,能为其提供直接证据的应是 A.古代中国的文献资料 B.古巴比伦的文献资料C.古代中国的考古资料 D.古巴比伦的考古资料2.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古代罗马人制定十二铜表法的出发点是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限制贵族滥用权力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充分保护平民权益3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军事制度,这种制度建立在 A.对土地的占有基础之上 B.层层分封的基础之上C.蛮族对西欧征服过程中 D.王权与教权相互利用基础上4右图是甲骨片,专家们解读图中的甲骨文字是“丝”字。由此我们可以直接推导出的结论是 A.商代贵族已穿丝绸 B.我国桑树种植最迟不晚于商代C.商代已有了丝织业 D.我国的丝织业最早出现在商朝5“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从史料的可靠性看,下列判断较为合理的是 A.该书记载了夏禹颁布的生态保护法 B.西周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法C.成书的年代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意识 D.该书是后人记载的不可信6老子希望“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表现出老子A对现实社会极端不满 B对百姓处境的怜悯之情 C性格孤僻不善于交往 D出世隐居的生活态度7小王想为他送展的邮票(如右图)写个传记说明,他应参考的书目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民族融合与统一趋势 D五胡内迁与国家分裂9某中国学者在比较了西方古老文明后,反思中华文明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华文明缺乏印度式的宗教热情,未有希腊式的民主制度,未有罗马式的法权传统。”关于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中华文明不如异域文明 B.每种文明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C.区域文明各具鲜明特征 D.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10据记载,宋元以后上海周边人口大幅增加,并改镇设县。这可能得益于当时市舶司的设立 棉纺织的发展 经济中心南移 京杭漕运咽喉A B C D11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核心。如果把15到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大的特征是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12明清之际,“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之类的感叹不绝于耳。说明A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局面B西学东渐引起一些明智之士对传统和现状的反思C天朝上国心态在时代变局面前开始遭遇全面挑战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并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先河13下图所示两个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和州郡制C分封制和行省制 D郡县制和行省制14历史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一种秩序建构成熟的同时,又潜藏着一种潜在的隐患。最终又将演变为一种新的危机。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规律的现象是 汉初的“无为”政策与文景之治 东汉“柔道”政策与豪族膨胀 中唐的“藩镇”戍边与五代十国 北宋“重文轻武”与积贫积弱A B C D15 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道白:“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为A君主专制理性主义 B神学思想自由主义 C经院哲学唯物主义 D古典文化人文主义16.“一切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就是自保。但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它的政制的直接目的就是政治自由。”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这个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17一本史书记载某人公开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创邦国者,叛逆所为,岂欲冒此不韪名哉?奈(何)王加征(税),又非法苦我,始设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说这话的最可能是A拿破仑 B罗伯斯庇尔 C华盛顿 D克伦威尔18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 B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大革命的重要性 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19观察左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线表示的是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BB 英国全国煤炭产量C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D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20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A B C D21“把中英各约的修订作适当的推延,因此使得这一行动在时间上与中法和中美条约的修订更接近一些,也不会没有好处。因为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的通力合作,将会比这三国中的任何一国单独去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励行对目前情事的改进。”以下哪个选项内容是列强逼迫中国政府所作出的“改进”?A被迫割让港岛 B允许公使驻京 C租借沿海港口 D苏州杭州通商22近代某支军队的军歌唱道:“规矩要肃静,有礼、有法、有号令。”军队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该军队是A绿营军 B太平军 C湘军 D新军2380年前,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导致各国争先效仿。这与近年来世界金融风暴发生后西方国家的政策惊人相似。这种做法实际上是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贸易保护主义,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241901年1月,清廷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是指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25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最大的进步体现在A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 B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C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26日本人善于学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习对象和目标,并能将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和魂汉才”、“和魂洋才”和“和魂美才”是日本在三个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三种发展模式,其中“和魂洋才”的提出时间和学习对象是A古代中国 B近代欧洲 C战后美国 D战后西欧27凡尔赛条约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表明凯恩斯A反对过度制裁战败国德国 B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掠夺战争C暗示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 D告诫人们保持警惕防止大战再次爆发281933年8月的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同煤炭业巨头谈话时,他“像社会改革家,甚至像一个工运鼓动家,告诉煤商们,如果他们不将自己的企业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共产主义就会将一个日益衰弱的工业所剩下的一切都摧毁掉”。罗斯福暗示着A美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B美国的工业正一天天衰弱下去C罗斯福总统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 D这场危机可能会导致人民革命一、主题二、提纲11盎司黄金=35美元21美元=X(国货币)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世界银行5关税和贸易总协定29某校邀请历史学者举办一场报告会,右表是其报告提纲。此次讲演的主题应该是A.雅尔塔体制演变 B.联合国经济职能C.布雷顿森林体系 D.欧洲一体化进程30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矛头指向我,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该诗的主旨是A揭露极端民族主义是纳粹暴政温床 B指出纳粹暴政给人类带来灾难 C告诫人们要共同抵制反人类的暴政 D反抗一切暴政要敢于自我牺牲 二非选择题:1农商之辩(15分)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中央),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经济)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1)假设你是秦王,对材料一的主张你是何态度?(1分)你的决策依据是什么?(3分)最终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分)(2)假设你是汉帝,对材料二的主张你是何态度?(1分)你的决策理由是什么?(3分)最终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分)(3)为何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会导致财政紧张?(3分)(4)关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除材料三的分析外,还可有哪些补充因素1(1)赞同采纳(1分)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兼并战争不断。(1分)在这样的时代格局中,只有通过奖励农耕,大力发展农业,才能奠定国家争霸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量人民被依附于土地之上,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赋税来源和兵员保障,也易于国家的管理和统治。(2分)影响: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富强基础。(1分)(态度1分,背景1分,论述2分,影响1分)(2)赞同采纳(1分)经过连年战乱,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心思安。(1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只有通过重视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恢复发展经济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才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2分)影响:为武帝政策转向奠定物质基础。(1分)(如写开创文景之治也给分)(态度1分,背景1分,论述2分,影响1分)(3)对官员的不信任导致多设副职予以牵制,由此官员冗多、机构臃肿,导致财政开支巨大;(1分);对武将的过度防范导致军队人数虽多,但作战能力不强,由此和北方少数民族作战连年失利,导致巨额军费开支;战争往往以支付大量“岁币”的妥协方式而告终,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2分)(要求展开具体论述,单写冗官、冗兵、冗费给1分)(4)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政策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兴盛;科技进步的支撑(任意两点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给分)2大趋势(15分) 时代发展的大战趋势常常隐含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之中。下表是1895年至1905年这10年内,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事件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列强瓜分中国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1月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1901年6月清政府同11国签订辛丑条约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问题:(1)据上表,你认为哪一事件对近代中国历史影响最大?(1分)说说你的理由。(4分)(2)根据上表内容,概述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0分)(1)答案提示:指出任意一点给1分,理由:深入分析该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趋势的影响。(2)提示: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叙述。19世纪末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各阶级阶层的抉择与抗争;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变迁的启示。3平等与自由(15分)材料一:在简要追溯这场大革命的进程时,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二:由此看来英美式革命和法国式革命各有自己的短处。英美式革命的短处在于,它片面地倡扬了自由的价值,而法国式革命的短处则在于它过于迷恋平等的价值。因此,这两种革命的经验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许只有将两者的思想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成比较健康的现代民主政治。北大历史系主任、法国史(1)材料一中的“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是谁建立的?他“集中全部权力”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分) (2)简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宣扬的自由和平等的内涵。(9分)(3)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如何体现“倡扬了自由的价值”的。 (4分)(1)拿破仑(1分) 称帝或拿破仑帝国建立 (1分)(2)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了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2分)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1分)同时启蒙思想家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2分)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以一种天然的权力,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2分)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2分)(3)独立宣言或独立战争 (1分)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解放民族自由 (1分)解放宣言或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分) 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1分)4泰晤士河变迁(25分)材料一:伦敦城市人口的增长年份人口数(万)165037.5175067.51801111.71850268.51900659数据来源:赵煦“试析转型期伦敦城市人口变化的影响”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04期;吴铁稳 张亚东:“首都不宜居:百年前在住房问题上挣扎的伦敦”;高中地理(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材料二: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全长402公里,横贯伦敦与沿河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是举世闻名的鲑鱼产地,也是水禽栖息的天然场所。多少年来,豪门宴饮,水产几乎尽数出自泰晤士河。19世纪30年代,有人曾这样描述泰晤士河状况:“上帝为了我们的健康、娱乐和利益而赐予我们的高贵河流,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的居民的日常饮料。”1866年,英国皇家河流污染调查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是这样描述泰晤士河的:“泰晤士河因沿途城镇、村庄与住户排放的污水不断注入其间,使得河水总是污浊不堪。有不少的造纸厂、制革厂等工厂企业的废水也流入了泰晤士河。不仅流入泰晤士河的地表水未经任何处理,而且各种动物的尸体顺流而下,直至腐烂而成垃圾。这一区域的所有污染物,不管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全都进入了泰晤士河,泰晤士河也就无可阻挡地成了藏污纳垢之所;”187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流防污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