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试论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 【作者】阮先虹 【关键词】李清照词修辞现象 【指导老师】邵晶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词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中国词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故而对李清照及其词的研究就有特别深远的意义。上世纪5080年代学术界普遍研究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词的艺术价值,此时期是李词研究的鼎盛期。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社会意识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使李词的研究兴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是研究界的热门话题。进入21世纪,对李词的微观研究更具特色,如对词作意象的探析。另外学术界还研究李清照的词论、诗、文、赋、李清照本人及文学史地位等,这些都有很高的建树。综上所述,李词研究的领域是比较宽泛的,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篇目,据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论文索引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有研究专著近20部,论文700余篇。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词。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些研究成就时,应该考虑李词修辞现象的研究。目前对李词修辞的研究还比较欠缺,20世纪80年代有夏汉宁的试论李清照词的用典,本世纪有舒红淩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等,这都是对李词中的部分修辞进行了探讨。通过研读文本,李词中的修辞是比较多的,如借代、比喻、拟人、设问、反问、重叠、谐音双关、衬托、典故、对仗、对比、夸张、排比、象征等。因此,对李清照词修辞的研究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本文希望在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这个研究领域有新的收获。主要采用文本阅读法,分类归纳法,查阅文献法,比较法。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她多才多艺,工诗书,善画,兼通音乐,诗、词、赋均为一代名家。她是中国词坛辉煌的存在,宋词作者千余人,清代王士祯却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二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陈廷焯“宋闺秀词,自以易安为冠。”明杨慎称她“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据史家记载,李清照作品数量颇丰,但大部分都散佚了,现流传于世的仅漱玉词54首。李清照的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个人情思的抒发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色,形成了她词独特的形象化艺术,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易安体”,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影响较大。晚唐五代词,大多刻意雕琢,堆砌辞藻。北宋柳永“尽取俚俗语言”(宋翔凤乐府余论),“词语尘下”(李清照词论)。而李清照的词情真意切,含蓄蕴藉,细腻委婉,清新自然,“以寻常言语度入音律”(张端义贵耳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沈雄古今词话),“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鉴赏她的词不仅能够得到多种艺术美的享受,还能从中获得语言运用上的启示。特别是词灵活采用的修辞手法,可谓是锦上添花,为李词铸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在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平常的意象,身临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据漱玉词?断肠词载,现存李清照词54首,大部分体现了含蓄蕴藉的“婉约”风格,寄托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李清照表露自己的情怀时,一般是选取某一特定的意象,通过修辞手法的藻饰来体现。在她的词作中,采用了借代、比喻、拟人、设问、反问、重叠、谐音双关、衬托、典故、对仗、对比、夸张、排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格。本文拟从重叠、典故、比喻、拟人、设问和反问、衬托、对比这八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词的修辞现象。辞格 重叠 典故 比喻 拟人 设问 衬托 对比 反问 夸张 借代 排比 象征 谐音双关 数目 1914 11 11 10 8 7 7 6 4 4 4 3 一、重叠词是文学的语言,也是音乐的语言,要求谐律合乐。故而李清照在词论中评价欧阳修和苏轼的词作时说:“至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李清照作词遵守词的音律,语言富有音乐美,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如珠。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即词中的“重叠”。重叠又叫重复、复叠、复沓,就是作品中有意把某些字、词、句进行重复使用。李清照词中使用重叠的有19处,最显著的是叠词和叠字,叠字运用的典型例子首推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的开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的运用,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氛围,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神态刻画了出来。这七组叠字,不但紧密连接,极富层次而又由浅入深地展现了词人深幽、浓重、强烈的愁情。而且,它们绝大多数又都是齿音字和入声字,迭相重复,就构成了低沉的音调,顿促的节奏,使读者一开篇就听到了词人悲咽的心声,感受到了词人的激荡不平,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基调。末句“点点滴滴”两组叠字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凄苦氛围。作者流淌的泪水如点点的雨滴绵绵不断,愁煞人心。这首词文情并茂,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愁上眉梢。故而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盛赞:“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迭字者。”其他词作中的叠字虽不甚声声慢,但它们都使词作的气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增强词作语言的形式美,更为重要的是为词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做好了铺垫。如李词中5处“萧萧”的叠用,分别是多丽(小楼寒)中“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中“萧萧微雨闻孤馆,人道山长山又断。”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小风疏雨萧萧,又催下,千行泪。”摊破浣溪沙中“病起萧萧两鬓华。”鹧鸪天中“寒日萧萧上锁窗。”前三句中的“萧萧”是象声词,形容风雨声,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飘摇的现实生活中的愁苦;第四句中“萧萧”的意思是头发短而稀少的样子,写出了词人病魔缠身的憔悴样,甚是凄苦;第五句中“萧萧”写环境的凄清,侧面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单寂寞。此外,李清照还创造性地使用叠句,如两首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词重叠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作品语势的节奏感,既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又合乎词的格律,尽显音乐之美,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二、典故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论秦观的词时说“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就体现李清照主张词创作要“尚故实”,“故实”即典故,故事。在其词作中,李清照用典杂取诸家,将典故与词人的思想情感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李清照用典有两种形式直用和化用。(一) 直用直用就是直接将句子从原来的作品或文章中分离出来,不改变原句的结构形态而用进自己的作品。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词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直接引于欧阳修的蝶恋花。她本人也直言不讳,在本词的序中写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语,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直用在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中也颇多,如词行香子(草际鸣蛩)之“云阶月地”直接引自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之“雨打梨花深闭门”亦直取唐乐府成句。(二) 化用化用就是将主体认可的传统活化为自身的艺术生命,融化为自己新的艺术思想、方法、风格及境界,成为自己艺术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李清照运用的典故中,化用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之“试问卷帘人”,化用了韩偓的“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浣溪沙(院闲春色深)之“远铀岫出云催薄暮”,化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了范仲淹的“都来比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载不动许多愁”,化用了苏轼虞美人“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此外,李词中的名物器具也多用典故来说明。首先以“花”为例,词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指桂花为“画栏”,“画栏开处冠中秋”是取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之“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士华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称梅花为“南枝”,“探著南枝开遍未”是取自李峤之“大庾敛寒光,南枝早火芳”。再以“酒”为例,李清照词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中称酒为“琥珀”,是取自张悦城南亭作诗之“北堂珍重琥珀酒,庭前列肆茱萸席”。词之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称酒为“绿蚁”,是引用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最后以“镜”为例,其词丑弩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中称镜为“菱花”,“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壮”取自五代顾夐玉楼春词“懒展罗衾垂玉泪,羞对菱花簪宝髻”。李清照词的这种用法还见于对“船”、“灯”等的称名中。李清照通过典故运用达到以俗为雅,与她论词的标准相符合,她认为词应具有高雅平和的审美风格,要有闲雅的风调,高贵的气质和脱俗的趣味。李清照追求的用典是可以改变词风的故实,是适度的自然的恰到好处的故实。这样的用典能增添词作的言外之意,使作品更文雅典重,更委婉含蓄,更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而不失词的本色,为后世词人论著所推崇。三、比喻比喻又称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采用比喻使比较抽象,深奥的意思变得具体浅显。李清照的词清新,浅显易懂,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比喻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使用比喻修辞的有11首,本文试从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三首词来分析李清照词的比喻修辞并挖掘其词所蕴藏的深沉魅力。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是一首咏桂花词。作者开篇写在风揉日照下,那簇簇相拥的花苞,终于绽开了金黄色的笑脸,重重迭迭的叶子犹如纯洁无暇的碧玉雕琢而成。金色的花朵点缀着绿叶,如玉的枝叶衬托着黄花,金玉相映,辉煌夺目,甚是可爱。此时的桂花正是妖娆美丽,生机勃勃。词人将细碎的小花瓣喻为被揉碎的万点黄金,又将富有光泽的层层桂叶喻为晶莹的碧玉。黄金和碧玉是珍贵之物,价值连城,作者用黄金喻花瓣,用碧玉喻桂叶,作者通过二者色彩的相似性作喻,这就显得真实、自然,同时也体现了对桂花的赞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是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此时的李清照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心情异常苦闷。因而,奠定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苦。末句“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可触的艺术形象,化虚为实,以情造景。词人把愁搬上了船,赋予愁以重量,这个比喻就可看出作者内心盘踞着浓厚的愁绪。在排遣忧愁时,前人也有很多名篇佳作,如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之多比喻为滚滚东逝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里的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而李清照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此类比喻修辞又有新的突破,她笔下的愁不仅可随水漂流,而且变为可以用舟承载的实物。就出人意料地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更能读懂作者的心,体会作者的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许宝善在自怡轩词选中称许它“幽细凄清,声情绝。”陈世琨的云韶集也赞其“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词末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绝佳之句,元人伊士珍的琅环记中还记载了有关它的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三句也是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表现作者孤苦难耐的愁情。“黄花”即菊花,花瓣纤细。词人不仅用“瘦”来形容菊花,甚而将自己喻为比黄花还瘦,深情地刻画出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貌。“黄花”象征一种高洁的品质,它在风中傲霜而立,人似黄花,也应该如此坚强独立。用“黄花”作喻,既描绘出思妇为孤寂凄冷而折磨得消魂失魄的姿态和心境,也折射出了作者的精神内涵,比喻之奇妙。李清照在浅显清新的用语中介入比喻修辞手法,化俗为雅,这与作者的审美风格是相符合的,也体现了“婉约“风格。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词的意境更有灵气,就做到了以境写情,让读者仿佛看到那一树树灿烂辉煌的桂花,顿生快乐之感,或者同作者陷入沉思中感受孤身飘零的凄惨和与爱人相离的孤单,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四、拟人拟人即把生物和无生物当作人来描写,给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具有人的声情并茂。这种人格化的方法,可以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爱可憎,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通过事物的人格化,把自己的思想移情于事物,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情感写不出,以物象寄寓之”。将情感景物化,景物情感化,二者自然而又精妙的融合贯通,情景相生,丰富可感。正是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清照的词拟人手法的运用是为作者表情达意而服务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首词是作者早期郊游抒怀之作。词中描写的是萧瑟秋风吹拂下的湖水,河畔零星的几朵残荷,和沙洲上的几丛水草,在这样凄清的环境下,却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恨”是人类独特的主观情感,词人说水鸟“恨”游客早早归去,即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水鸟人的感情。于是海鸥和鹭鸶也变得通晓人性,他们怅恨游人离去,不忍回头作别,其实是作者留念这别样的湖光山色,不忍归去。词人把自己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感情和青春的活力移入自然景物中,人与物已经达到心神交会的境界。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词人将写景、怀古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抒发沉郁浓厚的离乡之愁。“恨”是人所特有的真实感受,词人写“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人将梧桐拟人化,使梧桐树有人的灵性,人的感情。梧桐怨恨一夜寒霜吹落梧桐叶,实际上是词人寄情于梧桐,抒发自己的悲秋离愁之感。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李清照的一首咏桂花词,上片通过三个对比说明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当之无愧的,下片紧接上片“花中第一流”的赞语,采用两个拟人句从侧面称赞桂花的超群不凡。梅菊均为花中上乘,在居中秋冠首的桂花面前,即便清雅高洁的梅花也不禁萌生妒意,傲世的菊花也惭愧得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妒”和“羞”是人类拥有的心理状态,词人赋予梅菊人的心态,通过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揣摩,将桂花的德馨高逸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桂花浓烈的热爱之情。李词采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灵性,把自己的情感移植于自然事物,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李清照运用语言的独特风格,反映了李词的婉约风格。五、设问、反问李清照的词以“婉约”著称,其词的问句形式也体现了李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的问句形式,清晰可见,作用鲜明,表达巧妙。李清照词现存54首,其中17首采用了问句形式。问句最多的是声声慢,前后四次发问,其次是鹧鸪天、临江仙、永遇乐等,每一篇都有三个问句,此外还有七篇各有两个问句。李词的问句,饱含着作者的忧思,体现了情感和思维相融合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词人的理想精神和现实社会相碰撞的结局,浸透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李词中问句分为两种形式-设问和反问。(一)设问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强调某种感情,渲染一种气氛。李清照词中,设问句有很多,形式多样,有的是一问两答,有的是一问数答。但是仔细琢磨就发现,后接句子不一定是答案,往往是借问转折,借题发挥。所以李清照词的设问句,是答非所问,似答非答,但承上启下,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引人注意,且感受真切,情意缠绵,韵味无穷。如:“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初生。”(摊破浣溪沙)作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心中早已有答案。问,是为了提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也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无限愁闷。李清照的设问句就妙在答不限于问,曲折陈述,婉转抒情。(二)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另一种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李清照偶而采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大多是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抒发作者的忧郁之情,激起读者的深思。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浓香吹尽有谁知?”(临江仙)李词的反问句,采用了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不移的内容,可以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使词人的情感得到突出,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问题。李词的设问和反问是词人对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有所思索,有所疑惑的流露。她问得非常巧妙,不在乎答案如何,只为增强语气变化,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共鸣,打破了一层不变的呆板格局。李词的设问和反问比陈述句婉转,比感叹句含蓄,蕴涵着沉郁的情思,大大加强了李词的婉约风格。六、衬托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衬托。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或相异的事物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李清照现存的词作中,使用衬托手法最具典型的有八首,分别是临江仙、孤雁儿、武陵春、两首蝶恋花、鹧鸪天、念奴娇、摊破浣溪沙。本文以其中的孤雁儿和鹧鸪天为例来分析说明。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断,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序中说这是一首咏梅词,“世人作梅词,下笔更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但词人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歌颂梅的品行,而是把梅作为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的心情。“笛里三弄,梅花惊破,多少春情意。”词人选择哀怨的笛声,梅花三弄的曲调是哀婉凄绝、催人泪下的,但词人不直写自己听到笛声后的声泪俱下,却曲笔写含苞的春梅听了笛声后的动魄心惊,不禁芳心破碎、绽苞吐蕊了。梅心竟为笛声所动,更何况遭受着亡夫之痛的词人!此时又是一片萧索冷落的疏风细雨,词人的千行泪就不禁流落下来。这样的曲意衬托,比直接写声泪更悱恻动人。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罪,莫负东篱菊蕊黄。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词人先写深秋景色,渲染了阴冷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悲秋之感。“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段偏宜瑞脑香”两句中,词人采用衬托的修辞手法写品团茶之喜与嗅瑞脑之乐,其实这是以乐写愁,表现“酒阑”、“梦断”后的空虚、孤寂、无聊,委婉含蓄的抒发了堵塞在心头的难于排解的闲愁。李词衬托手法的运用,以写虚的美好事物来反衬自己的愁闷,以乐写哀,一倍增其哀,为其词的语言艺术更添色彩。使读者在欣赏词的过程中不仅领悟了词人的感情,也获得了语言运用上的启示。七、对比在词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突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或主题,词人多用对比手法。对比就是将某一事或一物置于时间的序列中,比较前后变化的特点,或者是在时间的某一刻,将物或事静止于空间的某一坐标,以此为参照系进行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比较,从而达到所要说明的问题,揭示某种本质或规律的目的。李清照的生活阅历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纵观她的作品可发现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大多限于与丈夫之间分离的不舍,属于闺情一类的词。后期由于金兵入侵,丈夫病亡,在漂泊流离中,凄凉的身世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作品风格发生改变,一般用愁苦之词反映个人情感。在词作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表达惆怅、凄苦的情感。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深寄着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和对自己孤苦生活的绝望之感。下片的感月吟风、试灯、踏雪尚历历在目,如今却风烛残月,百般无聊,不堪回首。词人将昔日幸福美好生活与今朝孤寂清冷的生活相比,就把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心理自然而深切地刻画了出来。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李清照晚年流落途中的作品。全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绘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从画面所反映的时间看,上片写的是往昔,下片写的是当前;从画面的背景看,上片是白雪红梅,下片是海角风霜;从画面上的人物形象看,上片是头簪鲜花的少女,下片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从画面的色彩情调看,上片鲜明清丽,下片阴暗冷俊。这两幅画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词的上片实际上是词人南渡前宁静幸福生活的缩影,下片是词人流离失所飘零生活的写照。通过鲜明的对比,词人向世人展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日暮穷途的苦闷景象。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采用对比修辞手法,形象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词人用语之奇妙、秀丽、典雅的特点。八、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创作中采用修辞的影响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一个具有审美理念的语言大师,具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非常佩服,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在尖锐的社会现实中,李清照没有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笔杆写出了许多优美隽永的作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宋代出现如此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究其实质,这与词的文体特征有关。宋词具有浓厚的女性文学特征,词之柔媚婉约的审美特征,与古代女子的群体性格相互吻合。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识律,用词抒写女性心灵,当然是得心应手。宋代只产生李清照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与其独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因此形成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朱靖华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的妇女典型一文认为:“李清照以她最发达的心灵触角和机敏的感性生命捕捉到历史时代的最新信息,使她在高度文化家庭的教育熏陶下阅读了家传的浩瀚的文史卷帙,促发了她人生的体验的早熟,形成丰厚而超人伦的文化性格。”首先,家庭出身。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文化修养不俗的前朝官员,家中藏书不少;伯父进士出身;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继母是仁宗朝重臣状元王拱臣的孙女,都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就使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一个学术空气与文学艺术空气都十分浓厚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饱览群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她还时常从父亲那里接触到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诗词,并受到他们的提携,这些都为其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词创作中的典故信手拈来,比喻新颖奇妙,这与她的文学涵养有密切的联系。其次,生活阅历。李清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