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1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2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3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4页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全册教材由“进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六个部分组成。为了利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进学教育”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式,重视用眼卫生并在实践肿眸成“姿式差池不读书”、“姿式差池不动笔”的良好习惯,另外就是使学生从小学会爱惜学习用品。 2、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擅得正确、工整。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如许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0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14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305个,写字16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1)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2)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如许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育阅读能力。(3)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 5、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语文园地,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6、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让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好、科学性、时期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认对、读准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 (3)能说出声调符号的名称,读准四声,学读轻声。 (4)认识四线格,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5)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在四字格里书写、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学会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愿意与别人交谈,声音清楚,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揭晓自己的意见。 (5)能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名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6)能根据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件。 5、阅读: (1)喜畛啬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于读物中感性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连、轻重。 (7)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分出角色朗读对话。 (8)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三、教学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美好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阅读教学中要分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浮泛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 拼音的作用主要在于查字典利便,拼音作为学汉字的辅助手段,可以有它的地位,但要求孩子在认字前,先学源自西方的拉丁字母,在他们书写第一个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之前,先描只讲斜线和画圆弧的拉丁字母,学者邵宗杰认为这么安排值得深思。书写汉字的要求和拉丁字母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入学之初,先养成了写拼音的习惯,再让他学习汉字的横平竖直转折有楞角,运笔有轻重快慢之别,以致“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很难题了。他还认为根据“先入为主”和儿童可塑性大的特点,刚入学的儿童学习拼音,不利于年轻一代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从小培养。(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中国教育学会主编 第26页)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来说,繁体字优于简体字,简体字优于拼音。如果我们的文字有一天真的被拼音取代,我们文化的根基就彻底动摇了。口语表达 虽然前面提到汉字和阅读,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不亚于识字和阅读。我们的古人是先学会说话,才创造发明文字的,文字是用来表达、记录的符号,无论多么象形的文字也是现实事物的高度概括。从说话到阅读,也是声音变成文字的过程。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口语能力的基础上。 郁宁远老师教外国孩子学中文,他发现童谣的作用远远大于古诗词。民间童谣朗朗上口、很有节奏,外国孩子即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童谣的声音让他们着迷、喜欢。“唐僧骑马咚哪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几节课下来,孩子们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而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还是没有背会。郁宁远认为古诗是书面语言,口语里的“太阳”,到了古诗里就变成了“日”,对于小孩子来说,“太阳”比“日”的发音容易,同样道理,“爸爸”比“父”或“父亲”容易发音。 可惜在现行教育体系体例内,童谣的教育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看到某个著名出版社刊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里,几乎没有一首民间童谣。却有很多首成人写的毫无诗意的儿童诗。 即使童谣比古诗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一年级的讲堂上还是需要背诵一定量的古诗。公立学校一年级语文课本里选择的古诗,可以参考。 此外,绕口令也是很好的学习口语的素材,成人说绕口令有些吃力,而孩子们天生就喜欢玩嘴里发出的声音。绕口令本身没有任何意思,却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发音能力。英国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正常人是因为听懂一句话的意思而发笑,智障人因为一句话的声音好玩而发笑。我们成人总是力图理解理睬说话的意思,而孩子却能享受声音的快乐。鲁迅指出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背诵绕口令、童谣、古诗,是体会中国字的音美。 唱歌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成都华德福学校一年级的孩子,差不多能学到40多首儿童歌曲。配上音乐的歌词,反复地唱,也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有些很小的孩子听妈妈唱歌多了,还不会说话,却先学会了唱歌。唱歌比说话更具有吸引力,它和孩子内在的需要相吻合。我在国外的小学讲堂上看到,即使调皮捣蛋的男孩子,唱起歌来却很起劲。 除了童谣、绕口令、唱歌外,在华德福学校每天早上正式上课前,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说说有趣的事情,老师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安静地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增加了互相的了解。 当然给与足够的自在活动时间,让孩子们一起玩耍,也有益于提高说话能力。语言是重要的人际交流方式。我曾经遇到一位3岁的男孩,他平日只说3个字的句子,而且有点口齿不清,语言的发展较下落后于同龄的孩子。而他的妈妈却认为她的孩子语言表达没有问题,因为孩子常常能把篮球比赛说得头头是道。这个孩子是从电视里得知篮球比赛的事情。他能说大量的和篮球有关的话,却不能正常地与小朋友交往,从电视里学到的语言,对于他的日常交往没有帮助。语言一定要用来交流的,特别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 题外话 *教的歌曲平安夜哈利路亚圣母玛利亚等,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特别到了圣诞节,大街小巷都响起了圣诞歌曲。这些歌曲很美好,我也喜欢听。但我困惑的是佛教的歌曲却离开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熟悉“天使”,却对“菩萨”感到陌生,我自己也感觉“天使”两个字可以脱口而出,而“菩萨”两个字却难以张口。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唱“六字真言”吗?如果不可以,涉嫌有宗教,为什么唱“哈利路亚”却那么自然?哈利路亚的原意是赞美耶和华。 佛教早已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之一,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宝贵遗产。我在当当网上搜索“圣经故事”,显示362条结果,搜索“佛经故事”,显示119条结果。出版界对圣经故事的重视超过了佛经故事。 我在英国参观过一所公立中学,老师说,他们的课程里包括介绍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但绝对不容许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影响学生。佛经故事、圣经故事、赞美诗、禅诗、道教故事,都是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我们有什么理由回避他们呢?只要不带着宗教倾向性,能否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吟咏禅诗、唱唱赞美诗?当然这些禅诗和赞美诗要经过选择,不带浓郁的宗教色彩。如果没有任何的传教目的,能否可以讲圣经故事,也可以讲佛经故事、道教故事?现在庆祝圣诞节已习以为常了,是否也可以庆祝浴佛节?路人皆知圣诞节,许多人却不知道浴佛节。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是西方人,他给与的所有教育和教学上的指导,都是针对西方的教师和学生。当我们把华德福教育应用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这也符合斯坦纳的愿望,学习了人智学和华德福教育,不是束缚我们的头脑,一切都照搬西方的,而是帮助我们加深对人的理解,真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些西方人认为,黑色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一年级的孩子不适合学写毛笔字。我困惑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颜色的感觉一样吗? “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祖先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优质课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资料来自网上)在中国的京剧脸谱里,黑色象征正直、铁面无私,比如包公如许的人。但“黑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资料来自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