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doc_第1页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doc_第2页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doc_第3页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doc_第4页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摘 要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一部伟大的毁灭女性美给人看的历史悲剧小说。它毫不掩饰地描写了痛苦的人生、破灭的梦和被摧残的完美无瑕的爱情。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感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男权社会深深的压迫,有一定的反叛意识和自我意识,但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或以死抗争,或逃离避世。女性美好的、艳丽的、鲜活的生命及其理想、追求都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让我们深深的悟到封建时代人生的悲哀与无奈,带给我们无限的伤痛!关键词 红楼梦;女性;悲剧;封建社会;美丽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爱情悲剧。一部红楼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文化史,或者更确切说是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展命运与历程的一个缩影。红楼梦中刻画了一大群美人,她们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的独立女儿国。这个小小的女儿国在短短的几年里,充满了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之美,充满了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曹雪芹他倾一世之心血营造出了女儿国,然而这些秀外慧中又正值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一个个离我们远去,她们有血有肉,有才华也有梦想,但是她们没有青春。 她们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她们不属于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她们都逃不过“封建礼教殉葬品”的悲惨结局。红楼梦是人性的梦,是对那些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梦,是对人性中美好东西的迫求之梦,是红楼梦的作者在人生之路上感到无路:走时为自己构画的一个大梦。红楼梦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书。曹雪芹通过贾府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从而完成了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这反思是深刻的,远未过时,直到今天的女权运动,独立,自由,民主。作者曹雪芹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悲剧形象,从而表现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他们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冥冥中似乎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这也是人物所具有的悲剧性。下层奴婢们是如此,公府千金、豪门弟子是如此,显赫一时!称霸一方的王侯府尹也还是如此。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家是对自己家庭和阶级彻底决裂的一种反抗;然而终归是一种无奈,一种逃避,是从一个浊世进入了另一个浊世,归根结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红楼梦悲苦世界的芸芸众生中,那些活灵活现的悲剧角色最引人注目。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这才共同汇聚成色彩斑斓的悲情人生和无边无际的苦难海洋。走进这些悲剧角色的心理世界和活动空间,我们便能更为深切地了解这部警世伤心的大悲剧。红楼梦里的少女少妇是一群美丽的女子。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作者把封建时代女性的“痴”与“灵”,“黠”与“才”,“雅”与“洁”,直观真实的展现开来。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形象:上至位于封建阶级上层的贵妇人、封建贵族淑女,下至地位卑微、倍受奴役压迫的奴婢丫头,她 们多“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她们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思想感情,不仅有着风华的外表容貌,更有着内心的独特美丽。她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聪明美丽,有的情韵雅洁,有的志行高卓尽管如此,这群美丽女性,却依然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大观园群芳。“千红”、“万艳”代指千千万万红艳妩媚、娇娆多姿的娇媚女子;“窟”谐音 “哭”,“杯”谐音 “悲”。“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暗指千千万万美丽的女子在封建“末世”都遭遇了令人痛哭的悲剧命运。在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一部女性的悲歌和颂曲。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个清净洁白的女儿被腐化堕落的 “堂堂须眉”污染、伤害,或变成他们 “沽名钓 誉”的饵料,或变成他们淫逸享乐的工具,或变成他们走进坟墓的殉葬品而女儿们的行“正见识”却远远高于“堂堂须眉”,她们有才有貌,有理想和抱负。“裙钗”的 “美”和 “须眉”的 “丑”交相辉映,进一步凸现了这部以塑造众多女性悲剧命运为宗旨的作品的悲剧美。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妻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红楼梦所展现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女性的共同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越高,悲剧越重!大才女林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她的身世是不幸的,从小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又“娇袭一身多病”,因此,才会形成她多愁善感、每每爱哭的性格。她小小年纪进入贾府时,就知道步步留心,惟恐被人耻笑。特别是当父亲去世后,由于地位的变化,世事的升沉,人情的冷暖,在她的心灵与性格中更增大了悲剧的压力。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悲切的,这在她的诗作中就有体现。如她所做的 葬花吟、柳絮词,她始终放不开自己寄人篱下的阴影,并将这种心情带进自己的生活中,使她变得自卑、多愁、孤僻、多心。她非常敏感,别人无心说的话,她也会认为是在针对她,因此给人尖酸刻薄的感觉。她又是一位才女,在大观园的群芳中,她的才情无疑是最高的,她的诗在在几次的诗社评比中,都技压群芳,如“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这就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她的性格又是叛逆的。在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中,就是一种心灵上的相通。她始终是专一的,她也相信,宝玉的心中也有她。但时不时地爱用什么“金玉良缘”去试探他,见宝玉与宝钗好,更是“半含酸,”这些都是她不自信的表现。她虽然有自己的独立的性格,虽然在意识上要摆脱这种依附,但在灵魂深处,却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得筋疲力尽。当宝黛爱情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她并没有因爱情的幸福而振作起来,反而越发憔悴了。她想到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她时刻感到孤苦无依的痛苦,这种痛苦与日俱增,更加重了她的病情,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毁灭之前,生命以走到了尽头。的确,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允许男女自由恋爱的。首先,林黛玉的这种叛逆的性格,不会得到封建家长的认同,加上林黛玉锋芒毕露,在大观园中树敌颇多。在宝二爷的婚事上,这也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黛玉自幼习惯孤独,她除了宝玉外,不需要别人的存在。她过分依赖宝玉,宝玉就是她的灵魂,正如宝玉依赖那块玉一样。而宝玉却太不孤独,他身边除了环绕十三个丫环外,还有大观园众多的女性对其众星捧月。黛玉所能感觉到的敌人太多了,所以也永远处在惊惧、忧虑、妒忌、敏感之中。黛玉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在进行恋爱,这注定她爱得无私,爱得忘我,爱得悲痛欲绝。宝玉也很爱黛玉,爱到痴迷的地步。对于爱情,黛玉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非常有负罪感,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她爱宝玉,又顾虑宝玉知 道了她的爱情反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所以宝玉每次想用西厢记里的艳词,来打通一条情感的直通线,但都遭到黛玉的严词拒绝。醉于恋爱之中的黛玉,她不知道婚姻的决定权不在于宝玉,而在于荣国府当权者贾母及贾政、王夫人等人。赫赫扬扬将及百年的 贾氏家族已经陷入窘境,财源枯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要力挽家族衰败下去的狂澜,要想振兴家业,最主要的当然是要有个适合的继业者。于是,贾宝玉历史地、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家族继业者的位置。但是贾宝玉是个有缺陷的继业者,在家族中连地位低微的贾环等人都不怕他、服他,“只是恐贾母不依才让他三分”。宁荣两公对这点十分明白,所以在对警幻仙子这段话中的“略 可”两字颇值得回味,它分明流露了宁荣两公内心的忧虑、焦急。缺乏刚气的贾宝玉很难在家族成员面前树立威信,他实在无力扮演历史委派给自己的社会角色,家族不能乐观地将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因此,这个家族所能进行的最后努力、挣扎只能是采取补救措施,即为贾宝玉配备一位精明能干、工于运筹谋划的“宝二奶奶”。按贾氏家族的要求,这位宝二奶奶必须能补救宝二爷的缺陷,帮助振兴家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位宝二奶奶比起宝二爷有更重要的意义。选择宝二奶奶,不仅由贾府最高权威人士贾母把关而且连身为皇妃的贾元春也亲自出马,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是直接关系整个家族利益的缘故。贾府迫切需要选择这样的媳妇她既能为贾家带来财富、管理家政、团结家族人员,又能劝导不走正路的贾宝玉幡然悔悟,走立身扬名之路。于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地上演了。黛玉身体娇弱多病,性格孤僻,出口伤人。一句话, 林黛玉的性格和宝二奶奶的要求相去太远。所以在竞争宝二奶奶的斗争中,林黛玉显然竞争不过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较高人生修养因而深得人心的薛宝钗。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决定他的命运。林黛玉无法实现自己美丽的理想,她唯一的归宿只能是死,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用她的生命在进行恋爱,当爱走向尽头,她的生命也随之终结。林黛玉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 “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薛宝钗是一个以追求现实功利为目的而又以封建淑女形象示人的复杂人物形象,她正是以追求社会功利性的审美范式和处世哲学世俗化的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有如一名政治家,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关注现实利益。她在贾府中普遍给人的印象是“行为豁达,随份从时”。黛玉对她“有些悒郁不愤之意”,却从不放在心上。宝钗对人的观察细致入微,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别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的。与黛玉相反,她对现时的观念是接受的,身体力行的,总想潜移默化地对宝玉灌输“仕途经济”的思想。薛宝钗理财治家,通晓庶务也是高人一等。她抓住王夫人发送金钏儿时需葬哀的小难点,及时以两套新衣相送 ,从王夫人心里买到了贤愚的美名。宝玉挨打后及时送去丸药,减轻其肌肤之痛,实惠地收到公子的好感。连十分警惕的黛玉也被抓住病中倍感孤零的机会,送去几两燕窝,在安慰开导的言谈中 ,换取了对方一颗赤诚的心。她很早留心家计,学得世故人情,不仅常常展示齐家之才,更时时注意维护和宣扬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所作所为已在封建主义思想的熏炙下,深入到血液和灵魂中。3JR+x1_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最完美无瑕的人。论才能,她不输给王熙风贾探春;论美貌,她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学识,与黛玉仅有诗才相比,她可谓“全才”:惜春画画,她能讲出一套画画的理论,湘云作诗,她能讲出一套吟诗的道理。至于一般常识的丰富,事理的通达,更是无人能及。她似乎集众人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优点与优点的相加,她还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宝玉在宝钗的美丽温柔和黛玉的翩然不俗之间目眩良久,在爱情上宝玉最终还是选择了黛玉舍弃了宝钗。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了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宝钗越是动人越显出宝玉黛玉反抗时代的顽强。而当宝玉终于离开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时,宝玉也便彻底地认识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庸俗、功利和残酷。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无疑是对宝钗世俗理想最彻底的批判。Xt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元春很早就“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后又“加封贤德妃”, 其才貌双全自不待言。但是,贾元春的晋封,虽给荣宁二府的贵族们带来了荣华富贵,可在这种喜庆当中,却始终笼罩着一种悲剧气氛。如写贾元春省亲时,一干人等,尽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看不出有一点喜庆。贾元春的另一番话:“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不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儿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在贾元春的眼中,又何尝不知幽闭深宫,所得到的无非是青春与才貌的毁灭,是“不得见人的地方”。皇宫隔绝了她人世间的天伦之乐,与她的姐妹相比,她尤显不幸,至少姐妹们还曾享受过大观园的美好生活。她是以自己的幸福为这个封建家庭争得了极大的荣耀,仍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大家族进行利益的重新整合的几颗“棋子”,是封建大家族“炒股”的资本。她处境的好坏得不到家族的关心,家族只关心将要获得的利益,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迎春,一向“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在姐妹们的相聚中,很少听到她的声音,她的性格一向隐忍,浑名“二木头”,一开始就被送进了狼窝。她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最后被昏愦刚愎的父亲贾赦嫁给了、或者不如说是卖给了孙绍祖,“准折”五千两借银。她是贾府姊妹中最先死于非命的。她是封建婚姻的陪葬品。封建社会的妇女对婚姻毫无选择的自由,而封建家长对女儿的生死,是很少在考虑范围内的。在迎春的婚事上,贾母、贾政都曾有过不同的意见,但是都没有表示得太强烈,认为“女儿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又是父亲主张”,因此,这位“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小姐,“一载赴黄梁”,成了家世利益的牺牲品。她的悲剧结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迎春等人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也没有抗争,这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探春,贾府的佼佼者。她有才情,有远见,敢说敢做,具有精明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邃的见解,远大的眼光;她机敏灵巧,工于心计;她自尊自强,极力维护自己的不容人侵犯的尊严。她是不愿意活得像迎春那样懦弱,也不愿意活得像贾环那样窝囊的。她的工于心计也正是表现在这里。为改变这种不利形势,她费尽心思。她极力向贾政、王夫人靠拢,竭力远离赵姨娘。可以说,探春时时刻刻都在维护她的不容人侵犯的自尊,与此同时,她内心的自卑感也恰好的表露出来了。因为自尊,所以她自强,成为大观园中一个才思精细绝无仅有的理家能手;由于自卑,她经常做一些在外人看来不那么容易理解的小动作,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典型。可以看出,通过探春理家,作者有意的暴露了贾府的腐朽,也让读者明白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贾府这一封建堡垒必然倒塌的事实,无论怎么样的改革,贾府的一切腐败都是会延续下去,抄家破产,无可挽回的。在全体皆昏庸邪僻、软弱痴迷的局面下,即使有个对贾府忠心耿耿,理家水平一流的人才,那也是徒然而无用处的。纵然探春比许多男子的眼光还要长远,预感到了贾府的末路,纵然探春企图用她的微薄之力挽这大厦于将顷之时,命运的力量谁又能够抗衡?探春只不过是作为大观园中的一个奇迹供我们慨叹而已。作为“四春”中最小的惜春,“乃宁府珍爷之胞妹”,自幼寄养于荣国府。在荣府,虽说 “史老夫人极爱孙女”,然而却处处都充溢着冷风寒气,使她深感孤零,可又不能回到污秽的宁府。于是,她便一步步走向孤僻冷漠,终于走到了“清灯古佛之旁”。惜春的孤僻冷漠,不同于宝钗、黛玉和妙玉。她有意远离人群、默默无语,画画本身也体现了她冷静淡漠于世的个性。特别是她对尤氏的一番嘲讽,更让人认识到,此时的惜春已清醒地看到贾府的许多阴影和弊端,对贾府已不抱任何幻想。她深感那些污浊的泥淖正不断地浸泡她的净土,使她在荣府无容身之所,她对渐趋衰落的贾府彻底绝望了,于是决心皈依佛门。惜春从一个只喜欢作画儿的天真无邪的姑娘,到看到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明白了 “生关死劫谁能躲”,最后遁人空门的命运悲剧,让人在爱怜之中,生出无限的悲叹哀婉之情。王熙凤在大观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在荣国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她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又深得老祖宗的喜爱,又是荣国府的当家人。因此,她在贾府里的许多行为可以说是肆无忌惮的。且看林黛玉初入大观园一节,在那样一个老少三代伺奉老祖宗的场面上,人人屏息静气,生怕稍有差池,居然来了一个大声喧哗的年轻媳妇,足见她平日的无拘无束。她的精明强干、突出的管家的能力,无不让人折服,可以说丝毫不逊于一个男子。但是, 她虽掌管着荣府的经济大权,却并不得人心。实在是因为她的确过于毒辣,丝毫容不得别人,以至于“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请看她:毒设相思局、整治尤二姐,哪怕是对自己身边唯一的丫头,也照样成了她的出气筒,至于对下人,更是有她独特的统治手段,可以说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阶级的本性。但她聪明过头,自视太高,又兼私心太重,贪欲极强,害人不浅,这就酿成了折阳寿、损阴德的必然后果。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把佣人的月钱拿来放高利贷,她为贾琏等人开句“金口”便索要二百两回扣;她一方面骗得尤二姐对其感激不尽,另一面却 借秋桐之刀杀死尤二姐;她为三千两银子的利益驱动,不惜害死张金哥及其未婚夫;她毒设相思局,把想占便宜的贾瑞置之于死地。作为一条美丽的毒蛇,作恶太多,必遭天谴。所以一百十三回写其骨瘦如柴,神思恍惚,先是尤二姐亡灵来请,次是鬼男女出入,众冤魂轮番索命, 凤姐但求速死。这么一位以权重名世的巾帼英雄,临终时竟然只得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托付给村妇刘姥姥去看顾,真也是穷途末路、欲哭无泪之举。这样一个统治者, 当这个家族灭亡的时候,她自然躲不过悲惨的命运。更何况她平日得罪了许多人,别人巴不得她遭此下场,因此当厄运降临时,她只能“哭向金陵事更哀”了。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是贵族家庭造就了她的性格,也奠定了她悲剧的根源。史湘云是一个豪爽,豁达,活得较为超脱,颇有名士风度的女孩子。她同黛玉一样,也是寄人篱下,但她始终达观处世,热情、心直口快,极爱说话的人,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如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嗦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她醉眠芍药荫,是其豪爽性格的一次集中体现。然而,这样一位女子,却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守寡终身。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美丽、聪慧,“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孤僻、高傲,“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她渴望爱情、友情和亲情,完全放弃一切遁入空门,就必然充满灵与肉的痛苦挣扎。妙玉本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闺阁小姐,理应生活在“红粉朱楼”之 中,却被迫在这古殿青灯旁,伴着木鱼经卷了此一生,她是多么不甘心,她必须去抗争、去奋斗。所以她所做的:一是冷眼看世界,傲视人间,藉以维护自己做人的 尊严;二是为爱的痴心寻找归宿,藉以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在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她孤僻怪异的性格,万人不入她目,“世人皆脏,唯我独洁”。这是她对当时整个压迫她的社会恶势力的一种无声的反抗。作为一个局外人,由于她同这个封建家庭已联在一起,自然随着家族的灭亡而灭亡。一个洁净孤傲的女孩最终蒙受了暗通贼人,甘愿受辱的污名而亡,也正应对了她那世难容的思想性格和她那世不容的生活道路的必然结局。所有的人都随着家族的毁灭,不同程度的有了悲惨的结局,究其根源,都与贵族家庭、封建的社会息息相关,在那样的社会中,她们的悲剧是必然的。贾府中,小姐们姑且逃不脱悲惨的结局,那么,大观园中的丫头们呢?贵族少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丫头们作为奴隶,结局就更悲惨。平儿,王熙凤从娘家带来的丫鬟,通房大丫头,凤姐的心腹,贾琏的爱妾。她是一个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又是美丽女人中极通人情世故的女人,上上下下打理得十分周到。以至于刘姥姥入大观园的时候,差一点就把她当神拜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可人儿,却由于是丫头出身,只能成为别人的小妾,夹在贾琏和王熙凤之间,成为两人的出气筒。但她却丝毫也没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尽心地为她的主子尽忠。这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色,只有她能咽下苦涩依然美丽的行走,她是红楼梦中唯一接近完美的女人。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头,她的性格温柔,也是深得王夫人喜爱的丫头。她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小妾, 因此经常在王夫人跟前走动,把宝玉的有关情况报告给王夫人。她的性格与宝钗有点相似,都是那种正统思想的人,然而这样一个一心维护封建思想的人,一心想成为宝玉小妾的人,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嫁给了蒋玉涵,连封建家庭的家长也不能给她完美的结局。晴雯虽是宝玉房中的丫头,但是她在与宝玉的相处中,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心比天高。晴雯很珍视与宝玉在平等基础上的友谊,正因此,她受不了宝玉在不知不觉中摆出的主人面孔,常常要以她的伶牙俐齿讥讽一番。她只作宝玉心灵上的知己,而绝不作供玩弄的妾身丫头。晴雯仍能洁身自好、自珍自爱。也正因为如此,晴雯才赢得宝玉的尊重、激赏,并称她为冰雪不足喻其洁。的确,与其他丫头相比,晴雯与宝玉的关系更多的是纯真的友谊,犹如黛玉和宝玉的关系一样,透露出诗化的、心灵的美丽。晴雯的悲剧也正在于: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风流俊俏的外貌,锋芒毕露的自由个性;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锋芒毕露的自我意识,有着不甘蹂躏的气概和追求,这 就注定了她要被封建制度的等级文化所毁灭。正像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样,一个被历史限定的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晴雯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个性,使她注定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确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历史深深的反思。香菱,是红楼梦中最不幸的人,她的人生仿佛就是不幸的代名词,永远与幸福绝缘。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厄运像挥之不去的梦魇,如影随形地缠绕着她,总是在幸福即将接近她的时候,将之无情地击碎,让她永远挣扎在不幸的深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十二三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夏金桂极为嫉妒她。香菱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仍然痴心于写诗,一有时间,就找人学写诗。因此,人人皆笑香菱痴。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香菱的痴在于,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不去努力改变现状,却专注于作诗,这不是痴是什么?可以这样说,香菱这短短的一生,是悲惨的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像她这样一个女子,悲剧是不言而喻的。鸳鸯,贾母的大丫头,聪明能干,富有同情心。她服侍贾母尽心尽意,十分周到,以至于贾母衣食住行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个贴身丫环。她的性格温柔沉静,按贾府的规矩,服侍长辈的奴才比年轻主子的地位还要高。鸳鸯服侍的是贾母,地位自然比其他的丫头要高。更何况她做事情有沉稳,深得贾母信任。鸳鸯虽然是个地位卑下的家生女儿,但她自尊自爱,敢于反抗主子的欺辱。贾母的长子贾赦看上了鸳鸯的美貌聪慧,要讨她做妾,却意外的遭到了她的拒绝。让邢夫人、鸳鸯的哥嫂来劝她,威逼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