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与城市规划.doc_第1页
1城市与城市规划.doc_第2页
1城市与城市规划.doc_第3页
1城市与城市规划.doc_第4页
1城市与城市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规划一、 对城市的基本认识1.城市的含义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对城市定义很难有统一的看法,中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下过许许多多的定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从单一的居民点(无论工业还是农业居民点)到城市是一个连续的集合体(空间上);由乡村发展为城市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时间上);因此,城乡之间的划分必然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城市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概念也不尽相同。劳动分工与城市的形成“城”与“市”总体上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密集性,即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相对集中的居住形态,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经济性,经济以非农业为主,土地主要是经营非农业的行业所占用;社会性,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对城市可有如下的认识: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有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地域范围的中心职能;要求相对聚集,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发挥城市特有的功能;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2.城镇设置的标准世界各国的城市设置标准存在着很大差距,大体可分为几种类型: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以居民点的人口数量来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定,由官方的公布来明确;其他类型,如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以城镇特征为标准等。我国城镇设置标准:(1) 设市标准(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标准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25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万人)20工农业总产值(亿元)30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8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5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5%以上并大于第一产业产值地方本级预算财政收入(亿元)2设立县级市标准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00100-4003000150800070超过本省区平均水平较为完善有2万人以上的乡50002001000070较为完善有二、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地位1.城市的数量与变化情况2000年,我国设立城市668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12个,县级市437个,设建制镇19184个。2000年,山东省设立城市48个,其中副省级市2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31个,设建制镇1317个。我国不同规模设市城市数量变化情况城市类型1981年(个)1999年(个)城市数量增长倍数占设市城市数量的比例(%)占设市城市人口的比例(%)1981年1999年1981年1999年设市城市特大城市18371.067.85.641.436.1大城市28490.7512.07.321.715.0中等城市702051.9330.030.723.128.6小城市1173772.2250.256.413.820.3设市城市合计2336681.87100.0100.0100.0100.0近20年,山东省各类城市数量发展较快。1981年至1999年,特大城市由0个增加到3个(济南、青岛、淄博),大城市由3个增加到5个(烟台、潍坊、枣庄、泰安、临沂)。山东省不同规模设市城市数量变化情况城市类型1981年(个)1999年(个)城市数量增长倍数占设市城市数量的比例(%)占设市城市人口的比例(%)1981年1999年1981年1999年设市城市特大城市03-0.06.30.029.0大城市350.733.010.472.019.4中等城市2198.522.039.613.034.7小城市4214.345.043.715.016.8设市城市合计9484.3100.0100.0100.0100.02.城市的地位城市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载体。物质文明的三大支柱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交换主要在城市中完成,国家的行政机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中。(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1999年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比项目指 标全国设市城市山东设市城市数量占全国(%)数量占全省(%)城市基本情况设市城市(个)668-48-市区非农业人口(亿)1.612.70.15617.5建成区面积(万平方公里)2.20.20.151.1经济指标创造GDP(亿元)6268260.04564458.29财政收入(亿元)(地及地级以上城市)288725194.3748.1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81.371.5620.8684三、城市的作用1.集约作用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和文明的综合结晶,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不断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建设和管理经验积累的最精华部分。因此,城市才能集约政治、集约经济、集约人口、集约人类的聪明才智,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的当然中心。80年代中期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效益比较项目全国324个城市平均200万人以上的城市100-200万人的城市50-100万人的城市20-50万人的城市小于20万人的城市人均工业产值11.291.080.940.960.71地均工业产值115.419.061.971.200.17人均利税11.451.130.970.740.61地均利税117.349.642.060.940.15人均投资11.090.941.000.901.07上表清楚的反映出高聚集与高效益的联系。交通便捷通畅,信息灵通准确,服务方便周到,就能节约时间和金钱。缩短出行时间,增大容量,扩大服务半径,使商场、体育中心、娱乐设施可达性好,吸引范围大,经营效果好。山东省1999年不同规模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情况: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建制镇非农业人口人均建设用地97107122175182是小城市倍数0.800.881.001.431.49山东省1999年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对比: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非农产值/建成区面积3.62.42.32.1是小城市倍数1.711.141.101.00大城市的集约效益尤为突出:全国37个特大城市人口仅占全国的6.4%,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和货物运输量均占全国1/4,并集中了全国1/5的固定资产。1999年山东8个特大城市、大城市发展情况:项目建成区面积市区非农业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712平方公里821万2402亿元157亿元648亿元810亿元11亿美元占全省比例%0.459.231.039.029.035.044.02.辐射作用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可分为3个层次:行政辖区,经济区,影响区。3.示范作用 在规划建设上,城市的示范作用十分突出。四、山东省城市发展的趋势1.发展趋势(1)大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中心城市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立足全球经济竞争的桥头堡,对增加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2)城市化加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0年山东城市化水平为38%,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必将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需求,促使住房、家用汽车、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扩大、扩散效应增强,又会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拉动经济的增加。(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档次和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始瞄准亚洲甚至世界一流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注重量上的增长,更注重质上的提高。城市信息、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4)区域分工协作加强各区域按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产品,形成不同的专业化区域和产业。能源、信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的形成,共同市场的确立,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化协调发展。(5)小城镇将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一些经济强村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兼并其他村庄,人口迅速聚集;一批中心镇迅速崛起壮大,构成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环节。2.战略目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完善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3个)、小城市(63个)和小城镇五个等级的城镇体系;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万,2010年城市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