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周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与野火活动关系探索.doc_第1页
分析周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与野火活动关系探索.doc_第2页
分析周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与野火活动关系探索.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周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与野火活动关系探索论文摘要:研究陕西周原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曲线、总有机碳曲线、木炭屑曲线和野火活动及其与生态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在当时半荒漠草原上当地时常有自然野火发生;全新世大暖时期(85003100aB.P)气候湿润,生物成壤作用强度大,呈现森林或森林草原自然景观,野火活动极少发生;先周人迁居到周原地区(3100aB.P)开始,人类用火及其放火烧荒开垦农田等活动,加之气候变得干旱,生物化学成壤作用减弱,致使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生态景观向半自然、半人工景观演替;1500aB.P开始可耕种土地几乎开垦殆尽,生态景观完全被人工农田生态景观所代替;而近几百年来随着密度和聚落的增加,人类生活用火和垃圾随之加大,人类对土壤环境的干扰进一步增强。论文关键词:野火生态演替全新世关中盆地木炭屑Key words:Wildfire,Change of ecology,Holocene,Guanzhong Basin,Charcoal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il charcoal in Holocene,wildfire and its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hase of piling of Malan loess,the climate was arid and wildfire often occurred onsemi-desert grassland.During the period of soil formation,bio-pedogenic processes were so active that forests or forest-grassland formed with the arrival of humid warmer climate of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Therefore,the wildfire activitiesseldom occurred.However,by the time of 3100aB.P,with the settlement of Zhouyuan people and human manipulation of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use of the fire,great changes had taken place,varying from natural ecology to semi-naturaland semi-artificial ecology.Since 1500aB.P,the arable farmland almost disappeared,resulting in artificial ecology in placeof natural ecology.For hundreds of years,with the growth of the world population,tremendous requirements of fires hadincreased with a large amount production of rubbish and human activities had also caused great damage to the soil environ-ment.野火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1,它既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演替,又维持并促进生态环境平衡2。目前许多科学家利用记录、现代火记录、火疤木研究以及沉积物中孢粉、炭屑分析等方法,试图恢复过去野火发生的过程。但文献资料和火疤木时间跨度较短,难以用于探讨更长尺度的生态环境演变和气候动态变化。反映火灾历史时木炭屑记录要求对完整剖面的沉积物连续取样,以避免多次火灾事件的木炭屑混在一起或某些火灾事件被忽略掉,利用沉积物木炭屑分析探讨长期区域野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其独特优势。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南部关中盆地周原扶风地区典型剖面木炭屑、磁化率和总有机碳等多项指标,探讨了全新世野火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1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周原扶风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南部、关中盆地西部,研究区匠阳村剖面位于扶风县北台塬面上,海拔高度685m,出露于约45m高的陡坎,临近先周歧邑遗址外围。该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发育完整连续且层位稳定,界限分明,结合野外观察记录和实验室内分析,可将本剖面全新世地层划分为040cm现代表土层(MS)、4080cm黄土层(L0)、80160cm上部古土壤层(S10)、160190cm黄土夹层(Lx)、190242cm下部古土壤层(S20)、242265cm过渡层(Lt)和265cm以下典型的马兰黄土层(L1)。对匠阳村剖面进行详细野外观察并自地表向下每2cm为单位共连续采集190个样品。根据地层学原理,参考前人在渭南和洛川剖面对全新世底界和黄土层底界界线以及眉县清湫村剖面序列的研究,初步确定匠阳村剖面年代序列3。称取风干样品10g,用研钵研至粒径2mm后用WCL-1型磁化率仪测量其磁化率。取烘干样品50g,研磨至200目以下取0.15g置于仪器配备的方舟中,加入10 mol/L盐酸3滴,充分反应后采用德国High TOC-2型仪器测定其总有机碳含量。每样品取土50g,采取重液悬浮法,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据炭屑长轴分100m 3个等级炭屑数,每样品统计百粒至几千粒不等,样品分析时加入已知计数花粉以换算木炭屑浓度。2结果与分析黄土剖面磁化率被认为与当地受东南季风控制的降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图1表明匠阳村磁化率随深度不同存在明显变化,其变化范围为3010-617010-6cgs,最低值(308010-6cgs)出现在马兰黄土层(L1)及钙积过渡层(Lt),最高值(14017010-6cgs)出现在2个古土壤层S10和S20层位上,现代黄土层(L0)次之(12010-6cgs)。匠阳村剖面总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尤其是古土壤层S10含量4.5 g/kg,反映当时生物成壤作用强烈,而马兰黄土层则降低至2g/kg以下,受到当时冰期干旱气候限制,生物成壤作用很弱。匠阳村剖面木炭屑总浓度变化为2002000粒/g,剖面100m木炭屑浓度变化为1350粒/g,50100m中值粒径木炭屑浓度为10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