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ychenwei.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ychenwei.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ychenwei.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ychenwei.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ychenwe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一、哲学的误解 1、哲学是少数人才能从事的工作:哲学是某种只有当一个人有空闲时间并有高深的知识才能人事的工作“哲学按其本性而言,是能够普遍化的,因为它的土壤是思维,而人正因此成为人。” 黑格尔 2、哲学家是远离现实生活的:哲学家是把自己束缚在“高山之巅”或“象牙之塔”,不愿屈尊到现实世界和人们相结合的人。(哲学家不是天才就是疯子)“哲学家是人是可以在众人面前用自己的哲学学说和行动解决问题的人。” 萨特 3、哲学与现实脱节,无用:哲学不是实用科学,而现实尤其是市场经济下无用。“人们说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勇敢起来。” 詹姆斯 4、哲学是马哲:马哲是抽象空洞的说教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马克思 二、哲学的产生 1、哲学产生于好奇和疑问:哲学产生与好奇,惊奇和对各种事务的疑问,以及力求解答这些疑问的“沉思”之中。如: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世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吗? 历史是谁创造的?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这种种好奇和疑问表达了人类超越自身,超越有限,超越已知的渴望和追求。(形而上学的冲动)。这种在宇宙无限性的诱惑下产生的探求心理,深深地沉淀在人类的根性之中,成为一切文明的巨大源泉。 “哲学研究是从那种好奇不满足的心情出发,心里觉得完全确信,而又说不出确信的是什么,长期注意所产生的那个过程。正像在浓雾中注视一件越来越近的东西。” 罗素 2、哲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古老)。诞生于原始社会(条件)原始社会:刀耕农种,生存第一需要,无剩余产品,无阶级之分,无人专门从事精神生产 “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 马克思哲学只是以胚胎的形式孕育、萌发。奴隶社会:哲学作为思想的活动才得以产生西方: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泰勒斯。中国:春秋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哲学最早是从神话,艺术,宗教等当中萌芽,然后从其中分化出来。三、哲学的特点1、哲学与智慧,知识 哲学离不开知识,但哲学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哲学是“爱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与具体科学 过程:“科学之母”,具体科学独立 差异: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的不同 “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黑格尔 因为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关于认识的认识”,是一种反思活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对具体科学有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哲学是一个产妇,从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门门具体科学。哲学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学是永存的。这位多产的母亲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子女打发走,仿佛只是为了不受他们的搅扰,可以在宁静的独处时分悠然思念自己永恒的情人智慧。” 周国平人与永恒 哲学貌似无家可归,实际上却是“处处为家”,无所不在。四、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之处,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黑格尔“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恩格斯哲学还具有民族性。中西方哲学的差异简介,但仍可以相互吸收和传播。哲学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P17) 2、哲学的世界观功能 3、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4、哲学的批判功能(哲学与文化,P18)“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性的思维。” 恩格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地方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黑格尔“阅读哲学后,我仿佛感觉刀由山谷的小天地中解脱出来,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罗素“哲学给予我永生的金苹果,向我提供现世永恒的福祉享用,给予我自身的相等,我将变得丰富,无限的丰富。哲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 费尔巴哈“哲学也是从无创造世界的。哲学是无可避免的。它的全部存在也就是不断的静静散发着思想领域中的每一滴蜜汁,其本身就是自我意识之福的露滴。” 费尔巴哈“全部哲学,一切人类的思维和学识,其目的无非都在于回答那个最高深的问题,即一般人的使命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他才能最稳妥地完成这一使命。” 费希特第二节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提出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的概念。注意“关系”、“近代”2、形成和提出 远古时代:灵魂和肉体(灵魂不死)。精神和自然界(万物有灵)以萌芽的形式,构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史前内容古代希腊:没有特别注意到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现为“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争论”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近代:十分清楚地提出并获得了实在的意义马哲:实践的转向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的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如何评价哲学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一朵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不结果实的花。”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马哲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站统治地位,阶级矛盾暴露与尖锐,阶级斗争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十九世纪社会科学方面也获得重要发展 、马哲创立的理论前提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核,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马恩本人自身的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马哲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马哲是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 、马哲与现代自然科学 、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本质差异:阶级属性,理论实质,社会作用和发展形态不同研究目的:“马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把物质等同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 (2)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1)基本观点:用原子说明,把物质的基本特性归结于原子的属性。(2)局限性: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B、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坚持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混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错误划清了界限。(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C、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割裂两者统一的错误: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2)相对静止 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暂时的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对静止的表现 了解相对静止的意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割裂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2、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含义、特点 (2)空间的含义、特点(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概念的由来、发展和含义(1)实践的由来 (2)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能动性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2、实践的基本特点、形式(1)实践的特点: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3、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物种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 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才使自己成为特殊的社会存在物 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区别于动物界的一切特征。 在实践活动中人和世界才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实践中的主体: 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 主体的能力结构及三种基本要素:体力因素、智力因素、精神动力因素。 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3)实践中的客体: 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反映和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人类世界的形成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是否有人的自觉活动参与进去,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重复性。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统一: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4、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样,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种客观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和人类社会的生成和演化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的优劣好坏可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方向。(2)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它对社会的作用本身要受社会生产的制约。2、人口因素(1)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与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是否相一致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2)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它本身要受社会生产的制约。3、生产方式(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决定因素: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决定了社会的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革。(2)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意义。第三节 意识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物质世界的一般反应特性与人的意识。(2)意识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性的环节: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的意识的产生(3)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狼孩现象的启示意义。(2)生产劳动在意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生产劳动产生了意识的需要和可能。 生产劳动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生产劳动促成猿脑向人脑转化,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基础。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在两个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主观的。 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批判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三、意识的作用 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的统一 2、意识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1)意识具有目的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人生理方面具有控制作用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两条道路: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3、人工智能与人脑意识的本质区别:(1)人脑意识活动是生理心理活动过程,人工智能是机构的物理过程。 (2)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活动的社会性 (3)电脑只有人的意识活动才能制造出来,只有接受人脑的“指令”才能工作。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在世界的统一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对立: (1)与二元论的对立 (2)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3)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 (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 (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 (1)发展的实质 (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 (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 (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 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 1、质:(1)含义 (2)质与属性 (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 (4)认识质的意义 2、量:(1)含义 (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 (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 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的含义 (2)质变的含义 (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量变质变关系原理对现代化建设和人生成长的指导意义三、质变量变的复杂性 1、形式的多样性: (1)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 (2)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2、互相渗透: (1)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非根本性质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局部性部分质变:反映事物积压个组成部分之间发展变化的不平衡 (2)质变过程中有量变的特征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和否定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辩证关系 2、辩证否定观:(1)辩证否定观的特征: 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2)辩证否定与形而上学否定的根本对立: 是否承认否定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否承认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 (3)辩证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学习外国的经验等的指导意义。二、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特征: (1)总趋势的前进性 (2)具体道路的曲折性 (3)割裂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错误:直线论和循环论。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第四章 认识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检验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超前与落后。 (2)认识指导实践的两方面效果:正确认识的指导和错误认识的指导的根本性不同。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错误:(1)唯心主义先验论(2)不可知论的怀疑论(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两者相互对立;两者相互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2)两者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上升发展的条件: 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循环上升。1、从认识到实践的意义: (1)检验认识的正误;(2)指导实践的目的。2、认识是不断上升的运动: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第三节 真理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相互对立:正确与错误之分(2)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3、真理的基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的内容 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可知性(2)相对真理 任何认识在广度上都有待于扩展 任何认识在深度上都有待深化 (3)两者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4)真理的辩证法对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态度的指导意义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的本性决定(2)实践的特点决定2、实践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标准性(3)割裂两者的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4)逻辑证明的作用三、人类活动两大原则: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1、价值的含义及其特性:(1)什么是价值?(2)价值的特性: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3)人对客体的评价性认识 评价性认识的目标:客体应当怎样 评价性认识的基本要求: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和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1)真理原则及特点 (2)价值原则及特点 (3)实践基础上的两者统一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一、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1、什么是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和社会的本质 2、非科学历史观对社会本质的看法:(神学史观、主观唯心主义观、自然主义史观)3、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二、实践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三、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是活的有机体;2、社会运动辩证性质。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一、生产力的构成和性质 1、什么是生产力;2、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生产力的性质: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第三节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与阶级一、生产关系的构成 1、什么是生产关系; 2、从静态看生产关系(横向); 3、从动态看生产关系(纵向);4、生产关系的性质(客观性、历史性、反作用性)二、经济结构及其功能1、什么是经济结构; 2、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1、什么是阶级;2、区分不同阶级的根本标志(依据)3、阶级与等级的关系;4、阶级与阶层的区别与联系;5、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第四节 社会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基础1、什么是政治结构;2、政治结构的核心(为什么)。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什么是国家;2、国家的产生与实质;3、国家的内外职能;4、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5、无产阶级国家。第五节 社会观念结构一、社会观念结构即思想上层建筑1、社会观念结构的概念;2、观念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二、观念结构诸成分及特点1、艺术 2、道德 3、政治思想 4、宗教 5、哲学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2、具有历史继承性;3、具有能动反作用(维护或批判、调控)四、文化及其社会功能1、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2、文化的性质: 时代性、历史性、民族性、世界性3、文化的社会功能:调控、传承、教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 (1) 只考察历史发展的思想动机,没有说明物质原因;(2)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社会根源、阶级原因、认识论根源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的含义、根源 (2)阶级斗争的作用的表现: 在社会的量变时期 在社会的质变即社会形态更替时期 (3) 阶级分析方法4、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革命及其作用: 社会革命的概念 革命的作用(2)改革及其作用: 什么是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作用三、科学技术革命的意义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引起人们生产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3)科学技术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1、唯心主义英雄史观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 什么是人民群众?2、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什么是历史人物? 2、历史上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作用(1)历史人物会在一些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留下明显的痕迹;(2)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3)历史人物能够影响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级的发展进程。3、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原则(1)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2)阶级分析的方法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一、社会与社会形态1、社会:是区别于自然存在的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的统一体。3、社会与社会形态既相区别又相联系4、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二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1、恩格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2、恩格斯:历史是“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互相交错产生的合力的结果。3、马克思: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选择性 1、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与自发的无目的自然运动相区别。 2、主体的目的性、选择性最重要的表现是: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序列演进的。四 、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1、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1)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社会形态发展具有纵向的统一性(3)社会形态发展具有横向的统一性多样性:(1)从横向来看: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特点是不同的。(2)从纵向来看: 在两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些地区的国家往往会存在一些过度性的社会 各个国家的历史发民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步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典型性不同。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变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跳跃性。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一、人的本质 哲学史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劳动。(2)人与人的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