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doc_第1页
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doc_第2页
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doc_第3页
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doc_第4页
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提出2007-6-6一、问题的提出告别了狂热的理想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追求现实社会中物质幸福的新时代。随即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束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尔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富余,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入城市、背井离乡,从此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传统的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出了新的一极流动的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基础上形成了三元社会结构(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391页;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载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1年第4期),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元。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在这个庞大的流动人群中,有着近2000万的儿童、少年,我们称之为“中国都市二代移民”,也被一些学者称为“农民工二代移民”。然而“中国都市二代移民”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境遇不同,他们的未来被悬挂在城乡之间,他们是迷茫的一代,社会冲突与矛盾集中地反映到他们身上。基于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与学术关怀,我们认为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深度关注:第一、作为处于社会边缘的中国都市二代移民面对着不确定充满变数的未来,他们长期被置于社会主流视线之外,其中突出地反映在受教育问题上。2006年,北京市的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超过50万,并且2006年北京市政府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二代移民在城市里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即使能够在政府出资的公办学校入学,也无法顺利进行升学考试,而必须回到原籍。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何种质量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生存与发展。城市的社会资源并不能平等地向他们开放,他们感受更多的是排斥与剥夺。第二、二代移民在中国具有相互矛盾的自我以及自我认同危机的特点,要求自己权利地位的垂直上升。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大多“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甚至是“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由于长期脱离了家乡的社会生活环境,他们对乡土产生了距离感与陌生感,“乡土认同”逐渐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一份调查显示,90%以上的川籍务工人员都表示将来要回到家乡去,然而70%的农民工子女都明确表示出了不愿再过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万金龙:农民工子女生存状况调查:70%不愿回到家乡)。然而城市并不完全接纳他们,甚至视他们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随意驱赶他们,社会资源并不平等地向他们开放,那么他们生活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像第一代农民工,城市拒绝、排斥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回到农村去,但二代移民面临着既无法回到农村,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的双重悖论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种心理上产生的歧视感与剥夺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那必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社会后果。第三、户籍制度以及这基础上形成的三元社会结构是二代移民和农民工无法逾越的制度鸿沟。尽管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有所松动,但我们依然看到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社会中的生活尴尬,处于进退维谷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农民工已在城市有了较为固定的职业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他们及其子女还没有摆脱农民的社会身份,还被排斥在城市人的就业领域之外,所从事的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不挣钱的工作;一方面,二代移民已经到了就学的年龄并已在城市的学校中就读,另一方面,这些孩子还没有取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入学资格,他们要么在条件很差的农民子弟学校上学,要么须交上高额的赞助费才能借读于公办学校,而将来的中考高考不得不都要回到原家乡所在地;一方面他们已在城市有了较为固定的住所,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取得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权利,时时要受到检查、盘问甚至驱赶和遣送;一方面,二代移民家庭都作了长期在城市生活的打算,他们也十分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希望被城市居民接纳,成为城市的正式成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城市社会观念上和制度上的种种歧视与排斥,二代移民对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比较低,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也十分少,基本生活在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的封闭的圈子里;一方面,基于对城市歧视和排斥现象的不满和抗议,二代移民中的很多人还是习惯把自己称作是原家乡所在地方的人,缺乏对所迁入城市的社会身份认同,而另一方面,由于迁离家乡的时间已经比较长,加之城乡生活的强烈反差,二代移民对原生地的“乡土认同”也在减弱。(史柏年:边缘化的城市二代移民)二、受教育权的缺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情境下,我们希望避免法国等国家有关移民歧视的严重后果再次发生(于建嵘:法国骚乱提示中国未雨绸缪,载于南方周末,2007年4月26日,B15版),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解决好、处理好中国都市二代移民将会为中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中国社会今后二十年内的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关注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生存的现状,发展的未来就是确认他们的公民资格、公民权利,而当今突出地体现在对于处在接受教育阶段的二代移民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受教育权是一项基础性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它是个人实现经济权利,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实现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必要保障证,另外更是直接影响到个人实现文化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还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能够具体操作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制度环境(户籍),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教育问题十分严重,被一些学者称为“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根本无法保障,表现为:其一、以户籍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体制,造成了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危机,甚至面临失学的危险,并且以2006年某些地方政府强制拆除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事件构成了政府的公共性危机。三元社会结构是由流动的城乡对立关系演化而来,其基础仍然是户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并且形成了城乡社会的对立,城市的社会资源并不完全对等地向农民工以及其子女开放,二代移民(民工子女)在城市里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户籍,在公办学校接受教育意味着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而且无法在城市中接受“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因此社会力量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并得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欢迎,但是2006年及以前某些地方政府大规模取缔农民工子弟学校则将二代移民逼上了无法接受教育的绝境。这里不仅仅是二代移民无法接受教育,也更是受教育权无法保障,国家作为义务主体主义务的缺失。显而易见,二代移民在城市里接受的教育只能是识字层次上的,根本无法上升到受教育权的高度,他们面临的以接受教育问题为核心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既是法学理论所关心的,又是实践中所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二、二代移民接受到很少的学校教育而过早地步入社会,处于社会底层,失去了上升的机会与途径,表现为十分突出的社会公正、法律正义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升学教育无法满足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需求的情况下,应当以职业教育来补充二代移民的受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只局限于一种对策而非彻底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同时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对代际公正的实现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宪法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中国的宪政关系到共和国自由、民主、文明、公平的实现。三、问题提出的意义前文已经提到,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特别是受教育权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二三十年间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国民主、法治、自由、文明的实现,既是眼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社会工程,更是理论上关于权利、公正以及宪政问题研究的突破。我们认为意义来源于诠释、理解,来源于我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体悟,来源于我们对于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关心,更来源于我们对于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自身的思考。从理论上看,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研究是一个时代的关乎中华民族命运以及前途的重大理论课题,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学术关怀。这必然会涉及到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对于权利话语现实可能性的追问,对于社会公正理论的探索。中国都市二代移民问题是在现代化的强势话语的作用下产生的,当下我们会反思现代化的以及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这是本问题得以解释的前提条件。抽象化的“权利理论”正如姚建宗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权利神圣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为权利而呐喊是我们永恒的责任”,这种理想主义的权利思维必须同时辅之以现实主义的权利思维,我们对权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构设和操作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从现实角度看,解决好二代移民的受教育问题,可以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较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相反如果无法保障二代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他们就有可能有成为边缘化、问题化的一代,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法国巴黎骚乱类似的社会动荡。上海市少年管教所是上海惟一收押未成年犯的监狱,从2003年未开始,收押的未成年犯人数迅速上升,2005年每日平均收押32人,是2002年月均收押的近三倍,比2004年增加近55%,创1996年以来新高,不仅人数增多,而且五年间在押犯结构明显发生倒置。2005年在押外省籍贯未成年犯占总人数的68%,涉及32个省市。2000年上海市与外省市的未成年犯人数比大致为6:4,但到了2005年的比例是7:3(吴芳兰:上海二代移民犯罪调查:更趋于激进暴力化这说明二代移民犯罪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并将会加深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我们对于二代移民生存与发展权利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会给社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让更多的人来关怀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我们的法律与政策建议,以微薄的力量促使该问题的逐步解决。当然我们对于中国都市二代的问题的关注,对于他们生存与发展权利的思考,具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规定性,是在更为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展开和延展的,这种背景我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界对于中国都市二代移民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对策性质而非理论上的思考,社会对于该问题严重性以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已经带来了社会的悲剧效应。史柏年教授的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一书是国内较早系统论述中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专著,用实证调查的方法揭示出了进城农民工家庭将其子女送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真实原因,像这样深入细致而且观点独特的研究在这方面还不多见,另外史柏年教授还指了为打工子弟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既符合需求又切实可行的选择。韩嘉玲的调查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及赵树凯的文章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是较早关注二代移民的受教育问题的理论成果,并且其引用率和受关注程度较高。法学学者关注此问题的不多,主要有刘潇潇的论文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之法理分析、朱应平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从行政保护开始、周永坤的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等等,但是这些成果仍然不很成熟,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证资料的收集,只是立足于理论层面的应然判断,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推断就根本不应当存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利保障的障碍,这也只能表明法学界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并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若干年前提出来的“法学幼稚”的判断。马亮亮的论文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受教育权无法保障之权利与社会公正的现实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在某些强势话语系统的支配下,法律学者被遮蔽掉双眼而失去了进行理论探索和追求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根本无法对中国问题给出深入的理论上的阐述,成为很少有法律学者去研究一片空白领域。第二、以2006年北京市政府取缔打工子弟学校这一典型的公共事件为出发点,网络、媒体广泛参与,引起国内外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我们对于中国都市二代移民的相关法律问题的兴趣也是基于此。当然这一事件引起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宪法危机以及他们无法接受教育的公共危机。2007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朗诵的心理话打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同时也感动了我们,我们决心用理论去改变他们生存的现状。我们认为打工子弟学校法律性质的界定是该问题的关键,同时该次公共事件仅仅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并没有带来对于中国都市二代移民问题本身足够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同情心来自于我们对于人类生存景观的悲剧性认识,是人的本性而非自觉,二代移民如前所述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在人的同情心基础上对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理论上或者说是认识论上的自觉,是解决该问题社会舆论与理论基础。第三、中国社会当下的历史情境定位于建立社会和谐社会,中国政府认识到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仍有许多不和谐因素,社会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其中强烈地表现为对于公平的诉求。户籍制度是构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政策以及法律障碍,并且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