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辞典.doc_第1页
天人合一 辞典.doc_第2页
天人合一 辞典.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人合一 字体 大 中 小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命题。语出北宋张载正蒙乾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原意指天道与人性的同一。习惯上用此语概括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道与人性、自然与人为、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相通、相类和统一的思想学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与人互相敌对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天人合一说在伦理学上的主要含义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与天为一或天人调谐。这种理想的核心观念是认为个人人格的完成“不仅可以帮助其他人来完成他们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天来完成天所具有的原来的内在意义。”(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西周。周宣王时尹吉甫作烝民诗:“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大雅荡之什)这里含有人民的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思。 天人合一观念在战国时有重要的发展。易大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先天”即为天的前导,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后天”即遵循天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卦)。“财成”即加以裁制成就,“辅相”即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而加以辅助。认为道德与智慧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大人、帝王具有引导、裁制、辅助自然,使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臻于完美的能力。“与天地合其德”之“德”,主要指刚健自强与兼容万物。易大传这种理想,可谓天人调谐。这种理想的伦理学意义,一是从自然界运行不息、生养万物的性质中引申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象传)两种道德品质,一是认为个人道德的提高、人格的完成与社会理想的实现、自然界的合理开发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孟轲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人性出于天赋。庄周以“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为人生理想,与天为一就是放弃人为,随顺自然,毁弃人类文明的一切建树与道德规范。中庸提出参天地、赞化育的人生理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即获得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人生价值。中庸认为:“诚”是一种不但完成自己的人格且能成就他人、成就万物的道德,只有至诚的人才能对人人物物的本性无所不悉,无所不尽,并能由此而赞助自然之化育,而可与天地并立为三。这是对易大传人生理想的发展。 汉代天人合一观念有进一步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的观点,认为人与天同类,人是天的副本,“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这种肤浅机械的比附,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又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举贤良对策)的命题,把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原则即“三纲”归属于天,这是天人合一观念发展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天人合一观念至宋代达到成熟。张载从人己、物我均一气所化并以气之本性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性与天道的合一,并以此推出他“民胞物与”的兼爱学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张载以天人合一为人的最高觉悟,其实质也是主张个人人格完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成就他人、成就万物的过程。程颢把“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氏遗书卷二上)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即认为人应以“天地万物”的总体为大我,不应拘于自己身体的小我,对天地万物及他人应象对自己的四肢百体一样爱护。程颐、朱熹不同意万物一体的观念,主张在“与理为一”(程氏遗书卷二十三)的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认为元亨利贞的天道和仁义礼智的人道是同一个东西,人生理想就是认识并遵循这个天人同一的道。 明清时代的思想家,给天人合一的观念注入了一些新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人道与天道有一定联系,主张“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卷二),就是要刚健自强,以与运动不息、生生不已的天即大自然相合。清代戴震认为,天道的内容是“生生而条理”,“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原善卷上),自然界不断产生新事物且秩序井然,就是仁、义、礼的根据。他又认为,人性的内容是血气心知和情欲,道德之盛不在于绝情去欲,而在于遂己之欲也遂人之欲,达己之情亦达人之情。他认为人生的大道在于由“自然”而归于“必然”,使自然、情欲得到恰到好处的满足,这个恰到好处也就是仁义礼智的“必然”。“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这些新意,有的发展了先秦儒学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有的则是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道德意识的呐喊。 天人合一的含义很多,其中有许多精采的思想,也有许多错误的观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的观点是错误的;万物一体、与天为一的理想中包含有个人与社会一体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因素,但总体上来看则是“玄远神秘而无实功”的虚妄之论(张岱年:真与善的探索,齐鲁书社1988年版)。 字数:2247知识来源:陈瑛,许启贤 主编.中国伦理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第74-75页.天人合一 字体 大 中 小一種關於天人關係的觀點和一種最高的人生修養境界。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把天人合德看作是人生修養的最終目標。孔子曾言:“天生德於予。”認爲性與天道是合一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下學”之途以上達“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自叙其一生人格發展之歷程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爲政)孔子年七十時所達到的即是一個身心與天命契合無間,隨心所欲,舉手投足無非天命流行的天人合一境界。中庸繼承並發揮了孔子的性道合一思想,將之明確概括爲“天命之謂性”,認爲人的善良德性作爲天道在屬人環節上的最高體現,它本身即是天道。人性即天命,人道即天道: 人祇要率性而行,也即是在行人所當行之道;行人之道,也即行天之道。所以中庸又說:“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並指出:“唯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中庸一脈相承,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認爲天與人是合一、相通的,人人皆生而固有一天賦的善性,通過心官之思和一系列的修身養性功夫,人最終都可以達到一個“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西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則是一種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天人感應論。他認爲,“天人之際,合而爲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指出:“爲人者天也。人之爲人本於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署;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爲人者天)在董仲舒看來,人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感乃至人的生理構造,都是化天而成,與天相通,相類、相副。這樣,“身猶天也,數與之相參,故命與之相連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數),於是,他提出了 “天人感應”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應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宋以後的思想家則多發揮思孟學派的觀點。北宋張載言:“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 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别也。”(正蒙誠明)“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稱)程明道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語錄二上),“隻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同上) 程伊川論天人合一,尤爲詳備。他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則爲天道,在地則爲地道,在人則爲人道。”(同上)“天、地、人祇一道也。”(語錄十八)“心即性也,在天爲命,在人爲性,論其所主爲心,其實祇是一個道。” (同上) 明代的王陽明以 “良知”或 “靈明”作爲天人相通的根據。他說:“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木石,與人原祇一體。”(傳習錄下)“故夫爲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大學問)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亦講天人合一,他說:“順而言之,則惟天有道,以道成性,性發知道;逆而推之,則以心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