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1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2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3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4页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概念阐述】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被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所震撼,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一时期的思想以林则徐、魏源为主要代表人物。魏源在其代表作品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它成为这一时期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思想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他们提出了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股进步的、爱国的思想解放潮流。3民主共和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受挫;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发展,种种因素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由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和发展。孙中山、章太炎、邹容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中孙中山提出并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民主共和思想的集大成。其主要内容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短暂的迅速发展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一群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旨在反对纲常伦理,倡导民主科学的思想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科学与民主(“民主”是指近代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批判纲常伦理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同时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5马克思主义是指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直接指导了苏俄和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解读】史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解读:学习西方国家军事技术领域中三个方面的长处: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不善于学习西方国家长处的,就要被侵略。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是为了“以夷攻夷”,即在和议之前,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来抵抗英国的入侵;为了“以夷款夷”,即在和议之前,利用各国在走私鸦片、对华贸易等问题上的矛盾,听从不满于英国恣意妄行的其他国家的调解,以达成有利于中国的和议;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和议既成之后,应该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只有把外国之长技转为中国之长技,才能抵御侵略、富国强兵。 这段话解释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主观目的,并在书中阐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特别注意理解其中“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三个互有联系又有阶段性的目标。史料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法律是治安天下的武器,变通,是天下不变的道理。法制,是规范天下人行为公用的制度;变革,是天下发展不变的道理想变革的就马上去变革,不想变革的社会也要变革只有变法才能使社会发展变得通畅,社会发展通畅了才能使国家长久持续地健康发展。 这段话反映了梁启超主张变法的坚定决心,他揭示了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是救亡图存这一深刻的道理。史料3: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设立学校;学校要发展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所有这些变法要成功的根本在于变革政治制度。在这段话里,梁启超明确指出建立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是所有变法成功的根本前提。史料4: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解读:这段话指出: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不明失败理由,不力图改革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致命伤。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部分国人才开始觉悟,才开始认识到不向西方学习是没有出路的。在这期间,清政府无所作为浪费了二十年时间,这是中华民族一个沉重的历史遗憾。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这段话里以一种内省的精神反思我们这个民族历史的失败之处,见解颇为深刻。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在一个忧患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史料5: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解读:这段话反映了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增强了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的信心。同时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严复的天演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史料6: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这段话中高度肯定了维新变法在社会启蒙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段话同时也反映了史学家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从长时段来考量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史料7: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解读: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陈独秀倡导科学与民主并为之奋斗的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中国社会只有在这两位先生的指导下进行社会改造,并实现社会的民主和科学,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史料8: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解读: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本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不合理现象。毛泽东的这段话客观地阐述了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态度。史料9: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解读: 这段话反映了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潮流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最后认为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必先去当一个工人。史料10: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解读:胡适认为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须从解决社会中点滴问题开始,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改革。史料11: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解读: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但首先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史料12: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偶像之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解读:我抨击孔子,不是抨击他本人,而是抨击历代君主都把孔子塑造成偶像,抨击专制政治的灵魂。在这段话里,李大钊认为孔子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偶像,历史上被历代统治者政治化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就必须反对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难点辨析】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要点: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具有进步性、爱国性和启蒙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贯彻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并对该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唤醒了一批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探索和奋斗。2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答案要点: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扩大维新思想的宣传影响,这可以说是一种宣传策略。但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也和他的教育背景和知识体系密切相关,这反映了19世纪末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新旧思想并存的时代特点。3民主共和思想与维新思想具有哪些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两种思想都代表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它们在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国家富强,反对君主专制体制、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等方面,两种思想有其一致性。但在建立方式,特别是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上,两种思想大相径庭。维新思想要求通过改良的方式,在维护既有统治利益的前提下,改革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思想则要求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种不同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及其阶级力量的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在西方不同文明的冲突背景下,先进中国人的自觉选择,两者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4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答案要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有激进之处,也的确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而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并不能也不会被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所割裂,它至今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善待传统文化仍是当今我们文化领域的重要问题。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思潮同时传入,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激烈论战,逐渐成为新思潮主流;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一开始就注意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等。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图说历史】图1:林则徐(教材第48页)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福建侯官县人。1839年,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除了严禁鸦片外,还组织人员翻译外国的书籍和报纸。他命人将英国人慕瑞所著地理大全部分翻译整理成四洲志;还摘译西方报刊上议论中国的各种言论,辑成华事夷言;摘译瑞士人瓦特尔的国际法著作,编成各国律例。他的这些活动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开始。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和抗击英军入侵,使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然而在这些爱国行动中,林则徐也暴露出不了解西方等一些局限,这是个人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图2:书影(教材第49页)魏源一向致力于经世之学,曾主编皇朝经世文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线战事的失利使魏源十分悲愤,他于1841年3月,投身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于1842年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了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有学者认为,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的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把它看成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而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格也一路走高。 图3:袁世凯在天坛祭天(教材第53页) 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指示杨度等人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由,于1915年8月组织筹安会,鼓吹帝制,电请各省派代表进京讨论所谓“国体”,不久即宣布“一致主张君主立宪”。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上书拥戴袁世凯为皇帝。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假装辞让,次日宣布接受劝进,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威,袁世凯还身着古装,坐着装甲车到天坛祭天。图片中,袁世凯一身古代装扮和随从的现代军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反映了他的荒唐。图4:书影(教材第54页) 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混乱的政局使陈独秀异常苦闷,也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陈独秀认为,思想革命不发生,政治革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作为思想革新的工具。当时上海的基督教青年会已有青年和上海青年两份杂志发行,他们认为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刊物有雷同之嫌,要求出版者群益书社改名,因此,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一词因新文化运动成为具有时代烙印的专有名词。图5:五四时期的报刊(教材第55页)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介绍新思想的报纸杂志也随之出现,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图片中的报纸杂志都是这一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刊物。新潮为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发行,国民是学生救国会发行的刊物,晨报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知识分子创办的报纸。图6: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书影(教材第57页) 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1919年年初,他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三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初步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图片中显示的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图7:月刊创刊号(教材第59页) 1920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正式创刊,秘密出版发行,主编为李达。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的短言中指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图8:胡适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52年去中国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 【习题荟萃】1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他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 (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三民主义 D布尔什维主义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 A求同与存异 B人文与博爱 C浪漫与现实 D科学与民主 3严复在他的一部译作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堪称当时思想界石破天惊的一声惊雷。这部译作是( ) A.藏书 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4. 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5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鲁迅的这篇小说发表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D抗日救亡运动期间6.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故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社会主义 D民生主义7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的作者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他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9下列观点中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相符的是( )A治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也,非器械、工艺也C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D当世恶疾者,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10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地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11在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指(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B以革命的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C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2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1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A B C D15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西方历史地理知识.西方兵器制造技术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6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帝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 D.是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形成的17.康、梁的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18.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易白沙曾说:“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养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陈独秀认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的基本态度是( )A彻底批判,全面否定 B弃其糟粕,取其精华C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D中西互补,古今交融19.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A B C D20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技”重点是军事技术 已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 B C D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