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doc_第1页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doc_第2页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doc_第3页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2008年全国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5圈中、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随机性很大。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的重心的迁移是较小的,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农业的出现,农业重4心还会有较大的转移。由下图可见,近20多年来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为东经116.48、北纬34.86,到2002年变为东经115.77、北纬33.02,期间重心向西移动68.83km,向南移动205.5km,向西南移动216.6km。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二产业也呈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差异有所减小,南北方向差异有所扩大。这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第二产业重心的变化受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影响较大。由下图可见,近20多年来第三产业重心在东经114.98至东经115.45,北纬33.66至北纬32.73之间变化,总体上重心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三产业也呈现出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期间重心向东年均移动1.12km,向南年均移动4.28km,快于东西方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第三产业相应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第三产业主要受政策、国外产业转移、经济水平、交通、技术影响较大,沿海地区这些因素优越,因此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综合以上分析,最后得出答案。5解析:将左右图合并画成经纬网图描点可以得出向西南,向东南,向北,即第二产业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向北。答案:D6解析:从曲线起伏趋势可以判断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答案:C7解析:从左图看向西,向东,有向西的趋势。从右图看向南,向南,有向北的趋势,综合来看,向西南,向东南,向北。因此可以确定为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的优势应该在中部,而第二产业应该有明显的向西。所以确定为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答案:B。由此。得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资源、政策、技术、市场、交通是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导致了重心的变化。国际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