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鲁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篇巩固探究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第12题。1.对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C.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下垫面2.近年来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列哪一要素造成的?()A.气温B.植被C.地形D.降水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植被进而影响河流与地貌,因而是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形成的根本因素。第2题,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答案:1.B2.B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所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区域性D.单一性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植被)、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植被)、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要素解析:第3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生物(植被)、水文、地貌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3.B4.C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A.地貌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貌C.土壤地貌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貌大气水文土壤6.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水位降低土壤肥力下降A.B.C.D.解析:第5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根据图示即可判断。第6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果b(生物)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错误。答案:5.A6.D导学号58734078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完成第78题。7.按图中字母顺序将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填入框内,其顺序正确的是()A.B.C.D.8.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8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7.D8.A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第910题。9.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烧化石燃料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10.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许多物种灭绝A.B.C.D.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遗体分解都能使空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但主要的还是燃烧化石燃料。第10题,大面积的森林破坏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减少,使空气CO2浓度增加,同时,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因而造成物种的灭绝。答案:9.B10.D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A.A氮气B.B氧气C.C二氧化碳D.D碳酸盐12.从A到I整个过程都属于()A.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解析:第11题,A和B分别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放出的氧气,C和D分别表示动物呼吸作用中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第12题,从A到I整个过程都属于化学元素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过程。答案:11.B12.A13.如果下图中a代表绿色植物,该图示的含义是()A.呼吸作用B.分解作用C.光合作用D.化合效应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化合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答案:C导学号58734079(2016全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415题。1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1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解析:第14题,高山苔原带气温低、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其都与该地带海拔高密切相关。在高山苔原带,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与海拔有关,A项错误;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再减少,B项错误;相同面积相同降雪量,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厚度大,与坡度密切相关,与海拔基本无关,C项正确;坡度大小影响土层的厚薄,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气温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项错误。第15题,冬半年冻害的形成与大幅度降温有关,长白山西北坡冻害高发,说明西北坡受坡向影响,存在导致出现异常降温天气的因素。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易被风力吹散,受其影响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冻害高发,D项正确;年降水量的大小对冬季少雨季节的低温影响较小,A项错误;冬季气温最低不一定降温幅度最大,B项错误;长白山北坡的年日照时数最少,而不是西北坡,C项说法错误。答案:14.C15.D16.距今2 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指示方向并结合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即可回答。第(2)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各要素的变化皆是由地壳隆起、海拔升高引起的。第(3)题,由于板块运动,引起地壳抬升,进而引起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变化。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2)地壳隆起,海拔升高。(3)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升高(地势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将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填入空格中,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下图中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及甲、乙、丙三地中甲地和丙地气温较低的原因。(3)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热量和水分分布;热量和水分分布影响气候,并与生物、土壤相互作用,最终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第(2)题,由区域定位可知,该地区为武夷山区,受武夷山走向影响,等温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等温线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