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演变史 二 2015 10 8 提纲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四 洛阳的演变五 三国 都城与山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乱 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迁都 周天子地位下降 诸侯争相称霸局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转变 天道观的变化政治方面 法治取代礼制 君主专制取代宗法分封制度经济方面 战国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方式的改变革新军事 提高国防力量 城市防御 整顿户籍 加强管理 城市人口发展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整体概况 1 时间 公元前770年 前221年 2 社会特征 列国分立 兼并战争频繁 社会经济长足进步 3 城市发展 铁器广泛使用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 城市数量增长 城市人口增加 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城市有城与廓 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是该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管子曾对筑城活动进行了总结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 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整体概况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整体概况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春秋战国时期整体概况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发展 城市规模的扩大 新城市的产生 交通 商业 城市职能的加强 政治经济中心 城市统治农村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城 到 城市 的形成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2 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城市性质的演变 城市 的形成春秋以来 奴隶社会两大经济支柱井田制和工商食官制日益解体 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交换日益繁荣 依附于 宫 的 市 分离出来 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 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集中商业区 城市 的形成 增加了旧的 城 难以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和扩散力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2 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新的城市概念 筑城卫君 到 城以盛民 的转变 旧体制 以 宗主 地位划分规模 管子 万室之国 千室之都 根据人口数量厘定城市等级 实际上是按照城市经济繁荣程度来体现 城以盛民 的概念分级 新的规划理论管仲 商鞅 墨子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2 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规划发展 1 筑城运动分类 A列国因攻防的军事目的而筑城 B卿大夫采邑逾制筑城 意义 春秋时期筑城在于对旧宗法等级城制的破坏 战国时期筑城使新的郡县城市体系确立 结果 导致城市性质的转变 王城 诸侯国都 卿大夫采邑最终为郡县城所取代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形式 2 城郭布局 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 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 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 这是与郡县城的出现并列的 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 居住形态的变化 A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 B城郭内以 里 为居住单位 C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 变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 城市布局的变化 从 内城外郭 到 城郭并列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形式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4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特点 1 城市数量剧增35个国家大概有城邑600个 晋91个 楚88个 2 城市建设有相当的规划性 突出政治中心 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划布局 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 建筑技术增强 高台宫殿较为普遍 如赵国的邯郸城 4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文化发达 1 周王室衰落 诸侯国兼并 逐步走向统一 2 开挖运河 水陆交通空前发展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活力 3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铁器普遍应用于农业 手工业和日常生活 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城市建设技术的提高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政治因素 战争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导致城市变革的三大根源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1 赵国都城 邯郸 公元前4 3世纪 位置 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 年代 赵敬侯元年 公元前386年 赵自中牟 今河南汤阴 迁都于此 至赵王迁8年 公元前228年 秦破邯郸 邯郸为赵都凡150余年 城市布局 分宫城与郭城两大部分 总面积近19平方公里 宫城俗称 赵王城 由平面略呈 品 字形的3座小城组成 郭城俗称 大北城 位于宫城东北部 冶铁 铸铜等作坊集中于郭中中部偏东一带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6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廓 城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邯郸赵国故城战国时赵国都城遗址 系原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扩建而成 已知的战国时期唯一一座宫城和大城不相连的都城 品字形平面王城 与晋国新田遗址相似 类似齐临淄的城郭分工体系 宫室 宗庙 社稷及官署集中在王城 手工作坊 市 里等聚集在大北城 2 齐国都城 临淄位置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齐都镇 年代 自齐献公元年 公元前859年 由薄姑迁于临淄直至齐王建四十四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 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历600余年 城市布局 城垣位于淄河与系水之间 大小两城 大城南北4 5公里 东西4公里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 周围7公里以上 总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廓 城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后期至齐灭期间的都城 宫城在大城 廓 西南角 东北角与大城相连 为内城的外廓 宫室 卿大夫居里及宫府手工作坊集中在内城 城市主体商业区 市 工商业者与一般居民闾里各种民营手工作坊和贵族陵墓等集中在外城 用地比例较旧制有增加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 但按照经济活动要求考虑而非方位尊卑秩序 经纬涂道路 从实际交通情况出发 临淄复原图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3 秦国都城 雍位置 位于陕西凤翔 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 年代 自秦德公元年 前677年 至秦献公二年 前383年 定都此地 建都长达294年 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 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城市布局 以河流为城的 城堑河濒 是 水上秦都 城内布局 顺河而建 沿河而居 前朝后市 南北东西相交呈 井 字形分布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5 各国都城建设特点 秦代时期的社会概况秦灭六国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的封建大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全面去旧布新的过程 政治 经济制度 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大一统全面推进 推动新兴封建制的全面发展 一法度衡石丈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 不设封国 高度中央集权政治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1 秦代城市史概论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时间 公元前221年 前207年 2 社会特征 秦灭六国 结束了长期战争分裂的局面 这种统一对工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3 城市发展 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 建立了通往全国的驰道 秦统一后 拆除各国城墙 将大量人口集中在咸阳 还广征民工修建长城 秦代的城市未见长足发展 1 秦代城市史概论 秦朝的疆域 1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革新城市建设体制 旧营国制度 三级城邑建设体制和国野规划体制 源于奴隶社会宗法分封政体和城邦联盟国家组织形式 制度瓦解 中央集权政体的封建国家 地方不再是分封的诸侯国和卿大夫采邑 而是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城 县城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2 秦代城市规划发展 城市规划发展概况确立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体制新的地方行政建制 郡县制 取代旧的都邑制 地方政权及军权都为国君控制 有利于国君集权统治 郡下设县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县之下设置乡 里 另置亭管理基层民政 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的体现 封建城市的政治经济双重职能 既是政治统治据点网 同时也是经济据点网 秦汉城市建制体制 国都城 郡城 县城三级建设体制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2 秦代城市规划发展 位置 今咸阳市以东约二十余华里的长陵车站 窑店镇与高家村车站一带 年代 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年 秦灭亡 公元前207年 作为秦首都 公元前221 前207年 仅15年 城市布局 以渭水为轴线 南北布局 渭北是宫殿群 渭南是寝庙和皇家园林 宫城 或宫殿区 在大城的北部 手工业作坊区 商业区和一般市民里居则在大城西部与西南部 大城东部为皇室池苑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秦代咸阳城 天体观对咸阳的改造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 不限于咸阳城市本体 而且更进一步结合以广阔京畿为背景的要求 扩及全畿 以咸阳城为 天极 通过复道甬道的联系 将城周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观 聚结在 天极 周围 有若众星拱极一般 深刻表现帝都的核心地位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秦代咸阳城 秦始皇不仅修建了庞大的咸阳皇宫 而且修建了金碧辉煌的阿房宫 并把其它六国的宫殿复制过来 众多的宫殿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渭水两岸 蔚为壮观 在规划上没有象一般的古都修建城墙 而是法天象地 天地为廓 整个城市以咸阳宫 渭水上的复道 阿房宫为主体 与天空中紫薇垣 银河 营室宿一一对应 天上的紫微星是群星环绕 众星之主 地上的咸阳宫为政治之中 构造出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 的宏大格局 充分体现出咸阳城作为宇宙之都的磅礴气势和大秦帝国与日月同辉 与天地同在的不可一世之风范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咸阳城主要建筑 秦代咸阳城的咸阳宫 复道 阿房宫秦代古星空图的紫薇垣 阁道 营室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咸阳城主要建筑 秦咸阳规划结构渭北咸阳宫为秦王朝统治中心所在咸阳城市由渭北咸阳旧城和秦始皇增建六国宫部分 以及渭南扩展部分包括阿房宫城市横跨渭河南北两岸 以地势高亢的渭北区为主体 有利于运用天体规划观念 咸阳宫为 天极 渭水为 天汉 结合京畿规划 以驰道 复道将咸阳城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观连成整体 摹拟天体星象不建外廓 采取宫自为城 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秦代咸阳城 1 咸阳宫建在北原 渭桥连通南岸的兴乐宫 遗址东西长70米 南北宽60米 有宫室145处 2 阿房宫位于渭南上林苑 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 东西约4里 南北约2里 3 骊山墓位于临潼县骊山下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4 咸阳城主要建筑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咸阳城主要建筑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咸阳城主要建筑 二 秦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3 咸阳城主要建筑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1 时间 公元前206年 公元8年 2 社会特征 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社会长期稳定 经济实力积聚 形成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强盛时期 3 城市发展 郡县制体系下的郡城 县城建设与经济文化作用增强 在城镇空间形态上打破了井田制观念 形成非 择中立宫 形法天汉 斗城 格局 规整的 旁三门 城门配置制度 棋道式道路网 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 闾里 居住形制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史布局中有着典型意义 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 1 西汉城市史概论 西汉城市发展和长安城汉承秦制新建陵邑制长安总体规划以秦时建设为基础前朝后市格局区域宏观规划革新城市分区以安门大道为轴线安排发展城郊 不建外廓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1 西汉城市史概论 汉朝的疆域 4 1 时间 公元前206年 192年 2 修建过程 利用秦离宫兴乐宫扩建为长乐宫 惠帝之后为太后所居 称东宫 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 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建造 未建大型土台 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 粮仓 作坊 宫殿建成后建城墙 城西修建章宫 城内修桂宫 明光宫 王莽在城南修辟雍等礼制建筑 东汉改为陪都 称西京 东汉末年烧毁 南北朝时前秦 后秦 北齐 北周均建都与此 隋文帝时废弃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2 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长安城市区域 三辅 概况汉承秦制 武帝时分为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总称 三辅 意为京城之辅 三辅所领的经济区域由长安城 陵邑及郊县组成 水陆交通便利 关中地理条件优越为重要农业基地 工商业繁荣 秦汉两代又推行强干弱枝政策 天下富豪多聚集于此 陵邑汉代新建制 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 后因人口众多 工商业亦发达 演变为经济实体 终西汉之世长安近郊共置七个陵邑 除杜 霸二陵在渭南其余五陵均在渭北 3 城市特点 平面不规则北侧依渭水而建 长安城有四面 每面城门3座 共12座 城内道路为东西南北正交 与城门相对的有为主要道路 宽40 50米 宫殿占城中的大部分 有宫墙 宫门 并有飞阁复道相通 作坊 城东北为手工业作坊 市 据记载有九市 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 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 闾里 居住地段 闾里内 室居栉比 门巷修直 里四周有墙 每面有门 闾即为里的门 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 礼制建筑 城南安门外数组礼制建筑 为皇帝祭祀用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2 长安从乡聚到城市 长安城规划1 总体采用 前朝后市 的规划格局 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 南部 市 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 市北 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 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 延伸经济活动 3 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 运用 高 大 多 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 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4 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 汉代宗庙制度改革 打破 左祖右社 传统 礼制建筑于城南 1 长乐宫原秦的兴乐宫 位于城东南 高祖修建 2 未央宫位于城西南 汉高祖七年 公元前200年 由萧何监修 3 建章宫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 前87年 时兴建 位于直城门外上林苑内 4 陵城长陵 杜陵 霸陵 平陵 安陵 茂陵 阳陵 杜 霸二陵在渭南 其余五陵在渭南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3 长安城的主要建筑 三 从乡聚到都城的长安 3 长安城的主要建筑 东汉城市规划的背景王莽新政 政策上推行复古倾向 激发了赤眉起义城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东汉初年光武帝裁并四百多个县 城市数量大为减少城市建设以改造重建居多 新建城市较少东汉政权控制在豪强地主阶级手中 统治者出于政治形势的考虑 继承了西汉后期的尊儒传统 加上王莽复古倡导的影响 把儒家 三纲 六纪 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规范作为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的 周礼 营国制度势必对东汉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 四 洛阳的演变 1 东汉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四 洛阳的演变 1 时间 公元25 220年 2 社会特征 手工业成就突出 出现蔡侯纸和瓷器 3 城市发展 东汉因战乱城市数量减少 长江以南的城市逐渐增多 1 东汉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东汉城市规划和东汉洛阳城东汉洛阳在西汉洛阳旧城基础上改造 不建外廓 布局仍留下秦汉传统影响 与营国制度关系 择中立宫 不仅方位最尊 而且规划用地比例很大 宫廷区分南北宫制 南宫为主 北宫为辅 和西汉相同 金市 大市 在城西 南宫之北 南城外有南市 东城有马市 闾里编户除少数在城内 大部分散布在城外 南城临洛水地带划为礼制建筑区 建明堂 灵台 辟雍 太学 经涂制道路 按照各分区用地比例及交通功能的要求确定路网部署 各分区按照所属性质和功能划分 经济活动区 三市 政治区 宫廷区 官署 礼制建筑区 皇家苑囿等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 四 洛阳的演变 1 东汉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四 洛阳的演变 1 东汉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1 时间 公元25 220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 2 社会特征 是东汉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3 城市发展 南北长 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市 叫 吕不韦城 南面为洛水 背面邙山 地形北高南低 是在西周或周城和西汉雒阳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曹魏 西晋 北魏也相继建都于此 所以又名 汉魏故城 或 汉魏洛阳城 城址位于洛水之北 距今洛阳城东15公里 白马寺东1公里处 城的平面形状大体上呈长方形 自东至西宽度约有当时的6里 自南至北约有当时的9里 故又称 九六城 东汉洛阳城内的宫殿分为南宫与北宫 南北相连 南宫在西汉时已建立 北宫于东汉明帝时营建 城东部是贵族住宅区 有步广里 永和里 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三公衙门在南宫的东面 工商业区位于南宫之北 以及东郊和南郊 城南还有太学 明堂 辟雍 灵台 城门虽有12个 是南4北2东西各3 市的位置也不在宫的后面 而是在宫的西面 有24条街道 140多个闾里 四 洛阳的演变 2 洛阳城概况 东汉洛阳规划东汉洛阳位于原来周代成周的位置 秦和西汉时洛阳已有南北宫的建筑 东汉初年南宫尚完好则作为主要宫殿 董卓时洛阳受到很大破坏 主要宫殿均烧毁 魏文帝亦建都洛阳 当时南宫残破 则主要宫殿建于北宫 西晋时亦建都洛阳 南北朝时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东汉洛阳城改建对后来几代洛阳规划都有一定影响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社会背景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 各地豪强地主都组织武装 形成不同规模大小的地方割据势力 灵帝为加强控制郡县 任用亲信大臣为州刺史 总揽一州军政大权 造就一批割据军阀 袁绍 曹操 公孙瓒 袁术 刘表 孙策等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开始了纷争混战的局面 通过战争兼并 形成三个偏安割据政权 刘汉 曹魏 孙吴 中国由统一走向分裂 五 三国 都城与山水 1 三国时期城市概况 五 三国 都城与山水 1 时间 公元220年 280年 曹丕称帝到吴亡 2 社会特征 统一格局破坏 三国时期 建康有所发展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 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 3 城市发展 迁徙频繁 长安 洛阳一线的城市破坏严重 而以建业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 河西走廊相对安定 北凉 西凉迅速发展起来 平城和统万城是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城市 城市行政管理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体系 南方郡县数量增多 南北朝末期 州郡县濒于崩溃 1 三国时期城市概况 三国时期形势图 5 1 时间 公元222年 280年 2 位置 北依复舟山和玄武湖 南近秦淮 东凭钟山 西临冶城山和石头城 3 城市发展 一组城市形成 包括宫城 东府城 西州城以及军事堡垒石头城 越城 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来布置 城廓分工规划 内城是以宫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 外廓形成以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区 以宫的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结构主轴线 沿此轴线修筑城市南北主干道 驰道 沿淮置市 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Unit 7第一课时Section A 1a~2e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
- 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中心中学七年级体育《跳跃:向上跳跃练习》说课稿(1) 新人教版
- 高中艺术素养考试题及答案
- 甘肃工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非洲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 电话面试沟通表达题及答案
- 2025贷款合同范本
- 番禺中考物理考试题及答案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力量国际礼仪培训课件
- 危化品经营安全培训管理课件
- 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公司
- 工商业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投资分析
- 保安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用户侧储能系统调度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药厂生产管理培训课件
- 2021-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地球的运动
- 2025海南国考时政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策略讲座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