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称日语语法第一章 名词第一节 代名词1. 人称代名词2. 指示代名词3. 反身代名词(自身、自分、自体)第二节 数词1. 基数词2. 序数词3. 数量词第三节 形式名词第四节 固有名词第五节 普通名词第六节 动作性名词1. 形式名词不可单独使用2. 日语的名词没有数的变化,其自然“数”的表达,也是通过构词手段来完成的。3. 日语的名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由格助词来表示的。4. 表示数量的名词后面通常不带助词,数词一般出现在动词的前面。第二章 动词第一节 动词在形态上的分类1. 一段动词2. 五段动词3. 变动词4. 变动词第二节 动词在意义作用上的分类自动词与他动词第三节 根据后接“”的情况分类1. 状态动词状态动词不能后接“”,这类动词本身就表示状态存在或者能力。它是超越时间观念的动词。2. 接续动词接续动词后接“”,表示动词所指的动作或作用正在进行过程中。所表示的动作发生时一般是在一定时间里进行的。3. 瞬间动词瞬间动词后接“”,表示动词所指的动作或作用已经结束,但其结果还保留着。所表示的动作一般是在瞬间结束。4. 第四类动词形容性动词与第一类状态动词在“超越时间观念”这一点有类似之处,但是状态动词表示的是“处于某种状态”,而第四类动词则表示“本身具有某种状态”。这类动词一般都是要以后接“”的形式使用,表示状态、性质等。第四节 动词的活用(P6)1. 五段动词2. 一段动词3. 变动词4. 变动词第五节 五段动词的音变(P8)1. 音变音变是指以“”为词尾的五段动词后接“、”时,连用形“”变为“”。以“”为词尾的五段动词,连用形“”变为“”,后接的“、”要发生浊变,变为“、”。2. 促音变促音变指的是以“、”为词尾的五段动词的连用形“、”变为促音“”。3. 拨音变拨音变是指以“、”为词尾的五段动词的连用形“、”变为拨音“”,而且后接的“、”要发生浊变,变为“、”。在所有的五段动词音变现象中,有一个特殊的词“行”不符合上述规律。它是以“”接尾的五段动词,但是不发生“音变”,而是发生促音变。第六节 动词各活用形的用法与意义1. 未然形未然性不能独立出现,必须后续助动词,才可以表达完整的语法意义。1.1后续助动词“”,表示否定。是动词未然形最有代表性的用法之一。1.2后续助动词“()”、“()”构成动词的使役态、被动态、自然发生态发生表示尊敬。1.3后续助动词“()”,表示意志和推量。2. 连用形2.1构词用法:动词的连用形可以转换为名词,或者与其他词素构成复合名词。2.2中顿用法:表示并列,有时含有顺接、因果、逆接等关系。2.3后续助动词:构成某种语法意义,可以连接的助动词很多,详见“第五章”。2.4后借助词:增添语法意义,详见“第六章”。3. 终止形3.1用于结句:位于句末,用以结句。3.2后续助动词,增添语法意义。3.3后续助词,详见“第六章”。4. 连体形4.1连接体言做定语4.2后续助动词,增添语法意义4.3后续接续助词4.4后续形式名词5. 假定形后续接续助词“”,表示条件。动词假定形“”并不总表示假定条件,还可以有其他意义,详见“第六章”。6. 命令形命令形位于句末,表示命令。第七节 补助动词补助动词不单独使用,而是接在其他动词之后,起语法作用或增添语法意义。构造为:动词的连用形(五段动词音变)+“”+补助动词。1. “”1.1前接继续动词,表示动词或作用正在进行或继续。1.2表示某动过、作用反复发生。1.3前接瞬间动词,表示动作或作用已经发生,但其造成的状态或者结果仍然存在。1.4前接表示单纯的状态。2. “”“”表示某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是“”的郑重以及自谦表达方式。往往以“/”的形式出现。3. “”3.1接续他动词,表示动作结果的留存状态。原动词的宾语“”成为句中主语“”。3.2表示预先已经做好准备。4. “”4.1空间的移动“”在表示以怎样的动作、状态或者手段进行移动时,保留动词“行”的“去”的原意。当行作为本动词的语义渐渐消失,只保留了方向性时,表示空间的移动变化。然后,由具体空间引申到抽象空间,表示“消失不见”。4.2时间的移动以现在的说话点为基准,表示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或者状态继续持续下去。一般前面不接“瞬间动词”。5. “”5.1空间的移动“”在表示以怎样的动作、状态或者手段进行移动时,保留动词“”的“来”的原意。当作为本动词的语义渐渐消失,只保留了方向性时,表示空间的移动变化。然后,由具体空间引申到抽象空间。5.2时间的移动以现在的说话点为基准,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开始,也可以表示动作一直持续着。6. “”6.1表示事先做好某事6.2表示一直保持某种状态7. “”7.1表示“试试看”7.2表示通过观察或是体会得到的感觉8. “”8.1表示动作的完成8.2表示对动作形成的结果感到遗憾8.3表示对无意中动作造成的消极结果的感慨9. “/”在表示给予对方某种利益或者恩惠时使用,对长辈、上级用“”,对晚辈、下级或者动物时,用“”、“”一般用在平辈之间。最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下级或者晚辈用“”。10. “/”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表示某人为说话人或者说话人这一方的人做某事,给予某种利益或者恩惠。给予者用“/”表示。给予者是长辈或者上级时,用“”。11. “/”在表示说话人以外的第三者(包括听话人)给予说话人或者说话人的一方的人某种利益或者恩惠时使用。一般主语是第三者,收到利益或者恩惠的一方是“私/私”等,而这一部分在句中往往可以被省略。给予方如果是长辈或者上级时,用“”。第三章 形容词、形容动词第一节 形容词1. 形容词的活用及各种活用形用法(P15)1.1未然形:形容词的未然形“”后续推测助动词“”,构成简体推量形,表示推测。1.2连用形:形容词的连用形有“、”两种形式。1.2.1连用形“”A修饰体言B表示中止并列+()C后续补助形容词“”,表示否定1.2.2连用形“”A后续过去完了助动词“”B后续并列助词“”1.3终止形1.3.1做谓语结句1.3.2后续“、”等接续助词,“、”等语气助词,“、”等助动词,详见第五章及第六章1.4连体形1.4.1修饰体言做定语1.4.2后续助词“、”等,详见第六章1.5假定形:后续假定形“”,表示假定条件2. 形容词的简体和敬体第二节 形容动词1. 形容动词的活用及各种活用形用法(P16)1.1未然形:形容动词未然形“”后续“”,表示推测1.2连用形1.2.1连用形“”A后续过去完了助动词“”B后续并列助动词“”1.2.2连用形“”A中顿B后续补助形容词“”,构成形容动词的否定性。必要时也可以插入“、”等助词表示强调。1.2.3连用形“”,后续用言1.3终止形1.3.1结句做谓语1.3.2后续助词、助动词“、”等,详见第五章第六章1.4连体形1.4.1修饰体言做定语1.4.2后续助词、助动词“、”等,详见第五章第六章1.5假定形:后续假定形“”构成“”,表示假定条件,口语中有事不需要加“”。2. 形容动词的简体和敬体第四章 副词、连体词第一节 副词1. 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本身表示一种状态的概念,主要用来修饰某一动作的状态,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类:1.1模拟声音、状态的情态副词(即“拟声词”、“拟态词”)1.2修饰行为动作的情态副词1.3从时间、数量等角度起修饰限定作用的情态副词1.4用指代的方式起修饰限定作用的情态副词2.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本身表示一种程度,主要对某种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进行修饰。用来修饰用言(尤其是形容词、形容动词)以及情态副词。3. 陈述副词陈述副词是表示说话者的某种心情、语气或者态度的副词。它与情态副词和程度副词不同,它不是修饰限定用言的实质意义的,是限定谓语的陈述方式的。陈述副词总要与位于的一定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1与推量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2与疑问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3与否定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4与祈使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5与假定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6与比喻的陈述方式相呼应3.7与肯定的积极的陈述方式相呼应第二节 连体词以“”接尾的连体词以“”接尾的连体词以“”接尾的连体词其他不规则的连体词第五章 助动词1. 根据接续方法分类大多数的助动词接在活用词后,也有可以接在无活用的词后的。1.1接在活用词后A接在未然形后的有:/、/、/等B接在连用形后的有:/、(表示样态)等C接在终止形后的有:、(表示传闻)、等D接在连体形后的有:、等1.2接在无活用的词后2. 根据形态变化的类型分类A动词型活用:/、/、等B形容词型活用:、等C形容动词型活用:(样态/传闻)、等D特殊型:、()等E词型不变化型:/、等第一节 表示被动的助动词“/”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被动态。1. 接续A“”接在五段动词的未然形后。B“”接在一段动词、变动词、变动词的未然形后。其中,变动词会发生约音。2. 意义当描述某一动作或行为时,不是以施事者为主角,而是以承受者为主角进行描述,该动词所表现出的形态就是“被动态”,而谓语由被动态构成的句子,即“被动句”。“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两大类。2.1直接被动句直接被动句所描述的客观事实,可以还原成主动句来说明。构成直接被动句的动词都是“他动词”。2.1.1主语是人的直接被动句:BA/。(A为动作的施事者,B为动作的承受者)2.1.2主语是事物的直接被动句:表示“谁被谁怎么样了”。2.2间接被动句所谓“间接被动句“是指主体间接地承受了他人行为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给主体带来损害。根据动词自他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自动词的间接被动句和他动词的间接被动句。其中,自动词的间接被动句无法直接还原成主动句。2.2.1自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自动词构成的被动句由受害者做主语或主题。句子中的行为、作用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主语的,但结果却使句中的主语从动作施事者那里收到不利的影响或损害。2.2.2他动词构成的间接被动句:BAC/。(A为动作的施事者,B为动作的承受者,C为受损害的部分。)第二节 表示可能的助动词“/”可能助动词“/”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可能态。由他动词构成的可能态,原来在句中提示可能对象的助词“”,用“”表示。1. 接续A“”接在五段动词的未然形后。B“”接在一段动词、变动词、变动词的未然形后。2. 意义2.1表示能力:表示人先天具有的,或者通过学习以及练习获得的体力、技术、技巧等方面的能力。2.2表示可能性2.3表示性质:表示作为某事物的形式“可以”2.4表示许可第三节 表示自然发生的助动词“/”表示自然发生的助动词“/”接在动词的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自然发生态,也可简称“自发态”。自然发生态重在描述动作行为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产生结果。也可能态一样,动作对象用“”来提示。1. 接续自发态的接续与被动态完全一致。2. 意义表示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行为或结果,不受人为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发生。常运用在人的感情、感觉、直觉、判断、思考等方面。常用的动词有:“考、思出、感、思、忘”等。第四节 表示尊敬的助动词“/”详见第九章敬语部分。第五节 表示使役的助动词“/”表示使役的助动词“/”接在动词未然形后构成动词的“使役态”。使役句中,主语是使动者,被使役的对象以补语的形式“”、“”出现。1. 接续A“”接在五段动词未然形后。B“”接在一段动词、变动词、变动词的未然形后。2. 意义一般可包括“强制、允许、放任、原因”等。2.1谓语是他动词的使役表达方式他动词构成的使役句,使役的对象都用“”提示。归纳为句型“/”。2.2谓语是自动词的使役表达方式自动词构成的使役句,使役的对象用“”来提示。归纳为句型“/”。3. 被动使役态是使役态的被动态。以使役动词后接被动助动词“”构成。3.1接续动词的使役态加上被动助动词“”。五段动词的“被动态”常发生约音现象,形成“五段动词未然形+”。3.2意义“被役态”的主语为“被使者”,也就是“动作的实施者”,揭示了动作的施行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同时,也表明了“被使者”的行为不是自觉主动的,而是被迫的、不情愿的。如果动词是表示心情活动的词,则表示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的感触。第六节 表示过去、完了的“”1. 表示过去某个时刻的行为或者过去反复进行的行为,有“经验、回忆”的意味2. 接在动态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了”3. 表示确认或发现等语义4. 接在表示心理作用的动词后,表示某种心理状态或感情色彩5. 表示命令6. 作为动词连用形时,除了表示“完了”的语义外,还表示“对状态或者属性的描述”第七节 表示愿望的助动词“/”表示愿望的助动词“/”接在动词的连用形后。1. “”出现在陈述句时,一般用于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希望实现某种行为的要求或者愿望。用于疑问句时,表示对听话人的愿望或者要求的询问,一般不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果“”表示某种直接的或者出自生理本能的愿望时,一般由助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对象。“”的活用形变化与形容词完全相同,如:“、”等。2. 在表示第三人称希望实现某种行为的愿望时,不能使用“”,而要使用“”的形式。“”表示第三人称希望实现某种行为的要求挥着愿望,而且该愿望时站在说话人的角度上,观察到的第三人称流露在外表或者行为上的愿望。第八节 表示否定的助动词“/()/”1. 表示否定的助动词“”接于五段动词(“”除外),一般动词未然形,变动词的未然形“”、变动词的未然形“”后表示对动作、作用、状态、属性等的否定。2. 表示否定的助动词“()/”接于五段动词(“”除外)未然形,变动词的未然形“”,助动词“”的未然形“”。表示对动作、作用、状态、属性等的否定,是“”的文语表现形式,在现代日语中,多用于惯用型和书面语。“”是“”的口语表达形式,“”是“”的连用形,口语表现形式是。第九节 表示推测、意志的助动词“/”1. 接续“”接在五段动词未然形后,“”接在一段动词未然形、变动词的未然形“”、变动词未然形后。2. 意义2.1表示推测: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推测。2.2表示意志、决心:可以直接用在句末,表示说话人当时的意志,也可以采取“/思”、“/考”的形式。2.3表示提议、邀请、劝诱、号召第十节 表示否定推测、否定意志的助动词“”1. 接续和用法“”接在五段动词终止形、一段动词终止形或连用形后,而变动词“”,变动词“来”则分别都有两种形式“/”、“/”。比较特殊的是,“”在接续“”时,变为“”;“”在接续“”时,变为“”。2. 意义无论是表示否定的推测还是否定的意志,一般都常用于书面语。2.1表示否定的推测:表示说话人的推测,相当于“”。2.2表示否定的意志:表示说话人的意志。第十一节 表示断定的助动词“/”1. 接续和用法接在无活用词语后,使之具有陈述作用,表示断定性的判断。2. 意义使用“”的文体被称为“体”,使用“”的文体被称为“体”。两者被合称为简体表达方式;“”是敬体表达方式。“体”是口语长简体,而“体”是书面语、文章语的简体。第十二节 表示样态的“”1. 接续和用法表示样态的助动词“”接在动词连用形,形容词、形容动词的词干后,“”、“”接续“”比较特殊,要用“”、“”的形式。“”的活用形与形容动词相同,有“/”的活用形式。表示样态的“”的否定形式比较多样,形容词或形容动词可以用“”的形式,而动词则必须采用“/”的形式。2. 意义2.1表示说话人通过对事物外表的观察,对某种事项呈现出的状态表示判断。一般用于形容词和形容动词。2.2表示说话人根据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迹象,判断某种事项即将发生。主要用于动词。2.3表示说话人根据经验或者状态,判断事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或状态。第十三节 表示比喻等的助动词“/”1. 接续“”接在用言的连体形后,还可接在“体言+”以及指示连体词后;“”接在用言的连体形后,接续体言和形容动词的词干后。“/”的活用形与形容动词相同,具有“/”、“/”的活用形式。2. 意义2.1表示比喻:以一种事物或状态做比喻,来形容另一个事物。经常与“”、“”等副词共现。2.2表示例示:“X/Y”表示提出事例X来概括Y。与表示比喻的意义不同,这里的X、Y是相同的性质或内容。2.3表示推测或未完的断定:根据某种情况,进行不确定的推测或者委婉的断定。2.4“”:以“”的形式,表示目的、劝告、愿望等语义。而“”则不具备这些意义。第十四节 表示推测性判断的助动词“”1. 接续和用法“”接在体言、形容动词词干、部分副词、助词后,还可接在用言的终止形后。“”属于形容词型活用,但是活用形并不完全。不具备未然形和假定形。2. 意义表示说话人根据客观情况,对某个事项作出推测或者委婉的判断。第十五节 表示传闻的助动词“”1. 接续用法表示传闻的“”接在用言的终止形后。接续体言时,则要在前面加上“”、“”的活用形与形容动词相同,但只有“/”这两种活用形。2. 意义表示该信息不是说话人自己直接看到或者听到的,而是通过别人或者一些其他消息源得到的。往往和“/話/話”等表达方式共同出现。表示传闻的“”本身不具备否定和过去形,否定和过去的形式,可以出现在“”之前,由传达的内容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第六章 助词第一节 格助词格助词接在体言后面,表示该体言在句中的地位。常用的格助词有:“、”等。1.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表示主语。1.1表示判断、状态、存在、动作、作用等的主体1.2表示好恶、巧拙、能力、愿望、心里活动、需要等的对象2.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2.1表示宾语2.2当谓语动词为自动词的使役态时,表示使动的对象2.3表示动作经过的场所或动作离开的场所3.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3.1表示存在的场所3.2表示动作或作用的时间3.3表示动作的目标、着落点、方向3.4表示动作、行为所关联、涉及的对象3.5表示动作的目的3.6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3.7表示事物或状态变化的结果3.8表示比较、评价、比例的基准3.9表示主体3.10表示被动句或使役句中动作的实施者4.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4.1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场所4.2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方法、工具、材料等4.3表示原因、理由4.4表示期限或限度4.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4.6表示范围、范畴5. “”“”接在体言或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在引用思考、叙述内容时,也可接在用言、助动词后。也可跟在某些副词后。5.1表示动作的共同者或比较对象5.2表示事物转变、演化的结果5.3表示成为或者叙述、思考、观察的内容5.4跟在某些情态副词、体言后,表示方式、状态6.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6.1表示时间、空间的起点6.2表示原料、材料、成分的因素6.3表示原因、理由、依据6.4表示动作、作用的主体7.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表示时间、空间的终点。8.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8.1表示方向或到达点8.2表示动作的对象9.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有时也可接在用言后。9.1表示比较的基准9.2表示起点,和“”基本同义10.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也可以接在副词或者某些惯用型后。10.1做定语,表示所属、性质、同位或数量10.2表示定语从句中的主语第二节 并列助词1.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表示单纯的并列,列举出事物的全部。2.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表示事物的列举,但列举的只是全体中的额一部分,带有举例的语义。有时,所列举的最后一个体言之后接“”3. “”“”接在用言、助动词连用形后。3.1常以“”的形式出现,表示并列若干事项或在某一时间内动作交替进行或状态交替出现。3.2以“”的形式出现,表示列举出一个代表性的动作或者状态作为例子来说明情况,言外暗示还有诸如类似的事情。4.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也可接在用言或助动词终止形后。表示举例性的并列。5.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也可接在用言或助动词连体形后。举例性并列。6.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也可接在用言后。以列举的方式表示数者择一的语义。选择的结果不限于所列举的事物。7. “”“”接在体言或者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后。表示添加性的并列关系。第三节 接续助词1. “”接在动词、动词型助动词或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助动词的连用形之后,构成各种接续关系。1.1表示并列或对比1.2表示两个动作、状态相继发生1.3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方法、手段1.4表示原因、理由2. “”接在动词、动词型活用助动词的连用形,以及形容词终止形、形容动词词干或某些名词后。2.1表示前后两个行为、动作同时发生或进行2.2表示转折关系,也可用“”的形式3.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终止形后。3.1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项同时存在3.2表示同时存在的事项是后续句子的理由4.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终止形后,表示基于主观判断的原因和理由。5.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终止形后,表示基于客观判断的原因和理由。6.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假定形后。6.1表示恒常条件6.2表示顺接家丁条件7.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终止形后7.1表示恒常条件7.2表示假定条件7.3表示前后项的动作或事项同时或相继发生8. “/”接在用言、助动词连用形后。8.1表示假定条件,后项多为否定的或消极的内容8.2表示反复出现、进行的行为动作9. “”接在用言、助动词的终止形后。9.1表示转折9.2表示并列或对比9.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9.4用在句尾,缓和语气10. “(/)”接续方法和意义与“”基本相同。11. “”接在用言及助动词的连体形或终止形后。接续体言时,采用“体言+”的形式。11.1表示前后两句反常或矛盾的关系,经常带有出于意料、埋怨、责怪的语气11.2放在句末,表示意料、埋怨、责怪的语气12. “/”接在用言、助动词连用形后。12.1表示假定条件下的逆接:表示即使在前项条件已经成立的情况下,后项也不受此条件约束。“即使也”。12.2表示既定条件下的逆接:表示前项以某既定事实为条件,后项在此条件下也成立。“尽管”。13. “”与“”接续、意义、功能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只用在口语中。第四节 提示助词1.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连用形、部分助动词连用形、部分副词以及助词后。1.1提示主题:可以提示主语、宾语、补语、状语等为句子的主题。1.2表示对比、比较1.3起强调或者调整语气作用2. “”持续与“”相同。2.1表示同类事物的追加2.2在特殊疑问词后表示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2.3表示强调或调整语气2.4接在具体的数词之后,强调数量之多2.5表示极端的事例3.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副词、部分助词、用言和助动词的连用形之后。3.1表示强调3.2接在部分接续助词“、”等后,强调条件、原因等4.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等词后,与否定形式的谓语呼应,表示限定某一事物。5.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和助动词的连用形以及部分助词等词后。5.1列举出极端的事项,用以推测其他5.2表示添加5.3表示特定的假定条件6. “”接在体言、部分助词后。6.1列举出极端的事项,用以推测其他。多数用于否定或消极的事项6.2表示添加7.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以及部分助动词的连用形、部分副词、部分助词后。7.1列举出极端的事项,用以推测其他7.2表示举例7.3接在特殊疑问词后表示全面肯定第五节 副助词1.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以及部分助动词连体形后。1.1表示大致的数量1.2表示程度基准1.3表示比较的基准1.4表示比例变化2.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以及部分副词后。“”可以顶替主格助词“”、宾格助词“”,也可与其他格助词重叠使用。重叠使用时,“”的位置有时在格助词前,有时在后。2.1表示范围、种类、分量等的限定2.2表示相应的程度2.3可以构成一些惯用型:“”、“”,参考句型篇。3.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或连用形以及部分副词后。口语中,可以说成“”。与“”一样,可以顶替主格助词“”、宾格助词“”,也可与其他格助词重叠使用。重叠使用时,“”的位置有时在格助词前,有时在后。3.1表示大概的数量3.2表示限定的一个范围3.3接在动词过去时后面,表示动作刚刚发生过3.4多用“、()”的形式,表示动作即将要发生3.5接在动词连用形后,表示情况总是朝向一个方向发展3.6可以构成一些惯用型:“”、“”,参考句型篇。4.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以及指示连体词后。4.1表示大概的数量4.2表示程度4.3表示最低限度,常含有蔑视的语气5.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部分助动词连体形或连用形以及部分副词后。5.1表示程度或限度5.2表示提出一个极端事例来暗示其他5.3可以构成一些惯用型:“”、“”、“()”、“()()”,参考句型篇。6.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用言、部分助动词连体形或连用形。口语表达形式还有“”等。6.1表示列举6.2表示从同类的事物中举出一例,概括性的举例6.3表示例示,带有轻蔑不满的语气。用于自己的事情时,表示谦逊7. “”接在体言、相当于体言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终止形、形容动词词干以及部分助词后。7.1接在疑问词后,表示不确定的事物7.2增添不确定的语气第六节 终助词(语气助词)第七章 接续词1. 词与词之间的接续词1.1表示并列的接续词:、等1.2表示累加的接续词:、等1.3表示选择的接续词:、等1.4表示说明的接续词:、等2. 句与句之间的接续词2.1表示并列、累加的句间接续词:、上、等2.2表示选择意义的句间接续词:、等2.3表示说明意义的句间接续词:、/、/、等2.4表示顺接意义的句间接续词:、等2.5表示逆接意义的句间接续词:()、/、等2.6表示转换话题的句间接续词:、時、等第八章 感动词1. 表示感动、失望、愤怒、怀疑、惊讶、喜悦、困惑等各种心情的感动词2. 表示招呼、邀请、建议、制止、提醒等意义的感叹词3. 表示应答意义的感叹词第九章 敬语第一节 尊敬语1. 表示尊敬的名词、代词2. 通过前缀或者后缀构成尊敬语3. 表示尊敬的动词4. 表示尊敬的句型A 动词未然形+助动词/B /+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C /+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D (/)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E /+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第二节 自谦语1. 通过前缀或者后缀构成自谦2. 表示自谦的动词3. 表示自谦的句型A/+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B/+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申(申上)C动词连用形+D/+动词连用形(变动词词干)+願第三节 郑重语1. 名词、形容动词做谓语名词和形容词作谓语时,一般使用“名词+”、“形容动词词干+”的形式,区别于简体“”。还可以使用“名词/形容动词词干+”,语气比“”更加恭谨、客气。2. 动词做谓语动词做谓语时,一般使用“动词连用形+”的形式,区别于动词原型。一般称为“体”。此外,还有一个表示郑重的特殊动词为“”。3. 形容词做谓语形容词做谓语时,使用“终止形+”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在终止形后加上“”,语气更加恭谦、客气。职称日语句型1. 接续:动词过去时,体言+意义:之后,的结果,最后,最终还是解说:“”是名词,为“结果”的意思。前接动作性动词的过去形或指称动作、事件的名词。表示经历了种种行为、动作或某种持续的状态,最终产生了某些不良的结果,也用的形式。2. ()接续:体言+,用言、助动词的连体形意义:因过于而,由于太结果解说:前面所接的词都是表示感情、状态的词,由于程度过甚,从而引起后面的不良后果。3. 以上()接续:动词、助动词连体形意义:既然解说:前接的动词一般表示带有某种觉悟或责任的行为,或是前接表示某种身份的体言(名词),后项伴随决心、劝告、义务等。4. 一方/一方/一方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意义:一方面,另一方面解说:用来列举两个对立的或者同时进行的两个事物。有时,另一个事物也可用“他方”来表示。5. 一方接续:动词连体形意义:越来越,一直解说:表示某事项一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常用于不太好的事项上。6. 上()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意义:不仅而且,既又解说:“()”连接前后两个事项,如果前项是好的事项,则后项也是;如果前项是不好的事项,则后项也是不好的事项。“”是形式体言,表示添加。7. 上/上/上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体言+意义:之后,然后(再);在方面解说:表示一个动作玩乐之后再进行另一个动作,而后一个动作要在前一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表示在某一范围、某一方面。8. 上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意义:既然就,因为就解说:表示顺接确定条件。用法与“以上/以上”、“”类似。9. ()/()接续:动词未然形意义:无论也,不管也解说:“()”是表示退两的助动词,“”是表示否定推量的助动词,后接接续助词“/”,用一种放任的语气把两个对立的事物加以列举,表示不管出现哪种情况,事情也照样发展。“()”与“”的具体连续使用方法。10. 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用言未然形意义:趁着的时候;趁着没的时候解说:“”是形式名词。表示在某状态期间,后项发生某种变化;表示趁某种变化还没发生之前,做某事。11. ()()接续:动词未然形意义:让我们吧,是不是该解说:前接表示意志的动词,表示强烈的说话人的意志的同时,也表示劝诱,提议对方一起去做某件事。多为男性使用。女性多用“”。12. ()接续:A动词未然形()A可能动词未然形意义:想要但不能解说:两个相同的动词反复使用,表示有做某事项的意志,但却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实现。13. 得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可以,能解说:接续动词连用形,表示事物发生存在的可能性。肯定形式用“”、“”,否定形式用“”。14. /接续:用言连体形,体言+意义:由于的功劳,托的福,幸亏解说:一般用于由于前项的原因,产生后项后的结果。带有说话人感谢的心情。但是也会用在不好的事情上,表示挖苦讽刺或是责怪的意思。15. 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体言+意义:恐怕,有可能,有的危险解说:表示有发生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一般用于不好的或是消极的场合。16. 接续:用言、助动词连体形;动词未然形意义:只要就;只要不就,除非否则就解说:表示只要具备某个条件,就会出现后项的情况;只要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会出现后项所述的情况。17. ()接续:动词连体形意义:据所,就范围来说解说:常接在“知、見、聞、調、及”等词后,表示说话人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些范围内作出判断,提出看法。18.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刚刚开始,刚要解说:连接动词连用形,表示某一动作刚刚开始或是尚未完成就中断了。19.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难以,不容易,不能解说:接在动词连用形后,表示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状况。20. 接续:动词连用形、体言意义:顺便解说:前接具有动作、行为含义的名词或动词连用形,表示一个行为兼具两个目的。在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21. 接续:动词连体形、体言+意义:从事之余,又;一面一面;的同时,另一方面解说:表示两项活动同时进行,以前项活动为主要活动,在空闲的时候做后项活动。一般多用于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活动上。22. /接续:动词连用形、体言意义:常常,容易解说:表示某事经常容易发生或总是形成某种状态,多用于消极的场合。23. 接续:用言终止形、形容动词词干、体言意义:是否解说:表示两者择一,从两个相反的情况中选择其一。24. 思/思/思/思接续:动词过去式、体言意义:刚要就,以为是却解说:表示两个相反的事项几乎同时或者接连发生,后项多为表示说话人吃惊或者干道意外等心情。25. 接续:A动词终止形A动词未然形意义:刚要马上就,刚一就解说:表示在某一时间刚刚发生或是尚未发生时,另一事件就发生了。26.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难以,不能解说:多接在意志动词后,表示该事项很难或者不可能实现,往往包括“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太可能实现”的意思。是书面用语。27.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也许,很可能解说:表示不确定的判断。28. 接续:动词、助动词连体形意义:仿佛,好像解说:事情的本质并非如此,好像一样,表示比喻。29. 接续:动词、形容词、助动词终止形,形容动词词干、体言意义:或许,说不定解说:表示不确定的判断。30. 接续:(体言)(体言)意义:从直到解说:表示从一个时间点或者地点到另外一个时间点或地点。31. 接续:(体言)(体言)意义:从直到解说:表示从一个时间点或者地点到另外一个时间点或地点。32. /接续:体言意义:从来说,从来看解说:表示以前项为依据或标准从而得出后项的判断、结果。33. 接续:体言意义:从来看,根据解说:表示举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仅从这一点就能做出判断或结论,其他的不言而喻。34. /接续:体言意义:从来看,就来说,按来衡量,根据来判断解说:表示顺接的假定。前项为说话判断的依据、角度、观点,后项为得出的判断、结论。35. 接续:用言、助动词终止形,体言+意义:虽说然而(也)不,尽管但是(也)不解说:先提出一个理由,紧接着说话人就表明并不同意因该理由产生的相应的结果。后项往往伴随否定的表现形式。36. /接续:用言、助动词终止形意义:既然就解说:与“以上”的意义、用法基本一致。37. /接续:体言意义:从来看解说:与“/”意义、用法类似。根据前项的判断的根据,得出后项的结论。38. 接续:体言+,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意义:虽然但是,不而解说:接体言时,表示一件事情代替另一件事或一个人代替另一个人;接用言连体形时,表示补偿条件或交换条件;另外还可以表示转折的意思。39. /接续:体言;用言、助动词连体形意义:仅仅,只有;后,再也没解说:前接体言时,表示限定某一范围;前接动词连体形,后项与否定式呼应,表示那次就是最后一次,到现在还没有发生同样的情况。40.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非常,全部,完全解说:表示动作完全彻底完成,或是形容事物的程度非常高。41. 接续:动词连用形意义:不能完解说:表示不能彻底地做完或做好42. 接续:体言、用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