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6.ppt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6.ppt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6.ppt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6.ppt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6.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勘测设计 苏彬彬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第一节概述一 线路纵断面名词解释 1 线路纵断面 公路中线在竖向切面的投影 反映 上坡 下坡 平坡 竖曲线 2 纵断面图 体现线路的起伏 纵坡的大小 填高挖深 3 地面线 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标高的连线 4 设计线 路肩边缘标高的连线 5 地面标高 地面线上各点标高 6 设计标高 设计线上各点标高 7 施工高度 设计高 地面高8 填高挖深 设计高 地面高 填 路堤 设计高 地面高 挖 路堑 9 坡度 坡长10 竖曲线 变坡点用圆曲线插入连接 二 对纵断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 符合规程的规定 满足生产的要求 2 平顺性 起伏变化不宜过大 太频繁 变坡不宜太多 纵坡均衡 避免采用极限坡度值 缓和坡配合地形设置 不宜长陡坡夹短缓坡 三面协调 平 纵 横 长陡坡尽头不设小半径曲线 陡坡不与急弯重叠 平竖曲线不重叠 平包竖可以 3 地形 地质 水文 气候综合考虑 如 满足设计洪水位 常水位以上0 5M 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 4 力求填挖平衡 减小工程量 降低造价 5 照顾当地运输的要求 如人力车 休息坡的设置 第二节 汽车的牵引力和行驶阻力 一 汽车的牵引力内燃机燃烧内能机械能有效功率曲轴产生扭矩M传动机构 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 驱动轮产生驱动扭矩MK车轮与路面接触点产生周缘力PK使路面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推力P 二 汽车的行驶阻力 1 滚动阻力Pf 与汽车重量 滚动阻力系数 路面的平整度 刚度 胎压 车速 有关 2 空气阻力Pw 与空气阻力系数 空气密度 车辆形状 表面光滑度 汽车正面投影面积 汽车行驶速度有关 3 坡度阻力Pi 与坡度大小 汽车重量有关 4 慣性阻力Pj 与汽车旋转部分的影响系数 车型 变速箱速比 汽车重量 加速度有关 总阻力 R Pf Pw Pi Pj 三 汽车的牵引平衡和动力特性 自学 要点 平衡方程式 动力因素 动力特性图及其作用 P15图2 2 1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四 汽车在公路上的行驶条件 一 牵引力足以克服全部的行车阻力 第一个必要条件P R 加速P R 减速P R 等速 二 牵引力小于等于车辆与路面的附着力 第二个条件根据二个必要条件 要求路面 1 平整 降低滚动阻力系数 2 粗糙 增加附着系数 注意 粗糙与光滑对立 但是不等同与不平整和坑洼 问题 1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条件 2 何为动力因素 何为动力特性图 动力特性图有何用 3 行驶阻力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由何决定 4 何为地面线 地面标高 设计线 设计标高 第三节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 一 最大纵坡1 依据 1 车型 不同车有不同动力性能 制动性能 爬坡能力 制动效能 因此对最大i要求不同 2 设计车速 由动力特性图知 v越大 D越小 i越小 爬坡能力越小 因此制定最大i要保证一定的V 3 自然条件 地形 海拔 气候影响汽车的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 2 最大i制定时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 汽车上下坡安全行驶 上坡应考虑汽车性能 纵坡大于8 刹车急增 不安全 因此控制在8 2 拖挂车的要求 据调查 拖挂车爬大于8 的坡需用一档7 8 用二档 因此控制在8 以内 3 人力车 积雪地带 汽车上下坡行驶要求 3 规定 二三四平重平重平重最大i576869另 特殊困难地带可增加1 海拔2000M以上时不可增加 二 最小纵坡1 理由 挖方地段为保证排水而避免用水平坡 使边沟适当配合 2 规定 纵坡不宜小于0 3 三 平均纵坡 二控制点间的纵坡平均值 1 理由 公路纵坡的设置 即使符合最大纵坡的规定也不能保证使用质量 不少地段虽单一陡坡并不长 但是由于平均纵坡较大 上坡用低档时间长 水箱易沸腾 下坡频繁制动 易出事 2 规定 高差 200Mi平均近5 5 为宜 任何相连5KM 5 5 困难地段任何相连3KM 6 四 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 缓坡宜长 陡坡宜短 三里坡 一里平 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1 理由 根据汽车的性能 过长陡坡对行车不利 上坡难 下坡更难 刹车多 易出事 对非机动车辆也不利 2 规定 当纵坡 5 时纵坡5 i 66 i 77 i 88 i 9坡长限制800m500m300m200m另 由几个连续大坡组合时 应按平均坡度验算最大坡长 例 若6 5 用200M 接7 5 可用多少米 五 最短坡长 1 理由 坡长太短 起伏大 易震荡 不舒适 来不及换档 2 规定 二三四最小坡长平重平重平重20012015010012080 六 缓和坡段 休息坡 1 理由 为换档方便 便于在此长度内加速和减速 便于停车检修2 规定 当纵坡在5 时 接缓和坡断 其i不大于3 一般不小于100M 困难地不小于80M 七 纵坡折减 半径小于50M的曲线上的纵坡 1 理由 设超高后 增加了附加坡度 增加了弯道的阻力 车转弯时将消耗牵引力 使爬坡能力受影响 海拔大于3000M时 空气稀薄 汽车牵引力下降 影响爬坡能力 2 规定 R152025304050纵坡折减4 3 2 5 2 1 5 1 折减后若小于4 仍用4 八 爬坡车道 只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有 为解决通过能力而设置 在其它公路一般不设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规定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当纵坡大于4 时 可设置爬坡车道 其宽度一般为3 5m 问题 1 最大纵坡制定时应考虑哪几个因素 2 何为平均纵坡 有何规定 3 为什么要纵坡折减 第四节纵坡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 纵断面设计的原则 一 满足规程的各项规定 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 平均纵坡 最大最小坡长 缓和坡段 纵坡折减 二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1 洪水位以上0 5M 2 潮湿地带 地下水位较高 最小填土0 5M 3 暗涵 最小填土高度 0 5M 三 大中桥尽量设计为平坡 当必须用纵坡时不宜超过4 位于村镇附近不超过3 四 平面交叉1 公路与公路 尽量在水平段相交 紧接水平段的纵坡一般 3 困难地段 5 2 铁路与公路 交叉两端应设有 13M的水平段的纵坡上 五 在纵向移挖作填时 争取填挖平衡 减少借方和弃方 1 当山坡坦于1 2 5时 半挖半填 2 当山坡陡于1 1 5时 全挖 3 当地质不良 滑坡 全填 二 纵坡设计 拉坡 方法 注意三点 1 拉坡由选线人员担任 因其更明了地形情况 可根据选线时预先布置的纵坡来拉 2 陡坡地段要核对横断面 要把控制断面可能填或最少需要挖的尺寸标在纵断图上 3 地质 桥涵人员提供设计资料和意见 一 标出高程控制点 直接影响纵坡设计标高的点 据选线记录和野外调查资料 在纵断图上标出沿线各控制点的位置及所需要的标高 1 控制性控制点 公路起终点 垭口 桥梁 地质不良地段最小填土标高 灌溉涵洞 沿河线的洪水位 路线交叉点作为控制坡度的依据 2 经济性控制点 横断面上各断面的经济中心填挖值 作为拉坡参考 O 填挖平衡点 经济点 X 控制点 只能上 只能下 挡土墙点位保留 以便查考 整图上墨时去掉 二 试定纵坡 1 据定线意图 如大坡抢占有利地形 平直段可陡 弯曲段应缓 技术指标行车要求 线型平顺 纵坡均衡 三面协调 控制点的要求 技术点 经济点 地面线的情况 纵向填挖平衡 减少工程量 2 以控制点为控制 又要满足大多数的经济点的要求 若二者的矛盾较大 进一步研究控制点能否有所改动的余地 并估计到改动后引起的结果 最后再定坡 3 不能仅从一头向前定坡 要前后照顾 交出变坡点 先画能符合几个控制点的某一段线 再画能符合其它控制点的某一段线 二段线相交得出变坡点 尽量落在10M的桩上 三 调整纵坡 比较 所定坡度与野外定线坡度比较 二者基本相符 检查 检查纵坡度 坡长 纵坡折减及与平曲线配合是否适宜 注意 坡长不能太碎 变坡点在10M桩上 1 调整的方法 抬高坡线 降低坡线 延长坡线 缩短坡线6 加大坡度5 7 5 减少坡度6 5 2 调整原则 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 少变动填挖为原则 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的纵坡相符合 例 200M6 8 交三级重丘 困难地带200M7 5 R 30R 20R 40 四 根据横断面重点核对 1 从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填挖高度检查 重要控制点 填挖较大处 挡土墙2 检查结果 若 填挖过多 图3 坡角交不上地面线 图4 挡土墙工程过大 图5 避免超高加宽后出现挡土墙 图6 则 再调整 五 确定纵坡用三角板推出纵坡度 取小数点后一位 计算出变坡点标高 三 注意事项 1 回头曲线地段先确定此段坡度 然后向二端分定 大中桥 平坡 2 桥头设竖曲线时 图7 3 避免驾驶只能看到近处或远处 而看不到凹出 图8 4 避免竖曲线顶点设在平曲线起点处 易出事 图9 5 避免竖曲线顶点设在急弯上 凸形 视力线得不到引导 看不到平曲线的变化 尤其夜间灯射空 造成急弯方向盘 凹形 A 汽车在加速时 急转弯 B 错觉 把上坡看成过大 图10 C 车身觉察不出下坡 而认为是上坡 过分加速 6 避免将竖曲线顶部设在反向曲线转向处 图11 因 视线得不到引导 到竖曲线顶部才开始转弯 问题 1 纵坡拉坡设计的步骤 2 高程控制点 3 拉坡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桥二端点到竖曲线的起终点的距离大于10M 曲线大于10M桥大于10M曲线 高速时开始转弯 顶点 平曲线 竖曲线 起点 反向转弯处 顶点 竖曲线 平曲线 第五节竖曲线 在纵坡变坡点处 考虑视距要求和行车的平稳 设置竖曲线予以缓和 一 竖曲线的基本要素i1 i i2 i 1 变坡角 i i1 i2 i1 i2带符号 上坡时为 小坡为 i为 时 凸形曲线 i为 时 凹形曲线 当 i 2 时应设竖曲线2 半径R 尽量采用大半径 采用50M的倍数 R最小 500M 3 切线长 T T1 T2 L 2 R i 24 曲线长 L R i 2T5 外距 E T2 2R6 距起点X处的标高Y X2 2R设计时凸形 设计高 切线高 Y凹形 设计高 切线高 Y 二 计算实例例1 已知i1 0 075 i2 0 09 变坡点桩号0 280 高程215 R 500M 求曲线内0 240 0 260 0 280 0 300 0 320的设计标高 解 i i1 i2 0 165为凸竖曲线T R i 2 500 0 165 2 41ME T2 2R 412 2 500 1 68起点桩号 K0 028 41 K0 239 终点桩号 K0 028 41 K0 321公式 设计高 切线高 Y 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 作业 1 已知i1 0 06 i2 0 045 变坡点的桩号2 600 高程185 R 700求曲线内每隔10M的设计高 2 已知i1 0 09 i2 0 015 变坡点的桩号5 450 高程503 84 R 1500 求曲线内每隔20M的设计高 3 已知i1 0 09 i2 0 03 变坡点的桩号0 360 高程207 80 R 500求曲线内每隔10M的设计高 第六节纵断面线形及其与平面线形的组合 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素 是从汽车动力学出发的最低要素 只宜在工程受限情况下采用 条件允许时应选用比前几节讲的最小值大得多的指标 在技术经济适宜的情况下 还应顾及驾驶员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保证行车有足够的安全感 舒适感和视觉美感 一 纵断面线形组合1 纵断面线形应适应地形并使其平顺 避免起伏坡 2 纵坡起伏不宜过大或过于频繁 尽力避免采用极限纵坡 缓坡宜长 陡坡宜短 对坡度 坡长 缓和坡段的规定 越岭线将最陡的坡放在山脚 近垭口处纵坡放缓 保视距 连续升 降坡时要避免反坡 3 避免只能看到近处和远处 而看不到中凹处引起视觉中断和不安 4 避免断背竖曲线 直线太短 宁可改为一个单曲线或复曲线视线不顺畅 直线好像浮在上面 二 纵断面线形与平面线形的组合 基本原则 1 视觉要自然诱导驾驶员的视线 保证视觉连续性 2 平纵指标应大小均衡 使线形在视觉 心理上保持协调 3 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 以利排水和安全 最大合成坡度不宜大于8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 5 一 竖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 1 平 竖曲线大半径时 使平 竖曲线重合 并平大于竖 优点 有利于视线诱导 有利于行车的安全 线性舒美 平曲线比凸形竖曲线长度 一端 大20 100M 当平 竖R较小时 不得重叠组合 车速1201008060403020平R10007004002001005050竖R150001000050002500200015001000 2 避免将小半径平曲线起 终 点 放在竖曲线顶部或底部 不宜竖曲线顶部设在反向曲线拐点处 3 平 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1 10 20 一个长平曲线包含二个竖曲线 或一个长竖曲线包含二个平曲线都不是理想的组合 视觉上别扭 平 竖曲线重合时半径之比为1 10 20 4 若组合无法得当 且二者半径都小于界限值 则将平 竖曲线拉开距离 竖曲线设在直线段上 平曲线设在直坡上 5 暗弯 凸曲线明弯 凹曲线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