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_第1页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_第2页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_第3页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持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 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 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摇役的内在关系,以及格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 活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 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 上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 学习新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板书)一、“神农”传说(板书)学生探究学习 “想一想” 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教师概括 “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原因是: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教师拓展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重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由于 气候的不同,北方的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麦为主,南方的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板书)学生探究学习阅读教材35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归纳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发生的变化。2、归纳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发生的变化。教师概括1、由原始的“刀耕火种”“火耕而水耨”到耜耕再到牛耕(汉代已逐渐普及全国) 。2、从简单的石制工具到使用加工过的石制、木制、骨制等工具,在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少量的铜制生产工具,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汉代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出现。历史的主要铁制农具还3、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教师拓展农用动力也发生了变化:人力畜力人们已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御制耕织图 插鞅图)和灌溉工具(戽斗和翻车)。古代的铁制农具还有锸(农田中用来开排水沟)、镢(刨地翻土、战国、秦汉)、耙(唐宋,长江下游)、锄(耨、镈)。教师小结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也逐渐形成。三、“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板书)教师讲述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中国古代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过度的征发徭役,使大量的农民长期离开土地,使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四、“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板书)教师讲述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实际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春秋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到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贵族、官僚、豪强霸占良田,役使农民,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学生探究学习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教师概括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五、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板书)学生探究学习 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的表现教师概括1、重要水利工程设施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其中秦国时由李冰夫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2、 治理黄河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而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水患,大规模的改道就有6次之多,从汉代以来,历朝统治者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东汉人王景,主持过一次封建时代最大规模的治黄活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800年。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扬之辞:王景治河,千载无患。3、 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坎儿井。1、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摇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课堂小结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在自耕农出现以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这对中国今天的农业发展依然有深远影响,而从中国古代农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提高生产技术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今天我们要努力建设效益社会、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后思考题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大,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对此你有哪些看法和建议?材料与阅读思考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