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心障礙法規與福利服務簡介 引自 王麗馨臺中市社會局身障科科長 前言 為尊重身心障礙者基本尊嚴及維護權益 睽諸先進國家 已經由醫療導向與個人模式 轉為權益導向與社會模式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本持著 社會整合 與 支持服務 目標 為求身心障礙者 生活自立 自主 參與 回歸與融合於社會 提供身心障礙者個人支持 家庭支持 及保障 機會均等 公平參與社會生活機會 依身心障礙者需求進行資源整合 建構分類 分層的服務體系 以促進身心障礙者全面參與 建構公平接納的環境 提供安心的生活保障 創造充分發展的機會 身心障礙法規福利政策與法規簡介 大綱 一 身心障礙人口分析二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簡介立法沿革法規主要內容四 結語 身心障礙人口分析 一 人口總數持續增加 90年底75萬4 084人100年底110萬436人 男629 179人 女471 257人 身心障礙人口分析 二 肢體障礙最多 慢性精神病患成長最快 註 其他類含平衡機能障礙 顏面損傷 植物人 頑性癲癇 罕見疾病及先天缺陷者 身心障礙人口分析 三 等級集中於中度和輕度 極重度以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 植物人居多重度以視障 失智症居多中度以智障 慢性精神病患居多輕度以聽障 平衡機能 聽語障 肢障 自閉症居多 身心障礙人口分析 五 身心障礙者隨年齡層增加 視障 聽障 平衡機能 肢障 重要器官 失智症 植物人多為65歲以上者智障 自閉症 罕病屬年輕族群慢性精神病患以青壯年為多 立法沿革 殘障福利法 從養護轉變為救濟 倡導定期雇用 期待身心障礙人士能自立更生 提供無障礙設施69年79年84年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明確政府應提供身心障礙者醫療 教育 就業 福利等服務 清楚劃分部門權責86年89年92年93年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彰顯身心障礙者享有健康權 教育權 就業權 經濟安全 人身安全等權益 對於個別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給予支持服務強調機會均等 以積極的福利取代消極的救濟與世界接軌96年97年98年100年 殘障福利法立法背景 民國67年中美斷交 政府面臨龐大的政治壓力 民國69年快速通過 殘障福利法 老人福利法 社會救助法 通稱為 福利三法 以擬具共識 強化民眾對政府的支持 殘障福利法 原條文計26條 歷經2次修法 增加為31條 強調 扶助 自立更生 無障礙環境及導入依產能核薪的概念 69年 制定 79年 修正立法宗旨 將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 顏面傷殘者 植物人或老人癡呆症患者 自閉症者納入為身心障礙者 增定罰則4條 84年 將慢性精神病患者納入為身心障礙者 殘障福利法 民國69年通過之殘障福利法計26條 立法宗旨為 政府為維護殘障者之生活 舉辦各項福利措施 並扶助其自力更生 特制定本法 身心障礙之範圍包括視覺障礙 聽覺或帄衡機能障礙 聲音機能或言語機能障礙 肢體障礙 智能障礙 多重障礙及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定之障礙者 計7類 內容多數屬於殘補式之福利措施 殘障福利法修正 修法背景劉俠女士參政受拒事件 民國79年修正為31條 立法宗旨為 為維護殘障者之生活及合法權益 舉辦各項福利及救濟措施 以扶助其自力更生 特制定本法 擴大認定身心障礙之範圍 將重器障 顏損者 植物人或老人癡呆症患者 自閉症等納入成11類 修正重點仍屬於殘補式之福利措施 如對殘障者健康保險 醫療 復健 重建 養護 教育費用 應視其家庭經濟狀況與殘障等級 給與各項費用補助 殘障福利法再修正 民國84年單獨修正第3條 將慢性精神障礙者納入障礙類別 擴充成12類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原條文分8章75條 歷經3次修法 增加為78條 強調 公帄參與 生涯發展及就醫 就學 就業 就養等服務的個別化 在地化及社區化等 並創造多重主管機關概念 86年 制定 90年 配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修正地方主管機關名稱 將頑性 難治型 癲癇症者及罕見疾病患者納入為身心障礙者 92年 加強民意機關監督力道及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團體產品能量 93年 納入運用導盲犬規範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修法背景 國際潮流重視人權 民間團體對於殘障福利法執行之困境及各項實施成果不滿 認為身心障礙者之生涯發展需求無法僅靠社政部門單一資源處理 民國86年全面修正為75條 障礙類別將原先聽覺或帄衡機能障礙拆為2類 植物人或老人癡呆症患者也拆為2類 共分14類 不再僅限於從政府角度出發之福利與救濟範圍 期待各項服務措施是政府與民間資源結合推動 並將保障公帄參與社會生活之機會的核心價值納入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續 強調個別化 在地化及社區化之潮流趨勢 增訂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事項 以強化各目的事業單位落實條文精神 以周延滿足身心障礙者全生涯各階段發展需求 明確將轉銜服務之概念納入 為協助身心障礙者得到所需之持續性照顧主管機關應辦理各項居家服務措施 為強化家庭照顧身心障礙者之意願及能力主管機關應辦理各項社區照顧措施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續 建立疑似身心障礙者之通報系統 普及式的福利給予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一名交通工具半價優惠及出入風景區 文教設施 康樂場所應免費或半價優惠 普及式的福利依障礙等級給予社會保險費補助 保留百分之二專用停車位供身心障礙者使用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正與再修正 民國90年 92年因配合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行政程序法之施行 除將老人癡呆症患者更名為失智症外 再納入頑性癲癇症者及部分因罕見疾病而致身心功能障礙者 共分16類沿用至今 民國93年增訂合格導盲犬陪同視覺障礙者或訓練中之導盲帅犬由專業訓練人員執行訓練時可以出入公共場所之規範條文及違反規定之罰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原條文分9章109條 迄今已歷經3次修法 增加為116條 強調 與國際接軌 機會均等及權益保障 納入身心障礙者家庭及其主要照顧者為服務對象 增加經濟及人身安全保障 並導入整合的概念 96年 制定 97年 明定地方政府應設置手語翻譯服務窗口 98年 配合民法監護及輔助宣告制度施行修正相關法條文字 100年 修正26條條文 增訂7條條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背景 1 身心障礙者的分類不斷擴大2 一種等級標準不可能適用所有不同障別3 身心障礙者依身分取得全套福利 而非依需求提供福利4 身心障礙者不只需要福利5 身心障礙者的保護與居住權保障問題沒有解決6 與世界衛生組織接軌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基本精神 中央與地方分權 中央負責統整與規劃 地方可因地制宜發展個別化服務方案 保護性 權益性 支持性並重的規劃 涵括身心障礙者生活的各個層面與階段 從預防 疑似通報 醫療 教育 就業 服務 交通 轉銜 到未來人口老化之準備 改革現有身心障礙鑑定制度 促成服務資源更有效的利用 並兼顧人口老化的社會需求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 98年1月修正第61條 設置手語翻譯服務窗口 98年7月修正第80條 第81條條文 為配合民法總則施行 將禁治產區分為監護宣告 輔助宣告 100年2月修正修正第2條 第3條 第4條 第6條 第16條 第17條 第20條 第23條 第31條 第32條 第38條 第46條 第48條 第50條 第51條 第第52條 第53條 第56條 第58條 第64條 第76條 第77條 第81條 第95條 第98條及第106條 另新增第30條之1 第38條之1 第46條之1 第52條之1 第52條之2 第60條之1及第69條之1 共33條條文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重點介紹 採全面翻修 由身心障礙者保護法8章78條修正為9章109條 100年修正為116條 法案名稱修正為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第2章名稱修正為 保健醫療權益 第4章名稱修正為 就業權益 第5章名稱修正為 支持服務 內容則整併原先第5章福利服務及第6章福利機構 新増第6章經濟安全及第7章保護服務專章 96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重點介紹 1 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基本元素 變革現行鑑定方式及福利服務申請方式2 增加經濟安全專章讓障礙者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同時也減輕身心礙者在購買服務上的負擔3 增加保護專章 讓法入家門保障身心障礙者 讓社會接納能更有具體的體現 也給予政府介入社會排除的正當性4 納入更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增加了金融主管機關 法務主管機關 警政主管機關 體育主管機關 文化主管機關 採購法規主管機關 通訊傳播主管機關 100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重點 1 將人才培育 庇護工場減稅 運動場地及網際網路無障礙改善 輔具研發及產銷納入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任務範圍 2 增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扶植民間團體參與之責任 3 增強中央政府整合輔具資源及提供輔具服務之責任 4 增強中央政府對視覺功能障礙者規劃 整合與提供圖書資源之責任 5 增強公 民 營事業機構定額進用之誘因 6 配合開放明眼人從事按摩工作 對視覺功能障礙者提供保障措施 包括場地提供 賦稅減免 新增就業管道及開闢技能進修 7 增強中央政府改善公共資訊無障礙之責任 8 增強中央政府改善航空器及場站無障礙之責任 9 增強中央政府對全國福利機構監督 輔導之責任 10 明定生活重建與職業重建應整合辦理 身心障礙鑑定 改變對障礙者的鑑定分類系統 接納國際社會共通的障礙分類編碼系統 其將某人的功能和障礙視為是個人健康狀況與環境背景因素之間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 認定所有的人都有發生障礙之可能 障礙是伴隨個人而來的自然現象 而非特定個人者的描述 為何要界定障礙者 誰是障礙者 界線內成為國家資源獲得者 界線外則得不到資源界定的標準不是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客觀標準 而是隨著每個國家對障礙的認定以及福利體制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我國對身心障礙認定的演化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身心障礙的定義 第5條本法所稱身心障礙者 指下列各款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 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或喪失 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 經醫事 社會工作 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 一 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 心智功能 二 眼 耳及相關構造與感官功能及疼痛 三 涉及聲音與言語構造及其功能 四 循環 造血 免疫與呼吸系統構造及其功能 五 消化 新陳代謝與內分泌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六 泌尿與生殖系統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七 神經 肌肉 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八 皮膚與相關構造及其功能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與我國身心障礙者分類比較表 參考李世代 2006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如何取得身心障礙者身份 第6條 第7條 第13條 第14條 第15條 第18條 第106條 既有身心障礙者 疑似身心障礙者 指定日期及方式 60天前通知 申請鑑定 日期 YES 醫療院所鑑定 衛生主管機關 10天 社政主管機關評估 核發證明取得福利 身心障礙者 30天內 NO 第1次NO 第2次NO 申請展延 註銷手冊 屆滿前90天申請 5年有效 30天內 NO 60天內 一次為限 一次為限 修法重點及影響 為與國際接軌改變身心障礙者定義 不再依據疾病及損傷部位界定 依據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八大分類系統 ICF 進行鑑定不再只靠單 專科醫生執行鑑定籌組醫事 社工 特教 職輔等專業團隊執行鑑定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改變身心障礙證明 原手冊 及福利核發流程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及福利服務措施 需由政府籌組之專業團隊作成之鑑定報告及需求評估報告結果為提供服務依據 改變福利提供僅依據身分或部分依據資產調查給予之限制 納入評估機制 需求評估應考量障礙類別 程度 家庭經濟狀況 照顧服務需求 家庭生活需求 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改變 證終身有效 改採定期換證制為使政府能有效管理與運用社會福利資源 身心障礙證明之效期以5年為限 每5年重新評估提供 障礙類別屬於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無法減輕或恢復即無須重新鑑定者 得逕予核發身心障礙證明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明定身心障礙者於其證明效期屆滿前90日應主動申請重新鑑定與需求評估 地方主管機關應於身心障礙者效期屆滿前60日針對尚未提出申請者以書面通知其辦理重新鑑定與需求評估 明確規範身心障礙者應主動申請 及地方政府應主動通知之行政程序 政府如有疏失民眾可依法提請訴願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身心障礙者如有正當理由 無法於效期屆滿前申請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者 應於效期屆滿前附具理由提出申請 經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認定具有正當理由者 得於效期屆滿後60日內辦理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明定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期間身心障礙證明效期屆滿後之暫時性權利保護及障礙程度有變更者或障礙事實消失或死亡之處理機制辦理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者 於原證明效期屆滿至新證明生效期間 得經地方主管機關註記後 暫以原證明繼續享有本法所定相關權益 經重新鑑定結果 其障礙程度有變更者 其已依前項規定以原證明領取之補助 應由地方主管機關於新證明生效後 依新證明之補助標準予以追回或補發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為適時提供身心障礙者療育與服務 明定各目的事業主管單位發現疑似之通報責任及受理單位30日主動提供協助之處理時限 促使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更積極受理疑似通報案件 進而提早掌握新增之身心障礙者 修法重點及影響 續 日出條款 有關本法修正通過後原持有身心障礙者手冊者之處理及未及於換發新證者過渡期保護措施等相關業務 地方政府應於本法修正全面施行後分2階段7年內辦理完竣 涉及鑑定類別及評估需求服務部分應自本法公布5年後實施 故本法公布12年後 身心障礙者全面適用本法 鑑定與需求評估流程 申請 主責單位 執行單位 鄉鎮市區公所 作業流程 民眾申請 地方衛生主管機關 地方社政主管機關 指定鑑定醫院 地方衛生機關 醫療機機鑑構構定內外 行政審查 鑑定報告書 地方社政機關 需求評估團隊 地方社政機關 派案準備評估 需求評估及審查 核定服務 核發證明 申覆 鑑定 需求評估 法制差異比較 程序差異比較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提出申請 障礙鑑定 核發手冊 申請服務 獲得服務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提出申請 障礙鑑定 需求評估 核發證明 獲得服務 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改變了什麼 醫療鑑定 不能再單純以個人身體結構 s 與功能 b 損傷來診斷誰是身心障礙者 尚需檢測個人活動 d 的能力 表現及環境 e 對個人的影響福利服務 對於社工人員 不能再將身心障礙者歸納為類型 必須看得懂並瞭解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專屬的b s d e編碼與代表意義 並能據以畫出圖像 評估提供個別化與多元化的服務 對於福利需求 不能再等待民眾上門申請 必須對每一位身心障礙者進行個別的需求評估 主動提供適當的服務 對於福利提供 不能再只針對申請服務的個案提供服務 必須將每一位身心障礙民眾納入個案管理與生涯轉銜服務及轉介服務 並需關注其動態 對於部門協調 不能再單打獨鬥 必須跨界合作 與府內相關局 處 如衛生 醫療保健 勞工 職業重建 教育 就學服務 建設 道路 建築物無障礙 交通 運輸工具無障礙 等部門共同合作 並互相瞭解對方服務領域內涵 證明核發 不再是拿到鑑定表後直接核發 必須評估需求確認服務後再核發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福利輸送的規範 第7條第1項 第3項籌組專業團隊進行需求評估 需求評估 應依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 程度 家庭經濟情況 照顧服務需求 家庭生活需求 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為之 據以提供所需之福利及服務 第14條第1項 第2項有效期限最長為五年 但其障礙類別屬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無法減輕或恢復 無須重新鑑定者 由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視個案狀況進行需求評估後 核發身心障礙證明 第19條各級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依服務需求之評估結果 提供個別化 多元化之服務 第48條為使身心障礙者不同之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相關部門 應積極溝通 協調 制定生涯轉銜計畫 以提供身心障礙者整體性及持續性服務 第49條第2項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支持服務 並不得有設籍時間之限制 轉銜服務的對象 身心障礙者本人結合社會福利 教育 衛生 勞工等相關單位及人員 以科際整合之專業團隊合作方式 提供身心障礙者整體而持續性的個別化專業服務 建立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模式 以促進各主辦單位服務銜接 資源整合及專業服務間有效轉銜 明確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流程 確立各相關單位分工權責 轉銜服務的標的 1 0 3歲發展遲緩兒童 早期療育 2 3 歲學前教育 義務教育 高等教育學生 校園安置 3 16 64成年障礙者 職業重建 4 65歲 老年障礙者 長期照顧 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 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 第二章保健醫療權益 醫療權益 從保健 就醫協助 照護 復健 輔具 醫療補助等全面性服務觀點 來協助身心障礙者的健康維護 定期舉辦身心障礙者健康檢查及保健服務 並依檢查結果及個人意願提供追蹤服務 應依據身心障礙者人口數及就醫需求 指定醫院設立身心障礙者特別門診 輔導由署立醫院優先開辦 指定已設置身心障礙口腔門診與早期療育部門之醫院開辦 醫療權益 續 醫院應設置服務窗口 提供溝通服務或其他有助於身心障礙者就醫之相關服務 並為住院之身心障礙者提供出院準備計畫 包括 居家照護建議 復健治療建議 社區醫療資源轉介服務 居家環境改善建議 輔具評估及使用建議 轉銜服務 生活重建服務建議 心理諮商服務建議及其他出院準備相關事宜 透過醫院評鑑機制藉以督導執行出院準備計畫 第三章教育權益 教育權益 依需求人口狀況提供必要的就學協助模式落實反歧視 零拒絕保障師資的合格率及專業度提供交通協助與協調必要的醫療與社福服務 並視需要提供公帄合理接受教育的機會保障 課後照顧服務及融合教育之實施使校園無障礙確保障礙者可以得到教育的機會及升學的協助 教育權益 續 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依身心障礙者之家庭經濟條件 優惠其本人及其子女受教育所需相關經費 修訂子法列入排富條款 補助家庭年所得未達一定額度之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之就學費用 修訂減免標準由單純以障礙等級改為以家庭經濟條件 障礙等級及家庭障礙人數為補助額度標準 第四章就業權益 一 第四章就業權益 二 就業權益 降低定額進用門檻 增加進用比率 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身心障礙者建立就業基金管理方式 納入特種基金預算 並將年度差額補助費的30 交由中央視各地區身心障礙人口統計進行統籌分配對身心障礙者提供創業貸款利息補貼 創業諮詢 創業指導 創業知能研習等創業輔導服務 就業權益 續 確認障礙者就業的勞動身份及勞動權益保障 重新定位庇護工場為就業的一種樣態在庇護工場為受雇者 可依實際產能核薪 並得到一定勞動法規的保護 對於無法規究於雇主者的狀況 給予雇主協助及部份責任的免除將視障就業基金交由地方政府規劃執行建立提早退休機制 回應身心障礙者提早老化的可能性 保障其退休生活 推動視障就業 就業權益 明定支持性就業服務與庇護性就業服務之內容 支持性就業服務 針對具有就業意願及就業能力 而不足以獨立在競爭性就業市場工作之身心障礙者 應依其工作能力 提供個別化就業安置 訓練及其他工作協助等 庇護性就業服務 針對具有就業意願 而就業能力不足 無法進入競爭性就業市場 需長期就業支持之身心障礙者 應依其職業輔導評量結果提供之服務 就業權益 續 庇護性就業 同工同酬原則 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庇護性就業產能低於競爭性就業市場者 基於不同工者不同酬之原則 庇護性就業者得依其產能核薪 庇護性就業除了薪資可依實際產能核薪外 其他如勞健保 就業保險 職災保險 資遣退休應符合一般勞動條件 職災補償所採薪資標準 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以保障庇護性就業者之勞動安全 就業權益 續 降低進用門檻 公立機關 構 由 50人以上 降為 34人以上 私立機關 構 由 100人以上 降為 67人以上 提高進用比例 公立機關 構 由 2 提高至 3 私立機關 構 則不得低於 1 且不得少於1人 就業權益 續 列為排除適用單位原有警政 消防 關務及法務四單位新增排除適用單位有國防 海巡及航空站三單位 本法38條第7項授權規定上述7單位定額進用總人數之計算範圍得於施行細則另定之 100年增訂 不列入定額進用總人數計算範圍之單位 其職務應經職務分析 施行細則第13條修正草案採列舉該七個單位哪些職務工作不適宜由身心障礙者擔任進而排除列入定額進用總人數之計算範圍 就業權益 續 保障視覺功能障礙者就業1 鼓勵輔導大專校院開辦按摩 理療按摩或醫療按摩相關科系 保障視覺功能障礙者入學及就學機會 2 視覺功能障礙者從事按摩及理療按摩工作 政府應補助其營運所需相關費用 3 特定場所不得提供非視覺功能障礙者從事按摩或理療按摩工作 4 諮詢性電話服務工作 電話值機人數在十人以上者 應進用視覺功能障礙者達十分之一以上 5 辦理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及職業重建服務 6 應輔導視覺功能障礙者設立按摩業勞動合作社 7 按摩業勞動合作社營業稅稅率應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課徵 社會參與 明定公共停車場應保留百分之二停車位作為行動不便之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 非領有專用停車位識別證明者 不得違規占用 核發專用停車位識別證應依需求評估結果 以符合社會公帄正義之原則 大幅限縮申請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之資格為行動不便之身心障礙者 現正配合母法精神修訂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管理辦法並明定評估行動不便者之指標 100年將設有停車場且提供公眾服務之各級政府機關 公 私立學校 團體及公 民營事業機構納入規範 社會參與 續 修訂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進入收費之公營風景區 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應予免費 民營者半價優待及搭乘國內大眾運輸工具半價優待規定 是否需必要陪伴者 須經需求評估結果確認有必要時 方享有半價之優待 以符合社會公帄正義原則 身心障礙者是否無法獨自參與社會活動將建立評估指標作為是否需必要陪伴者 未來規劃將於證明上註記俾利身心障礙者之必要陪伴者使用優惠之依據 社會參與 續 為促進聽覺或言語功能障礙者參與公共事務 明定直轄市 縣 市 政府應設置手語翻譯服務窗口提供服務 相關服務範圍及作業程序授權地方政府定之 又為鼓勵手語翻譯人員朝專業水準發展 明定提供手語翻譯服務應於本法公布施行滿5年之日貣由手語翻譯技術士技能檢定合格者擔任之 98年1月23日總統公布修正身權法第61條第1項為 直轄市 縣 市 政府應設置申請手語翻譯服務窗口 依聽覺功能或言語功能障礙者實際需求 提供其參與公共事務所需之服務 新增手語翻譯服務為法定事項 落實對聽語障者支持其參與公共事務 因需求增加將引導更多人學習手語 機構照顧 為使機構式服務可以社區化或提供外展之服務 增列明定機構服務以提高家庭照顧身心障礙者能力及協助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為原則及可支援第五十條至第五十一條各項服務之法源 考量實務上目前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為提供連續性 多元化照顧服務 亦有綜合設立之情形 爰增列福利機構其業務跨及其他目的事業者 得綜合設立 並應依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相關法規之規定辦理 培育在地資源可輔導轄區機構朝社區化及提供外展服務以支援個人照顧及家庭支持 第六章經濟安全 96年版主要內容 1 採生活補助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 照顧者津貼 年金保險等方式 逐步規劃實施 2 經費補助不得有設籍時間之限制 3 身心障礙者或其扶養者所得稅給予適當減免 4 依法所得各項補助應免納所得稅 5 加入社會保險應依其家庭經濟條件補助保險費 100年版新增規定 經濟安全 明訂身心障礙者經濟安全保障措施項目取消設籍時間的限制補助社會保險費用 給予稅捐減免確立中央與地方 政府與民間責任與義務的分擔鼓勵信託的利用 經濟安全 續 明確將生活補助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 照顧者津貼 年金保險等方式 列為身心障礙者經濟安全保障措施 並規劃逐步實施 現金補助政策易放難收 開辦前需詳加評估辦理之正當性 現有各項補助未來須經需求評估結果提供 另照顧者津貼也已列入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政策白皮書長程目標之具體策略規劃中 年金保險部分已於國民年金法納入身心障礙年金及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 經濟安全 續 現金補助項目 提供中低生活補助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 醫療費用 輔助器具補助及服務 居家照顧費用補助 購買停車位貸款利息補貼或承租停車位補助 房屋租金及購屋貸款利息補助以上各項補助措施均於公布5年後依據需求評估結果提供 第七章保護服務 一 96年版主要內容 1 傳播媒體報導不得歧視 不得與事實不符 不得誤導產生歧視或偏見 2 身心障礙者人身安全保護 3 扶養義務人喪失扶養能力 身心障礙者 扶養義務人及主管機關得主動申請或依職權予身心障礙者適當安置 4 協助辦理監護或輔助宣告及監督團體執行監護或輔助職務 5 協助個人或機構排除社區居住障礙 1 增加村里幹事為責任通報者 2 對施虐者應強制執行親職教育3 增加受虐者亦得主動申請 4 增加法人為執行監護或輔助職務者 100年版新增規定 第七章保護服務 二 96年版主要內容 6 鼓勵信託業者辦理無能力管理財產之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 7 訴訟程序過程應提供必要之協助 8 主管機關 機構 團體對智能障礙犯罪嫌疑人得聲請指派社會工作人員擔任輔佐人 9 矯正機關應對現有設施作必要之改善 100年版新增規定 保護服務 給了政府介入社會排除處遇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禁止媒體不實的負向報導明訂對陷身心障礙者於危害情境的處理方式 增加通報責任及司法程序支持與矯治機關的改善建立緊急保護的程序與協助方式明訂監護宣告之協助 保護服務 續 比照兒少保護事件之處理程序 地方社政系統得以積極介入處理 以強化對於身心障礙者人身安全之保障 明確規範傳播媒體對身心障礙者不得使用歧視性稱呼或描述 並不得有與事實不符或誤導閱聽人對身心障礙者產生歧視或偏見之報導 刑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智能障礙無法為完全之陳述時 地方主管機關得依相關規定聲請法院同意指派社會工作人員擔任輔佐人 保護服務 續 第75條對身心障礙者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 遺棄 二 身心虐待 三 限制其自由 四 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身心障礙者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之環境 五 利用身心障礙者行乞或供人參觀 六 強迫或誘騙身心障礙者結婚 七 其他對身心障礙者或利用身心障礙者為犯罪或不正當之行為 第76條 第1項 第2項 第4項 醫事人員 社會工作人員 教育人員 警察人員及其他執行身心障礙服務業務人員 知悉身心障礙者有前條各款情形之一者 應立即向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通報 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村 里 長及其他任何人知悉身心障礙者有前條情形者 得通報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知悉或接獲第一項及第二項通報後 應自行或委託其他機關 團體進行訪視 調查 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並應於受理案件後四日內提出調查報告 調查時得請求警政 醫院及其他相關單位協助 第78條身心障礙者遭受第七十五條各款情形之一者 情況危急非立即給予保護 安置或其他處置 其生命 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予緊急保護 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為前項緊急保護 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 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 第80條第七十八條身心障礙者之緊急保護安置 不得超過七十二小時 非七十二小時以上之安置 不足以保護身心障礙者時 得聲請法院裁定繼續保護安置 繼續保護安置以三個月為限 必要時 得聲請法院裁定延長之 繼續保護安置期間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應視需要 協助身心障礙者向法院提出監護或輔助宣告之聲請 繼續保護安置期滿前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應經評估協助轉介適當之服務單位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劃的服務 一 經濟安全 11種二 個人照顧 7種三 家庭支持 4種四 社會參與 19種五 醫療保健 6種六 教育 7種七 就業 8種八 保護服務 6種九 其他支持性服務 5種 73種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劃的服務 一 經濟安全1 生活補助 需 2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費用補助 需 3 年金保險 需 4 照顧者津貼 需 5 醫療費用補助 需 6 居家照顧費用補助 需 7 輔具費用補助 需 8 房屋租金及購屋貸款利息補貼 需 9 購買停車位貸款利息或承租停車會補助 需 10 稅捐減免11 社會保險保費補助二 個人照顧1 居家照顧 需 2 生活重建 需 3 心理重建 需 4 社區居住 需 5 婚姻及生育輔導 需 6 日間及住宿式照顧 需 7 自立生活支持服務 需 8 課後照顧 需 三 家庭支持1 臨時及短期照顧 需 2 照顧者支持 需 3 家庭托顧 需 4 照顧者訓練及研習 需 5 家庭關懷訪視及服務 需 四 社會參與1 休閒及文化活動2 體育活動3 公共資訊無障礙4 公平的政治參與5 法律諮詢及協助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劃的服務 6 無障礙環境7 輔助科技設備及服務8 社會宣導與社會教育9 公共停車場保留一定比例專用停車位10 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11 市區道路 人行道及騎樓無障礙12 道路標誌 標線 號誌及識別頻率無障礙13 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無障礙設備及設施14 導盲犬接受訓練或陪同視障者得自由出入公共設施15 使用專用停車位 需 16 大眾運輸工具優待措施17 進入收費風景區 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優待措施18 陪伴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優待措施 需 19 陪伴人進入收費風景區 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優待措施 需 五 醫療保健1 提供健康維護及生育保健2 定期舉辦健康檢查及保健服務並提供追蹤服務3 設置服務窗口提供溝通及其他就醫之服務4 提供出院準備計畫5 設立特別門診6 醫療復健費用補助 需 六 教育1 特殊教育2 免費提供交通工具或補助交通費用3 優惠受教育經費4 提供教育及入學考試輔具及資源5 規劃辦理學前教育 視障圖書資源6 課後照顧7 獎勵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劃的服務 七 就業1 提供職業重健服務2 提供就業安置 訓練及支持性就業服務3 協助庇護工場營運及產品推廣4 定額進用5 舉辦特種考試並取銷不合理限制6 視障按摩業7 建立提早退休機制8 優先採購八 保護服務1 禁止歧視或偏見之報導2 禁止不正當行為3 緊急或繼續保護 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4 協助聲請監護或輔助宣告5 保障無能力管理財產身心障礙者財產權6 對涉訟或須作證身心障礙者提供必要之協助九 其他支持性服務1 一定比例內優先購買或承租國民住宅 停車位2 保留名額優先核准在公共場所設立庇護工場3 保留名額優先核准在國民住宅提供居住服務4 設置申請手語翻譯服務窗口5 矯制機關收容無障礙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介紹 前言 而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業於96年7月11日奉總統令修正公布 並更名為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並將其中 福利服務 一章正名為 支持服務 透過身心障礙者個人支持 家庭支持 與社會參與之措施 達致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 independentliving 並成為貢獻社會之一員 身心障礙支持服務目標 尊重身心障礙者基本尊嚴身心障礙者個人自主平等與不歧視充分參與和融入社會尊重身心障礙者的個別差異與多樣性全面排除環境無障礙並減輕甚至消弭個人身心障礙的情形身心障礙者兩性平權政黨與國家均應擬定並落實身心障礙相關政策 臺中市身心障礙者基本資料 資料統計 101年3月 我國身心障礙鑑定制度的演進 對身障者的支持 身權法第71條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對轄區內之身心障礙者 應依需求評估結果 提供下列經費補助 並不得有設籍時間之限制 一 生活補助費 二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費用補助 三 醫療費用補助 四 居家照顧費用補助 五 輔具費用補助 六 房屋租金及購屋貸款利息補貼 七 購買停車位貸款利息補貼或承租停車位補助 八 其他必要之費用補助 個人照顧服務資源 家庭照顧者服務資源 壹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 身心障礙手冊 一 補助對象 疑似身心障礙者可至戶籍地區公所申請辦理身心障礙鑑定 二 應備文件 最近一吋照片三張 戶口名簿正本 印章 三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壹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 身心障礙手冊之換發及補發 一 補助對象 凡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毀損不堪使用者 手冊資料異動或原領手冊遺失及更名者 二 應備文件 最近一吋照片兩張 戶口名簿正本及影本 印章 舊冊 更名請帶戶籍謄本 三 受理單位 臺中市政府中港大樓 聯合服務中心社會局服務台 臺中市西屯區臺中港路二段89號B棟一樓 04 22289111轉21651 53臺中市政府第二辦公大樓 陽明大樓 台中市豐原區陽明街36號 04 22289111轉38307 壹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 身心障礙者免費停車證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者之身心障礙者本人使用 二 應備文件 戶口名簿 或身分證 本人行照 本人駕照 身心障礙手冊 印章 照片1吋1張 均為正本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一 中低收入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 一 補助對象 家庭總收入平均每人每月未達當年最低生活費標準二點五倍者 且未獲安置於社會福利機構 或領有政府提供之其他生活補助及津貼者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全戶戶籍謄本 三個月內 私章 郵局存摺 局 帳號 影本 三 補助標準 1 低收入戶 中度以上每人每月核發8 200 輕度核發4 700 2 中低收入戶 中度以上每人每月核發4 700 輕度每人每月核發3 500 四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二 中 低 收入戶身心障礙者房屋租金補助 一 補助對象 設籍並實際居住本市 租賃期間三個月以上領有政府所核發身心障礙手冊之中低收入戶 本人及同住扶養者於各縣 市 確無自有住宅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二 補助標準 1 戶內三人以上者 每月最高補助新臺幣三千元 2 戶內二人以下者 每月最高補助新臺幣二千元 3 前二款所指戶內直系血親尊親屬如未同住 補助人數不予列計 4 租屋保證金 公共管理費等相關費用 不予補助 申請補助金額低於規定上限者 覈實補助 四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三 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費補助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經評估且由本府轉介至收容安置機構 並符合申領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費補助標準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戶籍謄本 申請書 私章 三 補助標準 依內政部補助辦法辦理 四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五 諮詢專線 04 22289111 37305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四 日間托育補助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經本府轉介至與本府有簽訂合約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日間托育之身心障礙者 由機構提供相關生活自理訓練 職業陶冶訓練 社區安置 就業安置 社會適應能力訓練等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戶籍謄本 申請書 私章及在院證明 三 補助標準 依 身心障礙者生活托育養護費用補助辦法 第9條規定辦理 四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貳 經濟暨生活保障 五 25 65歲身心障礙者國民年金補助 由政府提供基本資料送勞保局辦理 一 補助對象 符合法定身心障礙資格領有證明者 二 補助額度 1 極重度及重度身心障礙者 由中央主管機關負擔全額 1 123元 2 中度身心障礙者負擔30 337元 中央主管機關負擔70 786元 3 輕度身心障礙者負擔45 505元 中央主管機關負擔27 5 309元 地方政府負擔27 5 309元 三 辦理單位勞保局 電話02 03961266分機6118 四 社會局洽詢電話 04 22289111分機37314 參 社區式服務 一 小型復康巴士接送服務 一 服務對象 以設籍台中市且領有本市身心障礙手冊之肢障中度 含 以上者 含肢障之多重障礙重度 含 以上者 視障中度者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極重度者為優先服務對象 各類別之身心障礙者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三 收費標準 免費 四 服務時間每週一至週五上午八時發頭班車 抵達乘客預定地點 下午五時為末班車 抵達乘客預定地點 週六上午八時發頭班車 抵達乘客預定地點 中午十二時為末班車 抵達乘客預定地點 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休息 參 社區式服務 一 小型復康巴士接送服務 四 受理專線 都會1區 北區 北屯區 西屯區 電話 04 22150551 04 22150552 傳真 04 22569400都會2區 中區 東區 西區 南屯區 南區 電話 04 24751945 04 24751943 傳真 04 24750302山線區 大雅區 神岡區 后里區 豐原區 潭子區 電話 04 25315425 傳真 04 25358068海線區 大安區 大甲區 外埔區 清水區 梧棲區 沙鹿區 龍井區 大肚區 電話 04 26520669 04 26520689 傳真 04 26520687大屯區 太平區 大里區 烏日區 霧峰區 電話 04 22792486 04 22791661 傳真 04 22797280偏遠區 和平區 石岡區 新社區 東勢區 電話 04 25346219 傳真 04 25358068 參 社區式服務 二 台中市長期照顧交通服務接送 一 補助對象 設籍並實際居住臺中市65歲以上老人 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及50歲以上身心障礙之中度及重度以上失能者 經本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有其需求者 二 服務時間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8時至下午5時30分 國定假日 星期日及遇颱風等特殊狀況 經市政府宣佈停止上班或上課時得不發車 三 補助標準 每月最高補助乘車4次 來回8趟 每趟最高以新臺幣190元計 申請本計畫補助者不得與長期照顧計畫其他同性質服務重複申請 1 低收入戶 由政府全額補助 2 中低收入戶 由政府補助90 民眾自行負擔10 3 一般戶 由政府補助70 民眾自行負擔30 參 社區式服務 四 受理專線 台中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 申請電話 04 25152888 04 22285260 五 辦理單位 財團法人台灣省毓得社會福利基金會 屯區 原台中市 上裕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山線 海線 參 社區式服務 三 手語翻譯服務 一 服務對象 1 聽語障者 2 本府所屬各機關學校及各相關機關涉及公務事件之翻譯 二 應備文件 申請書 三 補助標準 免費 1 提供即時之手語翻譯服務 2 需先預約以利安排 3 其他夜間緊急 臨時性服務 四 受理專線 財團法人台中縣私立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心 預約專線 04 25344051 0955 092010 參 社區式服務 四 身心障礙者送餐服務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且實際居住於本市之身心障礙者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中 低 收入戶證明 申請書 三 補助標準 中午送餐 免費 中低戶政府補助50元 使用者負擔5元 參 社區式服務 五 愛心手鍊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之失智老人 精神或智能障礙之一般民眾及實際需要者 二 應備文件 使用人 申請人 聯絡人三人之身分證及相關證明文件 如身心障礙手冊 醫生證明 等 三 受理單位 本市各區公所 四 聯絡窗口 臺中市政府長青福利科社會局洽詢電話 04 22289111 37425 參 社區式服務 六 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 一 服務對象 設籍本市之身心障礙者 二 服務內容 關懷訪視 電話問安 餐飲服務 健康促進活動及社區參與活動 三 申請須知 採競爭型補助方案辦理 由本市社會福利機構團體提出方案 經審查小組審議所申請方案計畫內容並核定經費計畫申請 四 洽詢專線 04 22289111轉37319朱小姐 參 社區式服務 七 身心障礙者社區參與活動 一 服務對象 設籍本市之身心障礙者 二 服務內容 文藝技能培訓 活力俱樂部 壓力管理或情緒疏通 社區參與活動 三 申請須知 同上六 之申請須知 四 洽詢專線 04 22289111轉37319朱小姐 參 社區式服務 八 身心障礙者社區樂活補給站 一 服務對象 設籍本市15 64歲之身心障礙者 二 服務內容 技藝陶冶作業活動 園藝 手工藝 陶藝等 或文化休閒 體能活動 技藝課程 三 收費標準 受補助單位得分析營運成本研訂收費標準 經核定後實施 四 洽詢專線 04 22289111 37317顏小姐 參 社區式服務 十一 社區日間照顧 一 服務對象 本市籍18歲以上 具特殊需求者年齡可向下延伸至15歲 具生活自理及社會適應能力訓練需求之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 二 服務內容 1 生活自力支持服務2 人際關係及社交技巧訓練3 休閒生活服務4 健康促進服務5 社區適應服務6 技藝陶冶 三 收費標準 受補助單位得分析營運成本研訂收費標準 經核定後實施 四 洽詢專線 04 22289111 37317顏小姐 肆 居家式服務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0條規定 直轄市 縣 市 主管機關應依需求評估結果辦理居家護理 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 身體照顧服務 送餐到家 到宅評估居家無障礙環境及其改善等由專業服務人員至其家宅中提供之照顧服務 以協助身心障礙者獲得所需之個人照顧 肆 居家式服務 一 身心障礙者居家服務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且實際居住於本市之50歲以下身心障礙者 經居家服務評估單位 評估資格符合者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申請書 三 補助標準 依評定之時數提供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等 四 受理單位 本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各區居家支援服務中心 肆 居家式服務 二 身心障礙者臨時暨短期照顧服務補助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 二 應備文件 身心障礙手冊 申請書 戶籍謄本 肆 居家式服務 三 補助標準 1 臨時照顧 定點式每小時以120元計 到宅式每小時130元計 每一個案每日不超過12小時 每年度不超過360小時 惟單親或隔代照顧家庭 父母離異或一方失蹤 死亡 而由父親或母親單獨照顧 或父母皆過世而由祖父母照顧者 之身心障礙者除在家自行照顧者 每一個案每年度不得超過432小時2 短期照顧 每日以1 500元計 連續受托日不得超過14日 3 低收入戶全額補助 中低收入戶補助百分之八十 一般戶補助百分之七十 四 洽詢專線 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 04 22289111分機37318 肆 居家式服務 三 居家服務評估中心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且實際居住於本市之身心障礙者 提供申請居家服務之需求暨資格評估 二 應備文件 中 低 收入戶證明 或身分證件 申請書 三 補助標準 評估費用免費 四 受理單位 台中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電話 04 22126411轉30 肆 居家式服務 四 身心障礙者家庭托顧服務 一 補助對象 設籍本市且實際居住臺中市 15歲以上未符合長期照顧計畫服務對象 未機構安置 未接受居家服務 未聘僱看護 傭 未領有政府提供之特別照顧津貼 日間照顧費或其他照顧費用補助之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中度以上之身心障礙者家庭 二 補助標準 照顧服務費 全日托 8小時 以新台幣700元計 半日托 4小時 以新台幣350元計 低收入戶政府全額補助 中低收入政府補助85 一般戶政府補助75 四 受理單位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中區服務中心 電話 04 22962884 325 肆 居家式服務 五 居家復健 一 補助對象 經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ADL 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IADL 評估 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 包含 1 65歲以上老人2 55歲以上山地原住民3 50歲以上之身心障礙者4 僅IADL失能且獨居之老人 二 補助標準 長照評估對象 三 受理單位 本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伍 社工服務與權益保障 身心障礙者服務管理及生涯轉銜機制 身心障礙者從出生至死亡 各個生涯階段的發展皆有所不同 且因應個別化差異 每位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亦各異 為因應多元需求及相關服務之提供 需有完整的服務管理機制 然而目前國內對於身心障礙者服務管理的系統卻零亂不一 包括早期療育個案管理 成人個案管理 及長期照顧管理等三個系統 三個系統之間的轉銜機制尚未能切實銜接 且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