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乳腺癌骨转移及双磷酸盐的应用 概况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5 75 乳腺癌远处转移中 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 50 骨痛 骨损伤 骨相关事件 SREs 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 骨相关事件 SREs 包括 骨痛加剧或出现新的骨痛 病理性骨折 椎体骨折 非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 变形 脊髓压迫 骨放疗 因骨痛或防治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 骨转移病灶进展 出现新发 多发骨转移 原有骨转移灶扩大 及高钙血症 概况 骨骼 乳腺癌细胞的特殊环境骨骼是乳腺癌 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1 骨骺的血管结构有利于乳腺癌细胞在骨骼的某些特定部位落脚 骨骺位于长骨的两端 肋骨及椎骨 在骨小梁之间分布有骨髓及丰富的血管 2 骨髓和骨细胞分泌趋化因子能够使肿瘤细胞从血管中穿出 到达髓腔 3 乳腺癌细胞一旦到达骨骺 它们能直接或间接地同骨细胞及骨髓中的其他细胞相互作用 肿瘤生长进展可能通过诱导凋亡的作用使具有功能的骨细胞不断丧失 PMID 12741685 PubMed indexedforMEDLINE 诊断 重视病史采集有报道初诊误诊率高达40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 要强调临床症状体征的观察 如对恶性肿瘤患者建立定期随访监查档案 特别是对亲骨转移的恶性肿瘤 系统采集病史 注意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微细变化 对发现转移有很大帮助 诊断方法 骨放射性核素扫描 ECT 是骨转移初筛手段 优点 灵敏度高 早期发现 全身成像不易漏诊 骨转移癌早期骨破坏仅达5 时 骨显像即可表现出异常 此时X片多正常 只有骨质破坏到30 50 且病灶 2cm时才可达到X片异常的程度 骨显像较X线早3 6个月 甚至18个月发现病灶 对骨转移瘤的检出率达94 X线仅为60 骨扫描确定的转移瘤中约30 经X线检查为阴性 而经X线检查发现的转移灶中仅2 8 核素扫描为阴性 骨显像可通过一次全身成像 发现不同部位的多个病灶 更准确地反映骨转移灶的真实数目 诊断方法 缺点 特异性低 不易区分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 也不能显示骨破坏程度的缺点 骨关节病 伴发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椎体骨折 内生软骨瘤和疲劳骨折ECT推荐用于乳腺癌出现骨疼痛 骨折 碱性磷酸酶升高 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 乳腺癌分期 T3N1M0患者的进一步常规分期检查 ECT选择性用于乳腺癌患者的常规分期检查 诊断方法 X线平片对骨转移瘤的检出远不及核素扫描敏感 但可对不少骨病如骨关节病等作出诊断 比MRI更具特异性 且经济方便 便于排除并存的骨内良性病变 为核素扫描发现的单发病变作出定性诊断 可弥补ECT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 乳腺癌骨转移中成骨型和混合型病变各占10 是女性中最多见的成骨性转移瘤 如核素扫描发现单发病灶后 又经X线平片证实为骨硬化性病变 转移瘤的诊断可成立 乳腺癌病人胸骨孤立性病灶多为骨转移 可能性为76 远高于骨其他部位的病变 如有局部症状可经X线和CT查出 因此未必需要核素扫描 诊断方法 CT主要用于对骨破坏的显示 CT密度分辨率较X线高 其横断面清晰 能克服平面组织的遮挡 较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 破坏区有无软组织样肿瘤组织的形成和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特别是对脊柱 骨盆和颅底病变 诊断方法 MRI的特点 三维成像 定位准确 检查范围比较广 对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四肢 骨盆 脊柱转移瘤有独到的优势 且能显示出纵轴上的侵犯范围 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 显示跳跃性转移灶 直接显示受累血管情况 不需注射造影剂 正常组织与转移瘤组织显示的对比度好 骨髓破坏显示比较清楚 无放射性损伤 诊断方法 多数骨转移瘤T1加权像为低或等信号 T2加权像为高信号 由于骨转移瘤的表现型不同 MRI的信号特点亦有相应变化 MRI直接使肿瘤和骨髓成像 ECT依赖病变的成骨活性增高而吸收更多的标记物来间接成像 MRI不致使成骨活性不高的病变 核素扫描为假阴性结果 漏诊 ECT描对弥漫性和局灶性骨髓肿瘤 以及高度溶骨性破坏的转移瘤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包括乳腺癌转移造成的弥漫性溶骨性破坏 因此 对ECT阴性且有局部骨肌症状乳腺癌病人应行MRI检查 此外 MRI对脊柱骨髓瘤 转移瘤和老年性骨疏松的鉴别优于X线 CT和骨核素扫描 特别是对老年性骨疏松引起的椎体骨折 又称脊柱良性骨折 和转移瘤的鉴别更具优势 诊断方法 PET 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可以直接反应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临床研究提示FDG PET具有与骨扫描相似的敏感性 特异性更高 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疗效评价优于骨扫描 但是专家组认为目前PET 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并不作为常规推荐 诊断方法 骨转移的临床诊断 ECT可以作为初筛检查 X线 CT MRI可以明确有无骨质破坏 PET CT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上各种诊断方法应该合理应用 必要时需要通过骨活检取得病理诊断 对于确诊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应进一步行血常规 肌酐 血钙等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检查 胸 腹 骨盆影像学检查 临床表现 乳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病变为主 有些患者在溶骨病变治疗后的修复可以在影像学表现为过度钙化而被诊断为成骨性改变 对这部分患者应追溯其首诊时的X片是否有溶骨性改变 乳癌骨转移的特点 伴有疼痛的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但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 有效的治疗手段多 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 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 缓解疼痛 恢复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控制肿瘤进展 延长生存期 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手段 1 化疗 内分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2 双膦酸盐治疗 3 手术治疗 4 放射治疗 5 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为主 其中化疗 内分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复发转移乳癌的基本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 其中手术是治疗单发骨转移病灶的积极手段 放射治疗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复发转移乳腺癌选择治疗 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 ER PgR Her 2状况 年龄 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情况 原则上疾病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型乳腺癌患者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 而Her 2过表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使用曲妥株单抗治疗 治疗原则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特点 1 原发和 或复发转移灶肿瘤组织ER阳性和 或PR阳性 2 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 如术后2年以后出现复发转移 3 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 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 非弥散性的肺转移和肝转移 肿瘤负荷小 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 激素反应型乳腺癌 基于患者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的角度来界定哪些患者适合内分泌治疗 一般认为满足下列条件中一条或数条的患者有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 1原发灶和 或复发转移灶ER和 或PR阳性 2老年患者 3术后无病间期较长 4既往内分泌治疗曾获益 治疗原则 乳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 且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 所以尽量避免高强度的化疗 晚期乳癌患者治疗后疾病长期保持稳定应视为临床获益 持续稳定6月以上的病人生存期与CR PR相同 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 可以尽量延长治疗用药时间 延长疾病控制时间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 如果ER和PR阴性 术后无病间隔期短 疾病进展迅速 合并内脏转移 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者应考虑化疗 止痛药 抗癌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 细胞毒化疗 内分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放疗 双膦酸盐 死亡 确诊为乳腺癌 骨转移 出现骨痛 姑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骨痛缓解 再次骨痛 骨痛缓解 放疗 双膦酸盐 骨转移治疗方法选择现状 止痛药 长期用药 抗癌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 细胞毒化疗 放疗 手术 死亡 确诊为乳腺癌 骨转移 出现骨痛 姑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 骨痛缓解 再次骨痛 骨痛缓解 放疗 手术 双膦酸盐 长期用药 早期治疗 巩固治疗 内分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骨转移治疗方法理想选择 双磷酸盐 双膦酸盐是焦膦酸盐分子的稳定类似物作用机理 抑制破骨细胞成熟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抑制肿瘤细胞扩散 浸润和粘附于骨基质 唑来膦酸能够在几个关键步骤抑制这一过程 AdaptedfromMundyGR etal NatureReviewsCancer 2002 2 584 593 浸润 血管生成 原发性肿瘤 转移 黏附 渗出 在远端毛细血管中被捕获 微转移 抑制血管生成 降低与骨的黏附 与抗肿瘤药物协同作用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刺激免疫监视 降低基质浸润 直接抗肿瘤作用 间接抗肿瘤作用 双磷酸盐 第一代双膦酸盐以氯屈膦酸盐为代表 这些药物在30年前进入临床使用 第二代是含氮的双膦酸盐 包括帕米膦酸二钠 阿仑膦酸钠 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强于第一代药物 第三代为具有杂环结构的含氮双膦酸盐唑来膦酸 和不含环状结构含氮的伊班膦酸 在作用强度和疗效方面比第二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体内相对抑制强度 高钙血症小鼠 10 0 10 1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10 0 10 1 10 2 10 3 唑来膦酸 利塞膦酸盐 伊班膦酸盐 阿仑膦酸盐 奥帕膦酸盐 帕米膦酸盐 Neridronate 氯屈膦酸盐 羟乙双膦酸盐 体外相对抑制强度 骨培养 R 0 97 GreenJR etal JBoneMinerRes 1994 9 745 751 双膦酸盐的体外和体内作用强度的相关性 双磷酸盐 适应症高钙血症 骨痛 治疗和预防骨相关事件 SREs 目前乳腺癌骨转移中使用双膦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降低SREs的发生率 英国临床规范化医疗研究所 NICE 建议 乳腺癌骨转移 预期生存期 3个月 血清肌酐 3 0mg dL 在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同时 应及时给予双膦酸盐治疗 双磷酸盐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使用双膦酸盐前 应该检测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 重点关注血肌酐 血清钙 磷酸盐 镁等指标 2临床研究表明第一代氯膦酸盐 第二代帕米膦酸盐和第三代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盐 都有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 都可以用于治疗高钙血症 骨痛 预防和治疗骨转移相关事件 已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 疗效更好 毒性更低和使用更方便 3选择药物治疗应考虑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疾病的总体情况 同时接受的治疗 静脉内使用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具有输液时间更短的优势 4双膦酸盐可以与放疗 化疗 内分泌治疗 止痛药联合使用 5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应注意每天补充钙500mg和维生素D 6轻中度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 30ml min 的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 严重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 30ml min 患者 应进行剂量调整减量或延长输注时间 7文献报道少数患者在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后有发生下颌骨坏死的风险 所以使用双膦酸盐前应注意进行口腔检查 注意每日口腔清洁 服药期间尽量避免包括拔牙等口腔手术 双磷酸盐 用药时间及停药指征 1用药时间 研究证明 双膦酸盐用于乳腺癌 出现骨相关事件的中位时间为6 18个月 所以用药时间至少6个月 2停药指征 使用中监测到不良反应 且明确与双膦酸盐相关 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恶化 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并危及生命 临床医生认为需要时 但经过其他治疗骨痛缓解后不是停药指征 双磷酸盐 专家共识 2007 1 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相关实验研究提示 双膦酸盐可能有预防骨转移的作用 并可能有潜在的预防内脏转移的作用 但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 对于没有骨转移影像学证据的患者 以及出现骨外转移但没有骨转移证据的患者 目前均不推荐使用双膦酸盐 2 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体外研究显示 双膦酸盐药物有抗肿瘤作用 但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 尽管有小样本研究证明 乳癌术后标准放疗 化疗 内分泌治疗后 后续加用双膦酸盐治疗可降低骨转移甚至内脏转移的风险 但是大规模研究尚未完成 因此目前不推荐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 双磷酸盐 Reductioninbonerelapseandimprovedsurvivalwithoralclodronateforadjuvanttreatmentofoperablebreastcancer 一多中心随机 双盲 对照临床试验 可手术乳腺癌口服固令辅助治疗能减少骨转移并改善生存率1069名I III期乳腺癌患者常规初治后随机分入两组 分别口服固令1600mg d或安慰剂共两年 中位随访时间 5 6年 结果 口服固令可降低乳癌术后骨转移的发生 对II III期患者这一效果尤其显著 骨转移风险降低41 结论 oralclodronatewillsignificantlyimprovethe5yearbonerelapsefreesurvivalwhenusedasasupplementaryadjuvanttreatmentforpatientsreceivingstandardtreatmentforprimaryoperablebreastcancer BreastCancerResearch2006 8 3 406 双磷酸盐 专家共识 2007 3 乳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 CTIBL CancerTreatment inducedBoneLoss 可以发生在老年患者 化疗后 激素治疗尤其是卵巢功能抑制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 ASCO骨健康指南 应该检测骨密度 BMD 并根据结果考虑是否使用双膦酸盐药物 ASCO指南建议所有年龄超过65岁 或年龄在60 64岁的患者 但有以下危险因素之一 骨质疏松家族史 体重 70Kg 曾发生过非创伤性骨折或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常规检查BMD 同时建议绝经后妇女无论年龄 只要正在接受AI治疗 绝经前妇女 正在接受可能导致早绝经的治疗 化疗 卵巢去势 的患者都应该常规检查BMD BMD评分 T Score 低于 2 5开始使用双膦酸盐 BMD评分 T Score 在 2 5到 1 0之间患者考虑使用双膦酸盐 而BMD评分 T Score 高于 1 0的患者则不建议使用双膦酸盐 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的用法和治疗骨转移的用法不同 可每3 6个月使用一次 并且要根据治疗后BMD评分的改变调整用药 而乳腺癌患者由于其年龄和治疗 均有可能存在骨质疏松 医生应该常规对这些女性的骨骼健康进行评估 目前不推荐使用双膦酸盐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 双磷酸盐 4 发生骨相关事件后是否换药预防再次骨相关事件的问题发生某些特殊骨相关事件 高钙 骨手术 放疗 后 在临床研究中会作为观察终点停止使用双膦酸盐 但临床实践中不应该停用 而应该继续用药 但某一类双膦酸盐使用过程发生首次骨转移加重的SRE后 可以考虑换用另一类双膦酸盐 也有专家认为换药是否获益有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2008ASCO Aplenarystudyfoundthatgivingzoledronicacid Zometa adrugusedtotreatbonemetastasesandrecentlyapprovedtotreatosteoporosis topremenopausalwomenundergoingovariansuppressionandhormonetherapysignificantlyreducestheriskofrecurrenceinearly stagebreastcancer 一项全体大会宣读的研究发现 除了具有治疗骨转移及近来被证实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外 双磷酸盐 择泰 能够显著减少绝经前接受内分泌治疗和卵巢功能抑制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 ABCSG 12试验研究 奥地利乳腺癌与结直肠癌研究组 ABCSG 首次公布了ABCSG 12研究结果 对于激素敏感的绝经前 期乳腺癌患者 术后在卵巢抑制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 ZOL 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转归 该研究将1801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 在戈舍瑞林 3 6mgq28d 治疗之外 分别给予他莫昔芬 TAM 20mg d ZOL 4mgq6mo 或阿那曲唑 ANA 1mg d ZOL 4mgq6mo 辅助治疗3年 ABCSG 12试验设计 收集1999年 2006年共1803名绝经前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和 或孕激素受体阳性I II期 10处淋巴结转移除新辅助化疗外未接受其他化疗治疗时程 3年 34 随机分成4组1 1 1 1 手术 放疗 三苯氧胺组20mg 天 戈舍瑞林3 6mg每28天 阿那曲唑1mg 天 阿那曲唑1mg 天 唑来膦酸4mg6个月一次 三苯氧胺20mg 天 唑来膦酸4mg6个月一次 研究终点 三苯氧胺vs阿那曲唑 唑来膦酸vs不使用唑来膦酸 主要终点无病生存率 DFS DFS事件 局部复发 对侧乳腺癌 远处转移 继发性癌 死亡次要终点无复发生存率 RFS 局部复发 对侧乳腺癌 远处转移 继发性癌总体生存率安全性探索性终点无骨转移生存率 试验情况 1999年至2006年间共征募了1 803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 60个月2008年3月 137例主要无病存活事件 42例死亡30个局部复发病例70个远处复发病例包括40例骨转移事件16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样本采购策略计划书模板
- 2025珠海房地产买卖代理合同书
- 《2025建筑材料设备采购合同》
- 2025智能家居代理商合同(合同版本)
- 诗歌中的时间与空间考试题
- 创客教育课程设计考试题
- 分公司经理合同(标准版)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原理及应用考试题
- 车抵货款合同(标准版)
- 坚果即食果仁片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诊断报告编制指南
- 下浮率合同协议
- 2025年自考《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概念与应用测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论培训
- 离子检验-教案-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酒店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Unit 5 Lesson 20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挤出机生产线安全操作规程
- 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