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X线成像基础理论 晋中三院影像科李海霞 教学内容 第一节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第二节X线照片影像第三节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第四节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第五节散射线及其消除 教学内容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第八节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第十节X线摄影的条件 教学重点 难点 1 掌握X线管焦点 X线束 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的概念 2 X线量分布特点及恰当的应用 掌握散射线产生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正确使用滤线栅 3 熟悉X线照片影像的内容4 掌握并运用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5 掌握合理使用X线摄影的条件 了解 固定阳极X线管 固定阳极X线管的结构主要由阳极 阴极和玻璃壳三部分组成 阴极的作用是发射电子并使用电子聚集 是轰击在靶面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大小 形状 灯丝 发射电子阴极头 它又称聚焦槽 聚焦罩或集射罩阳极的主要作用是阻挡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而产生X线 同时将曝光时产生的热量辐射或传导出去 其次是吸收二次电子和散乱射线 玻璃壳用来固定 支撑阴 阳两极并保持管内的真空度 第一节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 一 X线管的焦点实际焦点 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实际焦点 实际焦点的宽度 聚焦罩的形状 宽度和深度有效焦点 实际焦点在X线管长轴垂直方向的投影称有效焦点 有效焦点 实际焦点 sin 为阳极倾角 阳极靶面与X线管长轴的垂直面所构成的角 为阳极倾角 阳极靶面与X线管长轴的垂直面构成的角 有效焦点与成像质量有效焦点尺寸越小 影像清晰度就越高减小有效焦点 势必减小实际焦点 X线管的功率随之减小 曝光时间需增加 这将会引起运动模糊 几何模糊 第一节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 二 X线量分布特点X线量的分布 X线在照射野内的分布 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 焦点的方位特性 在垂直X线管长轴方向上 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 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 在X线管短轴方向上 有效焦点大小相等 焦点的方位性 二 X线量分布特点 X线管的阳极效应 球管的阳极有倾角 在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 X线量分布是非对称性的 近阳极端X线少 近阴极端X线量多 在X线的短轴方向上 X线量分布对称 因此在摄影时肢体厚部位对阴极端据X线量分布特点 摄影时 肢体厚度大的组织置于阴极端 需重点观察的细致结构组织及厚度小的部位尽可能置于阳极端 第一节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 三X线束X线管发射的一束呈锥形放射的具有一定穿透力的波长不等的混合射线 中心线 X线束中心的那一条射线 代表射入被检者身体的投照方向 X线束照射野 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积的大小 斜射线 X线束中心线以外的X线称斜射线 斜射线是影像失真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X线照片影像 一 X线照片影像的传递与形成 一 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X线 X线管 穿过不均质人体组织 三维空间分布 后 通过吸收或散射而衰减 X线强度分布呈现差异 屏片系统或荧光屏 影像增强器 受光面 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 胶片 经过二维光学密度分布 经后处理 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二维影像 第二节X线照片影像 一 X线照片影像的传递与形成 二 X线影像信息传递 五个阶段 1 X线照射不均匀密度和不等原子的肢体后 形成带有强度不均匀的X线信息 2 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 通过 增感屏 胶片系统 荧光屏 影像增强系统 电影等 转成二维图像 如若屏 胶片系作为接受介质 荧光强度分布将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 潜影形成 再经显影加工处理形成二维光学密度分布的胶片影像 不可见光的X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的密度影像 3 借助观片灯 把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4 通过视网膜 观察图像 明暗相间的视觉影像 5 传给人脑综合分析 识别图像 根据相关知识 经验等综合能力做出评价或诊断 第二节X线照片影像 二 X线影像的观察方法 一 X线透视法 特点 荧光图像的影像 正像 荧光亮的部分表示被检肢体吸收X线量少而透过的X线多 如肺及脂肪等 反之荧光暗的部分表示被检肢体吸收X线量多而透过的X线少 如骨骼 牙 钡剂等 优点 1 观察器官的形态及动态运动情况 如心脏大血管的搏动 钡餐造影的肠蠕动 2 多方位观察病灶 以资疾病的鉴别诊断 如钙化灶与血管的断面 3 实际应用中 观察胸部疾患 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金属异物及气腹和肠梗阻 缺点 不能留下记录 观察细微结构较差 第二节X线照片影像 二 X线影像的观察方法 二 X线摄影概念 穿过被检肢体后的X线作用于胶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 经医学照片后处理技术的处理 则在胶片上显示出物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这种利用X线摄取人体组织器官影像的方法称为X线摄影 特点 照片影像 负像 用观灯片观察X线照片影像时 透过可见光强的部分表示被检肢体的密度高 吸收的X线量多 如骨骼 牙及钡剂 透过可见光少的部分表示被检肢体的密度低 吸收的X线量少 如肺及脂肪等 优点 观察人体内部细微结构 用于诊断疾病 照片记录并永久保存 便于会诊 复查与对比 X线摄影与透视的优缺点互补 第三节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一 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也称摄影密度或黑化度 是指曝光后的胶片经显影加工后照片的黑化程度 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值大小由照片的黑色银离子决定 银离子沉积越多 光线被吸收得越多 照片也就越黑 反之 银离子沉积越少 照片也就越透明 X线照片 一定灰阶的黑白影像 未被物体遮挡而被X线直接照射的部分最黑 而被高密度物体遮挡 X线被大量吸收的部分最白 如有高密度对比剂或粗大骨骼的部位 骨骼 肌肉 脂肪以及肺组织 由于密度的差异而形成了X线照片影像的灰阶 照片透光率 透明度 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 照片阻光率 不透明度 指照片上某处阻挡光线的程度 第三节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二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一 X线照射量 mAs 照片的密度与X线照射量成正比 以正确曝光为前提 曝光过度或不足 相对应的密度变化小于照射量变化 密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照射量 还决定于X线胶片对其照射量的反应 实际工作中 利用照射量调节照片的密度 二 X线管电压 KV 照片的密度与X线管电压 KV 的n次方成正比 实际工作中 利用管电压控制照片的对比度 三 摄影距离 FFD 照片的密度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理论上为用较少的曝光条件得到较大的照片密度 应尽量缩短摄影距离 实际工作中 缩短摄影距离增加了摄影的模糊及放大变形 因此 确定合适的摄影距离 应在X线机容量允许的条件下 根据诊断的不同要求而定 确保影像的清晰 第三节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二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 四 增感屏 胶片系统 增感屏的作用 X线摄影时 使用增感屏可吸收少量的高能量X线光子 转换成大量的低能量可见光 使胶片感光 从而提高了照片的密度 屏 胶结合 减低照射量 减少了患者的辐射量 增感屏对照片密度的提高能力取决于增感屏的增感率 照片的密度与增感率成正比 五 被照体的厚度 密度 照片的密度与被照体的厚度 密度成反比 人体除肺组织以外 各脏器密度大体接近于1 肺不能单以厚度来决定对X线的吸收程度 六 照片的后处理技术 照片的显影加工条件有关 如显影液的特性 温度 显影时间 第四节X线影像的对比 一 X线照片对比度的概念照片对比度 是指x线照片相邻影像的密度差 亦称为光学对比度 对比度的基本要素 1 肢体对比度 肢体本身不同组织的密度差 2 x线对比度 X线通过被照肢体后形成的X线强度的差异 3 胶片对比度 胶片的反差系数 是指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4 照片对比度 指照片上组织影像的光学密度之差 照片对比度取决于被照肢体对X线吸收不同所产生的X对比度以及胶片对X线对比度放大的结果 第四节X线影像的对比 二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照片因素1 胶片对比度 r值 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即胶片对比度 r值大的胶片比r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 因此X线摄影中尽量采用r值的的X线胶片 2 增感屏 胶片组合 增感屏与对比度成正比 X线摄影中 使用增感屏可以减少曝光条件即减少了散射线的产生 从而提高照片的对比度 3 照片后处理技术 显影处理直接影响照片的密度和对比度 包括显影成分 温度 时间等 第四节X线影像的对比 二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二 射线因素1 x线质 kv 的影响 照片对比度的形成实质是被照体对X线吸收的差异 而物质的吸收能力与X线波长 受管电压影响 的立方成正比 为获得良好对比 采用不同的管电压摄影 如 软X线摄影 25 40KV 普通摄影 40 100KV 高对比度 次 准 高千伏摄影 100 120KV 高千伏摄影 120 200KV 低对比度 高层次 2 x线量 mAs 的影响 无直接作用 随着X线的增加 部分影像的对比度也会明显增高 3 灰雾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 如散射线在照片上增加了无意义的密度 造成对比度的下降 灰雾原因如本底灰雾 化学灰雾 保管不妥或时间过长引起的灰雾 第四节X线影像的对比 二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三 被照体本身因素1 原子序数 诊断放射学中 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主要是光电吸收 特别是使用低千伏摄影时 光电吸收随物质的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骨骼比肌肉及脂肪能吸收更多的x线 它们之间就能有更高的对比度 2 密度 组织密度愈大 x线吸收愈多 肺在具有生命力时是个充气组织 气体与血液 肌肉的吸收比例为1 1000 因此肺具有很好的天然对比度 3 厚度 在被照体密度 原子序数相同时 照片对比度为厚度所支配 如胸部后肋骨厚于前肋 因此与肺组织形成的对比不同 另外组织中出现含气空腔时也能造成组织厚度的差别 相当于把厚度变薄 第四节X线影像的对比 三 照片对比度的分析X线诊断领域 人体吸收X线的形式 主要是光电吸收和康普顿效应 低千伏摄影 原子序数越高 光电吸收越多 照片对比度越高 高千伏摄影 X线的穿透力增强 照片层次丰富 但照片对比度下降 一 普通千伏摄影的照片对比度分析 着眼受检部位与邻近组织或病灶之间有充分对比就是好照片 非检部位可以不好 这种普通千伏摄影技术下所呈现的照片对比度称为适当对比度 二 高千伏摄影的照片对比度分析 主病灶 副病灶和正常部分 分别为X线所见 这种摄影技术称为高千伏摄影技术 用其可获得概观摄影的照片效果 照片的层次丰富 如胸部高千伏摄影的照片对比度呈现出肺纹理连续追踪的效果 虽然对比度差一些 但病灶可见度加大 调和对比度 好的照片 合适的线质线量 选择胶片对比度 大r值 照片的后处理操作技术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一 散射线的产生 原发线经过被照体后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反映被照体信息的有用射线 另一部分为方向不定的 波长比原发射线长的散乱线 称之为散射线 P11图2 4散射线示意图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一 散射线的产生 散射线含有率 表示于胶片上散射线含量的多少 其影响因素 1 管电压的变化 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 80 90KV以上趋向平稳 2 被照厚度 相同管电压及照射野下 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物体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 被照厚度产生的散射线对照片影像效果的影响 要比管电压产生的影响大的多 3 照射野大小 产生散射线最主要的因素 当照射野增大时 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增加 摄影时将X线照射野调至能满足诊断目的即可 以减少不必要的原发射线和散射线 相对小的照射野 所摄取的X线照片灰雾小 对比度好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二散射线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当散射线较多时 照片对比度明显下降 照片模糊 灰雾增加 影像边缘不锐利 细微结构模糊不清 抑制散射线的产生和消除散射线对照片质量的影响 是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一 散射线的抑制1 利用X线束限制器缩小照射野和抑制散射线 1 选用遮线筒或缩光器来改变照射野的大小 用铝板制作的多层遮线器 2 用铝板制作的多层遮线器2 使用适当厚度的金属薄板 置于球管窗口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滤线栅法和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1 滤线栅的构造 一般用0 05 0 1cm的薄铅条 夹持在间隔为0 15 0 35mm铅或胶木板之中 2 滤线栅的分类 1 平行式遮线栅 2 聚焦式遮线栅 3 交叉式遮线栅 4 运动式遮线器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3 遮线栅的几何特征 栅比 R 滤线栅铅条高度与铅条间隔之比 即 R h D 栅密度 n 指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面积内铅条的数目 n 1 d D 铅容积 P 在滤线栅表面上 平均单位面积中的单位体积P n d h 滤线栅焦距 指聚焦滤线栅的倾斜铅条汇聚于空间的直线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 焦栅距离界限 X线摄影时 在聚焦滤线栅有效面积边缘处 原射线透过值在聚焦距离上的透射值的60 满足临床需要的X线照片 时允许焦点距离聚焦入射面的最低滤线栅焦距和滤线栅焦距最高的范围 随栅比的增加而缩小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4 滤线栅的工作原理 原发射线透过铅条之间 散射线不能透过铅条 如图2 6 P13 X线摄影中 将滤线栅置于胶片和肢体之间 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与滤线栅的焦距相等 并使X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栅板中心 原射线方向与滤线栅的铅条排列间隙在同一轴线上 X线管发出的原发X线与滤线栅的铅条平行 它能通过铅条间隙而达到胶片产生影像 被照体的散射线的方向不定 与铅条成角 不能通过铅条间隙 大部分散射线被吸收减少了胶片上的散射线量 有效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 提高了影像质量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5 滤线栅的切割效应 滤线栅铅条对X线原发射线的吸收作用 四种情况 聚焦栅倒置使用 照片中线部分呈现出密度影像 其余部分无密度影像 侧向倾斜栅栅焦距 一 摄影距离与栅焦距一致 X线管焦点向一侧偏离了聚焦线 二 摄影距离与栅焦距一致 而栅平面不与X线束垂直 向一侧倾斜一定角度 栅铅切割同等量的原射线 产生一个密度均匀减低的影像 如图2 7 图2 8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3 上下偏离栅焦距 X线管焦点对准栅中心 其位于栅聚焦线上或下时 也会产生切割效应 若上下偏离距离相等时 近栅焦距离的切割效应造成原发线的损失大于远栅焦距离 如图2 9 4 双重偏离栅焦距 侧向偏移及上下偏移栅焦距同时发生 可造成胶片不均匀照射 照片密度影像一边高一边低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6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 1 使用聚焦式滤线栅 不能反置 2 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线 其左右偏离小于3cm 3 倾斜X线管 倾斜方向要于滤线栅铅条方向一致 4 使用聚焦式滤线栅时焦距在f1 F2之间 5 使用调速式滤线栅时 滤线栅运动时间长于曝光时间1 5 6 加大曝光条件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7 滤线栅的选择使用 要求除去散射线率高时 选用栅比大的滤线器 聚焦式和交叉式滤线栅性能相似 但交叉式消除散射线效率高 一次X线透过率低 倾斜中心线摄影时 不能用交叉式滤线栅 第五节散射线极其消除 三散射线的减少和消除 二 散射线的消除 空气间隙法 原理 利用空气可吸收能量较低的X线及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 减少到达胶片散射线量的方法 加大肢 片距以减少散射线 同时 肢 片距加大后 由于光线投影的原因 到达X线的散射线较少 照片的对比剂得到提高 注意 肢 片距应在30cm以内 照射野面积不宜过大 否则影像会因几何投影原因而模糊不清 管电压不宜超过100KV 否则会引起散射线产生过多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一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的概念模糊 X线照片上组织器官 解剖结构 病灶等影像边缘的不锐利 称为模糊 影像模糊 一种组织至相邻另一种组织之间光学密度逐渐变化移行的幅度 幅度越大则越模糊 模糊超过0 2MM人眼不可以识别 影像模糊程度的表达方式 如清晰度 锐利度 分辨率等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一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H代表模糊 K代表对比度 D代表密度值 如图2 10 P15 1 最理想的状况 2 实际的状况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二 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正常情况下的影像模糊 1 肢体组织厚度移行产生的模糊 2 渗出性病灶产生病理性模糊 其就是一种X线诊断的信息 X线摄影技术因素带来的模糊 与技术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二 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 一 运动性模糊X线摄影过程中 X线管 被照体及胶片三者均应保持静止或相对静止 否则就产生模糊 消除模糊的因素 1 固定人体 2 选择肢体运动幅度小或静止的机会曝光 3 尽量缩短曝光时间 4 肌体尽量靠近照片 5 尽可能增加焦点至胶片的距离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二 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 二 焦点的几何性模糊据几何学的原理 在物 片距不等于零时会形成半影 即几何学模糊 如图2 11P16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二 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 三 屏 片系统产生的模糊屏 片系统会使照片影像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 而增感屏是模糊的重要因素 增感屏产生的模糊 主要是由荧光的扩散及光晕和光渗等原因造成 增感屏的荧光颗粒越大 模糊度越大 增感屏不平也会产生模糊 如图2 12 P17 光晕 吸收了X线的荧光颗粒发出的荧光 经增感屏表面反射产生 光渗 指结束X线的荧光颗粒散射产生 另外严重的照片斑点 增 片接触不良 中心线倾斜 斜射线摄影也可导致或加重影像的模糊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二 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 四 散射线性模糊当散射线较少时 产生照片灰雾 照片对比度下降 当散射线较多时 对比度下降 影像边缘不锐利 影像细微结构不清 第六节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三 密度 对比度及模糊度的相互关系影像形成的基础 照片的密度和对比度 影像细微结构的显示程度 照片模糊度的大小照片的密度在0 7 1 5时分辨率最大 模糊值最小 密度在0 5以下或2 5时 分辨率减小约1 2 照片对比度大时 人眼感觉影像边缘的锐利度提高 反之 人眼感觉影像边缘模糊 辨认病灶和细微结构比较困难 对比度差 对比度和密度好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影像的失真度 照片影像较原物体大小及形状的改变程度称影像的失真度 影像的失真分类 放大失真 变形失真 重叠失真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一 照片影像的放大 一 影像的放大率一方面 X线管产生的X线束为圆锥形 故X线影像为放大像 焦点有一定大小面积 产生半影随影像放大而增大 如图2 13 S G 影像的放大率 X线影像放大率 与肢 片距 焦 肢距和焦点大小有关减少肢 片距 减少影像的放大并缩小半影 增加焦 肢距 减少影像的放大并缩小半影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一 照片影像的放大 一 影像的放大率另一方面 人体是一个散射体 肢 片距越小 散射线越多 照片对比度低 适当加大肢 片距 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 提高对比度 焦 肢距加大 增加X线机的负荷量 故 摄影时选择适当的焦 片距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一 照片影像的放大 二 模糊阈值及允许放大率焦点系面光源 影像存在几何半影 产生影像模糊感模糊阈值 人眼观片认为有模糊感时的半影值 国际放射界公认 模糊阈值及允许放大率0 2mm 小于0 2mm时 人眼感觉影像清晰 控制半影值小于0 2mm 球管焦点大小 确定值 调整肢 片距 减小 焦 肢距 适当加大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二 照片影像的变形 一 歪斜失真摄影时X线焦点 X线中心 被照体以及X线胶片的投影关系不正确 可以引起X线影像的歪斜失真 如图2 14 影像S1是位于焦点正下方G1的投影 S1与G1相似 2 影像S2是未位于焦点正下方G2的投影 S2与G2产生差异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二 照片影像的变形 一 歪斜失真减少歪斜失真的方法 1 被照物体置于焦点正下方 2 缩短物体与胶片的距离 3 在X线机负荷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焦点至胶片之间的距离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二 照片影像的变形 二 放大失真焦 片距有限且肢 片距不可能为零 故X线摄影时照片影像均有一定程度放大 若X线中心线不与被照物体及胶片垂直 被照物体不与胶片平行 由于光学投影的缘故至照片放大率不一致 形成影像的放大失真 近胶片侧的放大率小于远离胶片侧的放大率 如图2 15P19 第七节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三 照片影像的重叠及切线投影 一 影像的重叠人体器官是一个重叠的立体结构构成 所以投影是一个重叠的影像 影像重叠对影响诊断的影响 1 密度接近的组织器官重叠后 很难分辨其解剖关系 2 密度接近的大小物体重叠后 难以分辨其解剖关系 3 高于或接近病灶密度的组织器官与病灶重叠后 病灶被掩盖而不显示 二 切线位投影肢体表面凸出或凹陷的病灶显示清楚 可将中心线从肢体被检部位的局部边缘通过以避免病灶本身与其他部位重叠 这种摄影方法称为切线位投影 照片失真 肺部密度过大 心脏左前斜位 肋骨失真 第八节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 均匀的X线束照射屏 片组合系统的X线片后 X线照片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规则斑点出现 这种由小密度差造成的不均匀结构称为照片斑点或照片的颗粒度 明显的照片斑点 影响微小解剖结构分辨或较小病灶淹没 影响诊断 影像模糊 照片斑点形成原因 1 胶片斑点 2 增感屏斑点 量子斑点 结构斑点 第八节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 照片斑点其晶体颗粒大 则影像颗粒粗 胶片斑点就明显 目前胶片晶体颗粒比荧光屏颗粒细 忽略不计 增感屏斑点由屏结构斑点和量子斑点组成 制作工艺差的颗粒粗的高速增感荧光物质增感屏斑点明显 而在X线量子数较少时 密度不均 斑点较多 实验证实 足够X线量子数时 X线量子在组织中吸收稳定 X线照片准确反映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 照片斑点少 反之 照片斑点多 所以 使用屏 片系统X线摄影 增加电压摄影时 注意保持足够的X线量 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优质X线照片的意义 防止诊断中的漏诊 误诊 提供诊断的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优质X线照片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 适当的光学密度观察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 密度过低常见的原因是胶片的感光不足或显影不足 表现为肢体的组织影响多呈灰白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密度过高常见的原因是胶片的感光过度或显影过度 表现照片普遍过黑 以致组织器官的轮廓和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总之 人眼密度分辨能力有限 适当的照片密度 才能反映影像细节 符合X线诊断的基本要求 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优质X线照片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 良好的对比度与丰富的层次两者均是光学密度的差异 但在有限的密度范围内 两者是互相制约的 影像对比度大 层次就不丰富 反之 层次丰富 则对比度减弱 根据X线诊断需要 同时兼顾影像的对比和层次是十分的重要 调节管电压高低控制照片的对比和层次 厚部位致密组织选用较高千伏摄影 薄部位及软组织等可选用软X线摄影术 缺乏对比的组织采用造影的方法 总之 照片上尽可能多的显示人眼能识别的组织器官的影像以及病变异常变化的情况是临床X线诊断的基本要求 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优质X线照片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尽量小的模糊度通过缩短曝光时间 固定被检部位 使用小焦点 缩短肢 片距 选用高质量增感屏和高清晰度胶片 控制照片斑点 减少散射线等一系列措施 减低影像技术性模糊 尽量把影像模糊程度控制在模糊阈值内 第九节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优质X线照片具备的基本条件 四 正确的几何摄影X线管 被照体 胶片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摆放应准确 符合摄影体位的要求 尽量减少影像的失真 变形及重叠现象 以免影响诊断 五 无技术操作性缺陷 如照片冲洗过程无污染 折痕 损伤等人为因素所致缺陷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X线摄影成像制定摄影条件 注意被检组织和病灶的结构特点 选择合适的X线质和X线量 选用合适性能的屏 片系统 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人体内部的结构信息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一 光效应以及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X线摄影过程中 通过被检体的X线能使屏 片系统产生感光效果称为感光效应 一 管电压与感光效应若将照片获得某一密度值的感光效应作为E 根据实验可知 E KVnQ K常数 V管电压 Q管电流 n管电压的指数 n值随管电压的高低 被检体的性质 增感屏性能的不同二变化 所以管电压是影响感光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一 光效应以及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二 影响感光效应的其他因素1 据因素的特点 基本分为两类 相对固定的因素 增感屏 胶片的感光度 焦点物质的原子序 焦 片距 滤线栅曝光倍数 照射野面积以及被检体的状况等 经常变动的因素 管电压 管电流 曝光时间 电源的质量 整流方式 X线机的性能 显影液的性能等2 X线摄影的条件 管电压 管电流 曝光时间 焦 片距 3 选择摄影条件的根据 被检部位的生理 病理情况以及线机的容量等因素综合考虑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二 X线摄影条件的互易关系 一 管电压与管电流量1 遵循E K Vn Q 2 注意管电压相位及脉冲例如 用60KV的单相全波电整流式管电压摄影 若改用三相六脉冲式的 只需55KV即可 而用三相十二冲式的 仅需52KV即可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二 X线摄影条件的互易关系 二 管电流与摄影时间1 X线管容量 管电压 管电流及摄影时间三者互相制约 2 被检部位的活动 被检肢体的活动度大 所产生的影像模糊度也大 在摄取活动的组织器官影像时 应尽量选用短时间 大管电流曝光 以减少X线照片模糊 第十节X线摄影条件 二 X线摄影条件的互易关系 三 摄影距离与管电流量距X线传播中的衰减 摄影距离即焦 片距r 胶片上所得的X线量与r的平方成反比 据E K Vn Q 得Q Kr Q1 Q1原管电流量 Kr距离系数 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与海鸥课件
- 《谁看见过风》诗歌课件
- 《读后感》课件教学课件
- 肺移植患者术后的护理
- 慢性肾脏病护理查房
- 高效团队管理技巧培训
- 童年的家绘本讲解
- 电解质代谢紊乱患者护理
- 高血压低血压的自我护理
- 《苏三起解》课件
- 企业运营管理学习课件
- 蓝藻治理打捞管理制度
- 2025年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州市建设工程档案立卷程序与标准
- 国庆、中秋节前安全教育培训
- 2024年江苏省《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附答案(能力提升)
- 公共管理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课件 第2章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歌曲《wake》中英文歌词对照
- 2024年职教高考《机械制图》考试题库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