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技术方案.doc_第1页
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技术方案.doc_第2页
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技术方案.doc_第3页
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技术方案.doc_第4页
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技术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方案为保护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资源,保持和提高东北型中华蜜蜂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特制定本方案。一、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现状及优良特性(一)品种分布中华蜜蜂是我国唯一的地方优良蜂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其中东北型中华蜜蜂原产于辽宁省东部山区,主要分布在宽甸、凤城、本溪、新宾和吉林长白山等地。是我国东北地区以杂木为主的森林群落以及传统农业的主要授粉昆虫,为原始生态发展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各地中蜂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传统的饲养方式仍占较大的比重,杀蜂毁巢取蜜,给中蜂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高产蜂种的引进,给中蜂生产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大量杂木林的乱砍乱伐,使中华蜜蜂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导致中蜂饲养量及野生种群急骤减少,全国性出现中蜂群逐年锐减的形势。据中科院养蜂研究所调查: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上世纪五十年代约10万多群,到了本世纪初仅存40群,已濒临灭绝。吉林长白山地区也只剩下600多群。辽宁省东北型中华蜜蜂已由2000年6万群减少到3万群,特别是辽西地区,目前中蜂饲养量仅几百群,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工作任务艰巨。(二)优良特性在中华蜜蜂中,东北型中蜂表现出更为突出的生产性能,被辽宁省列为十大地方优良品种之一。(1)个体抗寒能力强:当温度在6.5以上时,就能安全采集,冬季能在-30以下的树洞中安全越冬,春季平均气温1-2时,群内蜂王便可开始产卵繁殖后代。(2)抗美洲幼虫腐臭病:中华蜜蜂体内具有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基因,对于危害欧洲四大名种的这种顽固性疾病,中蜂却能抵御而不感染。(3)抗螨性强:中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大、小蜂螨具有拮抗性,大、小蜂螨对中蜂不造成危害。(4)飞行敏捷:中蜂的个体较西蜂小,飞行敏捷,速度快,每16秒钟能飞行0.5千米。(5)采集勤奋:在采集季节,中蜂的采集时间每天要比西蜂长2-3小时。(6)善于利用零星蜜源:特别是在早春或晚秋,气温较低、蜜粉源不集中的情况下,中蜂同样能很好地利用零星蜜源。(7)能维持强群:东北型中华蜜蜂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形成了较其它中蜂善于维持强群的特点。二、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总体思路1.建设东北型中华蜜蜂活体保种场,建立保种核心群。充分利用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现有的保种、育种及生产条件,以场内现有中蜂保种核心群为基础,实现集中保种,进行选育提高。 2建设中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推广普及中蜂活框饲养,扼制西蜂对中蜂资源的干扰和破坏,通过普及新法饲养,防止人为因素对中蜂资源的毁灭性破坏。3通过核心群育种和推进联合保种的方式,扩大保种数量和范围,实行优势互补,使保种机制更完善、更具规模。4开展本品种选育,不断选育提高中蜂的生产性能。通过加强品系建设,引入外血等方式、方法,克服长期闭锁繁育带来的弊病,纯化优良基因,以增强其生产性能。三、保种方式1.开展社会化联合保种。辽宁省蜜蜂原种场是辽宁省养蜂行业的管理单位。每年通过全省蜂业联谊会,现已发展会员684人,会员均为各地养蜂大户组成。近年来,我场利用网络优势,探索出一条同各地蜂农联合开展保种、育种工作之路,我们为会员提供蜂王、蜂机具、蜂粮和养蜂技术,并回收产品。由会员按场里统一制定的技术标准饲养保种基础群,由技术人员帮助会员进行繁蜂、育蜂,会员帮助场里记录测试数据,双方联合开展保种和育种工作,为我场大范围开发中蜂保种和选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东北型中华蜜蜂的选育工作。以核心群为基础,充分利用辽宁省蜜蜂原种场技术力量,应用现代的育种技术,在东北型中蜂保种基础上,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在稳定东北型中蜂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选育提高中蜂的生产性能,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系。通过开展品种保护工作,实现东北型中华蜜蜂年核心群存栏500群,联合保种基础群500群,核心群通过形态性能测定,选优汰劣,用基础群替补,并从联合保种群中择优补充到后备群,确保核心蜂群年更新率在20%以上 。四、东北型中华蜜蜂的选育方向通过本品种选育,建立二个高产品系:1、稳定型高产蜜系:通过选种、选育,应用中蜂高效饲养管理技术,使蜂群温驯稳定,不易飞逃。具体指标是强群能维持在10框蜂以上,产蜜量达到30千克以上。2、稳定型高繁殖力系:选择产卵力强的优质蜂王,建立稳定的分蜂性弱的高繁殖力系,具体指标是蜂王日产卵量在1100粒以上;同等群势,每群年繁殖在2群以上。五、保种技术路线1.开展中蜂良种选育的研究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当家品种,最初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力低,而近几年,西蜂的大量饲养,中蜂的饲养又被忽略,因而,中蜂的生产水平亟待提高,尚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开拓。因此,通过开展中蜂保种工作,计划在中华蜜蜂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生产技术等方面加大试验研究力度,以全面提高中蜂的饲养管理水平,使中蜂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优势。 特别是我省东西部东北型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生产性能彼此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体色特征上看有棕色与黑色之分。我们通过形态测定、生产性能对比,在原有基础上选育出优良种群、培育优良品系、提高中蜂产量、维持强群能力,以达到促进中蜂种质资源保护的目的。2. 实行核心群封闭繁育。在保种核心群内,开始不采用近交,防止近交衰退,优秀基因丢失,当进行到一定世代后,采用轻度近交,来固定品种优良性状。然后开展近交试验,应用近交育种技术,培育优良蜂种的近交系,使优良基因纯合,并固定下来,完善各品系的表型整齐度和基因纯合度。3.加强形态鉴定工作对培育出的优良蜂种的吻长、肘脉指数、右前翅面积、背板长度等指标进行形态鉴定,以培育出表型一致,生产性能优越的蜂种。4.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对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单靠自然交配进行选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每年可进行几个世代的培育,大大提高选育工作的效率,尽早实现良种化选育。5.推广普及科学饲养由于中蜂土法饲养,给中蜂种群繁衍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造成种群数量逐年减少。而且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所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只有改土法饲养为科学饲养,才能充分发挥中蜂的生产潜力。1992年我场组织在宽甸县推广中蜂活框科学饲养,使中蜂采蜜量提高了几倍至几十倍,蜂群繁殖力成倍提高,对中蜂饲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六、保种措施1加大中华蜜蜂保护工作领导力度为全面系统地开展东北型中华蜜蜂保护工作,成立东北型中华蜜蜂保种领导小组。由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张喜凡副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省局种畜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保种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情况,确定保种规模及选育方向等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具体工作。为确保保种方向正确,保种措施有效,解决保种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特聘请专家组成顾问组。组长由中国蜜蜂研究所育种部主任石巍教授担任。顾问组负责有关标准、技术路线和重大措施的论证,为领导小组当参谋,并指导现场技术人员开展选育工作。2加强保护区建设,推行联合保种为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的平衡,保护东北型中华蜜蜂种质资源这一瑰宝,防止西方蜜蜂的侵入,在我省东北型中华蜜蜂比较集中的宽甸县、清原县、绥中县建立中蜂保护区,并严格进行管理,在保护区内选择信誉好、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中蜂饲养户为联合保种户,由场无偿提供蜂箱、技术培训等,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年底通过验收合格后,再给予适当补贴。本场在联合育种户中择优有偿收购优质蜂群作为本场核心群。3加强中华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东北型中华蜜蜂选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科研、推广以及各级政府的共同参与,逐步建立以辽宁省蜜蜂原种场为龙头、以联合育种户为纽带、以广大中蜂饲养户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辽宁省蜜蜂原种场负责原种的选育,并将培育的良种推广给中蜂饲养户。联合育种户负责保存和扩繁工作,并为当地农户供种。饲养户负责中蜂产品的生产工作。中蜂保种工作的重点是中蜂的新法饲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使技术推广与联合保种相结合,使中蜂保护工作有计划的按部就班的进行,使东北型中华蜜蜂得到更好地保护。 4实行科学化管理中蜂保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中蜂保种方面我们将应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首先,加强微机化资料库建设,将我场自建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