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翻译主题研究.doc_第1页
瞿秋白翻译主题研究.doc_第2页
瞿秋白翻译主题研究.doc_第3页
瞿秋白翻译主题研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瞿秋白翻译主题的迁移研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国际歌、海燕等作品不仅在他的那个时代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读。从1919年他发表第一篇译作祈祷开始一直到1935年牺牲之前的两三年,翻译工作一直是他生命组成的重要部分。在这短短的十四年间,瞿秋白凭着他坚强的革命斗志、超凡的才智和不懈的毅力,完成了20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其中既包括他钟爱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马列文论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纵观瞿秋白的翻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翻译活动始终反应了译者当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契合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其主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 为“启蒙”而做的早期翻译瞿秋白与翻译的因缘纯属偶然,他本来是要报考北京大学的,但是因为经济的原因,才不得不“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正是因了这种机缘,年轻的瞿秋白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俄罗斯文学名著。对于这位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文艺青年来说,恰如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瞿秋白熬夜读书“往往到深夜两三点钟才睡。”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的第二年(1919年9月)便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译作-托尔斯泰的闲谈,从此便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到译者奔赴苏俄做记者之前,瞿秋白先后发表了闲谈、仆御室、祈祷、付过工钱以后、妇女等文学译作,这些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多为短篇小说,但是译者的译笔通俗传神,初步展示了一名优秀译者所应该具有的扎实的文字功底与高深的思想修养。在此期间,瞿秋白还和耿匡合作翻译了托尔斯泰的10个短篇小说编成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出版。同时期,瞿秋白还翻译发表了有关信仰的论不死书,关注妇女问题的告妇女文及答论驳“告妇女书、教育问题的论教育书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社会之社会化。其中伯伯尔的社会之社会化篇幅较长,译文将近5万字。这是在中国最早介绍无产阶级思想的文章之一,为后来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声,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瞿秋白中后期系统地翻译马列著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然而瞿秋白青年时期的翻译实践,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北京求学期间的瞿秋白当时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使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最终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瞿秋白是运动的参加者与组织者,开始以一个积极的民主主义者的姿态进入到浩荡的历史洪流之中。“五四运动”是继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从1915年青年杂志揭起科学、民主两面启蒙大旗以后,在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又一股强劲有力的潮流。鲁迅之提倡“个性解放”,意义在此;瞿秋白之重“文化救国”,其意义也在于此。他们都是看到中国“国民性”之麻木、愚弱,而求通过思想启蒙运动,使中华民族觉醒起来。 闲谈表现的是当时俄罗斯人不满现状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这和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生活也许有相类通之处。大约是它能引起瞿秋白翻译兴趣的一个内在原因。” 仆御室一文描写的则是当时俄罗斯下流社会的情形,介绍这样的作品到中国来,译者意在“以文学的艺术的方法变更人生观,打破社会习惯现在中国实在很需要这一种文学。”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翻译的立意明显高于前期文章,译者已经不满足于从对个人的道德的层面进行介绍,而从更深层次的社会需要出发来对翻译材料进行选材。至于哲学与政治题材的翻译,其目的就来的更加直截了当的。妇女一文中,瞿秋白借果戈里之口,大唱妇女的赞歌,“妇女是诗”,“妇女是思想”,彻底否定了封建思想对女权的无视与践踏。以翻译为武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洪流。1920年3月为序 中的一段话最能直接体现瞿秋白早期的翻译目的: 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却已似极一时之盛。何以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大家要追溯他的远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于俄国,都集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纵观“五四”前后的译作,我们不难发现瞿秋白译作涵盖的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有少量的理论研究。题材尽管不同,但无不表现出一个统一的主题:揭露俄罗斯社会恶的一面,同时又以其进步的一面感染人,对当时落后的中国进行必要的思想启蒙。鉴于当时俄国文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初始阶段,译者也是初涉译坛,再加上翻译材料比较匮乏,所以本时期瞿秋白的翻译作品的选题不太成系统,文学作品的译介占主流而对马列文论的译介尚处于探索阶段。二、 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家 从1920年秋以晨报记者的身份离开北京远赴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开始,瞿秋白便开始了一生的从一个先进的民主主义学生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在这期间,他先后做过报社记者、教员、做翻译和党的领导工作,他的生活逐步的与社会现实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其视野日渐广大,其思想也逐渐成熟,这种变化自然就反映在本阶段他的翻译主题的选择上。“五四”时期的瞿秋白,虽然也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当时的国内进步学者李大钊、陈独秀等所介绍的思想,基本上是转译自东方新兴资本主义的日本而不是直接来源于北方社会主义的俄国或马克思故乡的德国,马克思主义就形式而言还是国内一种尚未得到实践验证的学理,就内容而言主要宣扬的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尤其是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法在国内还没有得到介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革命实践有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通通不得而知,国内的思想界与广大民众期望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宝贵知识,瞿秋白顺应历史的潮流奔赴苏俄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社会主义的实践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译介带回了中国。“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完整理解、传播和运用,不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思想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引向了新的高度。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瞿秋白开始比较系统学习与研究、翻译马克思主义发生在东方大学任教期间,之前基本上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上的零星得来的。东方大学是共产国际培养共产党理论人才的摇篮,刘少奇、任弼时等当时都在那里就学,鉴于瞿秋白出色的理论水平与较好的俄语能力,他担任了班级的教学与翻译工作。他先后根据课程的需要翻译了经济学与唯物史观哲学等,尽管这些翻译的成果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却大大提高了他的理论素养,为日后翻译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瞿秋白阅历逐渐丰富,思想也日益成熟,这就奠定了他翻译经典理论著作的坚实基础;同时,革命事业的要求也需要马列著作的进一步译介。瞿秋白的翻译中心自然就转移到系统的译介马列文论的工作上来。他先后翻译了现代社会学、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历史的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译著的的研读,可以清晰的看到瞿秋白对马克思经典思想的理解轨迹。现代社会学是1923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根据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编写的讲义,其中除了第一章“社会学之对象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的内容外,其他各章基本上都是对原著的意译。正如本书的原名所示,这里的社会学其实谈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基本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这本书除了探讨自由与意志的关系、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外,还第一次把辩证法(译文中称之为互变律)的思想引进大众的视野,里面初步涉及到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突变论与渐变论的概念。1927年瞿秋白又翻译出版了苏联郭列夫(现译哥列夫)的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该书译文多达十万多字,实属煌煌大论。书中内容涵盖哲学的基本概念、本体论、唯物论发展史、现代唯物论与科学的关系一直到哲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其中涉及的方面更多,论述也更加详备,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辩证法已经被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发展公律,从而成为人们在今后的革命活动提供精神与智力上的有力武器。1929年,瞿秋白出版了他在百忙之中翻译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梅林(原译摩陵)的历史唯物主义。该书通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在性与科学性。根据译者的说法,他选择本书是因为“此篇为唯物史观的简明解释。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者,每苦巨著繁重,而哲学一方面的理论,他们整部的大著作犹太深奥,不合初学,所以先译此篇,以为阶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瞿秋白翻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考虑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还不高,所以就有意识的选择了一些难度不太大的文本进行翻译。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瞿秋白在译文的后面,加了大量的注脚,同时也通过前言或后记的形式对文章加以解释说明,用心实在良苦。瞿秋白翻译的这些著作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原著都还不是马克思本人的原作,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外围作品。这样做自然也就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毕竟开辟了一个时代,他是“第一位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来宣传的哲学家,这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进一步深入和完整,又为以后艾思奇、李达等人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系统化、中国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三、 为“大众”而呼的译者随着革命进程的不断开展,瞿秋白的翻译作品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革命化、政治化的倾向,即便偶尔翻译一些文学作品,也大抵是短篇。因此,当他从领导岗位上走下来,再次回到他所喜爱的文学园地的时候,“他的文学田园将要荒芜了。” 然而政治上的挫折并没有阻止瞿秋白对文学事业的热望,从1931年1月到1934年1月,瞿秋白在白色恐怖的上海,与鲁迅并肩战斗,共同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文学领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战线。他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本时期他的翻译主题,呈现出鲜明的为“大众”的左翼文学的特征。本阶段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高尔基的平常的故事、马尔华,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岔道夫以及巴甫连柯的第十三篇关于列尔孟托夫的小说,他还部分的翻译了普希金的诗歌茨冈。这些都是通过对下层民众生活的描写,“暴露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作品,能够不断地揭穿一切种种的假面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描写社会的恶,在马尔华与第十三篇关于列尔孟托夫的小说这两个中篇中,还发散着浓浓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反映了译者唯美的意识,也包含着他对新的生活的热爱与希望。然而,瞿秋白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贡献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译介。本阶段他翻译有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高尔基论文选集、列宁论托尔斯泰等等。他的译著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收集了恩格斯、普列汉诺夫以及拉法格等人文章,可谓煌煌大观。瞿秋白既翻译了恩格斯给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又配合这篇翻译写了社会主义的早期“同路人”:女作家哈克奈斯一文,对哈克奈斯进行介绍;同时,他还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的长文,就恩格斯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谈到的关于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加以论述与概括。瞿秋白通过这些翻译和介绍告诉人们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文学上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要求作家克服主观主义,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和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克服浅薄的浪漫主义,真实地、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展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高尔基论文选集是他本阶段又一大成果。瞿秋白对高尔基的仰慕是由来已久的,他翻译过大量的高氏作品,其中包括劳动的汗、市侩颂、二十六个和一个、时代的牺牲、不平常的故事、马尔华以及1932年完稿的高尔基创作选集等。在瞿秋白眼里,高尔基就是“新时代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所以,他对高尔基论文的翻译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充满理性光辉的行为。他认为“高尔基的论文之中,反映着世界的伟大战斗的各方面。他暴露虚伪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他鞭挞市侩的个人主义,不可救药的利己主义”,同时“反映着新的社会建设的过程”。他自称选译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苏联的各方面的社会现象,了解国际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能够帮助中国的文学界,更深刻的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