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的社会生活:“竞尚洋装”、“断发”与“不产族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学情分析:本班是高一普通班,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城市农村),城市学生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因此我采取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国社会对结辫、缠足的革除;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民居的变化;中国近代报刊和电影发展情况及影响;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礼和葬礼的革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进一步领会“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知识要点虽然比较复杂,但脉络清晰,可采用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注重创造情景让生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把学生分成七个组,每个组的学生安排一个课题,利用课后的时间自己探讨,可以采取表演、讲解等各种形式,在课上的时候展示给大家。学法: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比如不同时期服饰的图片,里弄与洋房的图片等2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进行方法论教育。3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教学过程:导课:本班一男生身穿西装,脚踏运动鞋,头包白毛巾进入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师:大家为什么要笑?生:他的服装搭配不合理,“不土不洋”师:那你们知道西装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饮食、礼仪等方面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这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板书: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师:既然我们刚刚提到了服装,那我么就从服装开始说起吧。几天前,我已经把学习任务分派到各个学习小组。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板书:一、“竞尚洋装”生: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窄袖革履”的服装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兴起。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人们在对传统的长袍马褂依依不舍的同时,对样式独特新颖的西装革履开始青睐有加,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留学海外的学生越来越多,穿西服的人也越来越多,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成为当时社会特有的景观。课件展示:图片穿西装的人和穿长袍马褂的人生(继续):民间服饰的变化冲击了官定服饰,迫于时势,清政府不得不对官服进行改革。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官服。清朝沿袭了传统社会的衣冠之治,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得到充分的反映。课件展示:清朝补服及文武官员补服所绣的飞禽走兽的图案生(继续):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智不开是社会积弱的主要原因,而“欲开民智,必先革陋习”,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时曾指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然而,康有为这一建议因变法失败而无果而终。此后,随着时势的发展,1905年,清政府不得不对军服、警服这些特殊职业的服装进行了改革。课件展示:图片穿新式军服和警服的人生(继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其间,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服又分为昼、晚两种,均采用西式形制。常礼服也分为两种,一种为西式形制,比如曾孙亚(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一种为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比如牛似道(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女子礼服采用上袄下群的样式,比如姚木兰(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不管是曾孙亚、牛似道还是姚木兰在当时都是社会的上层。随着民国政府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新服饰在中国的广泛流行,是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服饰呢?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完全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中山装。课件展示:图片中山装以及中山装的含义生(继续):下面有情我们组的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中山装的含义生: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仪、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生(继续):这就是我们组探究的结果。师:第一组同学作业完成的好不好啊?生:好师:第一组同学从服装自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为我们探究了新潮冲击下服饰的变化。近代社会,不但服饰有所改变,人们的形体修饰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产生了“断发”和“不缠足运动”,我们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板书:二、“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生:要探讨“断发“,就得从蓄发讲起。大家都知道清朝男子的发式是在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以前的头发尽行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那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留这样的发式吗?生:众说纷纭生(继续):此种发式便于骑射。前部不留发,以免骑马驰骋时散发遮住视线;而颅后留一条粗大的发辫,在露宿时可充作枕头,借以安眠。真是兴利除弊,独具匠心。另外,满族及其先民信奉的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乃人的灵魂之所在,故而发辫备受其族人珍视。为国捐躯的将士,若其骨殖无法运回故土,则须将发辫带回,亦可算是魂归故里。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革除陋俗,剪辫易服称为许多爱国人士的夙愿。下面有请我们组的另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解断发的概况课件展示:表格时 间概 况结 果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政府禁止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因变法失败未实现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影响不大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彻底革除生:略生(继续):头上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脚的问题。缠足的风俗起于何时,何人首创,没有确切的记载,有人说是公元十世纪的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他曾经让人做六尺高的金莲台,命自己的爱妃以白绫裹足,舞于台上,首开缠足的先例。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由于满足女子是不缠足的,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接下来不缠足运动有什么发展呢?有请我们组另一位同学展示。课件展示:表格阶 段概 况第一阶段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第二阶段维新派领导的不缠足运动第三阶段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生:略生(继续):以上便是我们组探究的结果师:第二组同学从蓄发讲到断发,从缠足讲到不缠足,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讲的非常好。不知道同学们在听完第二组同学的讲述后,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发问? 生:沉默师:你们没有问题,老师到是有两个问题需要问问大家。问题1: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课件展示:(答案)第一,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改良社会风习、剪辫易服、革除陋俗成为许多爱国志士的夙愿;第二,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第三,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世界潮流,比如不适合新式练兵之法以及大机器生产。问题2:缠足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生:讨论课件展示:(答案)第一,缠足植根于男尊女卑的文化土壤中,把妇女都搞成弱不禁风的半残废,在政治、经济、人际交往上依附男人而“走不远”,正与“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以及三从四德的观念相吻合;第二,缠足的审美要求不是来自女性自身,而是来自社会,为了满足男子视觉上的快感,男性是欣赏美的,女性是扮演美的,整个社会和天下男人以天足为美的新观念不树立,女子和他们的家长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放足的;第三,倡导天足的阻力不在妇女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天下的男人,劝禁缠足,不是要做妇女的工作,而是要做社会和男人的工作。劝禁缠足的最后成功,不是短时间所能奏效的,它得益于半个世纪来的倡导、宣传,得益于人们对缠足恶习的痛恨、觉醒和以天足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树立。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悠久而灿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我们有请第三组同学。板书:三、异味争尝生: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渗透,中国的饮食受到西方强烈的冲击,西方食品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课件展示:(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继而又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3)19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4)日常食品的嬗变:张裕葡萄酒、咖啡、可可、西式果露、汽水;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室;雪茄烟;生(继续):从饮食的变化概况来看,饮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课件展示:(1)变化速度相对缓慢;(2)由通商城市向市镇,由沿海向内地;(3)范围:西餐仅限于上层社会;(4)对普通百姓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师:第三组同学从饮食的变化概况和变化的特点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潮冲击下饮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随着来中国的西方人增多,西方的建筑业逐渐传入中国。我们有请第四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板书:四、洋房与里弄生:早在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建造了“西洋楼”,但形成潮流涌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借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建造的目的在于掠夺中国的财富,炫耀西方的骄傲,使中国蒙受屈辱。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的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而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普通民居也在南方和北方接受挑战。北方城市主要是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居住大院,在沈阳、青岛等地相当普遍,一个居住大院可以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较大,主要是下层人民的聚居地。南方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到60年代的上海。后代在汉口、天津等地也形成了里弄住宅,可容纳大批工人、小商贩和低级职员。师:第四组同学主要从洋房的出现以及对中国近代普通民居的影响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潮冲击下建筑的变化。人们在鸦片战争后,有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生:读报刊与看电影板书:五、读报刊与看电影师:有请第五组同学展示生:近代报刊的发展在中国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课件展示:第一阶段:报刊的出现;第二阶段:报刊的兴起和中国民众新闻观念的产生;第三阶段:报刊的发展;第四阶段:报刊的普及生:利用大量的图片说明问题师:第五组同学用了大量的图片佐证自己的探究,可见课后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再有请第六组同学为我们展示这一时期电影的发展生:用自制的课件从电影的产生以及电影院的出现两个方面探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板书:六、礼仪的革新师:我们有请最后一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生:略师:第七组同学主要从日常礼仪,婚礼以及葬礼三个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在新潮冲击下礼仪的变化。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师生合作主要从服饰、形体修饰、饮食、建筑、休闲以及礼仪这几方面探讨了新潮冲击下的变化。结果预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思考题: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