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1页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2页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3页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4页
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 人的心理一、填空题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过程 和 个性心理 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实现对人的 心理现象 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 心理活动 ,简称 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心理过程 和 个性心理 两大部分。对人的心理实质作出正确阐明的是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 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确切地说,它是一门以 社会科学 特征为主,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 交叉学科(或边缘科学)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感觉 阶段、 知觉 阶段和 思维萌芽 阶段。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 属性(机能) ,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主观反映) 。由于结构和机能不同,一般将神经系统系统分为 中枢神经 系统和 周围神经 系统;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构成 周围神经 ,脊髓和脑构成 中枢神经 。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一般把前三部分合称为 脑干 ,而间脑包括 丘脑 和 下丘脑 ,脑的最高级部位是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有:视觉中枢位于 枕叶 ,听觉中枢位于 颞叶 ,言语中枢位于 额叶 ,感觉运动中枢位于 顶叶 。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 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 冯特 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兼有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优点,且成为中学教改实验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自然实验法(或称现场实验法)。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 自变量 和 因变量 。二、简答题及其答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答: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为了研究的方便,一般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紧密联系,统一在人的行为活动中。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 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 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一保证人的 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 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 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 计划阶段。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人心理活动中并不是单独存 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 个性心理包括哪些结构成分?答:个性心理简称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心理倾向性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人的意识倾向,即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向。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其中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心理学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心理想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三、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试述心理的实质。答: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主义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精神当作客观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并不能正确阐明人的心理现象。对人的心理实质作出唯一正确阐明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反映形式之一,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一般来说,无脊椎动物只有感觉,脊椎动物才有知觉,哺乳类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动物开始具备了思维的萌芽,人类自从猿进化后,随着人类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人脑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成为一种在结构上极为复杂、机能上极为灵敏的物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反映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高度发展了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了的神经系统和人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整紧密联系的。有关大脑研究的资料表明,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完善,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也从感知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再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高级的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条件的控制发展到自我的内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所看到的某些病人,枕叶受到损伤后其视觉会失常;额叶部位受到损伤后会导致病人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自己的行动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在个体大脑中进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积累的经验、世界观以及个性不同,甚至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都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反映。可见,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即人不仅能主动地把外界事物转化为自己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能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深化,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了解,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表现出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的意志行动,从而改造、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心理。试述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主要的心理学学说及其代表 人物。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 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冯特认为心理学 的内容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分析。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 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 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是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例如,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关心什么是思维,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主要关心思维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个人行为,并以刺激一反应(SR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意识不能观察和测量,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个体行为的基础是反应的关系,即此反应的形成与某刺激相关,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即可了解人的行为;个体的行为都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完形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所创立。Ge stal为德文,含有“整个形体”和“完形结构”的意思。完形心理学主要是研究 知觉与意识,其目的在于探究知觉与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它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既强调观察法,也不反对内省法,完形心理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纯粹的经验的观察。对完形心理学而言,各元素的总和不是意识的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为在集中知觉时,增加了一层心理组织,因此,它对知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此外,完形心理学研究知觉组织,而知觉组织与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历程有关,为此完形心理学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上一世纪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大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庞杂,对于人格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如更加强调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这些心理学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理论取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人的异化,反对他们的反理性观点;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观点,也反对行为主义以零碎的、片面的反应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 主义研究的是由零碎反应集合而成的行为,而不是表现行为的完整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复杂经验,如动机、价值、情感、生活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善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成。认知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从狭义上来说,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指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是多学科结合的结果,它一方面吸收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语言学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科学的进展也对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在心理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二章 感知觉一、填空题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的大小的衡量指标是 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 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值越高,感受性 越低 ,感觉阈限值越低,感受性 越高 。绝对感受性的大小是用 绝对感觉阈限 来度量的,两者成 反比 关系;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 差别感觉阈限 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 反比 关系。一个刺激被觉察出有差异所需的变化量(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这种观点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韦伯定律 。适应是一种普遍的感觉现象,它表现为感受性的 提高 和 降低 。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 提高 的过程;明适应是视觉感受性 降低 的过程。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 视觉 和 听觉 。吃糖后吃橘会觉橘酸,这是 继时 对象现象;灰纸放在白纸上,显得比放在黑纸上暗些,这是 同时 对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 感觉适应 现象。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 联觉 。知觉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 感官的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和部分的 整体 的反映。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 延续性(或连续性) 和 顺序性 的反映。格式塔学派把知觉整体性与知觉对象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归纳为定律的有接近律、 相似律 和 连续律 、 封闭律 。知觉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知觉的 选择性 、 整体性 、 理解性 和 恒常性 等知觉特性上。对象与背景相互转换的双关图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恒常性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视觉范围内有大小知觉恒常性、方向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和 形状恒常性 。二、简答题及其答案简述感觉的测量。答:感觉测量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感受性大小来说明。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人感觉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人的感觉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绝对感受性低即为该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较高。差别感觉阈限是差别感受性的客观指标,差别感受性高即为该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较低。韦伯定律、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史蒂文斯的乘方定律揭示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简述适应及感觉适应的特点。答:适应是感受性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除了视觉适应既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外,其他感觉的适应都只能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视觉适应是最重要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个体在暗环境中,视分析器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个体在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其他感觉适应,如嗅觉适应非常明显。“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为此现象。嗅觉适应的速度以刺激物及其强度而转移。触压觉适应也相当明显,带上眼镜开始感觉到有压感,但很快就感觉不到。温度觉适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洗热水澡时,开始感到水烫,经过几分钟后就觉得水不太热了。味觉适应也很明显,厨师由于要不断品尝各种菜肴的味道而使后来烧出的菜愈来愈咸,但痛觉和听觉适应不太明显。三、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简述感觉的特点及其意义。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和硬度等,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有机体本身的活动状态,如身体姿势,但感觉并不反映客观事物全貌,而只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的。感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人只有通过感觉,才能逐步认识世界。感觉具有具有以下特点: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具有直接性特点,因此记忆中再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的映象不是感觉。感觉反映色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非整体,并不知道事物的意义,对事物的整体反映以及对其意义的揭露是比感觉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机能。感觉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映象为方式,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重要渠道。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步阶段,是人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通过感觉,人们从外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在感觉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加工处理,并与存储的信息进行对照、补充,从而产生对外界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可见,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其他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与发展,感觉所提供的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及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为维护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阐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答: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觉而产生感觉。感觉产生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是通过觉察光、声、气味等各部分不同形式的刺激量来收集信息。感觉产生的第二个基本过程是信息转换,即把进入到感觉器官的能量转换为可以传递的神经冲动,是感觉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生理机构为感受器,不同感受器只对某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与能量互换。感觉产生的第三个基本过程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特异性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部位,产生特定的感觉,比如颞叶是听觉的中枢;枕叶是视觉的中枢等。第三节 记忆一、填空题记忆是通过 识记 、 保持 、 再认或回忆 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 编码 、储存和 提取 的过程。表象具有 直观形象性 和 概括性 特点,它是介于 感知 和 思维 的中间环节、过渡阶段。据研究推测,人脑中语词信息和与表象信息的比例大约是 1:1000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和 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 内隐记忆 和 外显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 和 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储存信息的久暂,可将记忆分为 瞬时记忆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此即现代认知心理学所指的记忆的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它根据信息的 物理特性 进行编码,如果受到 注意 就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很快消失。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其记忆容量是72个项目或组块。根据个体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 无意识记 和 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 意义识记 和 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条件是 简单重复 ,意义识记的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 理解识记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在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中,有意识记优于 无意识记 ,意义识记优于 机械识记 。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记忆恢复(或称记忆回涨) 。最早对遗忘及其进程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艾宾浩斯 ,他在记忆实验中创制了 无意义音节字表 为实验材料和 重学法(又称节省法) 的统计处理方法,以重学比初学节省诵读时间的百分数作为保存的指标,将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就是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保持曲线(亦称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期,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发展是 “先快后慢” 。关于遗忘的原因,有四种影响较大的学说,一种是 记忆痕迹衰退说 ,二是 干扰抑制说 ,三是 动机性遗忘 ,四是 线索依赖性遗忘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对事物识记的 巩固程度 ;二是当前事物与经验过的事物的 相似程度 。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论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称为 追忆 。联想的形成和充分利用是提高记忆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心理学中,一般把联想分为 简单联想 和 复杂联想 两大类。接近、对比和类似是人脑对事物外部关系的联想,它们属于简单联想。对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类与种、主与次等事物内在关系的联想属于复杂联想,也称为意义联想。记忆中的简单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 对比联想 、 类似联想 和因果联想。实验表明,过度学习量是适度学习量的 150% 时保持的效果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过度学习量,记忆效果都会有所下降。记忆的良好品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识记的敏捷性 、 保持的持久性 、 记忆的精确性或准确性 、 记忆的准备性 ,其中 记忆的精确性或准确性 是记忆品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品质。二、简答题及其答案简述记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答: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们有序而完整地统一于记忆活动中。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的。简述表象含义及其特征和作用。答: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特征,但表象的直观性没有感知所得形象那样鲜明、完整与稳定,它反映的是事物的主要特征。表象的概括性与思维中的语词概括不同,它是在多次感知基础上的形象概括,带有本质和非本质属性。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打破了一个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 3.简述影响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因素。答: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与意志努力程度,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事前 没有确定识记目的,又不借助任何有助于记忆方法的识记是无意识记。影响无意识 记的因素有:凡是对人具有意义且又与人的需要、兴趣、活动目的与任务密切联系 并能激发起人的情绪情感的事物极易被无意识记。事先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借助 于一定识记方法并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有意识记。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有:具有 明确的识记任务、识记任务的远近、识记任务的要求以及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等。简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答: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来划分。机械 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主要依靠简单重复方式进行的识记,其特点是学习者 按材料的表现形式识记或者只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而不 去了解材料的意义及内在联系。意义识记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材料内在联 的识记,其特点是要求学习者对识记材料有所理解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 思维加工,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活动,把握材料的特点及逻辑关系,使之纳入认知结 构而保持在记忆中。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相辅相成,意义识记要有机械识记作基础,机械识记要靠意义识记来帮助,如果能将机械识记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某种“意义”,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识记效果。因此,要善于把这两种识记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效果。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诸因素。答:影响识记效果因素很多,主要有:有无识记目的或识记目的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如果识记材料能够成为学习者智慧活动的对象或结果,就会激发其识记动机而大大提高识记效果。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会影响识记效果。一般来说,直观识记材料、蕴含内在逻辑关系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识记材料效果要好。另外,识记材料的数量与识记效果之间呈负相关,因此一次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必须适宜,并采取相应的识记方法。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材料中首尾部分的内容记住,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中间部分的内容则相对难以识记住,即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所致。识记时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之一。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是提高识记效果的重要心理条件。简述影响保持(或遗忘)的因素。答:遗忘的进程不仅受到时间和识记材料性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它们是: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保持的影响。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人对无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识记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一般说,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但过度学习达150%时保持的效果最佳。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对保持的影响。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中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简述再认的特点、条件、表现和类型。答: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其特点是在再认 过程中包含着知觉分析、回忆、比较与验证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再认表现为以下两 个方面:一种是不能再认,即对以前经验过的事物完全不能认出;一种是错误的再认。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条件是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拟程度。再认 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根据有无目的任务和是否有意志努力,把再认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二是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人们的再认总是处在两极的某一点上。简述回忆的含义、特点和回忆的类型。答:回忆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回忆具有以下 特点: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重现,但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是随着人的活动 的任务、兴趣、情绪状态、认知结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回忆是人脑中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一种经验经常是和多种有关的经验联系着;回忆常常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可以根据回忆是否具有预定目的任务,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随意回忆)和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有意回忆指有预定回忆意图和目的,自觉搜索和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根据有关线索,使用某种策略,通过推论,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称为追忆。无意回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任务,在某种情景下自然而然的复现旧经验。根据回忆是否有中介物,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指由面前的事物直接唤起了脑中已有的经验。例如对十分熟悉的外语单词,通常是通过直接回忆表现出来。间接回忆是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才能唤起脑中已有的经验,这种回忆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三、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答: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由于信息由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不同、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方式不同。根据这 型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0.25-2秒钟,以物理特征编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当信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若没被注意则很快消失。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一分钟以内的加工处理的记忆,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其信息容量为72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而对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衰退而被遗忘。长时记忆是经过复习后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身。从信息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但有些也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编码,它们包括语义和表象编码,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贮存主要有陈述性知识,即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和程序性知识,即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所贮存的信息具有备用性特点,其信息不能提取和错误提取是由于受到干扰抑制所致。2.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答:复习即多次识记,其作用是通过一系列识记,巩固已建立起来的联系和提高记忆效率的过程。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记忆效果不决定于复习次数,而决定于对复习的合理组织。明确复习的目的性,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研究表明,记忆目的和意图 明确、越持久,复习态度就越积极、越主动,记忆效果越好。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根据遗忘进程不均衡,即先快后慢的规律,应及时复习,防止学习之后的快速遗忘。同时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以及疲劳,每次复习不应过于集中,复习一段时间后要有短暂休息。平时应以分散复习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阶段性或总的复习,这样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中单纯重复效果并不太好,应花一部分时间进行尝试回忆,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复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了解学习材料的难点所在,使复习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记忆效率。适度的超额学习。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实验表明,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的学习程度,保持的效果并不继续上升,这可能是疲劳和兴趣减退而感到枯燥所致。因此,低于或高于150%过度学习的程度,记忆效果都会有所下降。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复习方式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多样化的复习,例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进行复习、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听、读、写等活动相结合进行复习,把已学材料通过编写大纲加以系统组织等方式来提高复习效果。第四章 思维与想象一、填空题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间接 的、 概括 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 本质 和规律 ,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 理性认识 阶段。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 分析 、 综合 、 比较 、 抽象 、 概括 、 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其中 分析与综合 是其基本过程,通常所谓的思维的具体方法指的也就是这些思维的一般过程;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 判断 和 推理 (注意将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思维的基本过程相区别)。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或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和 语词逻辑思维 三种;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把思维区分为 发散思维 与 聚合思维;根据思维是否有明确的思维过程,可分为 直觉思维 和 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或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 再造性思维(亦称常规性思维)和 创造性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是 变式 。一般而言,一个概念是由如下四个成分构成的: 概念例子 ; 概念名称 ; 概念定义 ; 概念属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者之间 成反 比关系,即概念的内涵越多,概念的外延越 小 ;概念的内涵越少,概念的外延越 大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可将概念分为 具体概念 与 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他们的相互关系,可将概念分为 合取概念 、析取概念 和 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 前科学概念 和 科学概念 。个体获得概念(或掌握概念)有两条途径,一是 概念形成 ,一是 概念同化 ,其中概念形成是学前儿童获得具体概念(或初级概念、日常概念)的一种典型方式,而概念同化是学龄儿童获得抽象概念(或二级概念、科学概念)的典型方式。一般认为,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 类化 和 辨别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 目的指向性 的 认知操作 过程。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常规性 的问题解决和 创造性 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大多属于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其一般都经历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提出假设 、 检验假设 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而沃拉斯(J.Wallas)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 准备期 、 酝酿期 、 开朗期 、 验证期 。 一般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 明确的目的性 ,二是必须有 一系列操作程序 ,三是必须有 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定势(或心向) 。卢钦斯(A.S.Luchins,1942)的量杯实验揭示了 定势 对问题解决的阻碍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新颖性 ;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 灵感状态 。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 发散思维 和 聚合思维 两种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的功能在于 求异与创新 ,它具有 流畅性 、 变通性 和 独特性 三个特点;聚合思维(亦称求同思维、收敛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的功能在于 求同 ,其实它就是 逻辑思维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 形象性 和 新颖性 的特点。创造想象对已有表象的加工主要有黏合或(综合)、 夸张 、 典型化 和人格化(亦称拟人化)四种方式。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有意想象又根据想象的内容新颖性的不同,分为 再造想象 和 创造形象 。幻想是 创造想象 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表现为 科学幻想 、 理想 、 空想 三种形式。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 广阔性 、 思维的 深刻性 、 思维的 独立性 、思维的 批判性 、 思维的 灵活性 、 思维的 敏捷性 等,其中,思维的 敏捷性 品质是个体思维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二、简答题及其答案简述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认识活动。感觉和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简述概念及其功能。答: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反映的思维形式。概念是用词来记载 和标志的,一定的词代表一定的概念,如果没有词,也就不可能存在概念,但概念 并不等于词。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赋予词以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概念是心理现象,词是概念的物质标志。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质。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即概念的量,是指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即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概念的功能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恰当运用概念,可以减少情境的复杂性;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能增加经验的意义;能增加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和使知识经验系统化。简述概念掌握的含义。答: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 个体掌握概念一般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通过同一类事物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方式。或者说,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一般经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概念形成是儿童在生活中掌握日常概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得初级概念的一种典型方式。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通过对新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方式。或者说,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化。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大都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的。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种类、必备条件及影响因素。答: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的叫常规性问题解决。一般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有关的知识经验。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习惯定势。功能固着。灵感。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人格特征。 简述再造想象形成的基本条件。答:再造想象是由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而引起,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就必须能正确解和掌握词与实物之间标志的意义,否则想象活动难以进行并会导致错误。由于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表象愈丰富,想象的内容也愈丰富,因此,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再造想象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已有表象的数量,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就愈生动、愈正确。简述幻想及其特征和形成。答: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幻想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幻想中所创造出的形象总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它体现了个人的向往与祈求;第二,幻想不与个人目前的行动直接联系,即它不指向于当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是指向未来,代表个人愿望,因此常常又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幻想主要表现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积极幻想中包括科学幻想和理想。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创造想象发展的推动力。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包括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即为空想。空想会使人脱离现实,碌碌无为而一事无成。三、论述题及其答案要点1.试述如何有效掌握概念(即概念获得的条件或有效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答:个体的概念掌握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借助于词语来实现的,是个体对人类已形成的概 念的有组织的学习过程,要有效掌握概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过去 经验即日常概念以及感性材料与感性经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重要作用,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分化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第三,词语的正确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语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一般来说言语的清晰、准确、生动、形象、恰当,对概念掌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第四,及时下定义。下定义时使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别事物;第五,纳入概念体系,即把新概念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之中,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的形成与扩展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从而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新的概念。第六,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将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能否正确应用概念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最可靠的标志。运用概念可丰富与概念有关的感性经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而且,运用概念本身就是概念学习的目的,我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的思维活动,都必须运用概念。试述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以及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这种思维活动在 揭露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 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故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兴趣能 激发学生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当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不懈地去 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 要作用。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做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他们盲目地接受成人认可的答案,更要注意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而要鼓励他们有超常的创造性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上三个特征,即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