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doc_第4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思考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变革,它的核心环节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本文阐述了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尝试教学”。关键词尝试教学 新课改 主动性1980年,著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开始试验并在全国推广。在此基础上,邱先生又创立了以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等教育新理念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而且能在尝试中成功”为基本观念,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为基本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尝试教学理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尝试教学法应用于化学教学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时效性。一 提出“尝试教学”的实践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编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规定为化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尝试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理想教育模式。2、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高中化学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导致学生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象。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主体,对化学教学出现乏味,负担过重。特别是在中学化学实验,出现“重讲授轻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 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需求。3、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好处于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最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他们在学习各种材料时,逐步学会逻辑加工的思维方法,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归纳,能概括出原理、规律和原则,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在认识活动中,强烈需要别人对其认识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喜欢独立思考,并敢于进行尝试探索,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学生主体发展水平和特点,使“先试后导,尝试中学”成为可能和需要。二、“尝试教学”的理论依据尝试教学理论是以尝试思想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哲学基础,以学生主体作用说、智情结合说、唯果茨基最近发展说,尝试成功说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学论为时代特征,融创新品质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雏形。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中提出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所有的这些朴素的言语都渗透着尝试教学思想。三、在中学化学中实施尝试教学的模式 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或提出尝试问题,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如若在尝试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便会成为学生自身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尝试教学就是将尝试教学思想应用到具体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它既是教学活动又是尝试活动。尝试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尝试教学的主体 尝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该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我们必须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发展学生的智力。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教书。2、尝试教学的方法:(一)先试后导 在尝试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不是先讲解现成的结论,而是大胆的让学生先试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创新。下面以Fe(OH)2制备的教学过程来说明这点。学生实验 (1)按常规要求,取0.5mol / LNaOH溶液2 mL滴入2mL0.2mol / L的FeSO4 溶液中观察现象。(2)按课本要求操作,观察现象。(3)分别用刚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FeSO4溶液按(2)操作,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上述实验为什么起始实验现象和终了实验现象有所不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点拨 4 Fe(OH)2 + 2H2O +O2 = 4 Fe(OH)3分析一下为什么三个实验的起始现象至终了现象的变化时间差距呢?(反应体系中O2存在或带入量的不同造成的)你认为实验室制备Fe(OH)2成败的关键何在?(尽量控制反应体系中O2的存在和操作过程中的引入) 提问引导 根据上述实验和讨论,你能否设计出实验室制备 Fe(OH)2的更好方法吗?(小组讨论) 点拨 抓住实验成败的关键进行发散性思考。即怎样减低反应体系中O2的存在量和控制操作过程中 O2的引入量。参考设计 FeSO4溶液加热煮沸后加苯、植物油等覆盖冷却,直接加入固体 NaOH反应; FeSO4溶液、NaOH溶液加热煮沸后加苯、植物油等覆盖冷却,再按操作进行反应;铁粉和稍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按操作加入NaOH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 根据你自己的设想,拟定实验燥作步骤,经老师审核后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操作,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空格。 组织交流 各位学生的实验结果汇总,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佳设计。并开展对最隹设计的理论分析,找出最佳原因。从这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先在尝试体验制备Fe(OH)2,在实验现象中讨论总结出制备Fe(OH)2关键点是避免Fe(OH)2的氧化,更在讨论各种方案中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巩固。将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意实验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先学后教在化学尝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者科学事实,自学课本和小组讨论,尝试得出结论,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补充和说明。这样可以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巩固。在学习二氧化硫性质时,教师可以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做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2个实验,看到现象,学生开始活跃并产生兴趣。此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二氧化硫具有哪些性质。然后请学生提出有哪些困惑,再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和完善,必要时再让老师老师给予解决和帮助。此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在尝试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尝试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应该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且应当以师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努力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情境,建立尝试的风味,促进尝试学习的开展,把握深度。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沿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当学生“误入歧途”时,要及时给与引导和必要的帮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敢做,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当代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网络的高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储备,教师只要加强自己的学习,增加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学会有效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成果,才会产生激励作用。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更有效得激励学生去积极的学习。表扬可以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尝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本人的学业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归因,必要时采取帮助措施。比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有成败的体验;让学生归因自己的成败;帮助学生分析,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尝试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想效率,发挥学生人本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大面积的提高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