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期末复习测验卷满分:10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7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4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6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8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5分)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50分)2.文学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 ,字 ,东晋著名 。(4分)3.翻译下面的诗句。(9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7)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8)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译文:(9)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4. 用原文语句回答。(10分)(1)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2)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3)渔人初见桃花源的感受是(4)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5)写桃花源社会平静的语句是(6)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7)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8)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5.简答题。(27分)(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2)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答: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的事。(3) 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4) 第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6)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2分)答:作者从桃林面积大、桃林颜色纯、花草鲜美美丽,落花纷纷,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 ,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 ” (填2个字)。(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3分)(9)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分)(10)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短文两篇(22课)期末复习测验卷【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37分)2.文学常识填空。(6分)(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填人名),“ ”是他的谥号。3.翻译下面的诗句。(15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文:(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文:(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7)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8)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译文:(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译文:(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译文:(1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4. 用原文语句回答。(11分)(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6)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7)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8)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9)爱莲说“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10)体现爱莲说的主旨句是 (11)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5.简答题。(31分)(1) 陋室铭中“ ”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 写起,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2分)(2)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陋室不漏”的?(3分)(3)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3分)(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3分)(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作者通过这种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 、 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分)(6)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或叫做 。(2分)(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中君子,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3分)(8)下面对“莲”形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2分)A. 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B. 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C. 用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D. 用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庄重而高雅。E.作者最后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9)下面两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简单分析。(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分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10)对下面句子中“之”用法说法欠妥当的一项是( )(2分)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语气助词,表示舒缓语气。)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语气助词,表示舒缓语气。)D.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气助词,表是强烈反问的语气。)E.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它(指桃花林的奇景)。)(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的态度。核舟记期末复习测验卷(满分120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63分)2.文学常识填空。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朝代)嘉善人。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3分)3.翻译下面的诗句。(10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译文:(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译文:(5)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译文:(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10)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译文:(1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填空。(18分)(1)课文按“”的模式结构全文: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 ”的主题。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A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 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a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b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 。c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B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略写,只介绍了 和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 ”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7分)(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1分)(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2分)(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的性格特点。(1分)(5) 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2分)(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2分)(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3分)(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分)(9) 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分)5.重点语段阅读:阅读第2段后回答问题. (11分)(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3分)答:(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有()A.列数字B.打比方 C.作比较D.分类别(2分)(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 的空间顺序。(具体作答,1分)(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2分)答:(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3分)答:6.重点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后回答问题. (11分)(1)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 ;摘出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3分)(2)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以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2分)(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3分)答:(4)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3分)答:7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答: 、 、 。8作者说明船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答: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三峡期末复习测验卷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47分)2本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 家、散文家。他所著的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3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8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重岩叠嶂,隐天蔽日。(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理解性默写(9分)(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2)文中侧面写山之高(遮天蔽日)的句子是: 。(3)文中正面写夏水的句子: 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4)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5)在春冬季节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 。(6)正面描写猿鸣的句子是: 。5阅读理解。(26分)(1)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说说它与课文三峡是如何印证的?(7分)(2)从全文来看,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何作用?(7分)(3)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7分)(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5分)A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B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C文章唯一的缺憾在于思路含混不清:先从视觉是山,再从速度流量写夏水,又动静结合写景,摇曳生姿。D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大道之行也期末复习测验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44分)2.(1)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填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3分)(2)找成语: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2分)(3)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摘取原文四字词语)(3分)3.翻译。(16分)(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女有归。(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 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8分)大道: ,大同: 。5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原文中|划),概括层意(层次6分,层意12分,共18分)。答:第一层是对“ ”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 。货尽其用, 。第三层是全文的总括语。6“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4分)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 , ”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7文章结论非常鼓舞人心,但言外之言则说明为现实社会中却存在搞阴谋、 、作乱等诸多黑暗现象。(2分)短文两篇(27课)期末复习测验卷(满分 100分)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1分)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分)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24分)2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号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字子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为“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11分)3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24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译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4用原文作答。(8分)用洗练笔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由静景转入动景,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的描写:文章又以感慨收束,颇有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的语句: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答:5.情感理解。(6分)(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之感。(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 ,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5下面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结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B作者谢中书正是将陶弘景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C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D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6下面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主体部分内容分析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多项选择)(4分)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通写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D这几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7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分)答:(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4分)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4)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3分)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相 与 步 于 中 庭 念 无 与 为 乐 者(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4分)答: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观潮期末复习测验卷(满分 100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温,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穷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1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40分)2常识填空。观潮节选自 ,周密,字 , (朝代)湖州人。(3分)3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20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译文: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译文: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译文: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译文: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译文: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译文: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译文: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温,以此夸能。译文:饮食百物皆倍穷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译文:4.用原文填空。(3分)(1)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2)读潘阆酒泉子说说课文观潮中哪些语句与之相近?AB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5阅读题。整体感知。(17分)(1)第1段写 。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 、 、 、 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 、 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 ,呼应了首句。(8分)(2)第2段写 。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 。(3分)(3)第3段写 。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 中作精彩表演。此段描写了弄潮儿的外貌和 ,以此写出他们的技艺高超。表现了他们的勇猛敏捷和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精神。(3分)(4)第4段写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 和 之精彩。(3分)6.阅读第一段,我们知道,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2分)7阅读第2、3两段回答问题。(8分)(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A选文是描写人在“势极雄豪”的江潮上活动的场面。B选文在习俗的记述上较多铺陈、显得内容充实。C选文描绘了江潮的壮观,使人惊叹不已。D联系上文对江潮的描写,再想像人的活动与汹涌江潮交织一起的景象,多么惊心动魄,令人心驰神往。(2)下面是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这一段可分三层,写出了水军训练检阅的三个阶段。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D“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指: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8. 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 ”上,立足点在“ ”上。(2分)9.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4分)答: 、 、 、 。10.对本分的写作特点分析(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B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其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C本文使用了渲染手法。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D本文运用了烘托手法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湖心亭看雪期末复习测验卷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在原文字下方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字词。(24分)2.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 (朝代)的 ,本文选自 。(3分)3翻译下面的几个句子。(12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4. 整体感知。(6分)(1)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 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 的情趣。(2分)(2)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A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 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B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C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 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3)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5.阅读理解。阅读第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23分)(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3分)答:(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答:(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答:(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分)答:(5)第一段末句在内容上连用三个“一”字,与“ ”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写。(2分)(6)分析“绝”字的妙处。(3分)答:(7)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分)答:(8)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6.阅读理解。阅读第二段文字,回答问题。(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5分)(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2分)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2分)答:(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3分)答:(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3分)答:(6)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3分)答:(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3分)答:(8)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8.重难点探究。(8分)(1)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答:简练自然,不事雕琢。(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答: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 、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2分)(3)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答: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 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法律法规)测试题及答案五
- 幼儿园师德师风工作总结汇报5篇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冲刺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国际旅行社导游岗位面试题及标准答案公布
- 2025年房地产销售招聘面试技巧与模拟题集答案
-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培训课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食盐储备库管理知识模拟考试题库
- 2025年初级软件工程师考试模拟题及答题技巧指导
- 2025年街道安全员实操面试题库大全
-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勾股定理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护工清洁护理培训
- 出租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 违法建筑用电管理办法
- 2025年党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寺庙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内容
- 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烹饪高级技师论文
- 大模型备案-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基本情况
- 会议摄影拍摄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