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doc_第1页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doc_第2页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养生的起源与历史 中国传统养生起源于黄帝内经,这一成书于战国时期或秦汉之间的著作,最早载录于汉书艺文志,距今两千多年了。作为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总结先秦以来丰富的养生实践经验,吸取诸子百家对生命认识的大量知识,对养生理论、原则和方法都做了较全面的论述,为传统养生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论述包括: 1、认识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于本,本于阴阳”。认为生命起源于自然,天地的水与火是物质根源;四时变化与生命活动密不可分,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等。内经对生命本源作出了唯物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论述。2、认识生命变化的规律。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看到人生历程中年龄阶段的差异,而且注意到不同性别的生理区别,并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规律和特点,论述了衰变过程及各种表现。它以齿、发、生殖能力作为观察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以天癸、肾阳为生命动力,对人的合理寿限及影响寿命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3、明确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防病养生。“故智者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有节,劳逸适度,节制房事等,指导人们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境界。 内经问世后,其具有中国特点的养生理论被广泛应用至今。千百年的事实证明,这一东方传统文化为源头的养生理论,是真正从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出发,帮助人们实现延年益寿的健康养生之法。 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传统养生文化经历了魏晋时期、汉唐时期、金元、北宋时期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但由于各种原因,到民国以后逐步衰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中,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养生大家(往往兼为医学家),他们广采精修,著书立说,身体力行,养生理论和学术思想溶医、道、儒、佛等诸家思想于一炉,百家争鸣,各有所长,逐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许多有代表性的养生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把“养慎”的思想核心定位于“外避六淫,内养正气”;主张“顺时气养天和”,“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东晋葛洪建立系统养生法,重视尽早着手、保精行气和以不伤为本 。“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赖也。”(抱朴子内篇微旨)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成养性延命录,认为“寿命在人不在天”;“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指导意义。 唐朝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治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继承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他认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在千金要方中列出养、疗食物154种,经弟子及后世传人增补为食疗本草,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宋代陈直编著了养老寿亲书,主张饮食调摄、顺时奉养、重视起居护养和药物扶持。周守忠纂集的养生类纂,强调保精、调气和养神,对涕唾、便溺、睡眠、叩齿、交合等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也颇为重视,丰富了老年生活调摄和保健的原则方法。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具体阐发饮食卫生、营养疗法等,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与食疗专书。 金元四家的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之生者元也”;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儒门事亲),其养生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提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炼气功等方法;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脾胃论)。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主张治疗和养生以滋阴为主, 顺应四时调养神气。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养生家。张景岳主张温补真元,治形保精,指出:“阳强则寿,阳弱则夭”,“善养生者,必宝其精”(景岳全书);李中梓编著寿世青编一书,提出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为五脏调养的完善作出一定贡献。万密斋撰书养生四要,对强身延年之方搜罗甚富,并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为养生要义。孟笨的食疗著作养生要括提出饮食卫生三条准则:戒轻杀、善调理、知避忌。明代高濂的著作遵生八笺除在国内广为流传外,还于1895年译成英文发行于国外。清代袁开昌撰养生三要,分别从养怡、调摄、治疾三方面论述老年养病之道,提出“存退步心能却病”“病初愈不可骤补”等。胡宗鹤编撰养生杂录,从精、气、神、形的关系方面提出摄生保健措施,主张调畅情志,使“人之灵心必有所寄”。孟日寅采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历代养生著作及医书所载修身延年之术中切于日用者,列纲分类,汇编成文献专辑养生擥要(擥,l)。与历代养生大家的典籍论述相并行,多年来也有许多民间百姓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口授身传的形式沿袭下来,如民谚“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在民众中拥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可行性;既适应了人们保养身心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