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系之鄂菜.docx_第1页
中国菜系之鄂菜.docx_第2页
中国菜系之鄂菜.docx_第3页
中国菜系之鄂菜.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民俗风情之中国菜系之鄂菜走遍神州大地,“泡椒田鸡”、“清蒸武昌鱼”、“武汉鸭脖”、“红烧鮰鱼”这些菜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知道出自哪个菜系的人却比较少。这也难怪,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粤菜、海南菜、潮州菜、川菜、湘菜,到21世纪初的鄂菜等菜系的进驻,鄂菜还属于年轻一族,但是凭借积极创新,短短几年时间内,以“中庸菜系”自居的鄂菜已开始迅速走红,赢得不少追随者。今天,身为湖北人的我,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鄂菜。一 鄂菜的发展历史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境内河网交织,湖泊密布,水产资源丰富;西部山地神农架原始森林,海拔3105米,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人称“绿色宝库”。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为湖北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正所谓:两江育荆楚,鄂馔巧烹鲜,也正是由于湖北省鱼米之乡的特点,决定了湖北菜“水产为本,鱼菜为主”的主格调。1.鄂菜的起源鄂菜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时期。距今约(公元前4400前3300)的大溪文化是江汉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存。在湖北境内的近百处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饮食器具。有蒸制的甑,制作饭菜的釜,制作菜肴的鼎;盛器有碗、碟、钵、盘、豆等;饮器有杯、壶、瓶等。人们主要从事获取淡水鱼鲜和山野食材的捕鱼狩猎和采集活动。出土了大量人工饲养的猪、牛、羊、鸡的残骸和鱼骨、兽骨。这些表明鄂菜中的鱼鲜、猪、牛、羊、鸡等菜肴制作已经萌芽。 在随后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饮食器具制作日趋美观实用。从食器相配的角度而言,食物制作水平也随之提高。夏商时期,湖北境内的农业经济发展到能满足供应城市生活的需要。湖北境内发现了多处城市遗址,城市饮食生活已经比较讲究。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出土了青铜器159件,饮食器具多达67件,其中饮酒器具17件。贵族和富裕人家已经能够享用相对精美的菜肴和酒饮。鄂菜的雏形出现于楚国,并随楚文化的发展而兴盛,其风味特征在2300多年前以初见端倪,可见其历史之悠久。2.鄂菜的发展正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商周时称荆楚,唐宋时称鄂。湖北地方菜,也称之为鄂菜。 汉书地理志载:“楚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果瓜螺蛤,食物常足。”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物产资源,给鄂菜烹饪技术的形式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鄂菜追本溯源,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起源于为战国,发展于汉魏唐宋,成熟于明清两代”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1)楚国时期的鄂菜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达成了鄂菜发源于楚国都城郢的故地湖北江陵县。楚国的都城堪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化中心雅典媲美,被誉为“东方的雅典”。楚国时期是鄂菜发展基调的奠定时期。在山高林密、湖广河急的地理环境下人们形成了崇巫术,重祭祀的观念。楚国在巫术和祭祀中以美食飨神和祖先,也就形成了精美的菜肴。墨子公输曰:“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楚国的山林里野牛、犀牛、麋鹿、麂子等野生动物遍布,江汉水域里甲鱼、乌龟等淡水鱼鲜名满天下。唐代诗人皮日休食箴中的“鼋羹不均,事家肆其祸”讲的是郑灵公与大臣子宋、子家因贪食楚国甲鱼菜肴而导致弑君的典故。人们用这些山货水产制作出种类丰富的精美菜肴,用来祭祀神灵、先祖。屈原的招魂、大招等描写祭祀和巫术场景的篇章描绘了楚国时期的部分祭祀菜肴。民间传说鄂“桔瓣鱼汆”、“荆沙鱼糕”、“金砂鳝鱼”、“龙虎斗”、“板栗烧仔鸡”、“虎皮鸡蛋”等鄂菜名菜就产生于楚国时期。(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鄂菜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鄂菜形成了“饭稻羹鱼”的特色。随着对外交流,食材日渐丰富多样。云梦睡虎秦墓中发现了粱豆、瓜果、肉禽等。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出土的简记录了瓜、笋、芥菜、葵、甜瓜、李、梅、板栗、红枣、杏、枇杷、生姜、花椒、小茴香等瓜果菜蔬和调味品。农业和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菜肴制作水平的提高。这个时期菜肴制作已经相当讲究。由汉代枚乘的七发可见一斑。 “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鲙。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汤沃雪。”三国时期,各方势力在此较量,彼此往来除了兵戎相见也有宴饮待客。 人们根据三国时期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制作出一些菜肴,流传至今。如反映赵云救刘禅的“子龙卸甲”,张飞当阳桥头吓退曹军的“将军过桥”,刘备江东招亲的“龙凤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草船借箭”等。菜肴蕴含着人们向往美好和正义的文化审美心理。鄂菜中的三国典故菜肴几乎都表达了贬斥曹操、孙权而褒扬刘备的鲜明正统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的节日食俗已经成型。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旦,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正月初七,人日吃七种菜制作的汤羹。夏至吃粽子,伏天吃汤饼名为“辟恶饼”。这些节日食俗表明人们根据节气物产和饮食传统应节而食。(3)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鄂菜唐宋时期,国家重视文治,文化繁荣。鄂菜的发展也增添了诗情画意,在文人的诗文和饮食审美的影响下,鄂菜的文化内涵日渐丰富。诗仙李白湖北留下了众多诗篇,根据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制作出的“翰林鸡”和襄阳歌“制作的“青莲鸭”成为太白菜名肴。依据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具鸡黍”烹制出了“去骨鸡酥”。唐代宰相段文昌在江陵改进而成的“千张肉”已成为鄂菜名菜。唐宋时期鄂菜中的文人菜影响最大的是黄州东坡菜。苏东坡谪居期间创制了“东坡肉”,名闻四方。元明清时期,鄂菜的蒸菜发展迅速并成为地方特色。著名的“沔阳三蒸”传说就是元末陈友谅的夫人制作的。传说反映了这个时期江汉平原地区的蒸菜发展水平。明代朱元璋封子弟为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在武昌修建了楚王宫。从此一直延续到明末张献忠攻下武昌城。鄂菜的层次升华至宫廷饮食,鄂菜代表风味中的“全家福”就源自明楚王膳食。明代中后期,湖北文化昌盛,涌现出“竟陵学派”、“公安学派”等地方文学团体,张居正,周嘉谟等名相。竟陵学派谭元春创制的木琴鱼,委婉劝说周嘉谟三思而后行的“网衣三思是明代文人菜的代表。(4)晚清民国时期的鄂菜晚清民国时期,湖北领天下风气之变。社会的变革和开放程度不仅丰富了鄂菜的食材原料,融合各地烹饪技术也改编着人们的饮食观念。鄂菜在社会各个阶层的饮食需求下蓬勃发展,呈现出总结前代,吸收西式菜肴特色的发展趋向。(5)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鄂菜新中国成立至今是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鄂菜在对外交流中创新发展。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饮食机构和烹饪协会,这些机构组织了各类烹饪竞赛。饮食行业也呈现出繁荣发展局面。鄂菜1976年入围全国十大菜系,2004年全盛武汉餐饮零售总额分列全国8强、6强。与此同时,鄂菜大举北上,走俏京、豫、冀、陕等北方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鄂菜,喜欢鄂菜。二鄂菜的发展派别及菜系由于地理位置差异,经过历史的洗礼和沉淀,鄂菜在湖北各地方所展现的风味逐渐显出一定的差异,逐渐分为几大派别。同为鄂菜却有不同特点。(1)发展派别传统鄂菜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由武汉、荆州和黄州三种地方风味菜组成,包括荆南、襄郧、鄂州和汉沔四大流派。侧重蒸、煨、炸、烧、炒;特点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具有朴素的民间特色。 鄂菜地域特色分明。其中荆南风味包括宜昌、荆沙、洪湖等地,由于这一带河流纵横,湖泊交错,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故擅长制作各种水产菜,尤其对各种小水产的烹调更为拿手。讲究鸡、鸭、鱼、肉的合烹,肉糕、鱼圆的制作有其独到之处。 襄郧风味盛行于汉水流域,包括襄樊、十堰、随州等地,这一带以肉禽菜为主体,对山珍果蔬制作熟练,部分地区受川、豫影响口味偏辣。 鄂州风味泛指鄂东南丘陵地区,包括黄冈、浠水、咸宁等地,这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主副食结合的菜肴尤有特色,炸、烧很见功底,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 汉沔风味植根于古云梦大泽,包括汉口、沔阳、孝感等地,这一带平厚坦荡、湖泊较多,故尤其擅长烹制大水产鱼类菜肴,蒸菜、煨汤别具一格,小吃和工艺菜也享有有盛名。 如果说“味在四川”的话,那么,可以说“鲜在湖北”似不为过。鄂菜制作的特点是:工艺精致,汁浓芡亮,口鲜味醇,以质取胜。方法以蒸、煨、炸、烧、炒为主,讲究鲜、嫩、柔、滑、爽,注重本色,经济实惠。鄂菜以“三无不成席”即无汤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丸不成席为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鄂菜现有菜点品种三千多种,其中传统名菜不下五百种,典型名菜点不下一百种。名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钟祥蟠龙、瓦罐煨鸡、沔阳三蒸、散烩八宝、龙凤配及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数百余种。(2)鄂菜的地方菜系武汉菜:武汉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末清初即已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与河南的朱仙,江西的景德,广东的佛山齐名,内联九省,外通海疆,被誉为“九省通衙”,本世纪初,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经济中心,进出口贸易额仅次于上海,而超过天津和广州。商业上的繁荣,必定促进烹好事业的发展。武汉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汉阳、沔阳(今仙桃)、武昌、黄陂、天门、孝感等地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湖北菜系的典型代表。 武汉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和造型,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一格。口味讲究鲜、嫩、柔、软,菜品汁浓、芡亮、透味,保持营养,为湖北菜之精华。代表菜有:“沔阳三蒸”(即“珍珠圆子”、“蒸白丸”、“粉蒸肉”)、“蟹黄鱼翅”、“海参圆子”、“清蒸武昌鱼”、“氽鳡鱼”等。荆沙菜:荆沙菜以荆州、沙市、宜昌为领衔的江汉平原菜是湖北菜的正宗,以淡水 鱼鲜名馔著称,鱼糕制作技艺蜚声省内外,各种蒸菜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善于保持原汁原味。代表菜有“八宝海参”、“冬瓜鳖裙羹”、“荆沙鱼糕”、“皮条鳝鱼”、“蟠龙菜”、“千张肉”等。黄州菜:黄州菜以鄂州、黄石、黄州为代表,属鄂东南地方风味,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擅长红烧,油悯,于炙,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菜有:“金银蛋饺”、“糍粑鱼”、“元宝肉”、“三鲜千张卷”、“豆腐盒”、“虎皮蹄膀”等。襄郧菜:襄郧菜流传襄阳、郧阳一带,系湖北菜之北味菜,特色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杂以淡水鱼鲜,入味透彻,软烂酥香,汤汁少,有回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红烧、生炸、回锅居多,代表菜有:“武当猴头”、“大和鸡”、“三镶盘”等。此外,鄂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名菜如“小米年肉”等,别有一番风味。三鄂菜特点传统的鄂菜是以“水产为本,鱼菜为主”,讲究鲜、嫩、柔、滑、爽,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点,且字长体系。鄂菜系由荆南、襄郧、鄂州、汉沔四大风味流派组成。荆南风味擅长烧炖野味和小水产,鸡鸭鱼肉蛋奶蔬果粮豆合烹,用芡薄,为清纯,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襄郧风味以家禽为主料,杂以鱼鲜,精通红趴熘炒,入味透彻,汤汁少,软烂酥香;鄂州风味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讲究烧炸煨烩,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口味重,乡土气息浓厚;汉沔风味以烧烹大水产和煨汤著称,善于调制禽畜海鲜。 (1)选料普通,制作精细。主料以鱼、肉、时蔬为主,配以大米作辅料,形成鱼中有肉,肉中有鱼,肉蔬结合。如沔阳三蒸,全部以米粉为辅助物,粉蒸肉类,粉蒸鱼类,粉蒸时蔬,既突出了各原料自有的风味特色, 又融合了稻米的清香。由于稻米有机地粘附于原料之上,保护了原料的水分,使成菜吃起来鲜嫩柔滑,本味特色鲜明。再如荆沙鱼糕、江陵千张肉、黄陂三合这几款湖北风味的代表菜,选料也很普通无非鱼肉之类,但由于构思独特新奇,做工精细考究,使菜肴软嫩异常、汤鲜味醇、浑香四溢。 (2)水产为本,鱼菜为主。湖北自古被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淡水鱼类及水产品,许多是湖北所独有的。像生长在长江的鱼回鱼,生长在长江支流清江的清鱼,肉多刺少,肉质鲜嫩,皆为水产中的上品。红烧、清蒸、粉蒸、涮食均很适宜。有悠久历史的武昌鱼,更是闻名中外。 (3)巧做各类“圆子”。或许是地处中原,居东西南北之中,放眼四周,圆眼视事的缘故吧,湖北本地人极喜欢吃“圆子”。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积累,不论民间百姓或专业厨师都掌握了许多制作“圆子”的方法。 肉圆、鱼圆、虾圆、珍珠圆、豆腐圆、绿豆圆、银丝圆等,光“圆子”菜肴就林林总总多达几十种,可谓一圆一格,百圆百味。四鄂菜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介绍,由楚菜、荆菜演变而来的鄂菜,滥觞于荆江河曲与江汉平原,策源地在经济繁荣、文赋纷华的楚国都城郢都,迄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菜系之一。自古就有“千年鄂菜史,半部江南食”之说。传统“四大菜系”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的“菜龄”一般在2200年至2400年之间,而“菜龄”更长的鄂菜的影响和产业价值却难以与它们匹敌。谈起鄂菜的风味特色,餐饮业很多人士难以给出统一的说法。在餐馆酒楼,消费者吃的大多是湖北菜,却称湖北无“菜”。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中国烹饪大师鲁永超认为,在餐饮全面进入文化竞争的时代,鄂菜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