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 点.doc_第1页
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 点.doc_第2页
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 点.doc_第3页
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 点.doc_第4页
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 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专业技术培训讲义住宅建筑防火与疏散设计要点提要:本文是住宅建筑规范第9章“防火与疏散”的宣讲讲稿宣讲人 杨月禄 2007年11月15日9.1 一 般 规 定9.1.1 住宅建筑的周围环境应为灭火救援提供外部条件。【要点】“灭火救援的外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防车道。详见本章第9.8.1条的具体规定。2防火间距。详见本章第9.3.1、9.3.2条的具体规定。3消防水源。详见本章第9.8.2条的具体规定。此外,住宅建筑周围还应设置适当扑救场地。【实施】1. 消防车道、防火间距、消防水源,按本章上述条文的规定执行。2. 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扑救场地按高规第4.1.7、4.3.4、4.3.7条的规定执行。9.1.2 住宅建筑中相邻套房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要点】1本规范不再对住宅建筑的防火分区做出规定,而是将每个住户作为一个“防火单元”处理,目的是将火灾有效的控制在一户范围之内,不向邻户蔓延。因此本条规定“相邻套房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2“相邻套房”的含义,既包括水平方向相邻,也包括上下层相邻。水平方向的防火分隔措施,并非等同于“防火墙”的要求;上下相邻套房开口部位的防火分隔措施,本章第9.4.1条有具体规定。【实施】 1住宅单元之间的墙、住户分户墙,其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第9.2.1条的规定。2相邻套房之间的窗间墙宽度,可参考高规第6.1.1条的规定。3上下相邻套房之间开口部位的防火分隔措施,应按本规范第9.4.1条的规定执行。9.1.3 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经营、存放和使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物品的商店、作坊和储藏间,严禁附设在住宅建筑中。【要点】 1“其他功能空间”是指营业场所、机房(例如发电机房、通风空调机房、水泵房、消防控制室)、仓储用房等,但不包括直接为住户服务的物业管理办公用房和棋牌室、健身房等活动场所。2本条规定,严禁将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附设在住宅建筑中,但对住宅建筑与其他空间组合建造未做全面限制性规定。当住宅建筑与其他功能空间组合建造时,其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防火设计应分别按照各自的防火安全要求进行设计。3. 对于“商住楼”(即“底部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仍按住宅建筑对待,对于其中住宅部分的防火与疏散设计,应按建规高规中有关对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实施】1. 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组合建造时,详见以下规范及相关条文的规定:* 住宅设计规范第4.5.1、4.5.2、4.5.3、4.5.4条。* 建规第2.0.14、5.4.6条。* 高规第2.0.17条。2当住宅楼层下部设置汽车库时,应符合本规范第9.4.4条的规定。9.1.4 住宅建筑的耐火性能、疏散条件和消防设施的设置应满足防火安全要求。【要点】1本条的“耐火性能”是指由不同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建筑构件所组成的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耐火能力”,即建筑物的“耐火等级”。2本条的“疏散条件”是指火灾时用于人员疏散的水平通道、疏散楼梯间、对外出口以及仅用于紧急疏散所使用的特定设施等。3本条的“消防设施”是指设置或配置在建筑内部,用于防止火灾发生、扩大及在火灾发生时及时发现、确认、扑救的设施的总称,包括用于探测、传递火灾信息,为人员疏散创造条件和实现对建筑进行防火、防烟分隔的装置;包括住宅家庭配备的必要灭火器材与逃生用品等。【实施】 1住宅建筑的耐火等级和各耐火等级允许建造的层数,按本规范第9.2.1、9.2.2 条的规定。对于高层住宅,应首先划分其防火设计类别(一类或二类)。 2疏散条件包括以下内容:* 安全出口数量,按本规范第9.5.1条的规定。* 疏散距离,按本规范第9.5.2条的规定。* 疏散楼梯形式,按本规范第9.5.3条的规定。* 紧急疏散设施,参照建规第5.3.18条,高规第6.2.11条的规定。* 疏散宽度,按照建规高规的相关规定。3消防设施包括以下内容:*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按本规范第9.6.1、9.6.2条的规定。* 消防电气。按本规范第9.7.1、9.7.2、9.7.3条的规定。9.1.5 住宅建筑设备的设置和管线敷设应满足防火安全要求。【要点】1.本条的“建筑设备”,包括住宅建筑内的给水排水设备、电气设备、通风空调设备及燃气设备等。2本条的“管线敷设”,包括给排水管道、电缆、燃气管道等。【实施】1住宅中的竖井设置,按本规范第9.4.3条的规定。2燃气管道应布置合理,解决好计量表具出户与安全的关系。当将可燃气体计量表设置在楼梯间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建规7.4.1-6)。3厨房、卫生间的排风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或在支管上加防火阀等措施。4当采用有机材质的上下水道时,对大口径的应加装阻火圈,小口径的应作阻火处理。应提倡对这些管道采用不燃性材料进行外包处理。5电气设备线路的设计负荷应与使用负荷相匹配并留有余地。不能一线多设备、超负荷使用。应使用自动空气开关,提倡家庭安装漏电保护器。9.1.6 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 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 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数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要点】1住宅建筑的“建筑高度”是确定防火与疏散的重要因素。但建规高规对住宅建筑都只有层数规定而无高度规定,考虑到与上述规范的衔接,本条提出了建筑层数的折算方法,其目的是以建筑层数作为衡量建筑高度的指标。2住宅建筑层数应包括住宅部分的层数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3. 本条“建筑层数”的含义,仅适用于本章。【实施】1在对住宅建筑层数进行折算时,只对层高超过3m的层数(例如底部商店、复式或跃层住宅)进行折算,不是把整栋楼的高度叠加计算。(其中有小于3m的住宅,也不参与计算)。2. 下列部位不计入建筑层数:* 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1.5m者。* 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间、敞开空间(架空层)。* 建筑屋顶上突出屋面的局部设备用房、电梯机房、楼梯小间等。3住宅顶层(最高层)的层高计算方法: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本层设计楼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为坡屋面时,应为本层设计楼面到其檐口的高度。4本条规定的住宅层数折算方法,只适用于本章(防火与疏散),且不改变住宅建筑的自然层数(例如,在设置消防电梯时应按折算层数;在设置交通电梯时则应按自然层数)。在编写建筑设计总说明时,“建筑层数”经过计算有改变时,应分别说明“实际层数”和“折算层数”。 9.2 耐火等级及其构件耐火极限9.2.1 住宅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划分为一、二、三、四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9.2.1的规定。住宅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h) 表9.2.1构 件 名 称耐 火 等 级一 级二 级三 级四 级墙防 火 墙不然性3.00不然性3.00不燃性3.00不燃性3.00非承重墙、疏散走道两侧的墙不然性1.00不然性1.00不然性0.75难然性0.75楼梯间的墙、电梯井的墙、住宅单元之间的墙、住宅分户墙、承重墙不然性2.00不然性2.00不燃性1.50难燃性1.00房 间 隔 墙不然性0.75不然性0.50难燃性0.50难燃性0.25柱不燃性3.00不然性2.50不燃性2.00难燃性1.00梁不燃性2.00不然性1.50不燃性1.00难燃性1.00楼 板不燃性1.50不然性1.00不燃性0.75难燃性0.50屋顶承重构件不燃性1.50不然性1.00难燃性0.50难燃性0.25疏 散 楼 梯不燃性1.50不然性1.00不燃性0.75难燃性0.50注:表中的外墙指保温层外的主体构件。【要点】1本条所规定的“住宅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表9.2.1)与高规(表3.0.2)的规定一致,区别是高层建筑没有三、四级耐火等级。2本表与建规(表5.1.1)对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规定一致;区别是本表对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作了部分调整(有所提高),但建规在该表的附注5中说:“住宅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的规定执行”。3本表对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的描述采用的是“不燃性”、“难燃性”。(建规高规都是采用“不燃烧体”、“难燃烧体”)。原因是本条的提法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建筑材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的一系列规定。而建规高规的提法不是规范用语,因而不够准确。【实施】1按本条和第9.2.2条一并实施,本表指标为基准要求。2本表中有防火墙指标,但本规范对住宅建筑没有划分防火分区的规定,防火墙用于何处,根据特殊情况或由消防监督单位确定。(例如减少防火间距时、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组合建造时都会用到防火墙。)9.2.2 四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3层,三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9层,二级耐火等级的住宅建筑最多允许建造层数为18层。【要点】本规范考虑到目前轻钢结构和木结构等的发展需要,对三、四级耐火等级住宅建筑的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有所提高,因此对二级及以下耐火等级的允许建造层数做了较大的调整,见下表:三个规范对各耐火等级允许建造层数对照表耐火等级住宅建筑规范建 规高 规一 级 19 F 9 F 19 F二 级 18 F1018F三 级 9 F 5 F四 级 3 F 2 F从本表可以看出,本规范与高规的规定一致,与建规的差别较大。 【实施】按本表及第9.2.1条一并执行。 9.3 防 火 间 距9.3.1 住宅建筑与相邻建筑、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外墙的防火构造、灭火救援条件及设施的性质等因素确定。【要点】1“相邻建筑、设施”,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住宅建筑所属的单独建造的变电所、锅炉房、工业与民用管线、构筑物等。 2本条指出了确定防火间距的因素(建筑耐火等级、外墙防火构造、扑救条件、设施性质),这些在建规高规防火间距表中都有具体规定。【实施】1住宅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本规范第9.3.2条的规定执行。2住宅与非民用建筑、设施的防火间距,按建规高规执行。9.3.2 住宅建筑与相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9.3.2的要求。当建筑相邻外墙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后,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或贴邻。住宅建筑与相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表9.3.2建 筑 类 别10层及10层以上或其他高层民用建筑10层以下住宅或其他非高层民用建筑高层建筑裙房耐 火 等 级一、二级三 级四 级10层以下住宅耐火等级一、二级96679三 级1177810四 级1499101210 层 及10 层 以 上 住 宅13991114【要点】1住宅建筑与相邻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与建规(表5.2.1)高规(表4.2.1)的规定一致。2“外墙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包括外墙采用防火墙、外墙开口部位采用防火窗、防火卷帘或水幕保护,以及提高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等。高规建规都有具体规定。【实施】1按本条和建规高规有关防火间距的规定执行。2住宅建筑的间距不仅要符合防火间距的规定,还应符合日照间距、卫生间距的规定。3在总图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尚应体现节约用地的原则。 9.4 防 火 构 造9.4.1 住宅建筑上下相邻套房开口部位间应设置高度不低于0.8m的窗槛墙或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性实体挑檐,其出挑宽度不应小于0.5m,长度不应小于开口宽度。【要点】 本条规定是按照将每个住户作为一个防火单元处理的原则,在上下相邻住户之间应采取的防火分隔措施。【实施】 1对上下相邻套房之间的防火分隔措施本条提供了两个选择,即:设置高度不小于0.8m的窗槛墙;或设置宽度不小于0.5m的挑檐。(窗槛墙高度是参照高规第3.0.8.2条关于玻璃幕墙的规定制定的。应注意,“窗槛墙”高度不是指窗台高度。)2当在住宅建筑中设计落地窗、低窗台、阳光室以及在窗台上开洞放置空调室外机组时,应注意必须符合本条的规定。3当在住宅建筑中采用开口天井采光通风时,设在内转角处相邻两户之间的外窗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往往达不到防止火势蔓延的要求,而开口天井又是火势上下蔓延的通道,因此,对开口天井内设置的窗应加大窗槛墙的高度,或设置防火挑檐,如果转角处两侧的窗距太近,应改为固定防火窗。9.4.2 楼梯间窗口与套房窗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1.0m。【要点】1楼梯间是人员疏散的途径,应防止其受到住户火灾烟气的影响。2本条是参照高规第5.2.2条(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的水平距离)的规定做出的,但目标有所区别,本条主要是考虑防烟,所以水平间距规定为1.0m。【实施】按本条规定执行。9.4.3 住宅建筑中竖井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燃气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电梯井井壁上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他洞口。2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等竖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性的构件。3电缆井,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外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性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其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4电缆井和管道井设置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时,其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要点】1本条规定了包括电梯井在内的各种竖井的设置要求,同时也是第9.1.5条规定的具体化。2对住宅建筑内的电梯井,有针对性的规定“严禁敷设燃气管道”。(建规高规都是规定:电梯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3对电缆井、管道井,本条规定应每层封堵。这与建规一致,与高规不一致。(高规5.3.3条规定是每隔23层封堵,只有超过100m的建筑才每层封堵)。4本条取消了建筑高规允许设置“垃圾道”的规定,因为这不是主流作法,同时也不利于卫生、健康。5本条允许将电缆井、管道井设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内,与建规规定一致,与高规规定不一致。建规第7.4.2-5条规定:“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除外)”;高规第6.2.5.1条规定:“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6本条只要求设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内的电缆井、管道井应设丙级防火门,设在其他部位时未作规定。【实施】1电梯井应独立设置,并应符合本条规定。消防电梯的设置尚应符合本规范第9.8.3条的规定。2其他各种竖井均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应采用符合本条规定的材料。3当电缆井、管道井层层封堵并采用丙级防火门时,可以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内。(应注意: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内,除开设楼梯间的门之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公共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内可否设置管道井应由消防监督部门确定。)4. 消防电梯前室内可否设置电缆井、管道井,本条和建规高规都未做规定,按照推断,既然合用前室内可以设,消防电梯前室应该也可以设。9.4.4 当住宅建筑中的楼梯、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的汽车库时,楼梯、电梯在汽车库出入口部位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要点】1本条规定是为了防止当汽车库着火时,楼梯间、电梯井会形成火势蔓延的通道并严重威胁人员疏散安全。2“住宅楼层的下部”既包括裙房,也包括地下室。【实施】1直通住宅楼层下部汽车库楼梯的设置,应按照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6.0.3条的规定:“地下汽车库和高层汽车库以及设在高层建筑裙房内的汽车库,其楼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2当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汽车库时,应按建规第5.3.11-2条的规定,“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该条条文说明:如设封闭门斗、防烟前室等)。3贴邻住宅建筑建造的汽车库、设在住宅建筑内的汽车库,防火分隔措施应按照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5.1.6条的规定执行。423层的独立别墅、联体别墅内设置汽车库时是否应执行本规定,编者尚未查到依据。9.5 安 全 疏 散9.5.1 住宅建筑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疏散距离等因素设置安全出口,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2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 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3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4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5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安装有门禁系统的住宅,应保证住宅直通室外的门在任何时候能从内部徒手开启。【要点】1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只与建筑耐火等级、层数、面积、疏散距离有关,与住宅的类型(例如建规高规中规定的塔式、单元式、通廊式;还有未作规定的复式、跃层式、跃廊式、错层式等)无关。2本条中的“建筑面积”不是其他防火规范通常所指的防火分区面积,而是指“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且以650为界限。3本条中的“疏散距离”是指“任一套房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10层以下以15m为界,1018层以10m为界。【实施】1本条对安全出口数量的规定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不管什么类型的住宅,在一定条件下,18层及以下每个单元可设一个出口;19层及以上应不少于两个出口。2两个出口的距离不少于5m,既包括直通室外的出口,也包括每层通向楼梯的出口。3注意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和直通室外的门的开启方式。4本规范对楼梯间通向屋顶的问题未作规定,应本着人员疏散安全进行设计。9.5.2 每层有2个及2个以上安全出口的住宅单元,套房户口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楼梯间的形式和疏散方式确定。【要点】1本条是对设有2个及2个以上安全出口的住宅单元,套房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距离的规定,什么情况下应设两个出口,应按9.5.1条的规定。2“楼梯间形式”是指“封闭楼梯间”或“非封闭楼梯间”(因为建规对疏散距离的规定与这两种楼梯形式有关)。【实施】1住宅户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可按照建规表5.3.13和高规表6.1.5的规定执行。但是这两个表的规定不尽相同,现以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住宅(两个表中是“其他民用建筑”)为例,位于两个安全出口的户门至出口的距离两个规范的规定都是40m,但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户门至出口的距离,建规规定是22m,高规规定是20m。而本条并未规定疏散距离与建筑高度(或建筑层数)有关。编者认为,首先还是应区分该住宅建筑是高层还是非高层,然后按建规高规的规定执行。2建规表5.3.13是设封闭楼梯的距离,当按规定设非封闭楼梯间时,应按该条规定减少疏散距离。高规无此规定。3建规表5.3.13注3规定,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疏散距离可减少25%,高规无此规定。418层及18层以下的住宅,符合设置一部楼梯的条件时,其疏散距离应按照第9.5.1条的规定,而不是应符合本条的规定。5住宅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本章未做规定。编者认为应按建规第5.3.13-4条及表5.3.13注4的规定和高规第6.1.7条的规定执行。9.5.3 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形式应根据建筑形式、建筑层数、建筑面积以及套房户门的耐火等级等因素确定。在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或将对外出口设置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要点】1本条规定了确定住宅建筑楼梯间形式的因素,包括建筑形式、建筑层数、建筑面积和户门的耐火等级。这在建规高规中都有具体规定。需要说明的是,本规范在安全疏散设计中不再界定住宅建筑形式,但在确定楼梯间形式时,为了与建规高规的衔接,则仍应考虑建筑形式。2本条在确定楼梯间形式时,未把电梯井与楼梯间相邻布置作为考虑的因素。而建规第5.3.11条中则规定:“当住宅中的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3楼梯间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这与建规高规的规定一致,但是允许将对外出口设置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这与建规规定不尽相同,建规5.3.13规定,“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5m处”。【实施】1 楼梯形式与建筑形式、建筑层数、建筑面积、户门耐火等级的关系,见下表:建规高规对住宅建筑楼梯间形式的规定(根据建规5.3.11条,高规6.2.16.2.2条的规定整理)住宅形式建筑层数、建筑面积、户门耐火等级楼梯间形式塔 式7F9F,或6F,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时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封闭楼梯间10F应设防烟楼梯间单元式7F9F,或6F,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时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封闭楼梯间10F、11F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靠外墙,并有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可不设封闭楼梯间12F18F应设封闭楼梯间19F应设防烟楼梯间通廊式3F9F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封闭楼梯间10F、11F应设封闭楼梯间12F应设防烟楼梯间29F及以下的住宅,当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封闭楼梯间。(建规5.3.11)3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者将楼梯间出口设在距安全出口不超过15m处,但应通过疏散走道或门厅,不允许通过其他房间到达室外。(多层公共建筑仍应执行建规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