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轴对称121.1轴对称学习目标 1通过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通过试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概念,能用概念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培养良好的动手试验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难点: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一、预习新知P581、观察课本中的7副图片,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2、你能列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和建筑物吗?3、动手做一做: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它有什么特征?4、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_折叠,_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_.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_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_(成轴) 对称.做下面的题,检验你预习的结果5、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A直线 B射线 C线段6、课本P60练习题1。7、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对称轴。 二、课堂展示 例1我国的文字非常讲究对称美,分析图中的四个图案,图案( )有别于其余三个图案第4题(A)(B)(C)(D) 思路分析: 所用知识点:例2如图是我国几家银行的标志,在这几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哪些?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你能画出来吗?(小组讨论完成) 思路分析: 所用知识点:三、随堂练习A组:1、课本P64习题1,2、课本P91复习题1B组:1、找出英文26个大写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你能举出三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吗C组:1、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构造轴对称图形,别忘了要加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四、小结 与反思 12.1.2轴对称 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2、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3、 能够判别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难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一、预习新知P59-P601、试验:在纸上滴上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哪一条?把它画出来。2、观察课本中的三幅图形,并试着沿虚线折叠,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3、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他能够与_重合,那么就说_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_,折叠后_叫做对称点.4、在课本图13.1-3中的第三幅图中,(1)标出A、B、C的对称点,A、B、C的对应角,(2)连接AA,BB,CC,你发现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你找到规律了吗?5、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为什么?6、全等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吗?试举例说明。(可以画图说明)7、课本P60练习题2.二、课堂展示例1、李芳同学球衣上的号码是253,当他把镜子放在号码的正左边时,镜子中的号码是( )(A)(B)(C)(D)例2、观察规律并填空:例3、参照下图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小组讨论回答) 思路分析: 所用知识点:三、随堂练习A组:1下面哪些选项的右边图形与左边图形成轴对称? 2.课本P64习题2,3 3.课本P92复习题9B组: 1.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把下面这个数学中不可能的式子变为可能吗? 2.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关于MN对称。(1)A、B、C、D的对称点分别是 ,线段AC、AB的对应线段分别是 ,CD= , CBA= ,ADC= (2)AE与BF平行吗?为什么?(3)AE与BF平行,能说明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一定互相平行吗?(4)延长线段BC、FG,交于点P,延长线段AB、EF,交于点Q,你有什么发现吗?四、小结与反思12.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学习目标: 1、 通过动手试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 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的关系3、 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难点: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新知P31-P33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通过折叠的方法作出线段AB的对称轴l,交AB与O1)点A的对称点是_2)量出AO与BO的长度,它们有什么关系?3)AB与直线l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经过线段_并且_于这条线段的_,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观察课本P31思考中的图,线段AA,BB,CC与直线MN的关系是_由上可得:对称轴与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关系?4、 已知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交AB与O.点C是l上任意一点,连接AC,BC.1) 量出AC,BC的长度,它们有什么关系?2) 另在l上任找一点D,量出AD,DB的长度,它们有什么关系?3) 由1),2),你得到什么猜想?4)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只是证明你的猜想。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_。BAC7、由下面每个图所给条件,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ED垂直平分BC 直线MN和DE分别是线段 AB、BC的垂直平分线 8、.课本P34练习题1.二、课堂展示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应用举例。 例1、已知互不平行的两条线段AB, AB关于直线l对称,AB, AB所在的直线交于点P,判断下列正误。1)AB=AB( ) 2)点P在直线l上( )3)若A, A是对称点,则l垂直平分线段A A( )4)若B, B是对称点,则PB=P B( ) 例2如右图所示,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思路分析:所用知识点:三、随堂练习A组:1如右图所示,直线MN和DE分别是线段 AB、BC的垂直平分线,它们交于P点,请问PA和 PC相等吗?为什么? B组:1、如图,ABC中,ABAC18cm,BC 10cm,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点,求:BCD的周长。C组:课本P63复习题5四、小结与反思121.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目标:1、 进一步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2、 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3、 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解决问题重点:探索并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难点: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解决问题一、预习新知P331、用一根木棒和一根弹性均匀的橡皮筋,做一个简易的弓,箭通过木棒中央的孔射出去。DABOABOC (1) (2)1)如图(1)要使CO垂直于AB,需要添加什么条件?为什么?那么点C在_上。2)如图(2),拉动C,到达D的位置,若AD=DB,那么点D在_上。3)由1),2),你得到什么猜想?4)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你的猜想。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_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上。3、根据上面的结论,完成下面问题。BAC 若AB=AC,则点A在 若EB=EC,则点E在线段 若PA=PB=PC,线段_的垂直平分线上。 _的垂直平分线上,又 则点P 即在线段 BD=DC,则_是_的 _,又在线段 垂直平分线。 _的垂直平分 线上。 3、课本P34练习题2二、课堂展示例、如图所示,已知RtABC中,C=90,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落在AB边上的点D要使点D恰为AB的中点,问还要添加什么条件?根据你添加的条件,你能证明出D为AB的中点吗?BCAED思路分析:所用知识点:三、随堂练习A组1、如图:已知直线l和l异侧的两点A、B,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PA=PB.ABD2、 如图:已知,OD=OC,ED=EC,那么直线OE是线段CD的_,你能写出证明过程吗/EOCB组1、如图所示,有A、B、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购房合同样式一3篇
- 物业管理公司员工培训与职业成长合同规范
- 土地法律知识试题及答案
-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中的股权转让与业绩考核协议
- 离婚房产买卖过程中子女抚养权保障合同
- 秦都区某小区老旧房屋产权转移与装修改造合同
- 新冠疫情时期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与合同解除条件
- 牙科诊所装修设计、施工及口腔设备采购合同
- 知识产权租赁合同提前解除与授权范围变更协议
- 文学文本与心理分析-洞察及研究
- 食品执行标准对照新版表
- 2020年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策略及经营计划
- 陕西水资源论证报告表
-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登记表
- 单选题51-100试题含答案
- 最新苏教牛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Hobbies》Grammar time 公开课课件
- 危险品管理台帐
- 现场技术服务报告模版
- 一年级上《人与自然》
- 高等有机化学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 教学课件·固体物理基础(第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