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的由来.doc_第1页
余姚的由来.doc_第2页
余姚的由来.doc_第3页
余姚的由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姚的由来较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南山经句馀山(成书于战国时期)条下载:“又东四百里曰句馀(句字读gou。唐代之后句馀山改称之为四明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晋代的大学问家郭璞在此条下作注说:“今在会稽馀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成书于公元6世纪)中也说:“江水又东经馀姚县故城南,县城为吴将朱然所筑,南临江津,北背巨海秦始皇南游会稽,途出是地,因其句馀山以名县。山在馀姚之南,句章之北也。”至于姚字,今已失传的古籍五帝系一书中就有记载。汉代应劭曾读到此书,说:“姚水见五帝系,固不始于夏之无馀矣。”姚水边有姚邱,这在太平环宇记一书中曾说到:“舜生于姚邱。”(出生于诸冯姚丘,即现有的马渚渚山)姚邱又因在姚水之旁而得名,说明在舜出生之前已有姚邱之地名,故此宋代写的元丰九域志中也说:“馀姚有姚邱山。”由北可知,馀姚之名即裁取了句馀山之“馀”字,姚水之“姚”字,合称之为“馀姚”。 解放后改用简体字,把“馀姚”改写为“余姚”,沿用至今。低塘的由来 低塘曾有低仰堰、低仰镇之名。低塘境内堰闸集中,上、中、下河的船只过堰时产生一低一仰,谓称为低仰堰。堰分3处,即后堰、南堰、新堰,统称低仰堰。低塘驻地在省塘基上,北1公里处有大沽塘(大古塘),曾为姚北一带居民的保安塘。相传宋宝元元年(1038年)7月,连日大雨,海水内溢,溺民害稼,百姓遭受重大灾难。庆历七年(1047年)余姚县令谢景初征集工役万余,率民筑海堤大沽塘,自上林至云柯全长2800丈:庆元二年(1196年)县令施宿征夫役六千,费缗钱一万五千,修筑从上林至兰凤大沽塘4200丈,改土堤为石堤,并置田千亩,作为修堤资产。几次修筑海塘后,百年未遇大害,使当地人们免受海患之苦,是一项惠民而又浩繁的工程。省塘与高而坚固的大沽塘相比就成了低塘,原低仰之名便自然而废,易名为低塘。省塘的由来省塘,位于大沽塘南面约一华里处,东起云柯乡漾山,西至罗家山,全长30华里,它是姚北最早的一条海塘。自从大沽塘建成,省塘即废,但它作为东西交通要道,要这条堤塘里仍依次发展了好几个市肆,东侧有低仰堰(即低塘)、塘堰、廊厦(今朗霞)之西,有第泗门(今泗门)、湖堤戚家新市。 朗霞的由来随着海涂上涨,海潮推北,大沽塘后逐渐涂老地淡,不能再滤卤煮盐。于明朝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大沽塘北侧3华里处又新筑了一条潮塘。自此,原有涂滩变为沙地,且宜种植棉花。由于明代视棉花种植与桑麻并重,规定种植棉桑的土地,可按“额外垦荒”条例,率蠲其税。由此,棉花种植业在此得到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手工业工场也逐步涌现。 明末清初,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大成里中心地段的省塘两侧,在徐家大房的前后厦开始有人设摊买卖,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易的市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17世纪下叶),此地就有了徐家廊厦之称。随着大沽塘后海涂继续上涨推北。于雍正二年和十二年(公元1724年和1734年)又先后兴建了榆柳塘和利济塘。盐、渔业北移,植棉业扩大。宁绍等地的工商业者陆续于此经营,市肆更加兴旺起来,到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廊厦街市已基本形成。在东起省塘头、西至淡池头的700米长的街道上,商贾云集,百业俱兴,大大改变了原来徐家廊厦的市貌,由此,地名开始简称“廊厦”。 到了清代中后期,杭州湾海涂加速上涨。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在利济塘(又称四新塘)北面又先后修筑了晏海塘、永清塘等堤塘四道(西侧有五道),并由山阴等地不少移民来此定居。同此,廊厦的人口和耕地不断增加,辖地向北延伸至八塘前后,直至与周巷西三盐场和泥墩潭接壤。民国初期开始改称廊厦乡。邑中名流、清代举人杨儒鸿视“廊厦”字眼太俗,取其谐音,改为“朗霞”,自此遂有了沿用至今的地名朗霞。泗门的由来 泗门古时又称四门、第四门。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备注:汝仇湖是古代余姚面积最大的湖泊,有近十万亩水面(约60平方公里)。它东至泗门,南依九龙、鸡鸣诸山,西抵临山,北隔谢家塘与大海相望。据浙江大学地理系陈桥驿教授考证,汝仇湖是泻湖,形成于汉唐。 黄家埠的由来 黄家埠是绍兴府余姚县北部沿海古埠,据地方谱碟,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本邑梁弄黄姓者,螯居兰风一都二里,其嗣因货运等泊船装卸,砌埠建码头,以姓命埠,以利海运。后人以埠为村命镇。随着海岸线北移,老丘、二丘等土圩塘陆续围筑,沿塘始有人定居,并相继增多。 兰风的由来南宋嘉泰会稽志(成书于南宋嘉泰年间,由陆游于嘉泰元年()十二月作序。)载:当时余姚县城外15乡、70里,兰风乡属余姚县,黄家埠属兰风乡。据六仓志列载姚北山脉皆发源于夏盖山,上承天台,四明,屈折至兰芎,分为二,其一东至牟山湖由马渚东为风山,当时是根据山的支配走向划分的,乡名“兰风”取“兰芎、风山”之首字。(全文由三师傅供稿)临山的由来 临山原名庙山。相传唐时有姚娘,善理财,富而好施。卒后,为之建庙于北门山,遂名其地曰庙山,。明初,倭寇侵扰沿海州县。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大将军汤和上言:“余姚控引大海,宜于在北边置卫所,以备倭寇。”于是筑城防御,以其面山背海,环卫皆山。名曰临山。按明制,军队驻地称卫,故又称临山卫。清初名士陈古铭,以临山远近有龟山,龙山,风山,独无麟,遂改临为麟,故又有麟山之名。 梁弄的由来 梁弄原名梁冯,乃梁、冯二姓族居之地,后梁、冯两姓渐衰,因多弄,易为梁弄,现梁、冯两姓族人均已不多。 河姆渡的由来 河姆渡:秦末“商山四皓”之一夏黄公,避居浙东,死后葬于姚江南岸山上,该山后称黄墓山,姚江渡口称黄墓渡,至清末才称河姆渡马渚的由来 马渚,渚,意为水中的小洲。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饮马于潭,故此得名马渚。有饮马桥等遗迹。四明山的由来 四明山又名句(音gou)餘(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县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100-300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唐刘长卿曾以“苍岩依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窗牖,落落四明目”就是来描写四窗岩,四明山由此得名。因四明山镇地处四明山腹地,以山为名,得之四明山镇。 小曹娥镇的由来 相传为当地人慕上虞县百官曹娥孝女庙及其神之灵,光绪二年(1876年)仿建其殿于此。六仓志载:“孝女殿在朗霞乡利济塘下。”因名其地为小曹娥。镇以驻地得名。1949年与朗海乡、镇海乡及海南乡一、五村合并为曹海乡。1958年三乡分,为曹娥管理区,1961年改曹娥公社。1979年仍划归余姚县。1983年改为曹娥乡,1986年7月改建为曹娥镇。1992年4月,撤小曹娥镇、朗海乡、镇海乡建制,并入小曹娥镇。三七市的由来 三七市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三七市,县西二十五里,月逢三、五、七、十市,故名”。丈亭的由来 夏侯曾先地志载:“慈溪江分流处,有石矶十七八丈,筑方丈室其上,为老尉廨宇,旧曰丈亭。”姚、慈两江交汇处,俗称三江口,丈亭镇老街建于此。据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记载,这里有石矶十七八丈,上面筑有一丈见方的亭室,作为老尉廨宇(古代军令尉的办公住所),所以叫“丈亭”。夏侯曾先是陈、隋间人,可见丈亭之名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浙东姚江与其最大支流慈江的交汇处,有一个渡口,叫丈亭渡。旧时姚江为潮汐河,丈亭乃南来北往,东西过客的集散地,不少名人逸士也留有许多咏亭歌潮的诗篇,例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发丈亭。丈亭旧时为会稽、明州两府水陆通道上的重镇。大隐镇的由来 大隐一名由来已久,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按四明山志,大隐以大里黄公墓所得名。”四明谈助记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又据宋宝庆四明志载:“夏候曾先会稽地志云: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东足乃谢乐炼药之所也。晋虞喜三召不就,遁迹此山,因以为名。” 东晋文学家王康琚反招隐诗句曾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旧指身在朝市而无利禄之心的高士,意谓真正的隐者。由此可见,大隐最早曾是汉代“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隐居之地。自后又相继有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等众多名士均循隐于此,遂为大隐凝聚起深厚的历史底蕴。 陆埠镇的由来 陆埠镇旧名兰溪市,今讹兰溪,余姚光绪志载:“兰溪市,又名陆家埠。”光绪慈溪县志云:“兰溪发源于江际,夹岸藤萝,色深可染,因以名之”。后陆姓氏族聚居于此,商肆渐盛,遂改称陆家埠,兰溪之名乃废。 鹿亭的由来 鹿亭乡据余姚光绪志记载:“齐孔佑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佑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寺宇之侧,因而得名鹿亭”,又唐鹿龟蒙鹿亭诗有“时令白鹿过”句,因而得名。新建路的由来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明代教育家、哲学家,28岁中进士,因劾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丞。后复起,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今余姚城区的新建路,由他封号命名)。总督两广军务,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作哲学的探索,创“致良知”学说,指出“知行合一”,把中国的哲学思想提高了一步,还流传到日本。了广收门徒,随处讲学,形成“姚江学派”,世称“阳明先生”。 梨洲街道的由来 得名黄梨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梨洲(宗羲),既是王(阳明)学的正宗传人,又对王学进行了修正。 黄梨洲(1610-1695年),明清思想家、史学家,父为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19岁入京为父讼冤,曾以铁毙伤魏阉同党,后为东林子弟推荐,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险遭残杀。清兵南下,在浙东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兵败后,入四明山结寨,后驻守舟山的鲁王封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故里,悉心讲学、著述,清廷朝他掌翰林学士,编修明史,因辞不就。学问极博,对史学、哲学、国政、天文、算术、乐律等,无不研究。著作甚多,所著明夷待访录,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对王、朱、黄、世称“三先哲”,加上严子陵,历史称“余姚四历史名人”,宁波又称“四大圣贤”。 肖东的由来 肖东,女,原名董鹤棣,又名阿菊、菊芬,1919年出生于浙江鄞县和益乡(现属姜山镇)前董村。她在小学读书时,品学兼优。受到地下党员教师的教育,思想进步很快,“七七”事变后,她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入党后,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在家乡发动、组织雇工罢工斗争。后又在奉化大桥、方桥及鄞县凤岙等地以任小学教师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受党派遣打入家乡附近的敌军内部任报务员,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1944年,肖东任上虞肖绍站联络员。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历任区委书记、区武工队指导员、虞东县特派员等职。在此期间,她积极发动群众,抗丁抗粮,动员青年参军,壮大自己的武装,恢复和扩大党的组织,建立“三线支部”,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还在永和、朱巷、谢家桥、南山一带进行民主建政,建立民主乡政府,同时还开辟了虞西新区。她关心群众疾苦,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困难,当地群众把她当作亲生女、亲姐妹。 1948年6月22日下午,由于叛徒出卖,肖东等6位同志不幸在鸭塘湖被捕。在狱中83天,尽管敌人严刑逼供,肖东始终坚贞不屈,不吐一丝真情。她在狱中写信给党,说:“亲爱的妈妈,我一切都好,请妈妈放心,我一定为妈妈争气,决不辜负培育之恩。”这是烈士对党无限忠诚之言。9月12日,肖东在姚北横河游源岙被GMD军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9岁。 为了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