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1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2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3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4页
江苏地域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2007-02-10作者简介:周明生(1948),男,江苏泰兴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谊(1957),男,江苏东台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2007年第3期总第33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3,2007GeneralNo.33文化研究论江苏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与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特征周明生,王世谊(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210004)摘要:江苏的地域文化首先是水文化,平原文化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文化则是水文化的衬托。水文化、平原文化、山文化一道构成了多元性的丰富多彩的江苏文化。江苏文化铸就了江苏人文精神,它具有二重性特征,这种二重性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涵正是来源于多元江苏文化的底蕴,是江苏水文化、平原文化、山文化底蕴的精神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升华。关键词:江苏文化;多元性;人文精神;二重性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3-0039-08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独特的区域自然环境在其中起着本源性或原生性的作用。江苏的苏南水乡与苏北平原互为依存,相互交融,汇合了南北文化,孕育了江苏南北结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风格,造就了江苏人刚柔相济、儒雅开放的精神特质。研究江苏人文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制约作用,以及新时期江苏“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生成发展的渊源,必须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进行探析。一、江苏人文精神的多元文化渊源(一)江苏地域文化首先是水文化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后来的文化交流可使文化的固有风貌得以充实、丰富,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区域文化的原初形态。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在黄海和东海之滨冲积出连绵千里的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和大陆架。在这两大水系和海洋的拱卫、滋养中,发育出了一片传承数千年文明、汇通南北民风、守恒与开放并举、物华与人文共荣的生命和文化沃土,这就是江苏。江苏是具有光辉灿烂历史的文化大省,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的虞、夏时代,文化的风貌特色即初步形成。江苏文化是华夏东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之一。江苏地处东部沿海,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海涂面积达60多万公顷,水面占全省39总面积的18%,比重之大为全国之最。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万里长江横穿东西400多公里,京杭运河纵贯南北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和洪泽湖像两大明镜,镶嵌在江南水乡和苏北平原,并分别列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四位。1江苏人称得上为“水乡之子”,水文化在江苏历史文化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它渗透到江苏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而且贯穿于江苏历史的全过程,经久而不息,历久而不衰。正因为有了水,江苏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正因为有了水,江苏才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进一步看,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新异内质的富于张力的水文化,源于太平洋波浪和大陆板块冲撞而成的海洋文化精华与大陆文化精髓的交融、积淀,它以河口般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气魄,迎来送往,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富有朝气和活力。所以,水是江苏的命脉,是江苏的根本所系,江苏的地域文化总体上是水文化。江苏的水文化表现为以水为特征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水域意识及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江苏主要有以下三种水文化形态:一是江海文化。长江与黄海、东海相衔,这三水交汇孕育出的江海文化,恰是华夏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两个大系的叠合点。长江驰骋于江苏境内外,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长江天堑成就的舟楫之利,带来了大江南北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长江滋润着江苏沿江八市,沟通了祖国东西的文化和经贸交流,江海文化在江苏境内由此孕育而成。由于长江流经南通入海,也孕育了入海口独特的区域文化。二是运河文化。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江苏惟一贯穿南北的河道。京杭大运河长期起着交流、融合、开放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江苏历史发展进程。千百年来江苏人利用这条水上通道频繁对外交往,相互了解和学习,最终导致融合、进步。运河文化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永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善于吸取邻近地区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湖泊文化。湖泊和江河一样,是孕育和滋养人类文明的摇篮。悠悠的湖泊之水,不但养育了水滨泽畔的人们,也孕育了无数著名的都邑名城、古迹名胜和文化名人。江苏是一个湖泊众多的省份,同是湖泊,又各有个性特征。江南的太湖深秀,水面烟波浩瀚,峰峦缥缈,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洪泽湖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湖面雄阔,万顷碧波,其迷人风光,同太湖交相辉映。各个名湖风姿万千,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魅力。江苏水文化的上述三种形态,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长江横贯江苏东西,运河纵跨江苏南北,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因为长江,江苏文化区分出了汉风和吴韵的南北差异;因为运河,又把南北文化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江苏文化形成了多样性和一体化的特征。在长达数千年的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同属于一种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地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江苏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应当说,水文化的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江苏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苏南人与水结合得尤其好,可以说是苏南之水与水一般的苏南人,人、水合一,水、人一体,这些特别是从苏南特有的地名浦、浜、塘、圩等就可以看出。水文化是江苏人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它给江苏文化以深远的影响,并使江苏人文精神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二)平原文化在江苏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文化则是水文化的衬托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指出,在解释经济社会变迁时,任何单因论的学说都是幼稚的。他认为,任何因素都与其他因素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2(P271)同样,江苏人文精神的形成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如前所述,江苏地域文化总体上是水文化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应当看到,江苏地域文化还有平原文化、山文化等,山文化40尤其是平原文化对江苏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探讨江苏人文精神产生的动因,应该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江苏文化进行多元性分析。江苏人文精神是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江苏文化。平原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平原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平原为物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组成。3(P5)由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构成的江海平原(为了论述的方便,以下笔者称之为苏北平原),是江苏平原文化的主要载体,苏北平原文化是一个丰富完整的平原文化体系,它积淀、凝聚、物化在苏北大地的自然景观之中,丰富着平原,滋润着平原,美化着平原,成为苏北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平原文化是苏北人精神品格的深厚来源。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平原文化积淀,江苏境内的平原造就了江苏人丰厚的文化品格。安宁平和的平原文化的熏陶和长期以来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的教化,造就了江苏人“崇文崇德、宽容和谐、守法诚信、自强争先”的性格特征,表现了江苏人追求智慧、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近代实业发源地的江苏,其平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信自强”因子,江苏的平原文化精髓在于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追求一流、敢于争先、善于争优、努力保先始终是江苏人的优良传统。“争先争优”,既是平原文化中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客观表征,也是当今江苏“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真实写照,更突显了江苏人在未来发展中勇立潮头的自信魄力和先行者形象。再谈与平原文化紧密相联,又与水文化密切相关的山文化。江苏低山丘陵占全省面积14.3%,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和北部,西南低山丘陵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北部低山丘陵有云台山脉,其主峰海拔625米,为全省最高点。省会南京“负山带江”,背靠宁镇山脉,滨临滚滚长江,自古享有依山(钟山)傍水(长江)的优越环境,可以说山环水抱、形势险要,所谓“虎踞龙蟠”也是就山、水而论的。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山山水水,阅尽人间沧桑,历来成为怀古抒情的胜地。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喜“金陵怀古”,抒发历史之幽情。著名的传说诸葛亮驻清凉山,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4。古人咏南京往往是山水兼顾:“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5自然景物如此,人文景观也如此。如位于秦淮河畔的瞻园,布局精致,曲折幽深,可谓“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山水相映,宛若天成。正是青山碧水孕育着南京的水文化与山文化。水文化与山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又有心态文化的层面。对于后者的特性,可以用论语及老子中的有关论述进行诠释。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由此可见水文化是智(知,同“智”)者文化。道家老子说“上善若水”7,水文化具有聪颖灵慧的特性,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而山文化是仁者文化,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8,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厚德载物”,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9的阳刚之气。江苏城市的山、水之胜,培养了江苏文化且仁且智的特性,既有因水而生的智慧,又有缘山而生的敦厚。二、建立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特征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孕育了江苏特征各异的人文精神,且其特征具有二重性。(一)水文化与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特征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是:1.自强不息水既有宁静柔美的一面,也具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涌起的洪水,常常造成江河决堤,人们41赖以生存的田地家园顷刻间变成汪洋泽国。征服滔滔长江、淮河水灾的斗争使江苏人培育起自强不息、顽强拚搏的精神,同时激励着一代代江苏人穷则思变,发愤图强。江苏又濒临大海,自古以来与海外有着频繁的往来,早在1405年,航海家郑和率领62艘宽18丈、长44丈的大型宝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著名的远海航行。郑和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的进取精神,由此才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在大海和长江上百舸争流,容易激发起人们争强好胜的竞争和进取心理;大海和长江千百年来后浪推前浪,一泻千里,生生不息,又培育了江苏人一往无前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江苏人深得水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遂成为江苏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江苏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不仅铸就了历史悠久的江苏文化,而且激励着江苏儿女始终向着更辉煌的未来奋进。2.机智圆通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注入文化内涵的水极富灵性,以水为承载的文化极具感染力。江苏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在江苏的大江南北,其水性是那么清澈明静与充满灵气。所以,江苏人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周围事物敏感,比较多情善感,也很机智敏捷。机智见之于江苏人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头脑灵活,不走极端,不认死理,不一条窄道走到底,没有撞破南墙头不回的固执,也很少破釜沉舟、灭此朝食的豪举。江苏人温和开朗,善解人意,做事甚为圆通,一旦进行中发现问题,并不难于改弦更张。他们不惮于“变”,而且善于变,懂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善于协调,长于通融,精于变通。变则通,通则久,机智圆通的江苏人是谙熟于辩证法之精义的。3.崇尚和谐江苏境内的水较少激流险滩,其所表现出的多是理性的安详与平和,尤其是境内众多的湖泊与山脉的伟岸崔嵬、沉雄苍郁相比,具有清奇淡逸、灵秀幽深的品性,更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江苏水文化中表现出求和合的特质,江苏人在近水、亲水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亲情关系及“天人合一”的理念。江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浑然一体,体现的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崇尚和谐的水文化表现在为人处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上,更多地考虑从内涵上凝聚和深化,更多地强调和合、统一、稳定、有序。江苏人崇尚和谐的人格特征,从江苏园林建筑上可见一斑。江苏的园林不管是古典式,还是现代式,都能从中体会到因水成景、以水造景、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谐和的巧妙。如苏州网师园和扬州个园,一泓清水,一叠假山,一片宅院,和谐天然地组合在一起,形象地体现了江苏人文传统中的整体和合精神。“崇尚和谐”作为水文化的主体特征,不仅衍生了江苏人历来追求和合统一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更无形地驱动着江苏人民在“两个率先”的追求中,始终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目标。4.儒雅守规水文化是江苏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水的精神,给人们的某种感染、启示或感悟。江苏人儒雅,得之于自然环境秀色灵气的江山之助。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涵养深厚、儒雅淳正,以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诗、赋、散文、游记和山水画也大量产生,造就了一座座咏叹水诗文的高峰,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更陶冶了江苏人文明儒雅的性格。水文化的另一精髓是稳重守规。以长江、淮河为代表的水系除了在多雨季节显得狂烈奔放外,一概“碧水东流”,河道顺直、水势平缓;大运河与众多河道呈十字交叉,整齐规则、安宁平和。在江海湖河水道中航行要遵守规则,不能自行其是,否则就有覆舟之危。这样一种水文化特质,对江苏人的濡化作用也是至为巨大的。所以,江苏人显示出讲理性、守规矩的特性,做事比较稳妥,遵纪守法。这在以讲法制为内在要求的市场经济中无疑是十分需要的。5.兼容开放思想开通,兼容并蓄,也是水文化赋予江苏人的性格魅力。兼容并蓄亦是水的本性,正是由于水不弃涓流,所以才汇成江河湖海,这自然就培育了江苏人海纳百川、开通开放的宽广胸42怀。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江苏都是必经之地或落脚之地。在20世纪之前,江苏可以说是一个移民省份。这种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得江苏文化经历了多种文明的洗礼,容纳了五方八域的风土人情。江苏文化生来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它天生对外来文化保持着一种兼容开放的态度,而且是从善如流,始终显示着对外来文化的亲和力。这种文化特性,在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奔腾的今天,也充分显示了江苏人兼容开放的时代张力。以上几个方面作为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苏人文精神的底蕴和深层形态。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自身的局限和缺失。江苏水文化除了承载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业绩外,也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水文化相联系的江苏人文精神相应地具有一些负面特征:一是稳重守规中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如上所说,水乡江苏人稳重守规,这在以讲法制为内在要求的市场经济中无疑是十分可贵的。但在此同时往往创新意识缺乏,做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冒险精神。江苏人不像浙江人那样敢于走四方、闯天下,守土恋家意识较浓,这与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自然、经济、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有关。鱼米之乡的江苏人生活安康,衣食无忧,守住一方水土,也自有乐趣,所以许多人甘于安居本土,不求闻达,这些都是与新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弱点,有待于江苏人在现时代的实践中逐渐加以克服,江苏水文化的内涵也需要伴随时代的发展得到新的诠释。二是自得其乐中往往容易小富即安,进取不足。江苏特别是苏南水乡一马平川,历来物产丰富,人们自得其乐,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但往往又表现出小富即安意识较浓,进取意识不强。这些弱点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是江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障碍。(二)平原文化与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特征建立在平原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是:1.富有远见在水的滋润下萌发出的是灵秀,在山的烘托中凝聚的是厚重,而辽阔的平原哺育的是远见。一望无际的苏北大平原培养了人们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使人们极富远见,并敢为天下之先。苏北宿迁上塘镇的大包干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之先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曾创造了一段“春到上塘”的佳话;早于上个世纪70年代就闻名远近的所谓“六个轮子一齐转”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耿车模式”,也发生在苏北平原大地上,这些都是江苏平原人极富远见,敢想敢干的象征。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眼界宽广,富有远见,洞察力强,具有全局意识,这也是政治家必备的素质。从苏北大平原上走出去的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以富有远见卓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而著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两任总书记也都是从苏北大平原上走出去的,这些绝不是历史的偶然。2.宽容明礼包容、宽容,不仅是水文化赋予江苏人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平原文化对江苏人哺育的结果。海际茫茫,平原偌大,一眼望去,无所遮挡,这就使得江苏人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具有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度,遇事“想得开”,收得起,放得下,极具宽容和包容性。再从全国范围看,苏北平原处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东临大海开阔,西拥楚汉雄风,北接齐鲁儒气,南怀吴越灵秀,是中国南北文化与南北交通的交汇点,因此,江苏平原文化兼有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双重特点。正是这种双重特点,铸就了江苏平原特有的文化底蕴:它是南北整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刚柔相济的多元文化;它是开放性、吸纳性、宽容性、创造性相互渗透的互补文化。一句话,它是一种极具包容和宽容性的仁智文化。宽容明礼使江苏人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保持着恒久的活力。3.坚韧不拔江苏由南到北民风差别很大,一般认为苏南人精明、睿智、细腻;苏北人直率、大度、富有韧性。在力拔山兮的汉风平原,随处可见平原文化的坚韧在江苏人身上留下的烙印。平原之43乡的人们显得特别的平和、友善,但是平原人并不缺少韧劲,而是有一种坚韧不拔,咬定青山不放的性格特质,有一股敢于啃硬骨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由于目光远大,又极具韧劲,不论压力有多大,条件又是多么艰难,看准了的事,只要有一线机会,就要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地坚持下去,决不中途放弃。发明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曾引起省内外广泛争议的淮阴“家庭经济”(实际上即是今天所倡导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在当时那样大的压力和艰难的环境下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便是明证。4.勤劳务实平坦的苏北大平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由此造就了勤劳务实的江苏人。人们在广阔无垠的田野里终年辛勤劳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依靠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这就潜移默化地催生着江苏平原人勤劳务实的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历数千年而不失,渗透于人们的文化性格和气质之中。明末“风靡天下”的泰州学派敢于反叛“唯书唯圣”的传统理学教条,既重视理论思辩,又强调实际“效验”,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强调实干,即是平原文化务实精神的体现。勤勉、务实是全江苏人的共同性格,但平原地区的人们实重于虚、行先于言、里重于表的特征要更鲜明些。勤劳务实是一种科学精神,讲究理性,崇尚勤恳,讲究实干,注重实效,反对急功近利,这些都是新时代精神的需要。毋庸置疑,建立在平原文化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也有某些负面特质。主要表现于:在宽容中往往蕴含着批评精神的缺乏;在富有远见、敢为天下先的同时往往也存有求稳怕乱不愿冒尖的心态。平原缺少波澜起伏,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平和、平稳,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无疑会给平原人的思想、心态和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于由此而引起的负面效应也亟需加以克服,以适应新时代开拓进取、创新争先的需要。(三)山文化与江苏人文精神的二重性特征建立在山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是:1.坚毅刚强江苏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省会南京的山水文化底蕴深厚,给人以刚毅敦厚的印象,南京市区的钟山挺拔俊秀,它和连云港的花果山、镇江的金山、南通的狼山、无锡的灵山等名山对江苏人坚毅刚强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山区人在长期的楚汉之风熏陶下,形成了倔强、刚正的文化品格。坚毅刚强是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的显著特征。举例来说,当年鸦片战争中,镇江山区人民的斗争便十分可歌可泣。抗日战争初期,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新四军以坚韧不拔的英勇气概开辟并长期坚持战斗在茅山根据地,依靠山区人民英勇无畏的支持,打退了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无数次疯狂进攻,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动观流水静观山”,水的流动让人变得机智聪明、儒雅守规,而山的静定则让人变得宽厚忠良、诚实守信。山文化的内核即外在表现于崇尚信义,仁者天下,明礼讲信,本分而谦逊。在发展现代旅游业、服务业的过程中,江苏人讲求职业道德,诚信服人,宁可失利,不失信义,透出来的是一股诚朴之风和诚信之气。信誉至上、诚实待人的信念,在江苏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3.团结一致在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外敌的斗争中,山区人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内部凝聚力很强的特质充分地反映出来。团结,就是上下一致,左右同心,共赴危难,共创大业。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一些丘陵山区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团结拚搏,埋头苦干,推动了山区面貌的改变,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贡献。山文化中也有某些消极因素。例如,一般说来,山区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外面的新事物反应欠敏锐,眼界欠宽广,开放意识也不够强,甚至有抱团排外的倾向。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也应当在保持其文化性格优长的同时,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与缺陷。44(四)多元文化对区域人文精神的综合影响某一区域的人文精神并非某一种文化单线作用的结果,它由区域多元文化共同孕育而成,或者换句话说,多元文化对区域人文精神发生着综合影响。在江苏,即是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三者交融共同孕育了江苏人文精神。一方面,由于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各具特色及内涵不同,因而在江苏人的品格上就外化出多色调的特征。水文化体现的是吴韵,吴韵源自于奔腾的江水,浩渺的湖水,温柔的河水,茫茫的海水,江湖河海融汇成水的主旋律。而水的灵秀、明净、睿智、深邃赋予了吴韵的特征,哺育出了聪慧、勤奋、俊秀、细腻、富于活力和韵致的人文群体。试听那吴侬软语,音调温软,悦耳动听,沁人肺腑。这使人不能不联想起它有似水乡苏南水一般的柔和。平原文化和山文化体现的是汉风,汉风源自于大平原的开阔,源自于大山脉的气势,源自于楚风的雄健与齐鲁文化的儒雅,它溶化为大气磅礴,大胸襟,大气量,敢作敢为,勇于开创;溶化为尚武崇文,情义相融,威武雄悍而又宽容守规。另一方面,吴韵的灵动、睿智、自强和汉风的大度、勤劳、坚韧又共同衍生出自强争先、且智且仁、宽容开放的品格,这是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核,也是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在江苏人格形态上的深层意蕴。再从江苏境内局部区域来看,每一局部区域的人文精神也都并非是来自于单一文化的影响。如省会南京以金陵文化闻名于世,金陵文化的特色之一是水文化与山文化相映衬,南京和镇江的地域文化总体上属于山水文化。扬州、泰州属淮扬文化,二地及南通、盐城、连云港系平原文化与水文化(江海文化和运河文化)并重,连云港则山文化兼而有之。淮安、宿迁、徐州属楚汉文化,从地域上看,当属平原文化,水文化亦兼而有之,徐州还兼有山文化。而苏、锡、常地区的吴文化则是典型的水文化,但是一种内陆水文化,与海洋文化又有所不同,同时平原文化亦兼而有之。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激荡,逐步形成了某一局部区域的人文精神。而伴随着江苏境内地区间信息和人员的不断交流,这些局部区域的人文精神即逐渐汇合而成了浑然一体的江苏人文精神。三、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提升(一)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江苏人文精神的快速提升江苏由历史和地域所形成的传统人文精神,在总体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已经成为江苏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然而在今天,当浙江在富民强省的道路上快速领跑时,当广东依靠外向型经济在经济总量上多年稳居全国前列时,当周边地区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纷纷在疾步追赶时,江苏人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兄弟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背后有怎样的精神在支撑?江苏“两个率先”的建设需要怎样的精神动力?新时期的江苏人文精神应该具有怎样的新内涵?可见,进一步提炼和提升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率先有现代化的文化和精神的支撑。而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等适应于现代性的时代要求。江苏要推进“两个率先”的创造性实践,核心是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性文化,以为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种创造性文化的培育和弘扬,既要着眼于江苏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的历史传承,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又要紧跟时代,充分反映新时代的要求,适应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全面体现新时期江苏人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28年来,江苏经济社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深入思考不难发现,这些巨大成绩的取得正是以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江苏人文精神为基础的,并且也表明了江苏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逐步提升。事实说明:只有不断提升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涵,江苏的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才能在建设“两个率先”的新时空中绽放出灿烂的新花朵。(二)“创业创新创优”是江苏人文精神在新时期的升华“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既是创造性45文化的本质内涵和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也是江苏人民立足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思想引领下开拓、创新,追求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动写照,是江苏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理想科学追求的人格化表述。三创精神从本质内涵上讲,就是不懈的创新追求,自觉的创业冲动,强烈的创优意识。培育和塑造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要特征的江苏人文精神,为江苏经济找到内生式发展的原动力,对江苏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中突出“创业创新创优”的新元素,理由在于: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江苏的灵山秀水和一马平川造就了江苏人丰厚的文化品格和创业创新创优的智慧、勇气和灵感。一方面,江苏作为中国近代实业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又取得了开拓创新的巨大成就,这些事实表明,江苏人有着崇尚创新、勤勉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这一角度看,“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