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docx_第1页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docx_第2页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docx_第3页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docx_第4页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届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公告主办单位: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学术指导: 东方历史学会、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口述史研究合作单位: 中央电视台客从何处来节目组合作网站: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一、大赛宗旨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短短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被迫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际又不得不顺应世界潮流向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急速转变。李鸿章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唐德刚则称之为“历史的三峡”。今日之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风貌瞬息万变,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正在加速成为历史。古老的城镇、宁静的乡村、别具风格的民居、气势恢弘的庙宇、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文化,还有那或惊心动魄、或婉转隽永的家族陈年往事都随着时光的推移迅速消逝。时代的巨变让我们目不暇接,憧憬未来,也让我们迷失于当下。但即使迷茫,也鲜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历史的声音。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接受的认知顺序却是由人类到国家,由国家到集体,由集体到个人。我们被要求无条件地热爱和服从于前三者,却耻于谈及个人。由是,我们不仅迷失了自我,也淡忘了身后那条默默流淌的生命之河。我们甚至被无数次的教导应该把下游的江海视作自己生命的源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祖先也要求我们从自我出发一步一步向外实现“修齐治平”,而两千多年后,我们的国民还在为立己而齿寒。“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有几个人曾经思考过这三个根本的问题,又有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答案?是时候追本溯源了,答案既不在先知手中,也不在庙堂之上,它就在每个人身后那条默默流淌却又转瞬即逝的生命之河。不管你是否自觉,我们总是借助过往的经验来理解当下并预测未来。然而,这些过往的经验(历史)并不会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它总是转瞬即逝,只留下或明或暗、或正或斜的影子(史料),任凭来者对影追思。尽管只能面对历史的影子,我们却有信心一点点逼近历史的真实。这种信心来自于虔诚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这种态度便是“同情的理解”(陈寅恪)和“怀疑一切”(休谟),既敬畏历史又不陷于迷信,凡事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却不忘记追问:“事实是这样吗?拿证据来!”而历史研究的方法林林总总,都不外乎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务必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再好的方法,不为人用,都是没有意义的。在历时几千年的王朝时代,书写历史只能是史官们的权利,其内容也不外乎“王侯将相的家史”(鲁迅)。然而,今日之中国,曾经被排挤在大历史之外的普罗大众觉醒了,公民写史的潮流已经悄然形成。尽管起步之初泥沙俱下,但这股浪潮毕竟挣脱了历史的种种枷锁,为整个民族的新生开启了大门。“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当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燕窝鱼翅,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空气时,历史才回到了自己的本位。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历史,而是汇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细流;最需要铭记的也不是往圣先贤,而是那一个个赋予其生命、塑造其人格的普通人。他们往往寂寂无名,无人喝彩,他们常常是大历史的失踪者,无差别的统计数字。除了我们,没有人会留意他们的存在,更不会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倾听他们的故事。寻找大历史的失踪者,把他们请到历史舞台中央,让同时代的大人物、大事件成为他们生命的注脚,舞台的背景。二、作品要求(一)写作主题1.2014-2015年度主题:寻根现在,历史只存在于课本里;半个多世纪前,它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历史的秘密,也许就深埋在自己家里(这个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庭,还是我们的家族、家乡甚至偶尔碰撞的家国),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发掘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追寻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记忆,收集和复原那些历史的碎片,更是在“寻根”寻找和父辈、祖辈的亲密感,重新面对我们的过往,返回我们来的地方,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让我们带上录音笔,回到家中,坐下来和家人一起,一同踏上“寻根”之路吧。2.记录要求高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我们亲人的经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中探究个体与社会,局部与整体的互动关系。写作时须清楚地记录大历史对个人的影响,并以翔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对大历史产生的反作用。初中组: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亲人的经历,探索自己生命的源头,能够严谨、有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能够准确表达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二)作品格式1. 所有参赛作品,均要求一组两篇,第一部分为采访实录,第二部分为历史写作。同时必须提交采访录音。第一部分:采访实录(1)根据录音稿全程整理,还原采访现场过程。(2)采访完成后,应先进行录音整理,再进行家史写作,这样能尽量避免细节的缺失和遗忘。第二部分:历史写作(1)真实地记录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历史。(2)作品为非虚构写作,不得有主观虚构或想象。2.在评审中,第一部分采访实录作为评审参考(30%),第二部分历史写作作为评审主体(70%),第二部分的故事内容需符合第一部分的记录,不得有主观虚构和想象。往届作品请参看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官网或关注大赛微信公众号“微家史”,请注意往届作品的写作要求与本届有所不同。3.稿件格式(1)文本(word)格式参赛。可插入图片(在清晰状态下,图片大小不得低于800X600像素)。A文和B文需放入同一个word文档中。(2)纪录片(视频格式)方式参赛。视频作品包括故事(A)和花絮(B)两部分。视频要求:画面清晰,播放流畅,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有中文字幕。(3)稿件中所有引用材料必须注明出处,访谈内容请注明受访人、采访时间。(三)投稿办法在线投稿:(恕不接受邮箱投稿,因邮箱投稿未纳入评选责任自负。)咨询电话8005李远江)叶亮常疆)三、参赛方式(一)个人参赛:全国在校中学生均可个人参赛,欢迎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同题参加友谊赛。(二)集体参赛:全国各地教研部门或学校均可组织学生参赛,历史教师或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工作,参赛作品须经本地区历史教研员或本校校长推荐参赛。(三)附加赛:自本届开始,凡全国比赛入围选手均有资格进入附加赛。附加赛为历史讲述比赛,要求参赛学生在本校进行家史演讲,用810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故事以演讲形式呈现。参赛要求:提供演讲视频、演讲稿。(四)抢救乡音倡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区域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在全国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各地方言正在迅速消亡,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但我们相信任何乡音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给后人一个读懂祖先语言的机会,也为我们的语言保留更多的基因,我们向所有参加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的师生、家长发起倡议,请大家在做家史记录的同时,多花一点时间收录我们家族长辈的方言。而我们则将这些珍贵的乡音送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妥善保存。具体办法:1、请每位受访者用土话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章来源可以是参赛者的家史作品(选1000字左右的段落即可),也可以是流传久远的梁朝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请见附件)。2、正式录音前,请用土话介绍自己,标准句式:我是省市县(区)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组(街道地址)(受访人姓名),性别(男或女)生于19年月日。录音时间20年月日。提交办法:与参赛作品一起作为附件上传至大赛官网。(五)大赛截止日期:2015年3月31日。附加赛截止日期:2015年6月30日。四、参赛时间(一)收稿时间:2014年11月1日2015年3月31日。(二)评审时间:(1)分赛区评审:2015年4月。(2)总决赛评审:2015年5月。(3)附加赛评审:2015年7月。(三)结果公告时间:(1)记录大赛:2015年6月。(2)附加赛:2015年8月。五、评审说明(一)评委组成评委会由著名历史学者、作家及中学历史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组成。具体名单如下: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熊景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原主任)林 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 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陈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章宏伟(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樊建川(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钱钢(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张典婉(台湾地区资深媒体人、作家)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许知远(知名媒体人,作家,东方历史评论主编)姬秉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齐健(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益民(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李惠军(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市晋元中学历史教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雄(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扬州中学历史教师)杨祥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口述史研究主编)郭富斌(中学特级教师,西安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魏恤民(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张汉林(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夏辉辉(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张小明(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二)评审程序1.初选:组委会对来稿进行初选,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推荐至各分赛区官网,并在大赛官网登载展示。2.分赛区决赛:分赛区组委会组织筛选入围作品,交由分赛区评委会进行终审,决出分赛区获奖名次。3.总决赛:各分赛区推选获奖作品参加总决赛(未设分赛区地区由大赛组委会做初评)由总决赛评委会终评,确定总决赛获奖作品及名次。(三)奖项设置1.学生作品:初中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0名。高中组: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60名。2.指导教师奖:最佳指导奖10名;优秀指导奖若干名。3.组织奖:最佳组织奖10名;优秀组织奖30名。4.成人作品: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若干。备注:具体评奖根据实际稿件数量和质量会有所调整。奖品:1.获奖证书、奖牌;2.全国大赛学生作品获奖者有资格参加“中学生家史研习营”;3.全国大赛指导奖获奖者有资格参加“中学生家史研习营”。4.全国大赛各组获奖者均可获得本届大赛优秀作品集一部。5.所有获奖单位均有资格申请加入“中学生写史实践基地”。六、媒体支持(一)作品展示组委会借助多种方式展示作品,供学生、老师和公众学习、传播和收藏。1.东方历史公益官网:全程展示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2.腾讯历史频道:全程报道大赛动态,选登优秀作品。3.出版优秀作品集:组委会将优秀作品结集成书,正式出版。4.国家图书馆收藏:所有符合规范的作品都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成为中国记忆的一部分。5.腾讯思享会:附加赛获奖选手经研习营培训、筛选后有机会登上腾讯思享会。6.央视客从何处来:大赛优秀作品将被推荐给央视客从何处来节目组,被选中的作品将被拍摄并通过客从何处来节目播出。7.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网站“民间历史”:符合规范且愿意分享的作品将被推荐到“民间历史”的网站(/),收存到香港中文大学“民间历史档案库”。“民间历史”网站也欢迎同学们自行投稿。(二)媒体报道1.组委会将邀请中央权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教育专业媒体等进行全程报道。2.组委会将邀请全国主流网络媒体全程报道并组织互动讨论。3.组委会将邀请中央及地方主流电视台,对活动进行报道。七、相关活动(一)大赛颁奖:通过媒体公布大赛评审结果,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纪念品等。(二)教研及学习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