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届高考语文试卷一,最容易 已成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炮(po)仗 陇(lng)亩 矫(jio)捷 恪(g)守不渝B攻讦(ji) 沮(j)丧 趔(li)趄 间不容发(f)C旖(q)旎 乖戾(l) 偏袒(tn) 莘(shn)莘学子D狙(j)击 罪愆(qin) 拓(tu)荒 稗(bi)官野史1选D,A恪(k)守不渝,B间(jin)不容发(f),C旖(y)旎(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毗邻 谥号 稗官 野史 一言既出,四马难追 B松弛 皈依 插科 打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寒暄 精湛 盘根 错节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D校勘 座落 焚膏继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 c(a、四驷 b、浑诨 d、座坐)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大量的资料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置疑的。B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一举襄括315枚金牌中的13枚,树立了良好的体育大国的形象。C在这次严打斗争中,我们要优先逮捕那些持枪的凶犯,因为这些罪犯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D七一前后,3000多人次参观了厦门走私案展览。3选A。这是一组考词类、词义误用的题。B项只有全部才能用囊括,应改为夺取。C项优先为褒义词,应改为首先。D项人次为复合量词,它必须是确数,应去掉次,或去掉多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有错的一句是 A北京律师刘刚以其收藏的一幅古地图天下全舆总图仿绘本作为“物证”,断定 美洲是中国人发现的,与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的“中国人发现美洲”说不谋而合。 B建国后,冯友兰(18951990)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二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新撰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册)。 C一踏进腊月的门坎儿,年味儿便一日日浓了。走在北京的街头,听得最多的一句 话就是“今年春节回家吗”? D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4. C(问号应在引号内。把引用的话作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但问号与叹号除外)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1984年,中国作家们一方面为新时期文学艺术日渐繁荣而欢欣鼓舞,一方面又为文坛上空时时出现的“晴转多云”“多云有雨”的剧变气候感到忧虑,常说:“下笔如有绳啊!”B. 这就是中国的农民,像庄稼一样贴着地面的农民,在大灾大难、大悲大恸面前,他们很快擦干眼泪,投人收割和播种,踏着时令迎接将来的日子。C. 很远,我就看到了鸟巢,那些坦率地暴露在外的结构,那互相支撑的网络状的构架与中国传统的镂空手法完美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大美被天衣无缝地铆接在一起。D. 夜幕下的港湾,游艇穿梭乐声阵阵舞影双双。两岸灯光璀璨清波撞碎倒影,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写意国画,秀色可餐夜色更加迷人。答案:D(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且为水墨画法,只有黑白色调,用在这里,和“色彩斑斓”不协调。A项用“晴转多云多云有雨的剧变气候”来比喻政治气候的多变;“下笔如有绳”一句化用了古诗句,利用谐音双关,表达了作家们在创作中受到束缚的感觉。B项把农民比喻成贴着地面的庄稼,新颖得当。C项“坦率”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铆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恰当。)6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由东汉范晔编撰。B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写景之中蕴含着哲理。C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曾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沙皇专制的诗篇自由颂。D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写的长篇小说。6、A 汉书为汉代班固所作。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浣 花 溪 记 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7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皆浣花溪委也 委:水流所聚B像颇清古,不必求肖 肖:像,似C出城欲雨,顷之霁霁:雨过天晴D迫暮趣归 趣:兴趣8.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浣花溪“清幽秀丽”的一组是(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缚柴编竹,颇有次第碑皆不堪读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浣花溪清幽秀丽,在成都城下回旋萦绕,但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主要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B. 杜工部祠中杜甫像清矍古朴,但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肖像,附有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为杜甫写的传记。 C杜甫的两处居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借此赞赏了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宽阔胸怀。D. 文末作者写到朝廷使臣出来游玩,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因此到处热闹哄哄,引发了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四、(共23分)1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 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7、D 趣:通“促”,急,赶快。8、A,才。B,竟然;C,是;D,你的。9、B 10、D 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不是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热闹哄哄引起的, 表达应是愤世嫉俗,鄙视豪贵的感情,而不是对隐居的向往。11、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能通到洲上去。12.阅读下面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 笛凄春断肠。 淡月昏黄。 .(1)全曲以“寻”字作为写作线索,写出了寻梅的过程,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变化,请从以上两个方面简析之。(6分)(2).“ 淡月昏黄 ” ,用林逋 “ 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诗意,此处用典的作用是什么?(4分)【品评】 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踏雪寻梅,意味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此曲入三句,即从 “ 寻 ” 字落笔。 “ 冬前冬后 ” ,写寻找时间之长, “ 几村庄 ” 写寻找地域之广。 “ 溪南溪北 ” 与 “ 树头树底 ” 两句则写从山下找到山上。作者极写寻梅之艰,正表明爱梅之心切。 “ 冷风来何处香 ” 两句,是意外地发现了梅。此曲环绕着寻梅写情绪的变化,从寻梅的殷切,遇梅的喜悦,到赏梅时的忽感失落,细致入微,含蓄有味。 先写嗅到梅的香气,后写看到梅的姿容,配合着 “ 何处 ” 、 “ 忽相逢 ” 的点染,层次分明地表现出寻梅时从犹豫到惊喜的神态。最后三句,化用三个典故曲折表达寻见梅后的心情。 “ 酒醒寒惊梦 ” ,是写所见梅花的美。据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过罗浮山,遇一白衣女子,对饮甚欢。酒醒后发觉自已躺在白梅树下。承上文 “ 缟袂绡裳 ” ,诗人在美丽的白梅面前,觉得自已也象赵师雄那样醉心惬意。不过中间着一 “ 寒 ” 字,便透露去一丝怅惘。 “ 笛凄声断肠 ” ,则承 “ 寒 ” 字落墨。李白曾有诗 “ 黄鹤楼前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诗人也想到春景不能常驻,梅花不能常开,理想不能常在,美好的事物终将失去,因而在获梅时既是欣喜,又有伤悲。 “ 淡月昏黄 ” ,用林逋 “ 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诗意,既交待寻梅的时间,又传出寻梅者寂寞的心绪。13.根据下面情节的提示,按要求填空。(4分).揭竿而起 B.火烧赤壁C.大闹天宫 D.武松打虎A出自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的另一个情节 B出自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的另一个情节 C出自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的另一个情节 D出自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的另一个情节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hon),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14第段中,“当局者迷,旁观者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6分) 答: 15第自然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4分) 答: 16作者在这段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6分) 答: 。 17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评价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作者在文中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都作了客观的分析,指出他们 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各有偏差。 B. 文章用“见树而不见林”、“见林而不见树”这样的比喻,把文艺批评中出现的问题 说得明白具体,使读者获得了形象的感受。 C.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两个对立的学派的理论都是不对的,其主要原因是两 派都把“文”混同了“文学”。 D. 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所提的文学主张,作者作出的评价是公正的。他认为古代文论 有自相矛盾的,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文学主张并不矛盾。 E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中,各种文学类别,其中最高层次、语言最精练、最能代表成就 的是散文,诗歌其次,再次是词。 F. 这篇文学评论,虽然阐释的是文艺理论的问题,但文章语言最朴实通俗,多举一些 浅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做到了深入浅出。 14. 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2分)“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3分) “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3分) 15.“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2分)“水米无干”的意思是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2分) 16.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2分)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4分) 17.c、e(4分)六、(17分) 18从下面这则新闻中,可获取哪两方面的最重要的信息?请加以概括。(4分) 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 据建设部高层人士介绍,这一项预测是在对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中国住宅建设由于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的实际需要,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他说,住宅建设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按照中国建设部前年确定的2010年住宅建设发展纲要,到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99年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答: 。 。18.(4分) 未来十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将比1999年增加近3平方米。19按照要求改写下面句子。(4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对“利息”的定义为“在借贷活动中,货币持有者(债权人)除收回到期贷款(本金)外,另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取得的收入”。上述定义是以债权人为主体的,请概括上述内容,以债务人为主体,给“利息”下答:在借贷活动中,债务人为取得货币使用权,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本金之外的)报酬(子金)。20.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在人际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恳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下面是一位刚转到你班不久的同学对你说的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要求运用“同理心”原理。同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和善。你的回答: 20.如果我处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也一定会感到非常孤独。但抱怨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会主动和同学交往。也许很快我就会拥有更多的谈的来的朋友。共4分体现出自己明白同学说这番话的原因是感到孤独(2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分)。21优秀电视节目的开篇,往往有一些精美的导语。有的非常精练形象,非常适合该节目的特点,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导语就是“共享阳光,分担风雨”;(示例1)有的则是对该节目特点的形象概括,如湖南电视台以挖掘、讲述新闻背景故事为主题的专题节目“背后的故事”的导语就是“情感的穿越,心灵的震撼,那些新闻背后,那些爱情背后,那些生死背后,有无言的震撼,有拈花的感动,有自孤峰顶上坐起观灯的大境界,有泪水欢颜、宣泄淋漓的大俗世界”。(示例2)请你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艺术人生”、“社会记录”、“梦想剧场”、“今日说法”、“足球之夜”等栏目中,选出你感兴趣的栏目分别模仿上面两种示例(模仿示例1和示例2的栏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设计出能体现栏目特点的导语,要求语言富有韵律、韵味。(5分) 示例一模仿2分,示例二模仿3分示例1: 栏目: 导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模型和数据要素赋能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 蓝色卡通风消费技巧培训模板
- 酿酒技术及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实验动物助理技师模考试题+答案
- CN120204818A 一种工业废气的脱硫装置
- 老年人家庭小吃培训课件
- 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原卷版-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浙江专用)
- 声与光-2024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浙江新统考专用)原卷版
- CN120203315A 一种多体型适配的人体测量与个性化服装样板生成方法
- CN120202777A 一种种子播种预处理设备
- 2025版金融业务合同委托管理协议
- 2025年新委托施工简单协议书
- 2025年残联招聘笔试大纲解读与备考指南
- 2025年宜都市总工会公开招聘乡镇工会协理员3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教研组长经验交流会上教学副校长讲话:抓关键见实效干出值当的组长工作
-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一周常规训练)【课件】
- 2025-2026学年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
- 2025年官方兽医牧运通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广西中考英语试卷+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