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doc_第1页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doc_第2页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doc_第3页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doc_第4页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是这样吗?从教多年,在不断地摸索,也在不断地反思。 我们是这样吗?被方方面面视为“好老师”:授课很受欢迎,早已摆脱了 “台上满腔热情,台下毫无表情;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深恶痛绝”的尴尬;教学设计不时获奖,板书和课件受到好评;口才常常能赢得学生的掌声;对课堂的控制有条不紊、无懈可击;而在学生面前还建立起自己的小小“权威”而颇受崇拜。 我们是这样吗?许多次下课时,心头总是伴着隐隐的遗憾:自己的课堂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每节课之后只有“讲完了”的踏实,而绝少意料之外的惊喜和如获至宝的快感。每天,设计的内容总是把一节节课填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能一次次原谅自己又侵占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意识不到其实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也有对话的权利;我们把与学生的对话也“自动化控制”到分分秒秒,有序到密密麻麻的字母和数字,精确到条目和文字;幻灯、板书也在代替我们对学生做着“对”与“错”的二元评判。我们的课堂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也许,我们一直在好心做着傻事。比如阅读,我们一次次感叹学生缺少“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但又从未换位思考过学生的状况:其实他们的感受无人理解,他们的理解无人欣赏,他们的欣赏也无人评价,他们的能力最后 当然也无法提高。 学生在蜻蜓点水,老师在越俎代庖。 唯一的结果就是学生郁闷我们也郁闷。 我们想过改变这一状况吗?我们尝试过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吗?我们敢于大胆把文学鉴赏的课堂引向更多的不确定性吗?我们试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游览、一次探索、一次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一次岁月难磨的心灵记忆了吗?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助学者”和“导学者” 作为老师,曾经许多次表扬学生,理由是在课堂上“你们很好地配合了我”;而现在,我却希望能听到学生的表扬,想听到他们说 “感谢老师很好地帮助了我”。比如本期在学习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的过程中,我就想成为同学们的“助学者”和“导学者”,试图尝试转变自己的角色。 助学,导学,要从学习方法开始。 俗话说,凡事须三思:是何,为何,如何。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要让同学们首先知道自己正在学什么。比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它在整个教科书中的位置,它在中国文学大系中的位置。其实很简单,只要翻开我们教科书前面的说明,看看阅读模块内的那张“教材结构表”,学生便可一窥全貌。小说单元清晰地按年代、按国别分了四类: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文言小说。四分天下而占其一,这个单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要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学。鉴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都集中在第四册,我们便在本期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课”中,选定开设了“漫游中国文学画廊(古代小说线路)”这一专题,以讲座性质跟随教材开课,从魏晋志怪小说、魏晋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讲到明清小说,作为教科书的迁移和延伸。这个讲座基本上能让同学们了解手中课本中的中国白话小说单元“为什么要选这几部”“为什么要选这几回”。 配合专题,我们编印了小报,配合课本的第一注释,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整体之重、个性之美: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前五回是总纲,第三回因包括“三个第一”(第一次展示故事环境,第一次众多人物出场;宝黛初会),对全书才至关重要;水浒传是第一部历史题材的章回历史小说,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最能代表这部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做到了雅俗共赏,而其史实与虚构处理得恰到好处,失街亭写被誉为“智绝”的诸葛亮的失算及其应对,使这一“近妖”的人物更有立体感;而“三言二拍”代表了宋、元、明七百多年的小说成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是这代表中的代表。 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小说的阅读需要引导,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单元前的“花边文字”以及单元小结中的“鉴赏指导”。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我选取了四个方面作为欣赏的突破口:把握结构、品味语言、理解人物、探讨主题,而“鉴赏中国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则是学习的重点。“结构”“语言”“人物”“主题”成为本单元教学课件中贯穿始终的导航条。 让学生成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小说,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的个性化行为,首先要保证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中,我向同学们推荐并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选取了“基于问题的学习”亦即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入类似广告创意时采取的“头脑风暴”的互动形式;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定位为学生“按需”向老师有目的地索取解决问题的材料(而非答案)。 小组学习参考步骤: 1、小组按某种方式成立后,迅速推举小组召集人、记录人和汇报人。(可以是一个人,鼓励选不同的人)。 2、围绕问题与文本对话,进行探究;与同学对话,表达观点和意见;与老师对话,将老师当书本、当网络,查询、索取自己需要的资料。(鼓励动笔书写备忘)。 3、发言时,组员不得否定、嘲笑、打击任何人的意见,要将所有意见记录。(鼓励有序和赞扬)。 4、讨论所有意见,精选、归纳,形成小组最后结论。若有个别同学与小组最终无法达到一致,亦应将其坚持的意见提交。(鼓励使用大括号,使其条目化)。 5、汇报学习成果,解决问题或将问题引入深入(鼓励以图片、纸张、板书或其他形式展示)。 6、听取其他小组汇报(对同一问题若有不同的研究小组,鼓励小组听完后迅速形成评价意见)。 7、将所有资料保存归档,上交语文课代表,整理后交老师。(鼓励规范化,写清时间、人员、分工等要素)。 在所有的学习小组中,抽签选中一个作为评判组。 评判组工作步骤: 1、评判组确定后,迅速推举小组负责人、记录人和点评人。 2、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吸纳专家(若是当堂完成的任务,可以现场邀请语文老师)加入,形成自己的大致评判标准。 3、观察各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并作为评判的一项内容。 4、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并做好记录,回收相关资料,以便在对比中评判。 5、讨论每一组成果,注意其针对性、完整性、科学性、条理性、创造性。 6、对每组成果进行评判(量化或质化),要有总结性陈辞,注意评价的客观性,用语的激励性。 7、评价组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专家、权威、媒体等公共资源,为自己的评判服务。 毫无疑问,在小组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将非常重要。老师要精心构思,在教学材料(课本)、教学对象(学生)、教学任务中进行整合,最终确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涵盖小说最多要素和教学要点的选题。既要将其设计成脱离课本就难以完成的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与文本充分对话;既要选择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思想层次,又要考虑青少年个性特点、对其有较大吸引力的问题,这样才能能够保证同学之间的充分对话。教师应避免问题过于浅近和媚俗,这样才会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引向更高层次。 一、同题探究读红楼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选择了“同题探究”的方式,即几个小组探究同一问题。其中在赏析人物和品味语言时设计的一个问题是“泪”从何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几个小组分析不同人的不同的“哭”法,经过对文本再三品味,多角度进行想象和分析,进而感受到此处看似闲笔实则传神之笔:有泪的、无泪的,有声的、无声的,手掩的、帕拭的,伤心的、委屈的,切身的、感染的,帮衬的、作样的,真心的、变色的,不同的哭法可察哭者的不同身份,可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见作者的手法高超。此节课上,类似的几个题目分别将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引向结构、引向语言、引向人物、引向主题。 不愿就那么轻易放过红楼梦。于是又进行一下迁延,将新编教科书第二册的宝玉挨打一段也顺手拈来,开展了另一场“同题探究”。复印了课文节选的第三十三回,补充了三十四回中“众探宝玉”的相关内容。设计的问题是: 宝玉为什么挨打?宝玉挨打谁最心痛? 第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向了原著,为了找到尽可能准确而全面的答案,全班顿时掀起读红楼的热潮,学校图书馆里与红楼相关的图书被一借而空。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的“就事论事”,有的“以事见理”,有的辨证评论,有的阶级分析,充分体现出各小组阅读与感知角度和层次的不同。第二个问题则触发了更大的争论,每个小组各出奇招,既为了表现自己的创造性,也试图使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使评判组为自己亮出高分。有的组分角色表演,将情景再现;有的组采用漫画,请大家注意作者怎么样细腻描写人物的站、坐、哭、怨以分出亲疏;有的组则列出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先后时间表来体现谁最关“心”;有的组则仔细分析人物的语言和潜台词,将人物欲言又止、话里有话的真实想法补出。仅“宝玉挨打谁最心痛”这一问题就出现了“贾政说”“贾母说”“袭人说”“黛玉说”乃至“曹雪芹说”等诸多观点,当小组的汇报人辞不达意时,立即会有组员上来补充。最后持“黛玉说”的一组以其“对文本分析透彻,小组意见精练生动,引用王昆仑红楼人物论佐证有力,汇报人从容得体”而被评判组评为优胜。 二、异题探究学“话本” 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预习中,有位同学阅读了原著,他的一个发现使我突发灵感,有了以下这个别致的设计: 以下骈文或诗句出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入教材时除第一句外其他皆被编者删去。想一想,它们应该在文中的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会删去它们? 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开口求人难。 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 他日重逢难预必,此时分手最堪怜。 声飞霄汉云皆驻,响入深泉鱼出游。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 问题一亮出,同学们立即进入文本,研讨探究,最终使这些或有喻意、或有哲理、或有情趣的内容各就各位,问题解决了,课后练习中关于概括故事情节的那道题也就迎刃而解。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些内容,经过讨论并查找资料后,大家总结出这正是话本和拟话本的几大特点之一;至于编写为什么又会删去他们,同学们又提出了“局限说”“低俗说”“不当说”“无用说”等诸多观点,话本的特点、话本的价值、话本的不足等问题也被同学们牢记。 为了节省时间,让同学们了解有时分工也是合作的道理,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另一个教学环节改变招数:异题探究。 通过学习话本和拟话本的有关知识大家知道,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也是其特点之一。话本和拟话本有许多赞颂人间真善美、鞭挞世上假恶丑的篇目。请分组对下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物进行“审美”和“审丑”: (1)杜十娘;(2)柳遇春;(3)李甲;(4)孙富;(5)虔婆 仍是抽签决定各组探究内容,其中一个组成为评判组。这节课上,“杜十娘”组分析杜十娘,其外貌美,其心灵美,其梦想美,其悲剧美;“柳遇春”组分析仗义疏财,连名字都有“成人之美”的含义;“李甲”组猛批其软弱、自私、负心,并联系现实,想到了大学生堕落的事例;“孙富”组则在“商”与“奸”之间论证,引用原文,证明其一言一行皆有目的;“虔婆”组则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弄出了一首打油诗,概括其人物性格。这次评判组的点评也很到位,某些小组“没有相应文本来证明”“组内合作得不好”“偏离话题”甚至连“汇报人与听众没有眼神交流,缺乏自信”等也都一一点到。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则被叫来叫去,不时要解答关于宋元口语、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疑问,像一本被翻来翻去的书。在汇报时,老师纠正了小组发言中两个读错的字:“行伍”的“行”,“角色”的“角”。并提醒“虔婆”组将新创的打油诗慢慢读给大家,以供欣赏。最后老师作了两点点拨:一,生活的真实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二,生活还是美好的,因为真善美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三、对比鉴赏看三国 本人一向反对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观看视频,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是在剥夺学生对艺术形象再创造的机会。最关键的是,这会偏离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但在学习失街亭时,我还是决定采用对比鉴赏的方式,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斩马谡”的片断,欣赏侯喜瑞先生表演的京剧失空斩的唱腔及唱词。这次小组学习的题目更加个性化: 三个版本的斩马谡,你更喜欢哪种形式? 在对比鉴赏中,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发现,电视版和戏曲版的斩马谡故事情节虽然相同,但人物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版的人物语言“补上许多原著中没有的内容”,好处在于“情节更为连贯”,但也“填满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戏曲版的人物语言更像是“重新剪辑”“仿佛成为另一种语言”,好处在于有“节奏感、韵律感”,但不免“程式化”,甚至有点“搞笑”。同学们一致认为最喜欢电视剧,因为观看时不用太费脑子,文字版的马谡“实在太长”“人物太多,难记”。 我想,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表明自己的喜好,当然也要向其说明“想要的”和“需要的”并非总是一致的道理,并通过引导使其尽可能多地面对文本,进入文本。我想这总比老师的强制和代替要好得多。 四、圈点批注评水浒 批注式阅读也是一种研究性阅读,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实践活动。清代金圣叹评点“第五大才子书”(水浒传)不仅留下读书佳话,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光辉范例。作为小说片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批注法阅读学习有例可循,有文可鉴,比较适宜。 学法价值:这种阅读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 学习准备:学习之前,老师精心编选金批和今人批注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不同的字号字体,使原文和批注内容清晰可辨。学生可以先对照文本,揣摩别人的评点,学会评点的方法。(材料下发后,学生惊叹于批注的精彩,立即跃跃欲试。) 方法指导:要让学生了解“批”与“注”的不同。“注”是于文中关键处、有疑处标示或解释,提醒读者注意;而“批”是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抒写主观感受。还要尽可能地告诉学生批注的要点,比如对于小说而言,“结构”、“语言”“人物”“主题”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应是评点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则更要关注景物描写、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在剪裁、详略、呼应、悬念、伏笔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具体要求: 1、时间: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切切实实地读书,品尝课文的原汁原味,因此不当堂检查。 2、方式:直接在课本上批注,长短不拘,形式不论。可以是标记、圈画,也可以是眉批、旁批;可以是叹奇、赏析、评价,也可以是质疑和感想;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深入,还可以专题探究。 3、数量:每位同学至少评点三十处。 4、步骤:评点完成后进行组内传阅交流,每组推荐精彩的五处批注,在班级介绍交流,展览课本。 5、鼓励:鼓励大家抓住课文重点或有价值的字词句及片断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创意性的解读,发现文章不易发现的闪光点;鼓励大家学会质疑,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鼓励大家提出含金量高的“价值型”的观点与问题,提升全班的阅读水平与质量;鼓励大家在阅读批注时尽量运用并锻炼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如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使自己的收获不仅仅局限在文本之内。 效果反馈:在批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以自读自悟为重点,利用好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同桌、同组、同班同学之间也真正实现了合作、交流与分享,大家在自己理解、认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这次小组学习,几个组将自己推荐出的精彩点评写满了满满一大黑板,有的同学还拿出数码相机拍照留念。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想,经常开展批注式阅读,能让同学们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大家进行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摆脱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这段日子里,我感觉课堂真正成了问题的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成了学生的课堂。同学们也真正在听,在说,在读,在写。在写每月学习总结时,从同学们的文字里,我感受到最多的是他们的自豪和得意。“小说单元,我学到了许多欣赏小说的方法,在小组里也起着关键作用。”“我在小组里也有创造性的观点而且被采纳,以前我不知道我还有这种能力。”“每次都贡献了几条,我还行!”“从未这样认真读这样长的文章,而且从未有过这样深刻的认识。”许多同学因为代表小组汇报成功而名声大震,有一位同学则因为自己代表评判组的一次点评而在被全班同学誉为“一号评论员”。 我深深地知道,教育有艺术,但也是包含许多遗憾的艺术;教育是科学,但也是一门千疮百孔的科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这些实验仅仅来源于自己的一些反思,有时决取于灵机一动,毕竟还不够系统,更不很科学,其创造性和随意性肯定会利弊互见。让学生与文本多多对话,这固然不错;但若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则真的陡生大大的疑问:作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1、表达方式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人是描写,精雕细刻;有个是叙述,形象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