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doc_第1页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doc_第2页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doc_第3页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doc_第4页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经络理论在现在康复中的应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至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经络理论主要如下:1.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环无端,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命名,不是依据解剖出来的实际人体器官,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八宿这些气数。经络在内归属于脏腑,在外联络于四肢末节,是运行沟通人体内外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分支。两者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中医学将人体的主干经脉分为十二条,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分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由腹走胸,由胸走手,由手走头,再由头走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2.经络,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的晴雨表 灵枢经脉篇指出:人在孕育之初,先由男精女血会合成精,精发育而生成脑髓,再逐渐生成人体,骨为支柱,脉为营运气血的通道,筋来约束骨骼,肉像围墙一样卫护机体,到皮肤坚韧毛发生长,出生之后,脉道内外相通,水谷入于胃,化生精微,血气开始运行不止。经脉,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疾病,调节人体虚实的,做医生的不可以不通晓。也就是说,人体自生成之日起,就由血气、经脉维系着生命活力。 由此可知,判断脏腑盛衰,预知人体死生,经络就像预测天气的晴雨表一样。3.经络的气血运行与二十八宿同度 灵枢营卫生会详细介绍了“饮食进入胃”而生成的精气:清轻者为营气,重浊者为卫气,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周流不休,各运行五十周次,而后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圆环没有开端没有终止。卫气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度,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度,划分为昼与夜,故气运行至阳分为开始,运行到阴分为终止。所以说,正中午时阳气隆盛为“重阳”,夜半时阴气隆盛为“重阴”。故太阴主宰人体内里,太阳主宰人体外表,各自运行二十五度,以昼夜来划分。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以后而为阴气衰减,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行于阳分之气开始。正中午时阳气隆盛,日西斜时行于阳分之气衰减,日落时行于阳分之气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夜半时阴阳之气大会合,万民全都睡卧,称为“合阴”。早晨行于阴分之气尽而阳分开始受气,如此无休无止,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中焦亦并列于胃中,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泌去糟粕,蒸腾津液,化成精微,上注于肺,再化为血液,以奉养全身,这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中。血与气,是异名同类,营气卫气,都是精气。血,是有活力的气。人体由饮食入胃而生成气血,气血即是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在经脉之内、之外同时运行。气血运行的通道换句话说,人体经脉的长短,包括每一条经脉的长短,是根据一呼吸“息”的时段来进行测定,而且,由“息”测定的气血在人体二十八脉的周流往复,与天球大圆二十八宿所代表的周天度数是相同的。 4.经络的测定与命名是根据气的阴阳消长 中医学不仅把十二正经与一年十二个月直接对应,而且把十二正经与一日十二个时辰直接对应。这种对应的原理的根据是天地之气的阴消阳长,阳长阴消(见下表)。 十二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经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人肺、络心,所以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又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等。“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官能),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才能输布人体各部,发挥其濡养、温煦作用。脏腑之间,脏腑与人体各部分之间,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