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主要内容 一 辽朝的秘书工作二 金朝的秘书工作三 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四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一 辽朝的秘书工作 辽由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的 境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 南至今天津 河北霸县 山西雁门一线 与北宋接界 辽长期与北宋对峙 公元125年为金所灭 存在二百一十年 太祖阿保机 872 926 姓耶律 名亿 字阿保机 916年 亲征突厥 党项等部 建立了契丹奴隶主国家 自称天皇帝 称帝后 不断对外扩张 925年 亲征渤海国 死于926年 时年55岁 一 秘书机构和人员中央政府分 辽官 和 汉官 两大系统 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 南院 如南 北枢密院 南 北 宰相府 南 北大王院 南 北宣徽院数 南面官有枢密院 中书 门下 尚书等三省机构 辽代中央秘书机构明显反映出既保留了一些契丹旧制 又仿汉制 两者相混合的特点 辽代的秘书官员 常见的有 令史 掌文书案牍之事 中书省令史由进士担任 文官及武官都有 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可参与朝迁册封等大典 地位比唐宋提高 译史 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 因辽境内民族众多 公文需以多种文字拟制 故此职甚为普遍 辽道宗太康九年 公元1083年 将译史分多种等级 二 文书档案工作第一 统治者任用汉人担任秘书官职 第二 重金搜求宋朝的文书档案 第三 重视本朝文书档案 严禁档案外传 二 金朝的秘书工作 金 1115年 1234年 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太祖完颜旻 都会宁府 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天兴三年 1234年 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 共经历10位帝王 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 东北到日本海 黑龙江流域一带 西北到河套地区 西边接壤西夏 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一 金朝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官制 初期只有女真族原有的简单称号 以后逐渐废去 至熙宗时已沿用辽 宋旧制 中央设有尚书省 但不设中书 门下两省 总揽政务 长官为尚书令 下有左 右丞相 左 右丞 参知政事等官 金初 设有元帅府 掌管军政 后改称枢密院 内除有都事主管秘书工作以外 还设有 奏事官 掌承受圣旨 奏事 省院议事等 翰林学士院 负责拟制诏命 地方府 州 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 掌书记 主簿 孔目等秘书官职 皇统年间 为了行文方便 规定判官 掌书记 主簿统称 幕职官 孔目以下为 吏 金代低级秘书人员 如 知事 都元帅府 大宗正府 司农司 大兴府等官署中掌付事勾稽 省署公文 总录诸案的首领 有一或二名 为正七品至从八品 多以识女真 汉字者充任 书写 国史馆中负责抄写 誊清案牍的官员 又称史馆从事 充任者必须经过严格考试 都目 衙门中管理文书等日常事务的首领官 吏目 各级官署中掌理案牍 管辖吏员 处理具体公事的首领官 典吏 县衙和录事司等官署中掌文书事务和管辖吏员的首领官 由路 府 州 县司吏中够资格者充任 一般可升任吏目 等等 金代秘书人员比辽代秘书人员更注意掌握各种语言 金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吏员可以升任官员 其升任资格与科第出身的进士一样 但是 考中进士毕竟很难 于是 不少人避难就易 争相充任秘书吏员 连许多士大夫的子弟也辍学 改走此途 由此 社会上有不少吏师应运而生 教授吏业 如李元祐就是金朝著名的吏师 他桃李满天下 金朝的省 部 台 院中不少秘书吏员都出自他的门下 这成为私家办学培养秘书人才的开端 是日后清朝 幕馆 的先身 二 文书档案工作 金代文书创设了急递铺制度 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设置一铺 以铺头一人为首 辖有铺兵三人 由所辖军的射粮军内选用 铺兵传递公文时腰系响铃 乘快马 规定每天必须行驰三百里 如指定专送十分重要的公文者 则发给牌符为凭 称信牌 急递铺的路线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系列 大大提高了公文传递速度 为元以后各朝沿用 是对文工作的一大贡献 金朝的档案工作 仿制宋朝的架阁库第一 女真族吸收了辽代秘书工作的经验 如任用汉族士人为秘书官等 更多的是仿照唐 宋制度 从双方都吸取经验 发展速度自然较快 第二 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 秦岭 比辽更深入中原地区 更多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有助于秘书工作的发展 第三 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市 将宋王朝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 这些文书档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熟的秘书工作经验 对民展他们自己的秘书工作起了促进作用 加上金代任用大批汉族士人为秘书官 因而 其秘书工作的水平高于辽代 三 金朝与档案有关的1 记注院与起居注 遇视朝 起居毕分班升殿陛 于殿栏子外副阶下东西对立 俟奏事毕退 2 国史院是金朝修撰本朝史事的机构 监修国史 掌监修国史事 修国史 掌修国史 判院事 同修国史二员 女真 汉人各一员 编修官 正八品 女真 汉人各四员 检阅官 从九品 修辽史刊修官一员 编修官三员 3 私家著述 所有国书 誓诰 册表 文状 指挥牒檄以载于政府案牍者具有年月 得以编次成书 野史亭 三 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一 元朝的秘书机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军事强国 公元13世纪 蒙古族先后攻灭了西夏 金和南宋 统一了中国 其疆域最为辽阔 境内民族众多 元初只设中书省 作为中央行政中枢 下依尚书省编制 设六部 同时 设枢密院掌军务和机密事宜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 中央政府的秘书中枢也在中书省内 忽必烈 元朝帝师兼秘书 虞集 一 秘书机构 1 元朝的中书省内的秘书部门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 往往以太子充任 有左 右丞相 以右为上 平章政事 左 右丞 参知政事等官 省内设有 参议府 处理省内日常事务 相当于办公厅 长官为参议中书省事 职掌为 典左右司文牒 为六曹之管辖 军国重事咸预决焉 即主管秘书工作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 相当于办公厅主任 承发司 负责文书的收发 管勾司 掌出纳四方文移 启拆缄封 邮递的程期等事 由管勾主管 下有典吏八人 检校司 掌检校左 右司 六部公事程期 文牒稽失等事 设检校官主官 下有书吏六人 照磨所 负责文书的照刷 磨勘等 设照磨主管 下有典吏八人 时政科 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 台 院 诸司奏闻之事 设文学掾一人主管 有起居注左 右补阙等官员 中书省的公文用多种文字拟制 颁发 故由左 右丞相分工负责 如窝阔台时 凡中书省文书行于西域 畏兀儿诸国的 用畏兀儿文拟制 由镇海负责 行于汉地 契丹 女真族的 分别用汉文和契丹文拟制 由耶律楚材负责 2 元朝的其他秘书部门 元代也设有翰林院 但是将它一分为二 一曰翰林院兼国史院 主掌修撰国史 设有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 陪同皇帝读书 二曰蒙古翰林院 至元十二年 公元1275年 设置 负责拟制 翻译 颁降皇帝的文书 置有承旨 学士 直学士 侍制 圣旨必阇赤等官 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中央还设有内八府宰相 掌诸王朝见皇帝的事宜 遇有诏令 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员共同译写 润色 在皇太后的徽政院 皇后的资正院 皇太子的事院中都设有照磨 管勾等部门 负责文书和院内事务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地方事务 下有路 府 州 县各级政府 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八府宰相 二 元朝的秘书官职 蒙古族依仗武力夺取政权 因而对武将给以厚遇 元朝立国 建立各级官府后 武将纷纷被任用为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的主要官员 这些武将大都是蒙古人 色目人 他们多数不通文墨 不谙政事 一系列行政事务 如赋税 刑狱 词讼 诠选 造作 户籍等 他们都无力处理 于是 只得依赖于有文化的汉人 国家故事 以蒙古 色目不谙政事 必以汉人佐之 即任用汉人为秘书吏员 佐主官理政 这样 导致各级官衙由官 吏员和见习吏员三部分组成 根据他们的职责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 案牍吏员案牍吏员就是官衙中处理公文事务的秘书人员 是官衙中居于首席地位的吏职 1 令吏 2 司吏 3 书吏 4 必阇赤 除上述主要案牍吏员之外 尚有如下名目的案牍吏员 照略案牍 中央及地方各级衙门中管理案牍等事务的首领官 多由吏员升任 提控案牍 职掌同于照略案牍 设在府及上 中州等官衙中者为专职 设于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 多由书吏和都目升任 典簿 监 司等官署中管理文牒簿等事务的首领官 从七品 唯群玉内司的典簿为正七品 主案 地方官衙中起草案牍的人员 是吏员的助手 也是吏员的来源 写发 官府中抄写文书的见习吏员 2 传达吏员宣使 设于中书省 御史台 枢密院 行省 行台 行院等一 二品官衙中 他们的主要职掌是 宣读诏书或官衙命令 传达主官旨意 催促各项政务 奏差 设于宣慰司 六部 廉访司等三品衙门中 其主要职掌是 往来传达 实为行人 如宣慰司的奏差传达主官的命令 廉访司的奏差负责本司重要公文的传送 凡部使者有事于行御史台府及中台 或四方各道 奏差悉主之 3 其他重要秘书吏员知印 设于部以上中央官府及行省 行台 行院等官衙中 负责掌管官衙印章 印信 其地位同于案牍吏员 为高级吏职 中书省内设知印四员 如有中书令 太子兼任 时 增设监印两名 常监视省印 地方官衙中不设知印 由司吏轮流掌管印章 典吏 从中书省到司 县官衙内普遍设置 是地位最低的吏员 负责公文档案的收发 启拆 保管事宜 4 翻译吏员元朝幅员辽阔 境内民族众多 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时 翻译吏员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 设置引职的目的 主要在于处理内政 元朝政府中的翻译吏员数量多 地位重要 作用很大 翻译吏员主要分为两种 译史 用文字翻译公文者 属秘书吏员之列 有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 蒙古译史为蒙古族官员 皇帝服务 负责将下达的皇命文书或朝廷公文 或地方 朝廷百司的奏章译成蒙文 呈皇帝或蒙官审阅 回回译史为色目官员审阅 回回译史也称西域译史 通事 即口语译员 蒙古语中称 怯里马赤 在蒙古 色目官员身旁作口头翻译者 由于翻译内容多为政务 且他们常年在主官左右 被视作亲信 常被派作政府的代表去处理公事 所以 也属秘书吏员之列 三 秘书吏员的来源 元朝吏员数量庞大 吏员能升任官员 因此 吏职成为人们竞相争求的目标 为此 朝廷制订了一系列吏员选用制度 决定了秘书吏员的来源和结构 1 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 第一种 大批少年弃学为见习吏员 第二种 由吏的子弟充任 第三种 由被开除物吏员充任 2 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元朝地方路 府州 司 县衙门中的秘书吏员主要来自帖书 写发这类见习吏员 帖书 写发听从吏指挥 从事文书工作 他们依附于吏员 和吏员结成隶属关系 帖书 写发任满六十个月 五年 没有过错 就可以 转正 为县 司吏员 任县 司吏员一百二十个月 十年 无过错 再可升为府 州吏员另一种来源是从民间直接选用 由有声望的老者和上户人家采纳众议 推举德 即性行循良 廉慎无过 才 即儒通吏事 吏晓儒书 兼备的 白身 即平民 直接充任司 县司吏 但是 这种选拔方法实行的时间不长 3 中央政府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第一种 岁贡 即由地方路总管府每年向中央政府的官署推举儒士和现役路吏 充任案牍吏员 儒有岁贡之名 吏有补用之法 这成为元朝一代的制度 被推举的儒士要具备三项标准 一是洞达经史 即读过经书 二是通晓吏业 即具备基本工作能力 如口才 算数 字画端正等 三是廉慎行止 即具备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准则 如廉洁 谦让 勤勉 笃实 历史清白等 第二种 职官任吏员 即从七品以下的流官中选择中央各官衙的秘书吏员 选择的原则一是根据官衙品级的高低 二是根据职官品级的大小 如中书省是正一品官衙 其省掾自正 从七品内选取 院 台是从一品衙六 其令史从正 从八品官内选取 宣慰司 六部分别是从二品和正三品衙门 其令史则自正 从九品官中选取 又如宣使的地位低于令史 所以 选取职官的品级相应比令史递降一等 第三种 在职官中选取 元武宗在位时 曾下令职官占秘书吏员来源的一半 使职官任吏的人数激剧增加 有力地提高了中央政府各官衙秘书吏员的办事能力和工作质量 从秘书吏员的来源来看 元朝秘书吏员的选拔制度是比较完整的 它不但要求秘书吏员具备良好的品行 还着重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工龄 具有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 并建立起逐级升补的办法 如果这些制度能严格执行 那么 秘书吏员的素质将得到保证 而且越是高级的官府中秘书吏员 素质会越高 但是 由于元朝政治腐败 这些措施未能被严格执行 尤其对秘书吏员品行的要求 更未能按规定审查 以致元朝秘书吏员品行素质欠佳 舞弊现象比比皆是 成为官场黑暗的一大原因 4 秘书吏员的地位及舞弊现象 元朝各级官府由官 吏和见习吏员三部分人组成 由于官员大都由蒙古人担任 他们往往不通文墨 不谙政事 依赖吏员行使职权 大小事务一切付之于吏 官的腐败无能 造成的权重 同时 由于不少吏来自于职官 使吏客观上官员化 权力扩大 在很多事情上掌握着实决策权 中中央政府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三府掾吏 虽职掌文书 变是佐大臣决理政务 地方官府的秘书吏员 今之吏于郡者 立乎黄堂之上 于守相可否 司县而下受事于庭者 惟吏所指画 唯唯不敢一语 可见 元朝秘书吏员的作用 地位都很突出 官员的腐败无能 秘书吏员的权重 也导致秘书吏员舞弊现象丛生 元朝政府眼见吏员舞弊严重影响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多少认识到秘书吏员 名分虽微 所系甚重 于是 采取过一系列措施 来革除吏弊 如实行 避籍迁转 制度 即吏员不能在本地官府任职 需迁转至别地官府任职 以防结党营私 这些措施虽对革除吏弊产生过一定的作用 但毕竟无法从根本上革除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 原因之一在于元朝各级官员依赖于吏 而又驾驭不住吏 遂使秘书吏员的舞弊现象时起时伏 存在于整个元朝时期 四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一 文书工作制度照刷 磨勘制度朱销文簿制度翻译缮写制度公文署押制度 当面交卷制度催办制度周年交案制度印章的制作 保管 使用公文传递制度 二 公文文体宣命 敕牒 均为皇帝封赠百官的文书 懿旨 皇后颁下的文书 令旨 皇太子及诸王颁下的文书 皇帝颁下的文书统称为圣旨 其中公开告谕臣民的文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