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一词的由来.doc_第1页
信息一词的由来.doc_第2页
信息一词的由来.doc_第3页
信息一词的由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一词的由来 据说文解字,汉字的“兆”字是按照商代占卜时甲骨上的裂纹象形创造的。其本义即指甲骨烫灼后所产生的裂纹,引申为“征兆”、“预示”之意。因此,“兆”字可以说已经具有“信息”的含义。 用“音”来表示“信息”之义,这在古代汉语里已是很常见的。最早可见诸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在诗经郑风了衿篇中,有诗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即“纵然我不能前去,你难道不等候我的单词音讯吗?”这里的“音”,就是“信息”的意思。 从“音”字出发,引申出的同类词语不胜枚举。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形影参商飞,音息旷不达”;东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款襟或辽,音问其先”;唐无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宁晁補之琴趣外编丰百草:“便苒苒如云,霏霏如雨,去无音耗”。其中“音息”、“音问”、“音讯”、“音耗”等词,显然也都具有“信息”的含义。此外,还有声、声闻、声问、音尘诸词,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关于“音尘”的释义,大抵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于佛家语中有“六尘”之说,即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者能污人情性,故被佛家视之为“尘”,而其中的“声尘后来在文人的笔下演化为“音尘”,遂成为“音讯”之义的一种表示形式。另一说是“音尘”中的“音”表示“声音”,“尘”表示“尘埃”,故引申为“音讯”。不管怎么说,“音尘”作为“音讯”的一种表意词语,长期以来被广为使用。早在汉蔡琰的胡茄十八拍中就有”故乡隔兮音尘绝”之句,陆机的思归赋里也有“绝音尘于江介”的句子。唐李白的忆秦娥中则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其中虽有音尘二字,但揣度其意,似与“信息”的含义相去较远。而北宁贺铸的柳色黄一词中,有“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的句子,这里的“音尘”,又确实具有“信息”的含义了。 “信”是我国古代表示“信息”之义的又一术语。汉杨雄太玄经应中“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的“信”,就是方始萌动的自然之气在潜藏未显的时候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信息”。 “音”与“信”结合而产生的“音信”,主要是指“书信”,但也具有“信息”的含义。南梁文学家沈约曾有句:“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北周庾信也曾有“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的诗句。还有李白大堤曲中的“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和南唐李中春闺词中的“边无音信暗销魂”。可见,“音信”一词,其涵义大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 按前述现代对“信息”的定义,“消息”之与“信息”的类同,几如胞兄之与胞弟一般。出现在古人笔下的“消息”一词,大抵就是“信息”的代名词。前面提及的蔡琰为后汉才女之一,擅才辨,通韵律,但际遇坎坷,命途多舛,故有悲愤诗传世。其诗云:“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其中的“消息”即为“信息”,这是显而易见的。又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王朗与靖书云:“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休其休”,以及唐韦庄谒金门词中“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中的“消息”,指的都是关于此方的“信息”而言。至五代“信息”一词便出现了。据考证,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一诗是“信息”一词的最早出处。李中原诗如下: 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覆莓苔。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琅玕绣缎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廻。 如将这首古诗译成现代语言,大体上就是: 当三月之末我独处寂寞的书斋,缤纷的落花层层地覆盖着苍苔。恋惜春光将尽不忍心扫去落英,景物惹我缱绻的情思总难解排。思念挚友但音讯杳渺无闻,客路迢递望眼欲穿地倚楼等待。知心人啊,何时才能促膝欢聚,流光如行云逝水一般去而不回。 时当暮春,池馆索寞,落花重叠,诗人触景感物,惜春怀友之情油然而生。但挚友音讯沉杳,诗人只能目断长路,倚楼兴叹而已。在这里,诗人创造性地将“音信”与“消息”结合起来,构成了既不重落旧窠,意蕴涵容又大的“信息”一词。我们不了解诗人当时是如何构思的,也许他只是寻词撷字,以图表达他的思友深情吧!但“信息”一词在今天成为翻译国外酝酿着“第三次浪潮”的那种“Information 社会”的最贴切达意的词语,这恐怕是诗人始料未及的。 “信息”一词既出,引用者便接踵而来。宁陈亮在其梅花诗中引用得不仅恰到好处,而且还赋予其以新意。我们试看原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其意是说:洁白柔美的梅花在疏朗的枝条上,花萼上托着的蓓蕾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珠宝。枝条上的一朵花儿率先开放了,其他千万花朵也都相继绽开,吐出芳香。为了把春天到来的喜讯告诉人间,梅花冒着严寒,不怕被大雪埋藏。笛子啊,请不要再吹奏那悲凉的梅花三弄曲了,春回大地,这是按春神的旨意安排的。看,诗人借用了一个“信息”,就巧妙地建立起了人花相通的纽带,让人们从梅花的开放领悟到了“严冬若已来时,阳春还会远吗?”的哲理。在这里,“信息”的涵义显然已经不再仅仅拘囿于李中所创辟的范围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