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doc_第1页
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doc_第2页
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doc_第3页
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doc_第4页
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支气管炎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管理方案一、 概况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严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老年人多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咳嗽、咳痰,严重者有喘息等症状,所以中医多将其归属在“咳嗽”、“痰饮”、“喘证”的范围内。据我国20世纪70年代全国6000多万人的普查,患病率3.82%。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递增,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二、 病因病机中医学诊断本病发病的原因大致有两点:1、 外因:外感六淫之邪,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为邪束,不得肃降,肺气上逆而咳嗽,或邪化火,灼津生痰,令人咳嗽。2、 内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而发病,内经素问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为邪束,肺失肃降是咳嗽发生的关键,脾阳不足,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为精微,痰湿则内生,肾气不足,气不得归原,则气短气喘,所以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咳嗽和咳痰的根本原因。三、 预防和行为干预1、 戒烟:是最有效防止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应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要教育青少年杜绝吸烟。同时,不但要戒烟,而且还要避免被动吸烟,因为烟中的化学物质,如焦油、尼古丁、氰氢酸等可损伤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及其纤毛,使支气管黏膜分泌物增多,降低肺的净化功能,易引起病原菌在肺及支气管内繁殖,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2、 改善环境卫生:政府部门要处理“三废”,消除大气污染。居民们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有一定的湿度,控制和消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以降低发病率。3、 预防感冒:避免感冒,能有效地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急性发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至少一年),定期进行感冒的预防治疗是很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方面:(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尽量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季节少支公共场所,家中若有感冒患者,要设法隔离避开),一旦感冒,必须及时治疗,尽量迅速控制。(2) 中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可服用一些中药预防感冒,如玉屏风散、黄芪制剂等以增强体制。(3) 注射疫苗:预防流感最有效,也是目前公认的对高危人群唯一效果明显的预防措施。虽然该种疫苗并不能100%的预防流感,但对高危人群能够减轻病症、降低发病率。(4) 合理营养:要进食足够热量、营养平衡的食物,即足够的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不宜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以及适理的维生素。蛋白质不足是我国农村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5) 耐寒锻炼:从夏天开始,逐步用冷水冲洗鼻腔、洗脸、洗手,以减轻鼻腔、咽部对寒冷的血管收缩反映,以适应气候变化。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做各种呼吸操,打太极拳及乒乓球、羽毛球等。(6)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生活要有霍华德,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爱好,如集邮、钓鱼等,戒除不良爱好,戒烟少酒。四、 中医辨证内治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2、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黏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代表方:桑菊饮加减。3、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燥邪与风热并风的温燥证,风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燥邪与风寒并见的凉燥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治则:温燥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凉燥证,散寒解表,温肺止咳。代表方:温燥证用桑杏汤加减,凉燥证用杏苏散加减。4、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肃肺。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咳血,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则: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代表方: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代表方: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黏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心足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润肺,止咳止痰。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舌苔白,脉弱。治则:补肺益气,止咳止痰。代表方:补肺汤加减。五、 中医适宜性技术的应用1、 针灸疗法(1) 体针:主穴肺俞、大杼、风门。痰多加丰隆、足三里、脾俞、胃俞;咳剧加列缺、尺泽;喘甚加天突、定喘。针灸并用,针刺平补平泻,留针1015分钟,艾柱灸每穴35壮,每天1次。(2) 耳针:取肺、气管、神门。兼气喘加交感、肾上腺。毫针予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亦可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压贴一侧耳穴,并嘱患者不时用手按压所贴穴位处以加强刺激,三天后除去,改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2、 脐疗:是运用多种剂型(丸、散、膏、丹、糊等)的药物,对脐部施以敷、贴、填、撒、纳、蒸、涂、熏、熨、灸等,以治疗疾病一种常用中医外治法。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敷脐疗法简便易行,药价低廉,用药量小,经济方便,疗效可靠,适应证广,无不良反应,既没有煎药、吃药的麻烦,又没有针刺酸麻胀沉的不适感,更没有皮肤疼痛、感染破溃、难以接受的顾虑。慢性支气管炎可用以下方法治疗。(1) 取麻黄、公丁香、肉桂、苍耳子各适量,将期混匀碾为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同时取药末6克,用温开水调和成膏状,敷于患者脐孔内,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2) 取苍耳子、苍术、白芥子、细辛各5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份,麻黄10份,麝香1份。除麝香外,其他药烘干碾为细末,再加麝香混匀,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混合药末适量,用脱脂棉包裹如小球,放入患者脐窝内,外用胶布封贴。每2天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3) 取白术6克,党参、干姜、炙甘草各3克,将其烘干混匀碾为细末,直接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外盖纱布,再用胶布固定,每两天换药1次,3天为一疗程。六、 中医养生保健平时多选用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理气、化痰的食物,如猪、牛、羊肺脏及枇杷、梨、百合、大枣、莲子、杏仁、桃核、蜂蜜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症状。忌食海腥油腻之品。因“鱼生火、肉生痰”,应少吃黄鱼、带鱼、虾、蟹、肥肉等,以免助火生痰。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葱、韭菜等辛辣的食物。菜肴调味不宜过咸、过甜,冷热要适度。1、 冬病夏治:在夏季暑天用哮喘膏外贴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具体做法:将哮喘膏外敷于大椎穴、天突穴、肺腧穴。每次敷贴2天,间隔35天换药1次,敷贴3次一个疗程,每年1个疗程,连续3年夏季敷贴。2、 保健体操: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保健操、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项目,坚持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 气功疗法:以练内养功为主,辅以气功呼吸操,亦可酌情选用六字诀、保肺功、八段锦。初学者练内养功,一般先以卧式开始,根据病情和体质逐步改坐式或站式。待思想集中,诱导入境后意守丹田,但意守区域不宜过小,强度不宜过强。部分女患者,意守丹田对女性生理有所影响,可改为意守膻中;易紧张、杂念多,不习惯闭目意守者,可改为意守脚趾法。此外,太极运气法能镇咳祛痰,与内养功相结合可明显提高疗效,主要动作是抖手舒胸,指洗肺经,甩袖中府,开阖肺叶,凝神松肌,调息养丹,浮海捞月,漱津化液。(2) 呼吸体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发作期间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3、 中药调理:根据中医扶正培本原则,发作期治疗是以攻邪为主,在缓解期则以扶正为主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病情复发。平时自汗多,畏寒怕冷者可用玉屏风散:黄芪1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平时呼吸气短,活动后加重,腰酸、腿软,可用河车大造丸或紫河车粉。4、 单方验方(1) 百部根不拘量,捣汁,浓煎如饴,每次3克,开水送下,每天3次,适用于痰湿证。(2) 秋白梨1个,川贝粉3克,将梨核挖掉,置入川贝粉,用水煮,连汤1次服完,适用于阴虚痰热证。(3) 桑白皮、枇杷叶、胡叶各12克,水煮服,每天1剂,适用于痰热证。(4) 栀子、杏仁、桃仁各6克,白胡椒、江米各7粒,共研末,用1个鸡蛋调和,贴脚心涌泉穴处,每天调换1次。七、 中医护理1、 一般护理: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冬季应有取暖设备,避免病人受凉感冒,合理饮食,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对发热、气促、剧咳者,嘱其适当卧床休息;吸烟病人戒烟,避免烟尘和有害气体;开展健康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2、 症状的观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