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诗歌的题目.doc_第1页
借助诗歌的题目.doc_第2页
借助诗歌的题目.doc_第3页
借助诗歌的题目.doc_第4页
借助诗歌的题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则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彭美文)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锺,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彭美文)画龙尚需点睛谈推敲诗题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鉴赏评价: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备考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我认为在注重平时积累、熟知诗歌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果说诗歌鉴赏是画龙的话,那么对题目的分析就是点睛,只有首先借助对诗歌题目的分析才能窥见诗歌中蕴涵的丰富信息,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诗歌鉴赏中推敲诗题的重要作用。一、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锺,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则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三、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再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综上,借助诗歌的题目,我们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更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甚至可以完成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的深层次的要求。所以,在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分析推敲诗题对提高我们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的,不可小视。(彭美文)借助诗题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从诗题就可以看出是旧体乐府诗中的“征戍诗”叙述军旅辛苦,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诗题-诗歌鉴赏的向导内容提要: 大部分诗歌的题目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很有帮助的,而且高考一般不考“无题”诗,因此从题目入手,对考生解答高考鉴赏题,能有一些启发和帮助。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了解一个人,不可不看他的眼睛,要读懂一首诗,不可不读它的标题。诗题是诗歌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提供给读者窥视诗歌内容的独特视角。诗题之中,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进而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或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高考向来重视对诗歌标题的考查。早在2001年,全国卷就率先在标题处设题,2004、2006、2008年,北京卷、广东卷、四川卷、安徽卷又相继推出了同类试题。由此可见,读诗须读题无论是对平时的阅读鉴赏而言,还是就应对高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一、读题可帮助我们了解诗歌表达的旨趣。有的诗歌的旨趣是很含蓄的,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我们抓住标题思索,也许就能轻易解除那一疑难。如2006年湖北宜昌高三统测题,要求考生分析朱熹下面一首诗的旨趣。读书偶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跳过标题,直接从诗句入手,就极有可能作出错误的理解,因为从表面看,这是一首记游诗,记的是方塘之水,赞的是水质之清、倒影之美。其实,作者写作此诗的真正用意并不在此,而是以此为喻,揭示一个哲理:要做到头脑清醒,心地明澈,就要不断读书,补充新知。诗歌的立意是通过标题作的暗示,“读书偶感”就是偶然想到读书的作用和意义。当然,答题时还应想到朱熹的理学家的身份,还应想到宋人写诗擅长形象化议论这一特点等。二、读题可帮助我们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有时,一首诗如果把它的标题去掉来读,你可能会觉得平平淡淡没什奇处,并不觉得怎样,但如果加上标题,再由标题想到它的构思,你就不得不拍案叫绝。如2006年湖北八校联考题,要求考生阅读下面杜甫的诗,简析诗句写诗人之“倦”的独特匠心。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真是不析不知道,一析真奇妙。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间接道出诗人倦于夜的原因,点明了题意。这样的构思之巧不联系标题分析是很难看出来的。三、读题可帮助我们把握诗歌蕴涵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无疑是诗歌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诗歌的情感当然融在诗句中,但如果对诗歌的标题视而不见,你所把握的情感也许并不具体,可能也不真切。如: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题,要求考生阅读下面唐人柳中庸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题目说,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要求考生作简要赏析。诗中有怨情,这一般人能感觉到,但如果没有试题对标题的强化,你能保证自己可以从每一句中找出“怨”并弄明白怨什么吗?估计在自由阅读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认真研读诗题的习惯,能弄出下列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本题的答案为:第一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去年在金河,今年在玉关,明年又不知在何处;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没有一个早晨不在跑马舞刀;第三句怨气候酷寒,到了暮春时节还有白雪飘临;第四句怨景色的单调,除了黑山,就是黄河,没有绿色,没有生机。四、读题可帮助我们捕捉诗歌选用的意象。众所周知,任何诗歌不可能没有意象,只是或多或少而已,而能否捕捉意象是能否准确理解诗歌的前提。有的诗歌的意象较多,我们可根据题目的暗示进行必要的分类。如:2006年广东省的高考题,要求考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谭敬昭江上看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艭shung:小船。海幢,即海幢寺题目问,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要求考生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归艭、钟声是从“晚”的角度来体现的,不是傍晚将至,打鱼的小船不会归来;不到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不会响起。远帆、江、青山、老鹤是从“望”的角度来体现的,都是望中所见之物。这些意象不仅写出了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因为粤秀峰不高大,诗人就不可能看到这么多景观,就不可能看得这么真切。非得登高远眺,才有此景。紧扣标题对意象作了这样的归类分析后,诗歌的其他味道也就自然出来了,比如那极目远眺、只觉襟怀萧爽、不禁遐想联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如诗人对羊城江山的愉悦感受等,都不挖自现,不析自明。答案: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五、读题可帮助我们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考查各级各类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对写作手法的考查始终是重中之重。因为写作手法的选用往往最能显现诗人的艺术匠心,也最能体现某一首诗歌自身的特色。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方法有许多,扣题分析法是其中之一。如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店卢纶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流到处闻。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注登登:走路声。决决:。流水声。松火:即燃烧松木以照明的火。题目问,这首诗题为“山店”,全诗是怎样写山店的?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要求考生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即使不是做考题,而是自由鉴赏,我们只要养成了读题的习惯,也可能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既然是以“山店”为题,那它就必然是本诗的写作对象。再进而想到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个对象的,就不难发现本诗的写作手法侧面烘托。诗人在山中匆匆赶路,是因为天色将晚而不见山店;诗人感觉到处处是溪流之声,是借大山的空旷、寂静反衬不见山店的焦急心情。“山犬”自然是山店中的犬。“松火”自然是山店中的火。诗人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巧妙地暗示了山店就在前面。间接写出了诗人的心情由不见山店的焦急,到听到狗吠后充满希望,再到看到松火想到即将到店时的欣喜。在这里,诗人无论是对“山店”的描述,还是对自己心情的表达,都不是正面着墨,而是侧面烘托。六、读题可帮助我们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诗歌是音乐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往往更具表现力和更具审美性。你只要是去读诗,就不可能不去品味语言。也就是说,品味语言是读诗的基础性工作。即使你已经掌握了许多品味语言的方法,也不妨再学学据题品析法。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结合题目“寻梅”,品味前三句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如果不联系标题,我们有可能看到这三句用语通俗、但句中词语相对、句式工整这个特点。有相关知识储备的人甚至可能说出“形成鼎足对”这样的专业行话。会联想类比的人,可能还会想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可能会想到名词组句法这一结论。但可能不太容易想到这三句语言运用上的另外两个妙处:紧扣“寻”字展开画面但又不用这个动词,三句处处寻,就是无“寻”字;通过“冬前冬后”“溪北溪南”“树头树底”等词语,突出了“寻”的急切心情。诗歌鉴赏关涉的不外乎上文所述的主旨、情感、构思、意象、手法、语言这几大方面。我们已用实例证明,无论是鉴赏哪一方面,都可借助诗题来进行,并且这每一个方面都可设置成考试题。画龙尚需点睛谈推敲诗题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鉴赏评价: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年备考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我认为在注重平时积累、熟知诗歌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果说诗歌鉴赏是画龙的话,那么对题目的分析就是点睛,只有首先借助对诗歌题目的分析才能窥见诗歌中蕴涵的丰富信息,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诗歌鉴赏中推敲诗题的重要作用。一、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锺,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如陆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