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文学艺术赏析.doc_第1页
傣族文学艺术赏析.doc_第2页
傣族文学艺术赏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傣族音乐舞蹈赏析026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音乐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采的民族性格。一、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山歌因地区不同,其风格也有异。叙事歌: 其因地不同,唱腔亦有所差别。悲歌:,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或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因此出现了带有多种宗教色彩的歌曲,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多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歌舞音乐分为多种,大家熟知的主要有孔雀歌,依拉恢。 孔雀歌:孔雀是傣族人的圣物,在傣族文化艺术中,多有对孔雀的崇敬的作品,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其他民族喜爱,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二、傣族的舞蹈傣族的舞蹈丰富多采,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要求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舞蹈动作与节奏的特点是:重拍向下的均匀颤动,具有南亚舞蹈的特征。象脚鼓舞: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短象脚鼓舞以灵活较巧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傣族人喜爱孔雀,并以跳孔雀舞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性格,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孔雀舞多在节庆的日子里表演。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过去表演权限男子,表演时还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装饰,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单人舞戴女面具,双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以象脚鼓、鋩锣等乐器伴奏,动作和鼓点配合严格。新中国建立后,孔雀舞经过加工改造,丰富了舞蹈情节,丢弃了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有孔雀图案的衣裙,充分发挥了舞蹈者体态的曲线变化和眼、手、腿的灵活运用,大大丰富了孔雀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泼优美。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20世纪初,诞生于瑞丽江畔的孔雀舞表演大师毛相,应该是大众熟知的第一位孔雀舞者,他在传统孔雀舞基础上开创了徒手孔雀舞,并形成了一套由简至繁、章法清晰的舞蹈教材及教学体系。据说,为了揣摩孔雀富有灵性的神态,毛相每天都会到孔雀栖息之地,观察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动态,并坚持在水滴下苦练不眨眼的功夫。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积累,使他具备了超常的功力和精深的技巧,更使他成为了傣乡金孔雀的化身和审美的对象,成为人们追捧的“撒拉弄勐卯”(瑞丽大师傅)。1956年,他在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创作了双人孔雀舞。刀美兰是毛相的学生,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心中的孔雀公主,刀美兰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就是在继承傣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孔雀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舞蹈的语汇,从而赋予了孔雀舞一种新的表现:典雅、传情,具有更高的审美格调和文化内涵,具有艺术表现的开拓意义。欣赏刀美兰的表演,犹如巡游在傣乡的竹林深处,同纯朴的傣族乡民共处,分享着她对傣乡的一往情深杨丽萍的孔雀舞是舞蹈艺术家的一种个体创造。她的雀之灵是从艺术的生命价值中寻找到了人性之根, 使其达到性灵的升华,成为当代民族舞蹈的典范之作。杨丽萍创作雀之灵的灵感源于傣家文化。雀之灵的表演与其说是一种傣族舞蹈风格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心象的反映。舞者借孔雀之形,传达着自身对生命的体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