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界限问题讨论.doc_第1页
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界限问题讨论.doc_第2页
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界限问题讨论.doc_第3页
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界限问题讨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界限问题讨论写文章的人叫曾奇峰,咱们国家精神分析治疗界的中坚人物,和他一波的还有好些,李孟潮咧,什么什么的,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来他们的博客空间之类,有许多这类文章。界限,我个人理解下,就是一个人的势力范围可以管到哪里,哪里是管不到的我们国人这部分相对要差一些,我想大家都会有体会。到家庭教育这个部分,粗分为十个具体的表现。 我们一个个来 第一个。关于父亲的。父亲过于严历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一个限制但我们不知怎么搞的,就把这个当成一个真理样的东西。我们好多男士,当了父亲之后,不由自主地就严厉起来。 其实,父亲是也可以很温柔的。为啥这样?因为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装模作样的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这还只是一点,一个人格状态不成熟的人,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表现。 比如,他可能不会很好地表达情绪,这个比较糟糕,然后孩子也学不会情绪表达。这种问题,我想了这几天,似乎是无解的。我们在讨论这个部分的时候,一个角度是我们作为孩子去审视这样的父亲,一个角度是,我们作为父亲和将来的父亲,去审视一下自己。对,逃跑,就是回避。发现这个第一条,会有很多话头可以牵出来。咱们可以讨论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个 女士们在一起谈自己老公,有的会说:我们家里就像是我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大儿子(老公),一个小儿子(真正的儿子)(反之、一旦奔溃、就女性化了或者得抑郁症了)人到过了中年之后,比较成熟的状态就是男人女性化,女人男性化,整体中性化我没有总结我现在只负责把一些观点或是观察传达过来没有讨论也没关系,以后有的是时间来讨论这些。第二种家庭界限不清。 过分唠叨的妈妈就是对家庭里的事情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就是说,这样的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这里可能要提一个术语,(有请枫林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口欲期,我们不讲太术语了,白话解释下,就是一个人与外部世界的链接,更多是通过口唇的一些行为。(个人解释,可能不是很准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婴儿他跟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嘴巴小孩子吃手吃脚,其实那是他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一个探索 如果一个停留在口欲期的人做了妈妈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工作里我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个案,一对父母押着一个孩子来做咨询。 了解一下情况,发现,孩子其实没什么问题。然后委婉点提出来,孩子没什么问题。然后父母可能还会很客气,但他们不会再来咨询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咨询师真不是东西,明明是孩子的问题,他说不是,这是嘛意思?难道是我们有问题?!#¥此处删去几个字。 这样的孩子,很委屈,也很辛苦。因为他以一个孩子的肩膀承担了两个大人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其实他只是一个问题呈现者。 你想,一个家庭里,两个都是成年人,一个孩子,不从孩子身上呈现,还会从哪里呈现呢 下面的八个要点,我们同时反着去思考下,也会是有帮助的。做个虚心好学的好学生没有。只是有可能一时顾及不到具体的你的问题 妈妈这个问题,和爸爸那个一样,没有具体的方法去解决他们(不是干掉他们啊),因为这里涉及一个个人的成长问题,一个人自己停留在一个地方,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他(她)是不愿意出来的 我想我们也只能从这里得到一个警惕性的信息:我们不要做这样的人那么,我们怎么样做这个大家自己去思考我们把视角拉开一点,现在看家庭整体的界限不清情况。也就是第三点: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为什么这样?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最高谈阔论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但是,当父亲开口谈学习的时候,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而且,学习也是经常被家长拿来攻击孩子的一个有力武器,太TM的有力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其实,如果一个爸爸和妈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是个被高度限定的一个话题 这样,话题就又回到父母个人自己的问题上了反过来,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特别地感到不安,想要去限定孩子时,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的无意识在着急,需要去解开的一个心结。看自己的不安,这个是需要一点能力的,觉察的能力当然了,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的时候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是可以的前提是,做父母的非常清楚,自己某个情绪是不是被这个话题掩盖,是为自己,还是为孩子,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这个界限和约定,是让孩子可以感觉到,是可以让他自己控制和参与的。以上这几句,我觉得就是在试图给出一个方向,去清晰这个部分。第四个界限不清:过度象征化。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目前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 钢琴就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一个代表人们在它上面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 由靠近此物,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这个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考级,看我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这是一个比较隐蔽的攻击性,其他类似的还有,妈妈们在一起谈论各自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三十几岁以上的人,小时候都玩过一些很原始的东西。原始的东西,象征化程度就低 比如。泥,棍子,各种触手可及的作物, 这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弹钢琴”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么?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还有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可以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还有一些小的家禽家畜那个时候还不叫宠物。因为,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不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就已经表明那种安全感的缺乏和摆脱孤独感的之间,强烈的内耗。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弹钢琴”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么?这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弹钢琴”这一条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么?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第五个。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在强调,在一些时候,更直接的表达可能会更纯粹一些,他不是不想这样表达,是没有学会那种更直接的表达当然,如果我们真得看得那么透:一切人类精神层面的表达都是性欲望的表达。似乎也挺枯燥的,是吧嗯,我们国人还以含蓄为自豪呢,没关系,我们可以有我们的方式。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现在甚至在幼儿园,在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每次我都自豪地写上“务农” 现在我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表。我让他们写我那一条是,无业 好吧,儿子自己写的是,自由职业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可能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这句话有点重要,我们好好体味一下。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各种比,都是把自己隐藏在那个所比的东西后面,这样才会感觉到安全,进而似乎确认了自己的意义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在孩子们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而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同时,社会中,老师和其他跟他一样的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盘绕在大树上的藤,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树上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做藤,很难长成为树同时,家庭背景又会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他们心中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声音所以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大家也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很多这样一些可怜的人总是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周围的同学因为都是孩子,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孩子还不自觉的承担父母的自卑,或因为父母的优秀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有的家庭中弥漫着中药的味道,父母觉得孩子永远需要吃药比如吃一些维生素之类的东西,这就暗示着孩子,你有病还有一个就是这家庭里有某一个成员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身疾病比如高血压、牛皮癣、眩晕症、偏头痛,或者心脏不明原因的疼痛,只要没有器官性病变做底子的人员这往往揭示着这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要么是跟上一代,要么是跟下一代,而这个人有很敏锐的感觉,他发现了,但同时很真实的表现出来时,被集体指责,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衡这些病的背后都是有一个对应的心理内容的,比如,糖尿病对应的大约是过强的控制欲。有的时候,看起来很聪明的人,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系统就会比较微弱因为他们的关注点都在事情上,对一些很微妙的人情变化比较不敏感而很多看起来很糊涂的人,他们的情感和感觉系统就比较敏感,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