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五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八上五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八上五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八上五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八上五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4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5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6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二、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三、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四、学习课文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3、学习第三段的内容。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古汉语知识: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志,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五、随堂练习1、陶渊明又名_潜_,字元亮,是东晋(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首句是“种豆南山下”。2、本文以渔人的行踪(渔人进出桃花林)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再寻桃花源。3、解释加黑的词。(1)屋舍俨然 房屋(2)便舍船 丢弃(3)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4)诣太守 到去(拜访)(5)悉如外人 都(6)并怡然自乐 都(7)处处志之 做标记(8)寻向所志 做好的标记(9)寻向所志 寻找(10)寻病终 不久(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12)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4、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字词解释2、翻译句子二、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三、总结、扩展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全文。五、练习1、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评点。4、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教后记:22、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2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人带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1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点题德馨室 写景状物室内人 高雅情趣言志君子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名、灵-德馨-环境 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课时作业:(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A斯是陋室( ) B惟吾德馨( ) C谈笑有鸿儒( ) D可以调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译成现代文。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势形。2孔子云:何陋之有?(附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二课时爱莲说(周敦颐)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an3) 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五、板书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课时作业:(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宜乎众矣陶后鲜有闻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二)填空本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的品质的一句是_。本文中作者拿_ 和_与莲对比,前者是_,后者是_,作用是突出_。(附译文)水上、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又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显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教后记:23、核舟记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4、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5、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 6、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ymnwng yyujxunrusnrn 洢皿罔贻 有奇轩箬糁 髯 zhtnjiozhqjrnxyf 褶袒矫 属 诎髻 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先总写,再分写。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教后记:24、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范读课文 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 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故人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2)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教后记:25、杜甫诗三首望岳教学目的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春望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 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四、问题探究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