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doc_第1页
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doc_第2页
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 人民教育xx年第7期发表了湛卫清的一篇文章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是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而“形而上”的教育追求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的“属人”性。二是尊重教育的教育性。三是尊重教育的整体性。这三个大原则,我认为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过在论述“尊重教育的属人性”的时候,举了一个案例,窃以为不恰当。这个案例是这样的: 某全国优秀班主任对待所谓的“调皮”孩子,从不气恼,而是包容。她常说:“七八九,嫌死狗。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老师,他打我了。”“谁打输了?(老师笑呵呵地问)”“我。”“谁叫你不好好吃饭,个子长得没他高呢?(老师)”长高了他就不敢打你了(老师)”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但他绝没想着是为打赢那位高个子。家长也宽心了。 乍一看,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不卑不亢,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并且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然而,细一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基于这个常识,处理儿童之间的纠纷的时候,第一个原则是心平气和,第二个原则是包容。这两个原则,案例中的老师都做到了。然而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清是非。” 面对孩子的告状,老师扮演的既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也是一个裁判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以及隐含在处理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于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的老师,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开始的时候不气不恼,做到了心平气和,值得称道。问“谁打输了”,然后嫌被打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云云,还勉强可以说是幽默。但事情到此为止,戛然而止,就不是教育,而是“和稀泥”。 两个孩子打架,肯定有原因。这原因往往是鸡毛蒜皮,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儿。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处理,矛盾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更进一步说,个子长得高矮,牵扯到很多因素,并不是仅仅靠好好吃饭就解决的。老师这么说,孩子心里不会太好受。案例中说“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我觉得也不大可能。教育一线的老师大都知道,所谓“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云云,往往都是美好的梦想。因为孩子的任何一样陋习,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孩子的陋习,不经过长期的充满智慧的矫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一句话就能使孩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那教育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回到这个案例本身。老师即便是在处理问题开始的时候转移话题,缓和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但话题绝对不能到此为止,也不能顺着这个话题走下去。我认为,接下来应该是话锋一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综合分析,一碗水端平:对的就是对了,错的就是错了,不能含混不清。这对于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至关重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面对孩子之间的纠纷,正确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