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doc_第1页
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doc_第2页
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doc_第3页
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doc_第4页
为什么说真正的末代皇后是隆裕而非婉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在历史上的记载较少,清史稿中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隆裕皇后的个性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地方。在一些史料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她描述成是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妒妇。有学者认为“隆裕为人,庸懦无能,对权力却非常热中(注:原文如此,疑为“衷”)对于珍妃“因失宠而生妒忌,又因妒忌而生怨恨。她利用自己统摄六宫的地位与慈禧姑侄的身份,频频短之于慈禧,向姑母、慈禧太后告珍妃的状”,也有史料说 “后密白于慈禧” ,嫉妒成性。这样的描述在影视作品中反映更加明显,由石岚导演的戏剧片清宫怨里,隆裕皇后被描述成一位监视光绪帝、盲目反对维新变法实行的反面角色。然而在一些史料中,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笔者推测,隆裕并非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与影视戏剧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愚蠢而且善妒。有些文献中形容她“总是很和善”、“非常有教养”、“细心体贴”、“温雅有礼”。她“端庄贤淑”,“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和善,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她举止可爱,态度可亲,性格讨人喜欢”,“与世无争”。笔者认为,尽管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她“待人接物很是老练”,“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她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对于一个生长于封闭的满清高等贵族家庭、受传统伦理道德熏陶后直接进入保守的满清权力中心的传统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陪伴在慈禧身边的妃嫔女官大多非常封闭,她们不了解时事,也不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德龄郡主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四格格)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你真的是在欧洲长大并受教育的吗?我听人说,谁要是到了那个国家并喝了那里的水,就会把本国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你到底是通过学习才会讲他们的语言,还是因为喝了他们给你的水呢?”我提起在巴黎的时候曾碰到她的哥哥载振贝勒,当时他正途经巴黎去伦敦参加爱德华国王的加冕典礼她说:“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等这些问题问完之后,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与光绪皇帝的正宫,在帝后矛盾之下,隆裕皇后也并非如同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坚定在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盲目参与到帝后矛盾中去,而是尽量调和帝后矛盾,尽管她对政治并没有极大的热情。在赫德兰先生的著作中他这样描述隆裕皇后: 我夫人告诉我:“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她作为清廷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的思想被禁锢在安守本分的传统德行中,正是因此她的政治天赋远远比不上慈禧太后。她没有勇于冲破满洲入关以来积极推行的理学思想,也没有勇气冲破“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祖宗家法的双重束缚下,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隆裕皇后不同于并非来自高等贵族家庭的慈禧太后,她只能屈从于传统的要求。因此,在慈禧太后死前,她并不如珍妃那样热心参与朝政,尽管她对西方政治与历史较为了解,但这只是作为她喜爱读书的副产品,并非作为她的政治观点存在。她没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她不是站在慈禧太后或光绪帝任何一方的,而是同时作为光绪的妻子和慈禧的儿媳及侄女调和家庭矛盾。她并没有意识到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帝后矛盾并非只是家庭矛盾,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与斗争,仅仅调和家庭矛盾是不够的,而她却没有能力进行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更无法在诡谲的宫廷斗争中调和各方势力。她受到的传统教育与她对帝后矛盾局限的认识决 定了她只能请示和服从慈禧,劝戒和忍让光绪。由此,她也必然会被视为保守一党。编辑本段皇宫里没有爱情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个女儿,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 从此,国家的“主人”是光绪帝,紫禁城的主人是皇后,两位“主人”相敬如宾,倒让慈禧太后松了一口气。但不久发现帝后之间白天相敬如宾,晚上却“相安无事”,倒是年仅14岁,玲珑俏丽,又“工翰墨、善棋”的珍嫔独得恩宠,夜夜承欢,殆无虚日。皇后有苦说不出,对太后也难以启齿,太后也不便明言,对光绪帝只能旁敲侧击,皇帝诺诺连声,但回去后依然故我。深宫凄凉.宫闱矛盾的恶性循环使这位年轻女子成了牺牲品。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认为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当年珍妃卖官事件被慈禧发现,是因为有人告密,然后慈禧在珍妃的寝宫密室中发现了一个小账本,里面记载了某年某月某日,收入河南巡抚裕长金钱若干等云云。在慈禧太后查明此事后,光绪已经没有退路,不得不在十月二十九日下了一道圣旨,内容大体如下:为严明本朝家法,凡在宫廷之内的人,从来不敢干涉朝政,瑾妃、珍妃在内廷中,一向贤淑,但是近来生活作风非常浮华,每每俸银被挥霍一空,并找皇帝再来请赏,皇帝认为这样的事情不能长久下去,必须解决。如果现在不警告她们,怕后宫诸人都效仿她二人。所以特将瑾妃、珍妃降为贵人,以示微惩。但时间过了一年,慈禧还是心慈手软了,重新将珍妃、瑾妃晋升为贵妃。 当时,虽瑾、珍二妃根据自己责任的大小都分别受到了惩罚,但事情的重点在于珍妃。一般按照清朝宫中的规矩,犯事儿的嫔妃都要交给皇后严加管束。于是隆裕将珍妃幽闭在宫西二长街百子门内的牢院,命太监总管专门严加看守,从此与光绪隔绝,不能见面。这样一来,光绪对隆裕的态度更加恶劣了,甚至认为这是隆裕对珍妃的打击报复。 陷入爱情沼泽的光绪,对珍妃的纵容没办法让人装着看不见,隆裕为了不惹起祸端,也只好看见当没看见。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经常招人误会,遭人忌恨。但光绪从来不会因为珍妃的过分要求而恼怒,甚至认为珍妃非常可爱。 有这么一件事情,当年珍妃仗着光绪对她的爱,肆无忌惮,竟然要求光绪把龙袍脱给她穿上。而光绪竟然就真的把龙袍脱下来,给珍妃穿上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非皇帝的所有的人,只要沾了龙的边,都会被认为有篡位夺权的可能,可珍妃和光绪不管那个,他们把皇宫当成了自己的游乐场,变得身边没有别人,俨然皇宫里就是他们的二人世界。可毕竟身边有那么些人,有那么多后宫嫔妃,有那么多太监和宫女。 以前,珍妃经常在宫内着男装和光绪玩耍,这些虽然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出格了,但由于未涉及到别的事情,所以大家也都装着看不见。虽然也有人偷偷报告了慈禧,但慈禧认为那是青年男女的事情,还是算了,又未涉及到龙颜之类的事情,能过去就过去了,也就没管。但这次珍妃穿龙袍的事情可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在当时就是犯上。 慈禧把光绪和珍妃叫过来,责骂了一顿。但光绪和珍妃把责任推到了隆裕脑袋上来,认为这件事情是隆裕告诉了慈禧,所以对隆裕恶语相加。隆裕非常委屈,这件事情虽然跟自己没任何关系,但自己本身就应该去管的,自己没管,也没招来什么好处,相反让慈禧和光绪对自己都有意见,闹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这个时候,隆裕只对光绪说了一句话:“皇上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吧。”可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招来了光绪的一顿臭骂,认为隆裕是嫉妒他和珍妃的爱情,认为隆裕可恶,到处告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打了隆裕。当时的隆裕,又羞又愤,真的是死的心都有,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大病了一场 光绪在很多事情上与慈禧对着干,这也让隆裕吃尽了苦头。珍妃卖官事件,在慈禧杖责珍妃的时候,可怜的隆裕竟然被眼前的景象吓得晕了过去。慈禧非常不满意隆裕的表现。珍妃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作为皇后理应出面管一下,也应该让皇上收心,不能肆意妄为。但隆裕根本没做到,如今还在处罚珍妃的时候,出面劝阻不说,竟然当众晕倒。所以慈禧非常生气。当隆裕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慈禧对光绪说:“就算皇后真的死了,你放心,我从今以后也不再为你立皇后。” 隆裕一听,心顿时凉了半截。她知道,自己如今的表现完全不能让老太后满意。同时,作为叶赫那拉家族的成员,自己的表现与慈禧的叱咤风云迥异。所以老太后看不上自己是必然的。 在当时皇宫内,隆裕作为皇后,是后宫统领,于是珍妃认为自己的行动暴露,就是隆裕到慈禧那告的状。从此以后,不但珍妃、瑾妃对隆裕表现得更加不友善,就是光绪,对隆裕态度也越加恶劣。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对待隆裕再恶劣,隆裕也说不出什么来。隆裕当时对这件事情并不是很了解,对珍妃和光绪的事情也懒得去管,但不管是不是隆裕的责任,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隆裕。 当年宫内为了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比较紧张。迎来送往,各种缴费,都必须说得过去。作为珍妃,钱不够用,可以买官卖官,而隆裕只好自己节俭。当年隆裕宫内的太监,也曾亲眼看到隆裕是怎么节俭的。一个叫信修明的太监在老太监回忆录里说: 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由于宫内为了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不够花,皇后更是因为大事小情的需要用钱。但她从来不开口向别人要,或者在太后或皇上面前说自己的事情。钱不够花的时候,皇后就让我拿她自己的东西,到典当行去当,这么过了好几年。有时候,皇后也对我们抱怨,说再怎么节约,每个季节的钱还是不够用。最起码的每年的节日、老太后和皇上的生日都是必不可少要花钱的。虽然这个时候老太后和皇上也会给赏赐,但总抵不过皇后所花的钱来的多。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皇后也都身先士卒,从来不吝啬自己的钱,所以钱根本是不够花的。日常开销就要一大笔,还有经常跟各个王府的王妃、命妇交往,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如果不赏赐,就显得皇后太吝啬。可一旦赏赐,钱是不能少的,否则会有怨言。还有,皇后宫内人口比较多,皇后就命令下边的宫女做点针线、条带以及锦匣等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是皇后自己用,每年都得送人,但这些也都得用银子。还有到了年节的,每位贵妃都要对底下人进行赏赐,皇后也不例外,对于皇上殿内的太监、太后宫的太监,和自己宫内的太监都要进行赏赐。高级的太监,每到节令,一位皇后国母不赏赐些东西是自觉着过不下去的,因此每每都会觉得用度不足。按照司房的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无所谓,太后见奏一定有说辞,会责怪皇后用度太费。于是一般到了报奏的时候,明明不足,还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皇后的账上反倒假存了巨万的银两。皇后为此常忧虑太后查账。不过庆幸的是庚子变乱,皇后的一笔糊涂账随时代勾销了。皇后所应管的珍妃、瑾妃也是按年按月向钟粹宫奏报。瑾妃老实,不敢浪费,所以她倒不用发愁报假账的事情,但说实话,她对底下人也不如皇后对底下人那么大度。珍妃恃宠,不听那一套。皇后对珍妃末后唱了一出“砸鸾驾”。及庚子年珍妃一死,她的糊涂账也就无须交代了。皇宫里没有亲情在身为皇后,她既不得宠,在宫中也不甚得慈禧这位姑母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而和命妇们与宴时,必有所应酬,而经济窘困的皇后,只能时常命人将首饰等值钱物品送至宫外典当,因此她在宫中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其悲惨。 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说:孝定景皇后就是隆裕皇太后,也是光绪的正宫。她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太后的侄女。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亲 隆裕太后载沣监国,隆裕虽无政权,但论地位则是万人之上,自可养尊处优。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拚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三百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袁世凯要是在场,也一定陪着哭,还是一副忠臣的模样,但背后却加紧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转 隆裕皇后悲剧的原因清史稿后妃传里,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是这样说的:的“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这里一共就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这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运得多了。历史里这样写: 来当,始能骗取观众的同情,赚得他们不少眼泪。譬如说,剧情是摘要:隆裕皇后是晚清最后一个太后,主持清末最后4年新政,并签署清帝退位诏书,本文试图研究她的生平、她在清末新政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探讨清朝灭亡原因。 关键词:隆裕清末新政清朝灭亡 隆裕皇后,谥号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副督统桂祥的女儿,满洲镶黄旗人。1889年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后时,她作为秀女被选为皇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随慈禧与光绪逃往西安,1902年回到北京。1908年光绪与慈禧相继死去,她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开始她的垂帘听政生涯。她与当时的监国摄政王载沣等人继续实行慈禧开始的清末新政,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辛亥革命爆发,南北议和,她被迫退位,颁布退位诏书,并于第二年死去。她的一生在晚清动荡的风云与宫闱激烈的争斗中度过,因此她一生的经历也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清末的中国政局变幻,她在晚清史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她个人,历史上也颇多争论。本文试图讨论隆裕皇后的生平以及她对晚清新政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探讨清朝灭亡的原因。 一: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在历史上的记载较少,清史稿1中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德龄郡主的书11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四格格)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你真的是在欧洲长大并受教育的吗?我听人说,谁要是到了那个国家并喝了那里的水,就会把本国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你到底是通过学习才会讲他们的语言,还是因为喝了他们给你的水呢?”我提起在巴黎的时候曾碰到她的哥哥载振贝勒,当时他正途经巴黎去伦敦参加爱德华国王的加冕典礼她说:“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等这些问题问完之后,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2008-2-2 18:22 回复 静芬 30位粉丝 2楼笔者认为,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 笔者同时认为,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与光绪皇帝的正宫,在帝后矛盾之下,隆裕皇后也并非如同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坚定在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盲目参与到帝后矛盾中去,而是尽量调和帝后矛盾,尽管她对政治并没有极大的热情。在赫德兰先生的著作12中他这样描述隆裕皇后: 我夫人告诉我:“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她作为清廷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13,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的思想被禁锢在安守本分的传统德行中,正是因此她的政治天赋远远比不上慈禧太后。她没有勇于冲破满洲入关以来积极推行的理学思想,也没有勇气冲破“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在传统伦理道德与祖宗家法的双重束缚下,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隆裕皇后不同于并非来自高等贵族家庭的慈禧太后,她只能屈从于传统的要求。因此,在慈禧太后死前,她并不如珍妃那样热心参与朝政,尽管她对西方政治与历史较为了解,但这只是作为她喜爱读书的副产品,并非作为她的政治观点存在。她没有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她不是站在慈禧太后或光绪帝任何一方的,而是同时作为光绪的妻子和慈禧的儿媳及侄女调和家庭矛盾。她并没有意识到在“家国一体”的中国,帝后矛盾并非只是家庭矛盾,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与斗争,仅仅调和家庭矛盾是不够的,而她却没有能力进行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更无法在诡谲的宫廷斗争中调和各方势力。她受到的传统教育与她对帝后矛盾局限的认识决定了她只能请示和服从慈禧,劝戒和忍让光绪。由此,她也必然会被视为保守一党。 二:隆裕与清末新政 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华民族接受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中外矛盾激化,而列强也企图利用这次机会瓜分中国。在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后,1900年6月,英、法、德、奥、意、日、俄、美8个国家联合组成总人数约3万人的军队,于天津大沽登陆,8月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外逃至西安。清廷内部有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然而山东以南的地方官员违背清廷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决定而私自同列强达成地方协议,清廷没有可靠的军队。由此在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政府完全接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至此清政府认识到变革已经势在必行。1901年1月29日,即清政府宣布接受议和大纲的14天之后,慈禧太后在西安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开始了晚清第三次新政,史称清末新政。慈禧太后时期的新政主要内容有:第一,筹饷练兵。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008-2-2 18:22 回复 静芬 30位粉丝 3楼清末新政与晚清前两次新政不同的地方在于,清末新政开始了改革官制和立宪这一重大举措。清末新政中改革官制与立宪运动,标志着新政比晚清前两次改革更进了一步。虽然“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14,但是“曾被壅堵截流的社会变革潮流一旦决堤放行,其汹涌迅猛之势是洋务派所无力驾驭的”15。立宪派取代了洋务派的位置继续进行改革。1906年慈禧派遣出国考察的载泽等五位大臣回国,载泽上奏请求立宪,然而清廷迟迟没有按照载泽的上奏进行立宪。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慈禧留下遗诏称:“摄政王载沣奉太皇太后懿旨监国。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16此时的隆裕皇后,才真正开始了她短暂的3年政治生涯,并与晚清新政紧密联系在一起。她从一个毫无政治观点的后宫皇后蜕变成为一个积极继续推行新政的政治家,虽然在新政期间她同摄政王载沣进行了一场“皇族内阁”的假立宪的闹剧,然而清廷立宪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隆裕为什么要继续实行晚清新政,并对此事非常热衷?笔者认为,从隆裕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第一:隆裕博览群书,容易接受立宪观点。本文论证过,隆裕曾经看过各国的历史,对各国的政体也有一定的了解,而尤其是在戊戌年间的维新变法,使得帝后冲突加剧。作为一个矛盾调和者,隆裕对立宪事项一定有所耳闻。在其后的清末新政中,隆裕非常容易接受立宪的观点,因此应会积极进行立宪与新政。 第二:隆裕对慈禧的服从与崇敬心理,造成她于无意识中对慈禧的政治思维进行效仿和继承。慈禧生前的隆裕是一个对慈禧的命令一概服从,凡事均要请示慈禧并依照指示办理的“恭谦孝谨”的皇后。她的传统伦理观念与她受到的教育要求她只能按照慈禧的政治模式与思维方式进行统治。所以她选择了继续进行新政,并进行了慈禧没有进行的立宪改革。可以说,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慈禧政治思想的继承,更是隆裕在政治上迈出的前进的一步。相较于慈禧时期的新政迟迟不进行立宪,隆裕的立宪改革虽然只是一场闹剧,然而就意义来说,隆裕时期的改革已经超过了慈禧时期。 第三:隆裕受到光绪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并期望通过新政继承光绪帝所进行的改革。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被囚禁在灜台,在得知变法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出卖后,“日书项城名以志其愤。隆裕视疾,盖常见之。及大渐,闻书片纸,私与隆裕曰,杀余者某人”17。隆裕与光绪帝的弟弟摄政王载沣在最后三年新政中对袁世凯进行了撤职等处理,一些史料中也认为这是在执行光绪帝遗诏。笔者认为,变法与立宪在作为光绪遗孀的隆裕看来,是对光绪帝在戊戌年间进行的新政的继承。出于这样的心理,隆裕才会积极进行立宪。 第四:隆裕所代表的清末统治阶级,在自我否定以后,只能从改革与立宪中寻找出路。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清朝政府在短短的70年内先后否认了其入关以来一直坚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器物、文物、制度都不如人,从而开始了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三次变革过程。在1910年发生的三次大规模的立宪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并提前召开国会。这一事件说明,立宪派有了宽广的社会基础,是一个日趋壮大的阶级。立宪派如此壮大,也同时说明了中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否定。在自我否定之后,清廷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出路,进行一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和自我改革。 在载泽再次上奏立宪之后,隆裕与载沣于1911年成立了内阁,正式开始了清末新政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立宪。然而,立宪并非是一件轻易完成的事情。清廷内部的保守派官员与皇族,因为立宪和改革官制触及到自身利益,对立宪的态度不是抵抗,就是敷衍。清廷腐败已非一日,积重难返,自上而下的改革本身就困难重重。然而隆裕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她不具备如同慈禧一般驾驭朝野的政治能力,因此在新政的执行与立宪上,她盲目依赖趋炎附势的张德兰与能力平庸、并与她素有嫌隙的摄政王载沣。前者追逐利益、妄自尊大、横行宫中,对外界局势和改革新政几乎没有了解。他在隆裕垂帘听政时期“随口称奉懿旨,以为压制之常山宝符,虽对摄政王亦有之”18。后者则优柔寡断,只满足于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隆裕并没有慈禧那样强有力的控制手腕,而她所能依靠的政治盟友又如此平庸不堪,因此她无力担当历史赋予她的重要使命,也就无力将慈禧遗留的清末新政进行下去。清廷成立的“责任内阁”13中,有7人是皇族成员,这说明,所谓的“立宪”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2008-2-2 18:22 回复 静芬 30位粉丝 4楼三:隆裕与清朝覆灭 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而拉开了序幕。这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将满清政府推到了灭亡的边缘,而满清朝廷上下已经无法镇压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满清中央政权摇摇欲坠。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而西方列强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要求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隆裕不得不将袁世凯召回,任命他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节制调往武昌前线的所有水陆各军,继而再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然而隆裕对权术的运用与慈禧完全无法相比,她驾驭不了袁世凯这个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政客。袁世凯利用自己的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重新组织内阁,这一内阁大部分为袁世凯麾下的北洋集团一系。袁世凯更是利用这次机会逼迫摄政王载沣下野,并在满清国库中取得8万两黄金。袁世凯在同隆裕玩弄权术的同时,也积极同革命派谈判。他鼓吹赞成共和,“民军之意,万众一心,坚持共和”19,并在得到孙中山保举的许诺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他收买张德兰鼓吹退位,并威逼隆裕、鼓吹革命。宗社党人良弼被革命党人杀死,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在对隆裕进行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双重威胁,孤立无援的隆裕被迫带着亡国的心情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她也好“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20。 1912年2月12日,隆裕在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之后发布诏书,宣布清帝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寿终正寝。而“让国仍存亡国恨”的中国最后一位皇太后,在“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的心境中于1913年2月22日凌晨逝世,七日前她恰好度过了自己的46岁生日。 结语与启发 隆裕一生,参与了满清最后三朝风云激荡的历史。她的前半生作为一名中国传统女性、后宫皇后,并没有过多参与政治。她成功地扮演了中国最后一位传统的皇后。然而,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她个人无法阻止的,她恪守的传统恰恰成为了她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也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个清朝的覆灭。在轰轰烈烈的历史的洪流中,她注定要担负起她所无法支撑的历史使命,也注定要成为直接终结一个时代的人。历史的洪流无法逃避,她只有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向前推进。 笔者认为,从隆裕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丧失权威的悲剧,以及中国在徘徊与迷茫中寻找新的方向的一个大时代特征。自清朝政府被动打开国门起,中国就开始了自我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接受西方文化,不断否定自我的文化,并企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出路。晚清70年以及随后发生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无一不说明了中国已经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权威文化,而是在东方和西方文化碰撞中寻觅可能的方向。然而腐朽的清朝政府已经无力去承担寻觅并走上一条正确方向的历史使命。清政府有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在维护阶级利益的情况下,不可能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也就无法持续统治。隆裕所代表的清政府灭亡,正是由于他们否定传统却又拘泥于传统而产生的矛盾所带来的后果。在一种文化权威被否定以后,社会需要的是另一种文化权威被建立起来,而建立这种权威就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来完成。隆裕身上传统与现实的矛盾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本。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在不断加深。这和隆裕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相似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隆裕与清朝的灭亡,对现今的中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生中最悲惨的遭遇:退位诏书 这个时候,北京城里开始随时可以听到爆炸的声音,枪炮声越来越清晰。隆裕没办法往后退了。于是,隆裕想到了当时的宗社党(自发组织成的党派,是当时一些反对袁世凯及其爪牙的人士组成的组织),希望能够借助宗社党帮自己远离袁世凯的控制。但谁也没想到,隆裕准备派人跟宗社党接洽的时候,宗社党的首领良弼遇刺去世了。 良弼的死,更让隆裕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她一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